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被俘前说“宰相误我父子”,明崇祯死前说“文臣该杀”,大家怎么看?

傅船山


情况看似雷同,但事情并不一样。原因是:

1、宋钦宗和崇祯帝二人的失败,虽然都有大臣的原因,但宋钦宗时是大臣主动行为误导,崇祯帝时是被动行为误导。

2、宋钦宗和崇祯帝二人自己的责任(即决策责任,这个没有哪个大臣能够误导)更大,大臣的误导并不是关键;

3、宋钦宗虽然做太子久了,但做皇帝也就2年,可以说基本没有治理经验,但崇祯帝有十几年的治理经验;

4、宋钦宗和崇祯帝都没有咨询或听从前任皇帝的经验之谈。宋徽宗虽然为了缓和金宋关系而让位给宋钦宗,又尽量避免参与决策,就是为了给宋钦宗和金国改善关系开一个好头。但宋钦宗在议和还是战争等重大事情上,并没有和宋徽宗商议。

崇祯帝同样如此,面对哥哥天启帝的遗言,从不摆在心上,导致东林党控制朝廷,破坏了朝局的平衡体现。明朝皇帝用宦官去制衡文官集团几乎已经成为传统:明宣宗的金英、明英宗的王振、成化帝的汪直、明武宗的刘瑾等八虎、明世宗的吕芳、明穆宗时的李芳、明神宗的冯宝、天启帝的魏忠贤。明朝皇帝之所以重用这些太监,都是出于平衡朝廷文官集团势力的需要。


宋钦宗如何被大臣所误导

首先声明,宋钦宗刚即位,基本上就是没有治理经验的白斩鸡:

1、完颜宗望第一次围城时,宋钦宗既然采纳李邦彦的割地议和策略,拒绝李纲反割地坚战建议,就应该履行约定,而非金人一走就反悔不割地;李纲、种世道、姚平仲等20万军,都不能解除完颜宗望6万人对汴梁的包围,无力抗击的态势非常明确。

2、第一个误导宋钦宗的人是吴革。宋钦宗派他去和完颜宗翰议和,吴革去了骂了完颜宗翰的一顿后,回来竟然欺骗宋钦宗说——金人不守约,早点准备打吧。

3、第二个误导宋钦宗的人是折可求。折可求建议宋钦宗和北辽联盟攻打金朝——辽朝刚刚新破,有什么能力对金朝构成威胁。这个消息被金国知道后,又是派人来指责。

4、第四个误导宋钦宗的是何㮚、李若水。客观来说,他们二人并不是误导。当时围城的完颜宗翰、完颜宗望确实是想要北宋割让河东河北、金宋以黄河为界的割地议和。只是金太宗不同意,非要废宋钦宗,一定要禁止赵氏宗室之人即位。这才是北宋灭亡的靖康之难。

有些人说宋钦宗出城议和是傻,可宋钦宗为了汴梁满城百姓不被屠杀而肚子出城议和,绝对是莫大的勇气和责任心。崇祯帝就没有这种勇气和胆量。

再说,在靖康之难的议和中,宋钦宗出城3次,回城2次,并非都是在金军军中。


崇祯帝所谓的大臣之误

1、崇祯帝即位17年,内阁首辅就有48位之多,大臣就是想误导,也没有机会——屁股还没有坐热,都被罢官了!

2、袁崇焕误导崇祯帝了吗?虽然袁崇焕说过五年平辽的话,但至于是不是大话,我们无从得知,因为崇祯帝没有给他坐满五年就砍了。但至少我们知道,皇太极不再攻打宁锦,而改从喜峰口进入,这就是袁崇焕所修建的辽东防线的效果。坚城+大炮,这就是袁崇焕对付满清骑兵的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3、在灾荒之年裁减驿站,本来没有饭吃的人就多,现在还要让一批人失业。提出这个策略的人,算是坑了崇祯帝一把。

4、在平定流民叛乱关键时刻,杨嗣昌误导崇祯帝了吗?他提出在剿灭叛乱关键时刻,和皇太极议和。是崇祯帝的否决,给了李自成逃生的机会。

5、陈新甲误导崇祯了吗?

崇祯帝暗中命令陈新甲去和满清议和,结果秘密泄露后,崇祯帝竟然将责任推给陈新甲!这也是为什么在南迁时大学士陈演不敢担责的原因——分分钟是自己担责,崇祯帝是不会承担南迁责任的。

6、李明睿、李邦华提出南迁、让太子驻守南京等建议误导崇祯了吗?但崇祯帝为了不承担南迁的责任,一味想要内阁主动、多次要他南迁。内阁也不傻,不肯替崇祯帝担责。


综述

表面上来看,宋钦宗和崇祯帝一样都说是被大臣误导,但情况各有不同。作为没有治理经验的新皇帝,宋钦宗被大臣误导的充分多些,但从宋钦宗为了汴梁满城百姓而孤身三次出城议和来看,在勇气和责任感方面,宋钦宗比崇祯帝好太多。崇祯帝明明想和满清议和却不敢承认,明明想南迁却不敢主动担责,一心只想让臣子负责。

宋钦宗是太相信大臣,崇祯帝是太不相信大臣;宋钦宗有解救满城生灵的勇气和责任感,崇祯帝最后竟然想扔下满城大臣独自南迁!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宋钦宗与明思宗的这些话,只能是推脱责任的苍白表述,是一种无能的仰天长叹。

首先说明一点:历史上的宋钦宗赵桓是自己主动走向金营去和谈的,明知是肉包打打狗的的结局,可当了14年太子1年多皇上的赴桓豁出去了,当时场面十分悲壮,10万开封市民拦驾劝谏未遂;而宋徽宗与皇后也是自己坐着牛车泪流满面去的金营。

每当国家有大事发生,坏人就从阴暗处蹿了出来,大汉奸就会应势而生,且大有人在,比如北宋刑部尚书王云,就是金人早已策反的大汉奸,他负责把康王赵构“护送”到辽国去,可惜走到磁州时被知府宗泽识破,最终王云被剁成肉酱;开封府尹徐秉哲就是另一个大汉奸大走狗。他根据金人拟定的抓捕名单尤其是赵氏宗室成员及搜刮财物的要求,命令开封坊巷五家联保,并亲自带人搜捕皇室成员,几乎所有的皇室子孙都没能逃过劫数。在几天时间里,徐秉哲共抓获皇室三千多人,并将他们的衣袖绑在一起,相互挽行至金营。至于搜刮百姓的钱财棉帛等不计其数。

宋徽宗是北宋历史上最昏庸无度的一位君主,没有之一。他执政的20年间,奸臣当道,暗无天日,尤其是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等六贼把持朝政,军备废驰,贪污腐败成风,国将不国。1126年,当7万金军挥师南侵时,宋徽宗惶然无计,他听取了大臣宇文虚中的意见,在江山和生命朝不保夕的时刻,向天下诏告了一份沉痛深刻的“罪己诏”。徽宗赵佶坦诚了自己多年的巨大错误,他承认20多年当政以来自己的种种昏庸无度的行为祸害了大宋的江山,祸害了黎民百姓。承认他在位其间,奸臣当道,小人得志,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赵佶在罪己诏中还信誓旦旦地表示,从现在开始他将大力整顿吏治,废除苛虐的政治,以安抚天下苍生。微宗为了表示自己真的要彻底悔过,他下令废除诸局以及西城所,并将它们所管的钱物一并付与有司部门妥善处理;将以前没收的原本属于百姓的土地还给之前的租佃人,裁减宫廷的费用和侍从官以上的奉禄,总之,一切不得人心的弊政基本上都被革除了,包括之后宋钦宗诛杀蔡京等六贼,都是宋徽宗默许的。可惜啊,已晚了。金人的铁骑已踏过了黄河……所以,亡大宋者,实乃皇帝赵佶本人也。


书中有毒


宋朝与明朝的政治结构很像,都是士大夫和天子共治天下,而且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文臣之间的党争。

北宋末期和明朝后期的几个皇帝大多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中,不理朝政,所以文臣对国家统治的话语权就变得重要了。

北宋有宰相制,虽然较唐朝削弱了很多,但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皇权弱时,相权就会变得强,从大局来看,这样的政治组合使得即使是遇到一个庸君,国家也不会乱,国家机器还可以正常运转。不好的地方就是,由于权力集中在这两位手中,如果宰相也和皇帝一样是个二逼或者庸才,那就真的完蛋了。

所以,以此为鉴,明朝的制度中没有宰相,六部堂官就相当于6个丞相,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制约。不好的地方就是党争更为激烈,彼此全然不顾对错,只顾站队,致国家利益于不顾。而且,明朝还有一个特殊的统治方式,就是太监的权力也很大。这一点有点像汉朝,汉朝是太监和外戚轮流坐庄,可是明朝的皇后都出于平民之家,因此,外戚干不了政。那么,明朝就上演好几出太监与文官相斗的大戏。好在,明朝的皇帝虽说治国不行,管人还都有一套,那就是文臣嘚瑟厉害的时候利用太监搞文臣;太监嚣张的时候利用文臣搞太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皇帝、太监、文臣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结局,老百姓民不聊生。

个人觉得,宋钦宗说的“宰相误我父子”其实有点冤枉人,北宋的丞相除了蔡京之外,大多都是不错的,北宋缺的是将,而且在金军包围汴梁之时,徽钦二帝本就是投降派和跑路派,老板都这样怂了,打工的又何苦拼命呢。

至于崇祯说的“满朝文臣皆可杀”既有道路又没道理,有道理的是当李自成兵临城下,问皇帝要钱退兵的时候,崇祯向大臣们筹款,结果就连自己岳父都不愿意拿钱出来,不是没钱,是舍不得拿,最后都进了大顺军的口袋。没道理的是,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不把大臣当人看,除了俸禄史上最少,还常常不发现银,以农副产品取代,因此,大臣们经常要在下班以后摆地摊卖东西。什么刑不上大夫在明朝皇帝眼中就是狗屁,撘刑,廷杖,还有锦衣卫的小报告,搞得明朝的大臣觉得当个官性命堪忧,朝不保夕,谁会替你卖命。崇祯自己又是刚愎自用,又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经常功劳是自己的,错误都是别人的,怎能不亡。

所以大好江山落入别人之手,一个往往是上几代弊病的积累,还有一个就是要找找自己的原因。

以下是崇祯和钦宗的画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