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东京城是宋钦宗最大的错误决策,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刘树征律师


不同意

这么说有几点原因。

汴梁的重要地位,东京汴梁是北宋首都,人口百万,为北宋最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汇聚着北宋的统治阶层,注意是阶层而不是仅仅是皇族,这里的世家大族比比皆是,放弃这里,就算金国不打,对北宋就是重创。

其次,如果放弃汴梁结果如何,结果不最多就是一个南宋,皇族提前跑不就是这个结果,差别就是避免了靖康之耻,实际上也就是避免了皇族受罪而已。老百姓该受苦照样受苦,难道金兵因为你皇帝跑了,就不打汴梁,不抢了,结果比历史上也好不呢多少。

第三,坚守汴梁的策略本来是没错的,但坚守你好好坚守啊,弄出什么六丁六甲神兵附体去抗击金兵,依靠什么道士,这样被破城,算是坚守吗?坚守的策略没错,整体战略也没错,至于怎么守,就是有错了。


叶飘刀


北宋建国以后,宋太祖赵匡胤选择定都在开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漕运便利。

  当时,开封是北方水运最重要的枢纽城市,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河贯城。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税赋、商品悉数从水路进入开封城内,供养着多达百万的人口。

  除了水网发达以外,开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地处平原地带,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几乎无险可守。

  而且,北宋的主要敌人辽国和金国,都善于长途奔袭,一旦他们突破北方防线,将很快兵临开封城下。

  还有,宋代是火药武器开始大量运用于战争的时代,城防体系面临着新的更大的威胁。

  以上这些因素,都给开封的城防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外城

  外城是整个城防体系的第一道屏障。

  北宋开封外城的规模,在时人李清臣所著的《重修都城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周五十里,一百六十有五步,横度之基五丈九尺,高度之四丈。”

  据现代考古挖掘显示,北宋开封外城四周总长度达到了29180米,折合宋代的“里”,约合50余里,这与李清臣的记载基本吻合。

  宋代的一丈约合3.1米多,根据李清臣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城墙的高度达到了12米以上。

  因为当时已经有了火炮,所以城墙不再追求高度,而是追求厚度,开封城墙的厚度达到了“五丈九尺”,也就是18米多。而且,为了增强墙体的防御力,其墙身还进行了包砖加固。

  此外,开封城墙上还建有专门储藏守城器械的仓库守具所。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檑木、火油、砖石、弓箭等,皆存放在此。

第二次东京保卫战,北宋还是败在了整体防御战略上的失策,以及守城战组织与指挥上的混乱上。

  结语:“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是人心,是信念”,这句话用在两次东京保卫战中,是再适合不过了。

  同样固若金汤的开封城,在第一次围城战中,依靠李纲、种师道等人齐心协力,得以保全。

  而等到第二次围城战时,宋钦宗不仅自断臂膀,撤掉了李纲、种师道的兵权,竟然还命一个江湖骗子守城,宋廷此时的混乱程度可见一斑。

  难怪“靖康之难”发生时,宋钦宗后悔道:“朕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2020一起上岸


同意,虽不太了解当时态势,但宋朝定都卞京(梁)注定了过早灭亡的命运,其实宋朝皇帝已意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想迁都洛阳,宋陵设在邙山,老皇帝一死,新皇帝葬老皇帝到宋陵来回半年时间,就在想洛阳的事,可不知怎么,就是没迁成,学者都认为是运河运输方便,物资好供应,到洛阳要经黄河向上运输,费时费力……总之,一代代的过去,首都始终留在了四战之地的大平原上,既无险可守,敌军一围又无路可逃。


红9九


坚守开封是北宋灭国前最正确的选择。

《宋史》记载,靖康元年开封有户26万有余,按每户5口计算的话,开封城共有人口超过100万。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如果调动得当,发民兵守城,女真族就是全族过来也吃不下。

历史上金兵的第一次东京包围战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北宋各路勤王军队纷纷集中到开封,再加上太原没有攻克,金兵怕被抄了后路。半年之后的第二次东京保卫战,虽然金兵首先攻克太原和真定,但各路勤王军队仍可以聚集到开封,依托城墙进行守卫。

宋钦宗到最大决策失误一直在战与和之间摇摆,甚至他自己也没有主心骨,别人说什么听什么,不能统一思想,在大好局面下出城投降,这才真是莫名其妙。

即使这样,金兵仍不敢进城,只是控制住城墙,拆毁防御设备。他们不敢进城,因为开封人太多了,如果宋钦宗能运用起来,金兵打到吴乞买死了都破不了城。


甲申十七年


坚守东京这条决策本没错,只是措施不当、治国国方法不力,奸臣弄权、自己无能最终导致亡国被俘、受辱于敌、惨死他乡,落得千古骂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