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曲阜周公廟的周公像

說起中國文化的根本或源頭,不能不講禮樂開啟這件大事。禮儀和音樂的源頭固然可以追溯到遠古,但事實上,我們所在的國家之所以成為中國,一直在各個朝代背後做意識形態支持並一直影響至今的禮樂,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與周武王一道滅掉商紂,之後又以東征平定內亂後,在總設計師周公的策劃與指揮下,周王朝已漸漸進入正軌,然而,還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尚未完成。周公認為,要想長期穩固地統治各地,需要有一個穩固的中心。在古代中國人的心目中,天命只能降於處於天下中心——“中國”的王者。周朝原先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北)顯然有些偏西,周需要在中心地帶另建一個都城。洛邑正是商周時代的天下中心,營建洛邑的巨大工程由此開始。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周武王在世時就希望能在洛邑(今河南洛陽市洛水北岸、瀍水東西)修建新都,可惜沒能實現,這一希望在周公東征後終於成為現實。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占卜,周公將地址選定在洛水北岸。這裡既離安置大部分殷民的衛國相聚不遠,同時又處在四方各國的中心,地勢險要,交通便利,有利於管理。它將作為周朝的東都,與西部的都城鎬京相呼應。

  當週公決定開工後,舉行了隆重的祭天儀式。此時用不著周公動員,各地諸侯就紛紛主動前來幫忙。周公召集諸侯與商朝遺民談話,他沒有忘記再次重申周朝立國的合理性,然後分配工作。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周公攝政的第五年,東都洛邑營建成功。其規模宏大,在大的王城的東邊還建了一個稍小的城,又以方圓七十里的郛郭將兩個城圍在一起。洛邑建成後,周公把商朝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徵物——九鼎遷到王城,使其正式成為天下政治的中心。他將曾經反對周朝的商民集中到這裡,加以控制,周朝再無後顧之憂。直到此時,周公才認為,周朝算是真正立起來了。所以,他將東都洛邑命名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國大業最終完成。當然,周公雖然攝政,但周王是周成王,所以,周公都以周成王的名義來發布。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1965年,陝西省寶雞縣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銅器,我們稱之為何尊。何尊造型古樸,工藝精美,尤其是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非常珍貴,記載了周成王繼承武王之志、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其中寫道:“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就是說:“武王攻克商朝後,就祭告上天,將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統治民眾。”這也是古代第一次出現“中國”二字。而武王的遺志最終在周成王時代由周公完成,不能不說是一件盛事。

  接著,周公在成周洛邑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儀式。天下諸侯第一次被召集於洛邑,共同見證這一盛世之舉,並以隆重的方式再次確認其封國。

  洛邑南郊所設的“丘兆”,是用來祭祀上帝的,並以周的先祖后稷配享,以日月星辰和先王陪位。城內又有五宮:太廟是祭祖先的廟,宗宮是專為文王立的廟,考宮是專為武王建的廟,路寢是王的住所。城內所立大社,是用來祭土穀神的。神壇用五色土築成:東邊青土,南邊紅土,西邊白土,北邊黑土,中央黃土。封諸侯的時候,諸侯就其所在的方位,鑿一塊土,放在他自己國內的社上。所有這些,都讓各方諸侯感受到成周洛邑的神聖不可侵犯,這裡確確實實成為了世人心目中的天下中心。然而,在所有的建築中,周公最重視的還是明堂。

  明堂呈亞字形,當中有五間內室,四周都是廳堂。外面有四方形的垣牆,東南西北各有一個大門。這裡是發佈命令和朝會諸侯的所在。洛邑建成後,周公大會諸侯,第一次宗祀文王,其儀式也在明堂舉行。此前,周公已規定了祭祀的次序和祭品,製作了禮、樂。第一次在明堂宗祀文王,其意義顯然不止於祭祀典禮本身,更重要的是讓各諸侯瞭解禮、樂。在周公看來,禮、樂才是能夠維繫王朝長久的最重要的力量。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國學家錢穆及其學生姚漢源這樣描述周公在洛邑第一次大會諸侯的情形:諸侯都穿著禮服,供奉祭品,恭敬虔誠地來陪祭。看到那裡宮室有一定的制度,衣服有一定的等級式樣,牛羊等祭品有一定的規定,宰殺剖割有一定的樣子,甚至掃除廢物,廚房的烹飪和佈置,都有一定的儀節。到了裡面,感覺到既莊嚴又美觀。諸侯都接到王朝頒佈的命令,然後參加祭典,謁見文王、武王的神主。據說那時有一千七百七十幾個諸侯,都恭敬屏息,絃歌奏樂,稱美先王。參加的每個人都具有一種深沉肅穆的心情和一種和暢的意緒,同時惆悵地追思文、武,情動於中,行動聲音自然和儀節樂歌相合。孔子說:周公德行,上格天,下動人,遠播於各國,使人內心欽服。海外的人都來進貢,他確能把父兄的文德武功發揚光大。

  周公所制的禮、樂,既集周國曆代先賢的傳統,又從夏禮、商禮中取了豐富的營養,使得中國自遠古而啟的禮樂萌芽,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最終成熟繁茂,使中國真正成為禮樂之邦,這才是周公最為重要的貢獻。

  如果說禮的本質是在等級“差異”中維護社會秩序,那麼,樂則是靠音樂激起人們“和同”的情感,促進人們的團結合作。禮與樂,二者不可偏廢,合在一起,共同形成禮樂文化。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因為周公距我們年代久遠,當時也沒有什麼音像設備,我們自然無從親眼看到或親耳聽到周公所作的禮樂。然而,我們可以通過《周禮》《儀禮》《禮記》等古代文獻,去了解周公禮樂的基本內容。

  《周禮》是一系列嚴格的君臣、父子、兄弟、親疏、尊卑、貴賤的禮儀制度,將貴族分成不同的等級,實行等級爵位制。自天子以下,王朝貴族分為公卿、大夫、士三級,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級,諸侯之臣又有卿、大夫、士的劃分,各自享用不同的禮儀規定,不得逾越,以此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秩序。

  《儀禮》則將周人的一生與王朝的一切全部納入禮樂範疇,周人視野的重心便真正由巫到禮,從鬼神崇拜走向人間禮治。周公為各種禮儀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內涵。比方說,周禮中的“士冠禮”,原本是氏族社會的成丁禮,並不受到重視。而在周禮中,這一禮儀十分莊重,通過一道又一道儀式,使原本是孩子的人意識到,他將從此成為成年人。祝詞中特別強調德行,多次鄭重地告誡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儀,好好慎養你內在的德行。親戚們都在場,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也就是要告訴孩子,你會受到作為成年人而應得的尊重,但是也將承受更大的責任,只有注重品德,才可以福壽綿延。如此一來,周公之禮就不再只是周朝的典章制度、行為準則,而且通過禮這種形式,將道德和思想灌輸其中。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在周公的禮樂世界裡,既包括儀節、禮器、服飾、辭令、場所等和禮法相關的一切內容,同時每一個嚴格的禮法細節,無不寓有深遠的人文內涵。這些禮義,重視天人和諧,重視民心所向,重視以德處世,規範人們的外在言行,更深入其內心,使其產生莊嚴、尊敬、責任、穩定、重德等意識,潛移默化消除自私、暴怒、浮躁、貪戀、怠慢等不良情緒,由此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促成了一個和諧而穩定的社會。

  《禮記》更是闡述了周公禮樂的指導思想和精神內涵。闡述了“致知、格物、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之道,闡述了“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中和之道、中庸之道,闡述了中國人所向往的“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世界。

  雖然,《周禮》《儀禮》《禮記》都非周公所作,但其源頭卻無不出於周公的禮樂制度,使我們間接地認識到周公禮樂的豐富與充盈。直到今天,當我們誦讀這些古老的典籍時,仍然能感覺到周公的禮樂,尤其是其中的精神,仍然每時每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

禮樂中國的開端,造就中華文明的禮樂,應該從周公那兒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