《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2020年的開頭真是可怕啊。

新冠病毒爆發,接連數地封城,萬計的人們被迫隔離在家,百無聊賴、日漸焦慮。

此時互聯網上疫情日記悄然興起。其中最著名的莫屬65歲高齡的老太太方方,她所記錄的日記,被稱為方方日記。有人說:方方的日記記錄下了這個特殊的時刻,她是一個戰士。也有不少人質疑其內容與事實不符,甚至認為她是造謠。

而提起分享日記的動機,方方本人則在《正月十二》的日記中寫道:我記錄下這些細碎,是要告訴那些有罪的人們:不是隻有死者和病人承受了災難,我們所有的普通人,都在為這場人禍付出代價。

是的,記錄,就是現在我們唯一能做的,對生活的反抗。而曾幾何時,我們還單純地把它當做是語文試卷上的分數,或是枯燥的命題作文。

《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葉聖陶和夏丏尊在《文心》中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於是我們意識到,在舊有的語文課上習得的寫作、讀書觀也許並不正確。如果你也希望記錄,重塑自己的讀寫觀念,那麼《文心》一定是最合適的。

△△△△△△

這本書的擬定讀者是中學生,但作者是從當時中學國文課存在的問題出發,專講讀和寫,因此自然也適合語文教師。

對於今天喜歡閱讀,想要學好文章的成人來說,也是不錯的入門書。

我自大學開始,就對教育感興趣,又愛閱讀,就想從事語文教育的工作。期間讀過不少語文教育的專業圖書,自認為有了些想法。讀了這本書,更加深了以往的感受。

印象深刻的有兩點。

一是作文

我從小作文便寫得不錯。但從來沒有真正喜歡寫作,每次提筆都很頭疼。搜腸刮肚般擠出些素材,才能填滿試卷,草草了事。

而這本書提到一個問題:在怎樣的情形之下,我們才提起筆來作文呢?

也許是要和別的親友通消息,我們寫信,寫信就是一種應用的作文;經歷了某些事情,看到了些東西,想把它記錄起來,我們就動手作文;有時我們心裡歡喜或憂愁,就想提起筆來寫幾句......

這些自然湧現出的寫作需求,才是我們真正動筆寫作的原因。

文中就此提到“作文是應付實際需要的一件事情,猶如讀書、學算一樣。”


《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另一個我糾結的問題是:先寫題目,還是先寫內容?

按以前老師的說法,當然是先寫題目了。因為本身就是命題或話題作文,有了題目,心中就有了目的地,寫作的過程中,圍繞著它寫,就不容易離題。

但書中提到,“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

以生活中的作文這個視角看,我們其實不必糾結於題目和內容哪個先寫。因為按照生活的順序,一定是先有內容,有自然發出的感想,才有題目。例如,要寫這篇書評,必然是先看了書,有了不得不說的話,再通過寫作把零散的想法整理順暢,最後再加個概括性或吸引人閱讀的題目不是嗎?


《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此外,《文心》採用了故事的形式,以國文教師王仰之先生和樂華、大文兩個學生為主要角色,深入淺出地給我們上了三十二堂課,也藉此再現了民國的時局和生活。

當時國家正面臨外憂內患,社會動盪不安,上學被認為是中產階級的事,上到十九課時,樂華因為父親失業而被迫輟學,不禁悵惘落淚。此時的父親卻懇摯地提醒樂華:真要求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

這句話頓時教我茅塞頓開。因為畢業後我經常嘆惋,覺得自己荒廢了不少正經學習的時光。於是想要考研,為求學再爭取些時間。仔細想想,這道理我們都知道:真要學習,哪裡不行呢?什麼時候不行呢?

畢業不是失學,也不是失業。如果十多年的教育真的起到了作用,那一定是教會學生終身學習。正如樂華所說,“可是,我還想讀不用文字寫的書,我要在社會的圖書館裡做一番認識、體驗的功夫!”

《文心》: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先記錄下來再找它算賬


最後

書裡的內容當然不止這些,

比如閱讀,建議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新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小說,要把意義含在故事中間的才是小說,什麼叫“含”呢?一碗鹽湯,看不出一顆鹽來,呷一口,卻是鹹的。

讀書要精細才能寫出讀書筆記,反過來說,試寫讀書筆記,也就是讀書不苟且的一種方法......

最後一點,就是我寫這篇讀書筆記的原因吧。

以上,如果你真的想學習些讀寫的知識,不要猶豫,打開它開始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