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東京城是宋欽宗最大的錯誤決策,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劉樹徵律師


不同意

這麼說有幾點原因。

汴梁的重要地位,東京汴梁是北宋首都,人口百萬,為北宋最為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裡匯聚著北宋的統治階層,注意是階層而不是僅僅是皇族,這裡的世家大族比比皆是,放棄這裡,就算金國不打,對北宋就是重創。

其次,如果放棄汴梁結果如何,結果不最多就是一個南宋,皇族提前跑不就是這個結果,差別就是避免了靖康之恥,實際上也就是避免了皇族受罪而已。老百姓該受苦照樣受苦,難道金兵因為你皇帝跑了,就不打汴梁,不搶了,結果比歷史上也好不呢多少。

第三,堅守汴梁的策略本來是沒錯的,但堅守你好好堅守啊,弄出什麼六丁六甲神兵附體去抗擊金兵,依靠什麼道士,這樣被破城,算是堅守嗎?堅守的策略沒錯,整體戰略也沒錯,至於怎麼守,就是有錯了。


葉飄刀


北宋建國以後,宋太祖趙匡胤選擇定都在開封,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漕運便利。

  當時,開封是北方水運最重要的樞紐城市,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貫城。來自全國各地的糧食、稅賦、商品悉數從水路進入開封城內,供養著多達百萬的人口。

  除了水網發達以外,開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它地處平原地帶,沒有山川作為屏障,幾乎無險可守。

  而且,北宋的主要敵人遼國和金國,都善於長途奔襲,一旦他們突破北方防線,將很快兵臨開封城下。

  還有,宋代是火藥武器開始大量運用於戰爭的時代,城防體系面臨著新的更大的威脅。

  以上這些因素,都給開封的城防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城

  外城是整個城防體系的第一道屏障。

  北宋開封外城的規模,在時人李清臣所著的《重修都城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週五十里,一百六十有五步,橫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

  據現代考古挖掘顯示,北宋開封外城四周總長度達到了29180米,摺合宋代的“裡”,約合50餘里,這與李清臣的記載基本吻合。

  宋代的一丈約合3.1米多,根據李清臣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出當時城牆的高度達到了12米以上。

  因為當時已經有了火炮,所以城牆不再追求高度,而是追求厚度,開封城牆的厚度達到了“五丈九尺”,也就是18米多。而且,為了增強牆體的防禦力,其牆身還進行了包磚加固。

  此外,開封城牆上還建有專門儲藏守城器械的倉庫守具所。我們經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檑木、火油、磚石、弓箭等,皆存放在此。

第二次東京保衛戰,北宋還是敗在了整體防禦戰略上的失策,以及守城戰組織與指揮上的混亂上。

  結語:“世界上最堅固的堡壘是人心,是信念”,這句話用在兩次東京保衛戰中,是再適合不過了。

  同樣固若金湯的開封城,在第一次圍城戰中,依靠李綱、种師道等人齊心協力,得以保全。

  而等到第二次圍城戰時,宋欽宗不僅自斷臂膀,撤掉了李綱、种師道的兵權,竟然還命一個江湖騙子守城,宋廷此時的混亂程度可見一斑。

  難怪“靖康之難”發生時,宋欽宗後悔道:“朕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2020一起上岸


同意,雖不太瞭解當時態勢,但宋朝定都卞京(梁)註定了過早滅亡的命運,其實宋朝皇帝已意識到此問題的嚴重性,想遷都洛陽,宋陵設在邙山,老皇帝一死,新皇帝葬老皇帝到宋陵來回半年時間,就在想洛陽的事,可不知怎麼,就是沒遷成,學者都認為是運河運輸方便,物資好供應,到洛陽要經黃河向上運輸,費時費力……總之,一代代的過去,首都始終留在了四戰之地的大平原上,既無險可守,敵軍一圍又無路可逃。


紅9九


堅守開封是北宋滅國前最正確的選擇。

《宋史》記載,靖康元年開封有戶26萬有餘,按每戶5口計算的話,開封城共有人口超過100萬。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如果調動得當,發民兵守城,女真族就是全族過來也吃不下。

歷史上金兵的第一次東京包圍戰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北宋各路勤王軍隊紛紛集中到開封,再加上太原沒有攻克,金兵怕被抄了後路。半年之後的第二次東京保衛戰,雖然金兵首先攻克太原和真定,但各路勤王軍隊仍可以聚集到開封,依託城牆進行守衛。

宋欽宗到最大決策失誤一直在戰與和之間搖擺,甚至他自己也沒有主心骨,別人說什麼聽什麼,不能統一思想,在大好局面下出城投降,這才真是莫名其妙。

即使這樣,金兵仍不敢進城,只是控制住城牆,拆毀防禦設備。他們不敢進城,因為開封人太多了,如果宋欽宗能運用起來,金兵打到吳乞買死了都破不了城。


甲申十七年


堅守東京這條決策本沒錯,只是措施不當、治國國方法不力,奸臣弄權、自己無能最終導致亡國被俘、受辱於敵、慘死他鄉,落得千古罵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