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說起茶,普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恐怕是西湖龍井、武夷山大紅袍、安溪鐵觀音、黃山毛峰之類的名產品,以及杯子中,散發著嫋嫋香氣和絲絲熱氣的澄黃透亮的飲料。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而在植物學家腦海中下意識浮現的,則是奼紫嫣紅、碩果累累的各種茶樹。眾所周知,茶葉是用茶樹的嫩葉製作而成的,我們飲用著植物無私饋贈的同事,卻鮮有人知植物本身的故事。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山茶花

今天,廣西科學博覽(薇信訂閱號)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茶族皇后”——金花茶。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金花茶

金花茶

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分別是:桫欏、水杉、銀杉、禿杉、人參、珙桐、望天樹、金花茶。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桫欏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珙桐

要知道中國是植物大國,共有植物3萬多種,這8種植物植物能從其中脫穎而出入選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可以說是萬里挑一,身份“尊貴”的象徵。相當於大熊貓在動物界的地位。

金花茶“何德何能”?為什麼能選上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呢?原因一:長得好看

俗話說顏值就是正義,金花茶的顏值放在茶樹乃至整個植物界,都可謂是“神仙顏值”,“稀世美顏”。不同於一般的“庸脂俗粉”,金花茶是山茶科植物中唯一一種金黃色花瓣的茶樹,花如其名,金黃透亮,天生自帶尊貴的皇族氣息(帝皇金!),因此被受到世界園藝界的追捧,被譽為“世界珍品、茶族皇后”。

它不是漂不漂亮的問題,它真的是那種,那種很少見的,很特別的。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原因二:古老而稀有

金花茶是一種古老的植物。有多古老?比大熊貓還要古老!金花茶第四紀冰川時期遺留下來的原始山茶遺珍,距今1.7億年。因此也被譽為“植物活化石”“植物界的大熊貓”。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分佈極其狹窄,野生種群數量十分稀少,廣西防城港分佈有金花茶的23種和5個變種(全球共有32種7個變種),是中國金花茶的最先發現地及分佈中心,因此國家在此設立了金花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中國唯一一個以保護植物命名的國家級保護區。

原因三:價值高

金花茶的觀賞價值和科研價值不必多數,它的經濟價值也非常高。

金花茶植物中含有黃酮類、茶多酚、茶多糖等多種生理活性成分,且含有豐富的天然有機鍺、硒和鋅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適宜製茶。如果進軍茶飲界,加之有“茶族皇后”的光環附體,八大名茶恐怕要瑟瑟發抖.jpg。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可惜由於數量稀少,金花茶現在還停留在負責“美貌如花”的階段,要發掘其經濟價值還得先過了人工大規模繁殖的難關。

原因四:神秘

金花茶雖然在植物界名氣極大,但在公眾中卻又些不顯山不露水。

主要原因是金花茶的引種栽培十分困難。大部分人難有機會親眼一睹其芳容。

首先是身子“嬌貴”,對環境要求高,難以大範圍引種。金花茶長期在高溫、高溼、低海拔的北熱帶赤紅壤季雨林的森林環境生態系統中生存、分化和發展,形成了喜暖熱、好陰溼、忌強光直射的遺傳特性,這就使得它難以在北方和室外栽培。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其次是金花茶敗育率高,結實率低,種子產量少,因此大批量繁殖困難,也就難以實現人工栽培量產,這也是金花茶瀕危的一個主要原因。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此外,金花茶還沒有形成經濟產業,不像茶葉產品、茶籽油那樣有商業推廣,深入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除了花卉愛好者之外,也就很少有人瞭解,這位藏身在植物園幽暗密林中的“茶族皇后”。

金花茶的明天

一種沒有利用價值的植物,遲早會被人類以往。對於植物保護來說,最長遠的保護是讓它變得有用。想要金花茶這位“皇后”,走出保護區和植物園的“宮殿”,走近尋常百姓的生活,需要科研工作者、政府和企業的多方努力。目前,金花茶的天然生境已遭到人為嚴重破壞,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已經面臨滅絕的邊緣,採取就地保護、 遷地保護和應用人工栽培擴大金花茶種群等措施,有效保護其種質資源。培育商品價值高的金花茶品種,解決大規模栽培和產業化難題,是實現金花茶可持續保護和利用的必然。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植物界的大熊貓”,“茶族皇后”,中國僅有的8種一級保護植物之一

參考文獻:韋霄, 郭辰, 李吉濤,等. 金花茶的瀕危機制及保育對策[J]. 廣西科學院學報,2016,32(1):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