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伊朗聖城馬什哈德出了三位世界級名人:伊瑪目禮薩、大詩人菲爾多西和“波斯拿破崙”納迪爾沙。三人裡面爭議最大的是納迪爾沙,有人捧其為英雄,有人斥之為屠夫。

國內除了軍事迷和歷史愛好者,知道納迪爾沙的不多,但到過伊朗旅遊的人應該聽說過此人:德黑蘭國家珍寶館三件鎮館之寶中的兩件“孔雀寶座”和“光之海”寶石,就是他從印度掠奪來的;設拉子市中心氣勢恢宏的卡里姆汗古城堡——贊德王朝的皇宮,創立者是其部將卡里姆汗;另外,阿富汗國父、杜蘭尼王朝創建者艾哈邁迪沙,也曾是納迪爾沙的部將。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卡里姆汗古城堡

(一)

1736年,納迪爾沙在馬什哈德稱王。同年,大清乾隆皇帝登基。

乾隆即位後在新疆開疆拓土,觸碰到了波斯帝國的勢力範圍。兩人在中亞有過一次較量,就我所知,這可能是中國和伊朗(波斯)2000多年交往中唯一的一次戰爭。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乾隆曾自我總結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詡為“十全老人”。所謂的“十全武功”中,有些言過其實,比如徵安南、緬甸、廓爾喀,雖耗資巨大,但並沒有讓對方臣服。

但乾隆三次對新疆用兵,平定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實現了新疆的完全統一,讓近2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重歸王治,大大鞏固了西北局勢,功勳卓著,影響深遠。僅憑此,乾隆就算得上是很有作為的皇帝,康乾盛世並非浪得虛名。


納迪爾沙是阿夫沙爾王朝開國皇帝,被《劍橋伊朗史》稱為亞洲最後一位偉大的軍事征服者,“亞洲拿破崙”,“亞歷山大第二”。在整個十八世紀,在西亞甚至全世界都很少有人能夠與之相媲美。

“沙(Shah)”波斯語裡是王的意思,納迪爾沙本名納德爾·庫裡,後來因戰功加封“汗”,繼而成為“沙”。他前後期的名稱是不一樣的,最後的稱呼更準確翻譯也應該是“納德爾王(沙赫)”,但為避免混亂,本文還是沿用約定俗成的譯法,統稱其為納迪爾沙。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納迪爾沙出生在呼羅珊,13歲時父親病逝,與母親相依為命。17歲時,一夥烏茲別克人入侵當地,納迪爾沙和母親成為奴隸。母親不久就被折磨而死,納迪爾沙不堪被虐,逃到了山裡。

厭倦了東躲西藏的生活,納迪爾沙投奔了一個名為阿里貝伊的貴族家。他愛上了主人的女兒,但當他向主人表露心思時,被當場嚴詞拒絕。阿里貝伊認為納迪爾沙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對他一番羞辱。

納迪爾沙絕望地殺死主人,攜帶心上人逃到山上,他們成了親並生子。後來阿里貝伊的部分僕人也加入了納迪爾沙,並組成了一夥土匪武裝。

在不斷抵禦烏茲別克人的戰爭中,納迪爾沙逐漸成長為頗有名氣的小軍官。但如果沒有阿富汗人的入侵,他也只是個小軍官而已。隨著薩法維王太子塔赫馬斯普逃到馬什哈德,招兵買馬籌劃復國,納迪爾沙投入太子旗下,積累戰功,步步高昇。1729年,在兩次決定性的戰役中,戰勝阿富汗入侵者。

趕走阿富汗人後,伊朗接下來的對手是沙俄和奧斯曼帝國。幸運的是,那時候的沙俄隨著彼得大帝的去世,已經退縮到他們古老的莫斯科公國中去了。安娜女皇見伊朗強勢復興,索性於1732年與伊朗簽署和約,主動放棄了所佔領的庫拉河以南所有伊朗土地,換取與伊朗結盟對抗死敵奧斯曼帝國。

1730-1735年,納迪爾沙多次發動對奧斯曼戰爭。在常年征戰中,納迪爾沙的軍事奇才得以充分展示,以少勝多,以弱克強是家常便飯。老邁的奧斯曼帝國在其多次打擊下加速衰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強,波斯雖然打贏了幾仗,也並沒有佔到太大便宜。不斷髮動對外戰爭只是野心膨脹的納迪爾沙步步晉升的階梯。

被打的最慘是阿三哥。1739年卡諾城一役,納迪爾沙兵力5.5萬人,德里軍超過三十萬,還有數千頭大象助陣。最終波斯軍大獲全勝,三十餘萬德里軍被殲盡。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卡諾城戰役

納迪爾沙最大的戰利品是莫臥兒帝國沙賈汗的孔雀寶座和兩顆寶石“光之山”和“光之海”:“光之山”後來被英國人得到並最終獻給了英國國王,鑲嵌在英國女王的王冠上;“光之海”和孔雀寶座目前都珍藏在伊朗國家珍寶館。當然,伊朗人稱“光之海”本來就是他們的,這叫物歸原主。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珍藏在伊朗國家珍寶館的孔雀寶座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珍藏在伊朗國家珍寶館裡的“光之海”鑽石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英國女王王冠上的“光之山”鑽石(紅寶石下方)

由於在印度戰役中掠奪的戰利品過於豐富,以致於納迪爾沙從印度班師後,一連三年都不用向國內徵稅。利用從遠征中掠奪來的財富,他在伊朗大興土木,鼓勵文化,使伊朗一度短暫復興了薩珊黃金時期的繁榮景象。

1736年納迪爾沙廢薩法維王朝阿巴斯三世,被貴族會議擁立為王,建立阿夫沙爾王朝。1739-1741年,納迪爾沙遠征信德、布哈拉與花拉子模,開創了早期阿夫沙爾王朝的廣闊疆界。

納迪爾沙宣稱要掃平整個亞洲,甚至包括當時的清朝。在納迪爾沙攻打印度的時候,剛繼位不久的乾隆皇帝命令加強邊境防備。

(二)

乾隆皇帝究竟有沒有跟納迪爾沙交過手?筆者學識淺薄,還沒有見過國內有關歷史記載。下面要講的這個故事發生在1746年至1747年之間,真實性還有待歷史學家考證。文章摘自《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耿昇譯),這是西方公認的權威伊朗學家阿里·瑪扎海里的名著,是歷史學家穆罕默德-卡齊姆·馬爾韋根據莫扎法爾-阿里上校的日記作的綜述。原文較長做了刪減,為適合普通讀者閱讀做了些潤色。


1743年,原金帳汗國術赤系塔什盧汗向納迪爾沙申訴,說中國的準噶爾人和蒙古人入侵了其汗國,在哈薩克斯坦掠奪了十萬車牧草,這是朮赤世系的遺產。當時,納迪爾沙的騎兵和勢力的名聲真處於巔峰期,全世界都奉他為仲裁人。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納迪爾沙派遣其侍從官穆罕默德-阿里向俄羅斯人和阿蘭人地區進軍,一直至達塔什盧汗的汗國,並且把準噶爾人入侵者從這塊土地驅趕出去,然後使金帳汗國的可汗復位。

穆罕默德-阿里將軍的對手是維吾爾人拉蒂夫汗,後者指揮著清高宗乾隆皇帝的軍隊。波斯軍隊首先平定了哈薩克叛亂者,戰勝了西衛拉特人(卡爾梅克人),經過一系列無情的屠殺,兵鋒抵達維吾爾人和蒙古人地區。

波斯人的進軍引起了維吾爾人拉蒂夫汗和乾隆皇帝的不安。他們在中國平原、準噶爾、葉爾羌、疏勒,甚至一直到浩罕徵募了大軍。他們指責塔什盧汗是作亂的真正罪魁禍首。

乾隆皇帝的一支六萬人的先鋒部隊已經抵達達薩布扎卡(位於楚河流域),距離波斯軍隊十程之遠。這支部隊是為另外二十萬士兵開路的,由皇帝本人親自統領。探馬還宣佈另外一支四萬人的部隊已經抵達楚河流域。

這些消息嚇壞了塔什盧,他似乎後悔自己向波斯國王納迪爾沙求援並由此引起強大近鄰的雷霆之怒。他的謀臣發出埋怨,“您引狼入室,把可惡的波斯人帶到了我們這裡。”

遠道來的波斯軍隊處境不妙,穆罕默德-阿里立即召開軍機會議,大家一致同意調撥1.2萬名波斯騎兵迎敵,由一支強大的炮兵開路前往迎敵。

乾隆皇帝的先鋒軍隊由劉旺(音譯)指揮,此人步步為營緩慢推進,每天只前進兩裡。他派出了一萬名先鋒部隊,其中又有兩千名士兵開路。

穆罕默德-阿里親自率領1.2萬波斯騎兵,向東連續行軍三天三夜。在第三天的午夜時分,探馬報告說已經接近劉旺的軍隊,敵軍駐紮在森林裡。

穆罕默德-阿里在對敵人人數做了一番大致估算後,便將部隊分為四個突擊隊。他在最前列布置了步槍手,配備了鼓號手,本人則站在一個小山頭的頂峰,其他三個突擊隊駐紮在敵營的另外三側。

敵人還在酣睡。波斯人突然發出震天吶喊,猛撲已經被嚇呆了的衛拉特人。他們大肆屠戮了一個多小時,大部分衛拉特人以為爬上一座山崗就能擺脫敵人,但一千名波斯火槍手正在那裡等待伏擊他們。在火力打擊下,受傷的準噶爾人從山坡上滾了下來,步槍手追擊逃敵四里遠,一萬名卡爾梅克人大部分被殲滅。

(馬紮海里注:準噶爾人,有時又被成為喀爾馬克人、卡爾梅克人、厄魯特人、斡亦刺人,他們是同一民族。)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贊布拉克炮用駱駝駝載,機動性強,作戰時駱駝跪倒,既可以當炮架子,也可以當炮手的後盾,在多山的伊朗、阿

探馬又報,兩日之前,維吾爾將軍拉蒂夫率七萬騎兵從天山一側趕來,已經發起了進攻。此外,還有五萬騎兵正前來支援他們。

穆罕默德-阿里根據這些情報,決定興師迎敵,前面趕著十萬匹小馬。

拉蒂夫經歷兩場艱鉅的戰鬥後,兩日內重新集結兵力,試圖把波斯人從他們的營寨中驅逐出去。另一方面,波斯人也利用兩天時間重新部署了火器方位,並在炮樓上新裝備了大炮。此外,塔什盧汗也按時趕到幫助波斯人,他帶來了七千騎兵和兩千步兵。

中國將軍拉蒂夫認為,波斯部隊已經部署就位,因此謹慎的選擇固守軍營。然後,探馬說那裡只有塔什盧,他感到放心,於是許諾次日重新發起進攻。與此同時,他遣使前去漢族將軍劉旺和貝爾拉斯稟報,要求他們迅速到達,後者指揮乾隆皇帝的軍隊。

中國人的用兵習慣是用小車裝滿生熟磚坯,拉在軍隊的後面,然後就在當夜築起一座圍牆高達10腕尺的軍營。黎明時,波斯人驚訝地發現,正對面出現了一座前晚還不存在的巨大堡寨。

貝爾拉斯一支近四萬人的軍隊已經在路上,他們過去曾經效忠塔什盧汗,但後來投靠了清朝。他們發誓要消滅波斯人,然後奪取其故主塔什盧的汗國。

但這支部隊被波斯部隊發現了,穆罕默德-阿里立即命令步槍手對背叛者射擊,敵人還處在沉睡中,在波斯軍隊的射擊下到處亂跑,立即潰不成軍。所有人遭到殺戮,貝爾拉斯及其二百多名軍官被俘虜。

波斯人繳獲了一批可觀的戰利品,數不勝數的馬匹、駱駝、帳篷和地毯。穆罕默德-阿里把繳獲都分給了士兵們,在返回軍營前舉行了公眾禱告儀式以示慶祝。

塔什盧汗得報大喜過望,他感到很幸運,猶如剛剛被推選為金帳汗國的可汗一樣。他向每個使者賞賜了一百金幣和一名俄羅斯女婢,又下令按照中國人的方式擂起了戰鼓。

(三)

拉蒂夫將軍在巡視了波斯十萬大軍後,決定加強工事防守。他派人通報穆罕默德-阿里說,他從來沒有與波斯人為敵的想法,相反卻對波斯人很崇拜。

穆罕默德-阿里回答使者說,波斯大王納迪爾沙對中國一方也不懷任何野心,而僅僅是想支持朮赤系的塔什盧汗。因為塔什盧汗兩年多來經常不斷向納迪爾沙控訴準噶爾人入侵其汗國,波斯國王決定援助這位不幸的可汗。

波斯將軍稱,除了公正的調整邊界和恢復原有邊界之外,在中國皇帝和世界之王(納迪爾沙)的談判中,不會再有別的目的。中國皇帝最好向伊斯法罕宮廷派遣一位大臣,以共同解決整個爭端。至於他本人已經準備原諒中國軍隊造成的過錯,以便在波斯帝國和中國之間建立正常的友好關係。

他讓這位使者攜帶了許多精美的禮物,其中包括一匹裝飾了黃金和寶石的高頭大馬,贈給中國將軍拉蒂夫。

當晚,波斯軍隊召開軍事會議。穆罕默德-阿里在會上向他的同僚陳述,中國將軍拉蒂夫自感勢單力薄,所以他認為最謹慎的做法是與我們周旋幾日,贏得一段時間以便等待乾隆皇帝的援軍到來。因此,他認為不能上當,要乘勝發動進攻,消滅中國將軍維吾爾人拉蒂夫的實力。

軍官們都同意他的分析並準備發動一次夜襲。但穆罕默德-阿里派了兩名使者去拉蒂夫軍營對他說:“如果您正像自己聲稱的那樣真是我們的朋友,那就請到我們這裡來交談吧。否則,我就會因此認為您在等待您主乾隆近期的支援。在這種情況下,我不會給您留下得到您所希望的援兵到達的時間。”

在接到下書後,拉蒂夫在兩小時內就回答說,波斯將軍分析的完全有道理。但是他本人確實想建立中國與波斯之間的友好關係。他甚至補充說,大清乾隆皇帝剛剛把他的勢力擴大到整個中國突厥斯坦(疏勒、錫拉木和伊犁或昆都士河),併成為朮赤系的塔什盧汗國的近鄰,而塔什盧汗國則統治了烏茲別克人,而且他們都承認波斯的宗主權。因此,最明智的辦法是兩個帝國在邊界問題上妥協。如果發生敵對的衝突,那麼波斯軍隊也不應認為穩操勝券,勝利唯有來自天意,天將把勝利賜給它喜歡的人。他還指出,按照您莊嚴的許諾,我將返回中國,以把我們最近所說和所作的實情稟奏大清皇帝乾隆。

中國將軍拉蒂夫當時就從兵營裡走出來,在一百名官吏的陪同下,會見同樣也是幕僚簇擁下的波斯將軍。兩人騎馬並行,穆罕默德-阿里一眼就看明白,他面對的是一位忠實可靠的人。

和談在持續進行,兩國將軍一起用餐。波斯人認為,中國人的雜燴飯如同雪一樣白,如同骨髓一樣美,散發著麝香味。穆罕默德-阿里和他的戰友們承認,從未吃過一盤這麼開胃的米飯,無論是在德里、伊斯法罕,還是布哈拉,即使此前他們多次參加波斯國王的國宴。

飯後,拉蒂夫將軍宣佈,“我們最終在一起吃鹽了。我現在就出發赴乾隆宮廷向他稟報我們的協議,然後再返回來作為全權大臣簽署和約。如果皇帝不同意我在此問題上的意見,那會讓我感到驚奇,我將率全軍撤退。”他們告別,翌日早晨,拉蒂夫將軍率領部隊啟程回國。

波斯軍官們責備他們的將軍,為何要把已捕入羅網的飛鳥放走?穆罕默德-阿里回答說他很識人,認為拉蒂夫是一位很謙恭的官吏和守信用的人,他將耐心等待,相信該將軍會盡快歸來。

拉蒂夫日夜兼程,一直到高粱河畔見到了乾隆。事實上,劉旺軍隊的慘敗、貝爾拉斯緊接著被生擒的消息已經報到了乾隆。他已經開始認真考慮這次御駕親征的後果。恰好這時拉蒂夫進來求見,此人把波斯將軍的勇猛和議和之舉稟奏給乾隆。

實際上乾隆也想議和並親自會見穆罕默德-阿里將軍,但為了挽回面子,他說:“什麼?把朕佔據了近二十年的領土還給波斯一個無名鼠輩?”

拉蒂夫啟奏:“我主不是把領土歸還給一個普通的波斯人,而是交給其主波斯皇帝、印度斯坦和西突厥斯坦之王納迪爾沙。他是西域最強大的國王。這就是說交給一位在他所發動的全部重大戰爭中都獲勝,在任何戰場上都未後退過的君主。”

乾隆被說服了,決定與波斯簽訂合約,同時封拉蒂夫將軍為全權使節,率三千人馬前往波斯軍營。穆罕默德-阿里隆重接待了他,金帳汗國的塔什盧汗也出席了,乾隆把該汗領土的整個東半部歸還給力他。中國皇帝的代表和受納迪爾沙保護的可汗代表在合約上簽字並盟誓。他們各自按宗教儀式,並通過站在眼前的那些證人鄭重宣誓,不再為佔領這些土地而戰鬥。此外,雙方在各部落首領面前鄭重發誓,原諒其臣民過去對各自王朝的過失和背叛、諒解過去的錯誤。這些已經簽字和蓋印的合約條款呈奏給了乾隆皇帝。

根據與乾隆簽訂的協議條款,從而恢復了大清世祖(1644-1662)時代的舊邊界。為了慶祝這一切,他們在一起歡度了三天。

拉蒂夫將軍以乾隆的名義向穆罕默德-阿里轉交了幾封致納迪爾沙的友好信件,其中涉及道歉、誠懇的願望和對良好關係的祝願、建立和平睦鄰友好等內容。

此外,拉蒂夫將軍作為最大的秘密致書波斯皇帝說,如果陛下想直接或間接為某王子或其兒子佔據中國突厥斯坦,那麼拉蒂夫將軍願意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促成此事。此外,如果國王願意的話,那麼他還將會以殷勤的效勞來幫助波斯國王的軍隊征服中國北方。他說希望自己是國王一名普通的僕人。

各首領被遣返前獲得了禮物。下面是乾隆送給納迪爾沙的禮單:一百名漂亮的男侍和一百名美貌女婢,一百頭滿載中國絲綢的駱駝,一百頭滿載中國瓷器的駱駝,一百頭滿載中國藥品的駱駝……這些禮品都詳細登記在一份禮單中,並附有致納迪爾沙的一封信。

塔什盧汗和穆罕默德-阿里各自獲得滿載同樣物品的一百頭駱駝。為了慶祝勝利,塔什盧汗為其親信們組織了一次公開的蒙古式大型慶功宴,男女都混雜在一起,各自穿戴最華麗的服飾和首飾。他們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可以與坐在身旁的女子接吻和共寢。在他們之中,與一女子合歡是一種值得褒揚的禮節。如果女子已婚,那隻要在合歡前向其夫奉獻一筆賠償費和首飾即可。如果在某人家中合歡,客人在事後向房主獻一條手帕,主人就會擁抱他以示接受。

穆罕默德-阿里率領波斯遠征軍凱旋,但歸途並不順利。塔什盧汗國狼煙四起,到處爆發叛亂,波斯將軍收到納迪爾沙的急信,命令他返回波斯前,降服所有反叛塔什盧汗的部落。

穆罕默德-阿里忠實執行王命,繼續在西突厥斯坦到俄羅斯邊界的廣闊草原上征戰,所到之處望風披靡。當他再次接到回國命令不久,傳來一個可怕的消息:世界之王納迪爾沙被刺殺了。

塔什盧汗想拋棄波斯人,一些心懷惡意的人對他說,“應該監視那位野心勃勃的將軍,可能是他派人殺死國王而想把王冠戴到自己頭上。”

乾隆贈送給納迪爾沙的厚禮在塔什盧的地盤遭到搶劫,但很快被英勇善戰的波斯騎兵奪回。

穆罕默德-阿里冷靜應對危機,打消了塔什盧汗背叛的念頭。他在錫爾河畔修築“自由納迪爾城”,從波斯出發時帶來的1.2萬人,尚殘留7000人,他犒賞了士兵,讓他們自由選擇,其中5500人願意回波斯,另外1500人選擇追隨他留在“自由納迪爾城”生活。

(四)

或許因為少年曾經為奴的經歷,納迪爾沙是個異常殘暴的傢伙。老丈人不同意自己婚事,被他手起刀落幹掉。親叔叔曾大力舉薦他,被他刺殺並收編部隊。大兒子急於接班企圖刺殺他,最終被刺瞎眼睛和閹割。

波斯拿破崙和乾隆皇帝在中亞的一次較量

位於馬什哈德市的納迪爾沙陵墓

納迪爾沙被殺劇情非常的狗血!根據英國曆史學家勞倫斯·洛克哈特的說法:納迪爾沙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中的統治達到了暴力巔峰,他開始懷疑自己所有將領。一天晚上,納迪爾沙召見一位親信對他說:“我對我的侍衛不滿意,我知道你的忠誠和勇氣。我命令你明天早晨逮捕和關押他們,如果有人反抗格殺勿論。我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我相信只有你可以拯救我。”

一名格魯吉亞奴隸偷聽到納迪爾沙的計劃並告訴了波斯將領,大家不甘坐以待斃,決定馬上行動。傍晚時分,他們得知納迪爾沙進了一個愛妃帳篷。但恐懼使得大家不知所措,大多數人都不敢進帳篷。只有薩利赫汗、凱加爾和另外一人衝進去了,他們找到納迪爾沙時也驚醒了他。納迪爾沙憤怒起身拔出了劍,但他的腿被卡在帳篷繩上絆倒了。薩利赫汗衝上去刺中納迪爾沙的一隻胳膊,凱加爾趁機撲上去砍下了他的頭顱。

納迪爾沙可謂是十八世紀上半葉西亞的傳奇人物,他通過個人經營,實現了從奴隸到沙(王)的轉變,成為了或許是西亞歷史上出身最卑賤的統治者。

就內政方面,此人被後世稱道的地方並不多,畢竟他為了自己的軍事征服經常瘋狂壓榨他的臣民與貴族。不過也正是在軍事領域中,他留下了令後世歎為觀止的戰績。

在他長達三十餘年的軍事生涯當中,他東征西討,創下了多場以少勝多的著名勝利,鮮有敗績,其戰績之輝煌,在世界軍事史上實屬罕見。可以說,就軍事指揮才能而言,納迪爾沙在整個十八世紀,在西亞乃至全世界都罕有人能夠與之匹敵。

統治前期可以說是伊朗的民族英雄,但統治後期殘暴不仁、窮兵黷武,最終死於非命。他死後不久,阿夫沙爾王朝就縮在呼羅珊變成個小王朝,手下的將領卡里姆汗和杜蘭尼沙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贊德王朝和杜蘭尼王朝)。

阿富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獨立王朝杜蘭尼王朝的創建者、阿富汗國父艾哈邁迪沙,原是納迪爾沙的部將。1747年納迪爾沙被刺殺後,整個波斯陷入混亂。艾哈邁德沙試圖奪取波斯王位未果,被迫逃回老家,不過他成功地奪到了納迪爾沙的部分寶藏,包括著名的“光之山”鑽石,這為他後來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


納迪爾沙被稱為亞歷山大二世,軍事迷也喜歡拿他跟帖木兒比較。有意思的是,這三位皇帝都跟波斯有關。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滅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波斯帝國。公元1388年,帖木兒消滅伊爾汗國,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納迪爾沙不是波斯人,他來自土庫曼阿夫沙爾部落,對薩法維王朝來說是個篡位者,類似司馬懿、朱溫式的權臣。

亞歷山大帝國只存在13年,阿夫沙爾王朝也是個短命王朝,只存在60年,輝煌期也就是納迪爾沙在位的11年。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