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出徵在即,為何頻要封賞?大將回答到我是為了保命】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能與帝王打天下的能人,很多都不得善終。為什麼?自然是因為天家那難以琢磨的猜疑之心。像“戰神”白起,應該就算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了。當初他力諫秦昭王不要求勝心切將趙國趕盡殺絕,結果秦王就是不採納他的建議,不但把他降為普通士兵,還另派其他人前去伐趙。過後秦軍大敗,惱羞成怒的秦昭王將所有罪責全部怪罪到白起身上,使一代為國肝腦塗地的忠誠名將自殺而亡!這段歷史,不得不讓人驚歎和唏噓!白起之死應該也給那時秦國的其他將領敲起了警鐘。

【大將出徵在即,為何頻要封賞?大將回答到我是為了保命】


比如今天咱們故事的主角——同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公元前224年時,秦王嬴政準備出兵伐楚。在秦王首次啟用李信的二十萬大軍計劃失敗後,無奈的秦王不得不親自駕車前去迎請之前被他否決的王翦將軍。薑還是老的辣,王翦當初因為建議伐楚需用兵六十萬,秦王不捨,無奈的他只好告老還鄉。眼見李信大敗,嬴政也是意識到這一點,如此禮賢下士,親自出城迎接王翦回朝。受此任命的王翦又是怎麼安排的呢?古時打仗,六十萬的大軍,光供其後勤的人員就需上百萬之巨。

【大將出徵在即,為何頻要封賞?大將回答到我是為了保命】


因此在那個年代,集結軍隊和預備糧草就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王翦的戰前準備工作,也必須做得萬無一失。只是在這段時間內,忙完了自己的本質工作,王翦卻還在不遺餘力的幹另一件事——那就是向秦王討要封賞!在呈給嬴政的奏表中,王翦多次提到自己年老體衰,這一戰恐怕也是有去無回。為了自己子孫後代的生計,特請秦王在出戰前就能賜予他良田美宅,並拔擢族中子弟為官,這樣他也好義無反顧的為祖國上陣殺敵。秦王見此奏表,自然要多加安撫一番,並許下將來天下一統后豐厚的獎賞。

只是王翦此時卻裝傻充愣起來,還非常不識趣的繼續向秦王討要封賞,並自嘲是自己奢求過度,請秦王寬宥。秦王對此也是一笑置之,只得再次安慰於他。或許各位看官看到這裡,認為此事也就過去了,只是這王翦在率部下快到楚國領地時,又連向秦王發了五份奏表,還是不斷向秦王求賜良田美宅,其貪婪和功利之心一目瞭然。到此連他的部下都要看不下去,紛紛勸他,如今大戰在即,將軍實不該如此頻繁的向大王邀賞。要是等大軍旗開得勝,滅了楚國後再回去向大王提賞不是更名正言順嗎?

王翦聽後輕微一笑,向他的部下們語重心長的解釋道,之所以他表現得這麼看重功利,其實都是為自己和全家的性命考慮!帝王大都生性多疑,秦王自然也不例外。當秦王將他所有的兵力都交給王翦時,難道他沒有考慮過王翦會擁兵自重,反過頭倒咬他一口?只是為了更遠大的抱負,秦王哪怕不放心他王翦,也得表現出一副極為信任他的樣子來好讓他安心為自己賣命。而通過王翦這一番自汙的方式,秦王自然知道了他王翦只想做一個富家翁,而絕無擁兵自立的念頭。這樣才能消除秦王的疑慮,保得王家一家老小平安啊!

【大將出徵在即,為何頻要封賞?大將回答到我是為了保命】


眾部下聽後,無不讚嘆主帥深諳帝王心術,的確不是一般人能想到的高度。而後王翦出師大捷,不但順利拿下趙國,後又南下征服百越,為擴充秦國的疆土作出突出貢獻。在他得勝回朝後,秦王不但將他封為武成候,還賜予他大量良田美宅。王家很多族人也被拔擢為官,當初他求的榮華富貴悉數到手後,王翦也毫不留戀的交出了自己的兵權。這一次他功成身退榮歸故里,過起了幸福安泰的晚年生活來。像他這樣位極人臣的將才,歷史上有多少又能得以善終?

【大將出徵在即,為何頻要封賞?大將回答到我是為了保命】


王翦能做到,與他居功不傲、急流通退識時務的性格,密不可分!如此聰明的將才,實乃始皇之幸!王翦的結局無疑是幸運的,他審時度勢的揣度帝王之心,不但保全了他自己,更是保全了全族人。能夠在暗流湧動的政治漩渦中全身而退的將才,實則歷史罕見!同時王翦的智謀和遠見也為他在青史中留下特別的一筆!什麼時代都不缺英雄,難能可貴的是英雄能瞻前顧後把所有事情都處理的妥帖,這可能更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