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今天是阮籍醉酒的第六十天,对于这位好酒之徒,这也算创造了个人新的记录,再一次PB成功。

不过,他混混沌沌过了两个月,并非因嗜酒所致,而是因为另外两个字-拒绝。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天下第一号人物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原来这位曹魏政权的实际掌控者为了拉拢名士,想与阮籍结为亲家。阮籍心里一万个不愿意,但又担心直接拒绝而惹上杀身之祸,只好每天拼命饮酒,搞得自己不省人事,奉命来提亲的也就无法向他开口,没想到就这样持续了两个月,最后的胜利者属于阮籍,司马昭听到提亲的人回报,无可奈何的说:“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

喝酒居然成为了一种拒绝手段,在这点上,阮籍颇有心得。据说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对阮籍多有忌惮,想找机会与阮籍讨论时政问题,意图从中抓住把柄进行陷害,阮籍知道他的险恶用心,每当遇到钟会,他都先把自己喝倒,宁愿酩酊大醉也绝不上钩,搞得钟会只能悻悻而归。

经常沉醉在酒里的阮籍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可以肯定的说,阮籍的一生并非从开始就混沌一片。他自幼天赋秉异,八岁即可以写文章。“少年学击剑,妙技过曲城”,他不仅习文而且还习武,应该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俊才。在年轻时代,阮籍颇有济世之志,他曾登临广武山,这里是当年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古战场,追古抚今,阮籍感叹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隐约有一股豪气充溢其中。

可惜的是他出生的实在不是时候

当时正值司马氏和曹氏争权,结果是司马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这场政治争斗中,许多人因为站错队而死于非命,在血淋淋的惨剧面前,不愿意和司马氏合作的读书人纷纷想出各种办法来避祸,有的闭门读书,有的退隐山林,有的酣酒贪杯,有的缄默不语。阮籍的选择是—装狂。

据史书记载,这位仁兄有个独门暗技-青白眼。就是说他的眼睛能上下自由翻动,对待讨厌的人,他用白眼,遇到喜欢的人,可以瞬间转化为青眼。他的母亲去世后,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吊唁,因为嵇喜在朝为官,阮籍就给了一个大白眼。嵇康听说后,带着酒、夹着琴来到灵堂,对于这位同好中人,阮籍白眼仁一转,露出了黑眼珠子,两人便在灵堂抚琴开喝。

阮籍身上的“狂”多少有些遗传因素,他的父亲阮瑀也是个“狂人”。阮瑀当年得到曹操的赏识,但是他看不上曹操,曹操几次派人请他都无功而返,最后把这位一代枭雄惹急了,他派兵将阮瑀隐居的山林团团包围,放火烧山才把阮瑀逼出来。虽然在阮籍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但是在阮籍的身上还是能看出父亲的影子,而且似乎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阮籍的狂,主要体现在对礼教的轻慢。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男女授受不亲”,礼教把防范男女接触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规矩。譬如叔嫂间不能对话,朋友的女眷不能见面,尚在闺中的女子不能见客等等,阮籍却不吃这套,有次他的嫂子要回娘家省亲,临行前阮籍不避嫌疑,大大方方的为嫂子送行,对这样严重违反礼法的做法,众人纷纷讥笑他,阮籍却不以为然,送给这些人一句话:“礼岂为我设邪!”

阮籍家旁边有个酒馆,老板娘长的很漂亮,阮籍经常带着朋友王戎去那里喝酒,他从不避嫌,喝多了索性就睡在老板娘旁边,老板娘的丈夫知道他是喝高了,对他也没有任何意见。

更让人感到惊世骇俗的是,有一位兵家女孩,才貌双全,但尚未嫁人不幸去世了。阮籍根本不认识这家人,也不认识这个女孩,他听到消息后却赶去吊唁,在灵堂大哭一场,把满心的哀伤倾诉完毕后才离开。阮籍的做法,想必让这家人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怎么回事,也引起其他人对他议论纷纷。

这就是阮籍,他的泪水完全是为了美的流逝。在他心目中,美是没有界限的,不管认识与否,重要的是美丽消亡、青春不在,这足以使人痛哭一场。

男女之事,只是阮籍对礼教宣战的开始,登峰造极的是他对“孝”的挑战。

“百善孝为先”,“孝”是礼教的基石,为父母尽孝,本是天经地义,但礼教却人为的把孝道搞得纷繁复杂,三年服丧,三年素食,三年寡欢,有时还要加上三年守墓,十几年的时光都耗费在这个字上,最终使得“孝”成为了一种枷锁。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阮籍就想打破这个枷锁。

阮籍三岁丧父,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彼此感情很深。阮籍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与朋友下棋,友人催他赶快回家,但他坚持要将棋下完。下完棋回到家,他一口气喝了两斗酒,放声痛哭,吐血不止。几天后,母亲下葬,他吃肉喝酒,然后在母亲的遗体旁放声大哭,吐血数升,几近死去。在母丧之时吃肉喝酒,看似不尊礼法孝道,但吐血祭母,又有几个孝子能做到呢?

内心至孝,但不愿意受礼教束缚,这就是阮籍。

他的猖狂,在当时许多人眼里,无疑是离经叛道,甚至不排除把他当做“精神病”患者来看待。阮籍如此做,除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外,更多的应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手段。他没有勇气向嵇康那样公开宣布“拒绝投降”,处处与司马昭唱对台戏,只能以装狂和酒醉来避免引起司马昭的猜忌。

阮籍的努力很是见效,司马昭对他不仅没有敌意,反而待他不错。当时有位热门人物叫做何曾,他当着司马昭的面痛斥阮籍:“卿纵情背礼,败俗之人,今忠贤执政,综核名实。若卿之曹,不可长也。”大意说阮籍恶习不改,必要受到惩罚。他还劝司马昭驱逐阮籍,对此司马昭显得很宽容,他说:“此子赢病若此,君不能为吾邪!”,就是说阮籍身体羸弱,不可能活太长,何曾你难道就不能对他宽容一些吗?

有次阮籍对司马昭说:“我曾经路过山东的东平,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司马昭随了他的心愿,派他到东平去做官。

做官,对于阮籍而言,其实并非难事,只是他不愿做,如果真做起来,大部分官员可能要望尘莫及。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阮籍到东平后,第一件事就是下令把府衙里重重叠叠的墙壁拆掉,让过去在自己屋子里单独办公的官员们,变成在敞亮的“大开间”里一起办公,有的像今天的写字楼,这样做方便相互沟通也利于彼此监督,办公效率大为提升,他还大刀阔斧精简法令。做完这些,阮籍觉得已经完成自己的使命,骑着驴返回了洛阳,在东平总共呆了十几天。

阮籍一辈子正正经经上班可能也就是这十几天。

李白对阮籍在东平的这段经历颇为赞赏,为此写了首诗:“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判竹十余日,一朝化清风”。

阮籍担任时间最长的官职是步兵校尉,后世通常称他为“阮步兵”。他之所以喜欢这个职位,原因很简单,因为步兵校尉府有好酒数百斛,阮籍看上的不是官位,而是那些美酒,不把这些酒喝完,他是断然不会离职的。他上任后,除了喝酒几乎一件事都没有管过。

古往今来,喜欢贪杯的官员不少,但像阮籍这样,当官完全是为了喝酒实属少见。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天天有美酒喝,阮籍的小日子看上去过得不错,但实际上他应该是“竹林七贤”中活得最痛苦的一位,嵇康虽然人头落地,但一生过得刚烈磊落,刘伶虽然放浪形骸,但能做到物我两忘,山涛、王戎等安心归顺,位居高位,活得很是滋润。

阮籍做不到他们这些。他活得过于纠结,一辈子都在求生和气节中徘徊不定,进退维谷,最终他选择了隐忍,也选择了将由此酿造的毒素全部吞进自己内心中,无法得到排解,一如他所写的-”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

史书记载,阮籍经常一个人随意驾车外出,不择道路方向,直到无路可走,他会大哭一场后再原路返回。

千年之后,每次想到这样的场景,阮籍在走投无路伏地大哭背后那股深深绝望,依然会扑面而来,屡屡不绝。

这同时为阮籍如此嗜酒找到了源头,他有酒必饮,每饮必醉。大概因为醉酒是最接近死亡的形式,可以让自己与这个险恶绝望的世界暂时告别。他不想真死,只能以“假死”来麻醉自己,对阮籍而言,清醒是痛苦的,他宁愿将生命大部分时间交给酒精,交给看上去混沌不清的世界。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他的绝望更加充分的体现在所作的八十二首《咏怀诗》里。

八十二首诗的每个字都是阮籍用自己的泪和血写就,无论飞禽鸟兽、花鸟鱼虫还是四季更迭,人生世事,除了个别有些正能量外,绝大部分都笼罩着一种浓的化不开的苦闷孤独的愁绪。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见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所见,忧思独伤心”,这是八十二首的第一首,为整个《咏怀诗》确定了基调,孤鸿在野外哀号,翔鸟在林中悲鸣,阮籍与他们一样的寂寞和哀伤。

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似乎是阮籍一直追问的问题,在第五十五首中,他写到:“人言欲延年,延年欲焉之”,人人都说要延年益寿,可是活那么长有什么意义呢。

阮籍在黑暗中找寻生命的意义,他无法像嵇康那样,为了理想气节,而将头颅放在司马昭的屠刀之下,也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只追求穷奢极欲和地位显赫而没有了自己的心灵,他始终找不到自己应去的方向,所以在他的生命中注定只会流淌着酒水和泪水。

一生都在躲避的阮籍,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却没有躲的过去,由此留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公元263年十月,司马昭被封晋王,加九赐,已经无限接近皇帝宝座。按照常理,司马昭要假装谦让一番,然后由公卿大臣“劝进”,半推半就的上位。写“劝进表”的重任当仁不让落到了当时文采一流的阮籍身上。他依然祭出了自己的法宝-酒醉,但时过境迁,这样的套路已不再见效,万般无奈下,酒醒的阮籍写下了《为郑冲劝晋王笺》。

他要拒绝的是当时司马昭,拒绝的事由是结亲,并非因嗜酒所致

阮籍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但是他却不愿意轻易去死。

写了劝进书,阮籍保全了性命,但也仅仅多活了两个月,在公元263年那个寒冷的冬天,纠结一生的阮籍,终于可以彻底放轻松了,在渡过五十四个春秋后,他闭上了自己疲惫的双眼。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虽然在生命的最后,阮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但千百年来,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人们脑海总还是会浮现出那个狂放自在、天马行空的阮籍。

相比于神一样的嵇康,阮籍像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他内心的挣扎更容易引起与他命运相似的后人的共鸣。特别是在乱世之中,杀身求义的毕竟是少数,像阮籍这样进退两难的读书人为数甚多,阮籍的挣扎就是他们的挣扎,阮籍的痛苦也是他们的痛苦,阮籍的泪水更是他们的泪水。

史书记载,阮籍喜欢“长啸”,黄昏时分,面对群山发出一声声悲鸣,所以在开封尉氏县城有一个“阮啸台”。八百多年后,苏东坡登上阮啸台后有感而发,写到:“阮生古狂达,遁世默无言。犹余胸中气,长啸独轩轩。高情遗万物,不与世俗论。登临偶自写,激越荡乾坤。醒为啸所发,饮为醉所昏。谁能与之较,乱世足自存。”

“醒为啸所发,饮为醉所昏”,想必九泉之下的阮籍,会为这样一个深刻理解自己的后人而面含微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