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做過的這些事,足以留名青史。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秦國第十四代君主,公元前659——前621年在位39年。

自秦襄公在前770年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秦國被正式封為諸侯國地位,秦穆公也是春秋時期秦國最有名最有成就的國君,任期內發生了諸多留名青史的事件和流傳千古的軼事典故。例如,"秦晉之好"、"穆公失馬"、"九方皋相馬"、"羊皮換賢"、"秦霸西戎"等等。

秦晉之好:秦穆公實施東進戰略中的一系列神操作,鞏固了秦晉聯盟,使得西進戰略沒有了東顧之憂,這套精彩動作,誕生了一個成語故事,就叫"秦晉之好"。

秦穆公成功娶了晉惠公的姐姐,成了惠公的親姐夫。然晉惠公言而無信,背信棄義,"泛舟之役"中完敗給姐夫秦穆公,盡失人心,被秦軍俘虜。後雖然在姐姐穆公夫人的說情和斡旋下,回到了晉國,但附加了一堆條件,"賠了夫人又折兵",窩窩囊囊的晉惠公去世後,兒子晉懷公繼位,秦穆公雖說把女兒懷嬴嫁給了懷公,可該翻臉時照樣不認人,年輕的晉懷公自然不是大伯重耳和老丈人穆公的對手,不僅失了君位,還達上了小命。政治遊戲的背後,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於是秦穆公又將女兒懷嬴改嫁給晉懷公的大伯晉文公,這次著名的婚嫁事件,史稱"懷嬴改嫁"。至此,真正實現了秦晉兩國的親上加親。晉文公在任期間,與老丈人和睦相處,友好往來,結成了穩固的聯盟,被後世稱為"秦晉之好"。晉文公勵精圖治,亦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丈人女婿雙雙成為春秋五霸中的二霸,堪稱空前絕後的史上佳話。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做過的這些事,足以留名青史。

穆公失馬:據《資治通鑑》記載,秦穆公在岐山有一個牧場。有一天,丟失了一匹良馬。牧官十分驚恐,趕緊四處打聽尋找,終於在一山腳下的村子裡找到了馬的骨頭,原來這匹馬被三百多個農民捕獲吃掉了。牧官將這些農人準備治罪,請示穆公。穆公說:"有德有才的人不因為畜牲而殺人,我聽說吃馬肉不喝酒會傷身子"。於是,賞賜了一罈西鳳酒給他們喝。

幾年後,秦晉兩國交戰,穆公被晉軍包圍,正在這千鈞一髮之機,忽然有一隊騎兵衝進敵營,拼命殺出一條退路,保護穆公脫險,並助秦穆公殺了個回馬槍,反敗為勝,擒獲晉侯,班師回國。在回去的路上,穆公問他們從那裡來?這些人說,我們就是吃了您馬肉的農人,您沒有責罰我們,還給我們酒喝,我們是來報答君上的。

九方皋相馬:根據《列子.說符》記載,秦穆公召見自己善相馬的良臣伯樂說:"您年紀大了,您家族中有誰能繼承您尋找千里馬呢?"伯樂說:"對於一般良馬,可以從其外表上和筋骨上觀察出來,而天下難得的千里馬,則若有若無,若隱若現,跑起來看不到飛揚的塵土和奔跑過的蹄印。我的孩子看一般良馬還行,但沒有能看千里馬的。不過,和我過去一起挑菜擔柴的人當中,有一個叫九方皋的人,他的相馬技術不在我之下,請君上召見他吧"。

於是,秦穆公召見了九方皋,並派他去各地尋找千里馬。

三個月後,九方皋回來給穆公報告說"我在沙丘找到了千里馬"。穆公問:"是什麼樣的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黃色的母馬"。於是,穆公派人去沙丘看,去看的人回來報告說"是一匹黑色的公馬"。穆公失望地給伯樂說:"您推薦的人連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辨不出來啊!"伯樂長嘆曰:"九方皋相馬竟然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他看到的是馬的天賦和內在,而忘了它的外表"。

穆公趕緊派人把這匹馬從沙丘找回來,果然是一匹名不虛傳、天下少有的千里馬。

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他做過的這些事,足以留名青史。

秦霸西戎:西戎,是先秦西北古代部落的通稱。《說文解字》 中說:"戎,兵也"。兵即武器,引申為"兇"的意思。實際上,還有另外一種更加形象化的解釋:戎,是一個人揹著一把戈。這是戰鬥民族的形象,通俗點說,也就是遊牧民族的形象。以"披髮左衽"和"善於騎射"為標誌。西戎也是西北氐羌各部落的通稱,來源於西北的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寺窪文化和卡約文化。

西戎分支眾多,小國林立,錯綜複雜。《史記》中記載,秦穆公時就有西戎十二國,其中"八國服於秦"。

自從秦人的祖先來到西垂,替周人守邊養馬,就和西戎開始了長達數百年的打打停停、分分合合、亦敵亦友的特殊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征伐融合,爭鬥共生,這種極為獨特的關係,在甘肅天水市清水縣李崖遺址、甘肅天水市武山縣毛家坪遺址和墓地、甘肅定西市漳縣墩坪墓地、甘肅天水市張家川馬家塬墓地、陝西黃陵縣戎人墓地、河南伊川縣陸渾戎墓地等一批周時期西戎遺址和墓葬中,體現的十分明顯,具有強烈的華夏文化、早期秦文化和戎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徵。

根據《史記》等史書記載,秦穆公得由余,征服西戎八國,遂霸西戎。

由余是秦穆公時期的一位名臣謀士,晉國人,因晉內亂而流亡到戎地。戎王很欣賞由余的才幹,請他擔任大夫一職。因為熟悉中原各國情況,戎王便派由余作為自己的特使出訪秦國。穆公識人也善於用人,見了由余,喜歡傾慕的不得了,便用離間計很快就得到了由余,估計也是得到了由余心領神會的默契配合,英雄所見略同,由余見了穆公,也會心心相惜,相見恨晚。留在秦國的由余,被拜為上卿。穆公按照由余的策略,攻伐西戎,接連取得勝利,史稱"秦霸西戎"。

秦穆公降服的十二戎是:1.綿諸戎,在今甘肅天水市東;2.緄(gun)戎,今甘肅靜寧縣一帶;3.翟(di)戎,今甘肅臨洮縣;4.獂(yuan)戎,今甘肅隴西縣東南;5.冀戎,今甘肅甘谷縣;6.邽戎,今甘肅清水縣;7.義渠戎,今甘肅寧縣;8.烏氏戎,今甘肅平涼和寧夏南部;9.大荔戎,今陝西大荔縣;10.朐(qu)衍戎,今陝西定邊和寧夏鹽池;11.亳戎,今陝西西安市東南;12.陸渾戎,整體遷於當時的晉國,今河南伊川縣。

公元前62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葬於雍城(今陝西鳳翔縣東南) ,臨了又有驚世駭俗之舉,殉葬人數達到驚人的177人,其中《左傳》記載:"秦伯(秦穆公) 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之哀之,為之賦《黃鳥》"。奄息、仲行、針虎都姓子車,是盡心輔佐秦穆公的良臣,被世人稱為"秦三良"。三良被殉葬後,秦國的百姓都非常悲傷,很快就在民間傳唱出一首《黃鳥》的詩歌,紀念對三位賢人的哀思。後被孔子收入《詩經》 之中,千古流傳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