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

dongyangwoainisy


我國宗祠及族譜文化興於宋朝、盛於明清,中間因戰亂和對傳統文化全盤否定,一度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後逐漸流行。事物的存在就有他的價值,宗祠及家譜文化歷經長時間的發展,肯定有它的積極意義,當然有傳承和發展的必要。

宗祠和家譜文化的初衷及傳承價值

北宋曾肇(1047-1107)主修第一部曾氏族譜,到現在已先後十次修族譜,大約是100年重修一次。為什麼人們樂此不疲,就在於它的積極意義。

是孝悌觀念的傳承。任何一部族譜、任何一座宗祠,首要的核心要義便是認祖歸宗、敬畏先祖,並延伸出一系列的制度文化,蘊含著“族規”“家法”和代代流傳下來的為人處世的精華,和名人“家書”有著同樣的功效。

是國家治理的需要。在儒家倫理佔統治地位的封建社會,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小的國,國是大的家。特別是朝廷治理力量不足以覆蓋到基層,依靠宗族勢力進行社會治理,“家規”就是社會法規。在新時代,宗祠文化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係處理的精華對於培育優良家風、家教、家庭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構建“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時代價值。

是傳承文化的載體。傳承下來的宗祠建築大多宏麗、工藝精美,集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文學於一體,承載體現了深厚的歷史積澱和悠遠的傳統風俗,族譜中記載的凡人善舉、為人壯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載體。新修的宗祠、族譜在刻意復古的同時,也會留下時代痕跡,又是一種文明傳承的途徑。如洞口縣遺存明清古宗祠上百座,最久的有500年曆史。有19座宗祠陸續列入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沙鎮的曾八支祠保存著豐富完整的家史族譜、族規家訓、禮儀規範等資料,也是湖南省最大的民間綜合性博物館——中國孝文化博物館和高沙文史博物館,現正在傾力打造湖南首家“中國孝文化博物館”。

傳承中出現的偏差及歧途

由於受市場經濟的衝擊,部分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在傳承中出現了偏差、走向了歧途。

裝點門面、講究形式、徒有其表。大修祠堂和族譜,大開族會,大搞聚餐,表面上熱熱鬧鬧,實質上沒起到任何教化作用,成了新的炫耀家族勢力和財富的方式。

實用主義、功用主義盛行。宗族活動不是弘揚宗族的優良傳統和孝悌文化,成了互相吹吹怕怕、搞好關係、形成裙帶的場所,依託宗族小裙子去辦事情,對社會公平公正造成衝擊。

家族勢力干涉基層治理。在部分農村,依託宗族勢力形成“地頭蛇”,有的發展為黑惡勢力,搶攬工程,強賣材料,破壞地方發展環境。有的甚至干涉村裡事物,剝奪宗族外人員的合法權益。

以新的視野促進宗祠、族譜文化的繁榮發展

傳統文化都有個繼承創新、發揚光大的問題,宗祠文化同樣如此,需結合新的時代、新的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內容上,必須突出孝道文化。孝道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倫理道德的基石,是社會正常運轉的重要保障。傳承發展中,必須突出這一核心要義,增強認祖歸宗意識,增強孝悌意識。而且要從小開始教育,如此,才不會出現喝了幾天洋墨水、出國上了幾年學,就視中華為無物,視西方文明為信仰。

形式上,必須因地制宜。破除功利主義、炫耀勢力、裝點門面等思想,迴歸本源,開展家訓、家規教育宣傳,開展族譜典型人物學習等活動,從熱熱鬧鬧走向實實在在。如此,才能擠破宗族活動貪大求洋的泡沫,才能弘揚宗族文化的精華,才能沉澱族人心靈,才能促進後輩子孫發展。

宗祠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古與今都具有強大的積極意義,與國與民都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傳承和發展不過時,但必須迴歸其本源,不忘初心方得永久。


邵陽黃豆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都應該傳承和發展!

祠堂文化可以瞭解家族禮儀,尊老愛幼,增強家庭教育。

家譜文化可以瞭解家族根源,枝繁葉茂,增強親情友誼。

祠堂、家譜文化,雖然不能給你帶來財富,但是,不可能不要祖宗先人,以及親疏不分吧!

不知道祠堂文化的人!家教、家風、家訓蕩然無存,其子女必然不孝,人倫敗壞,導致家破人亡。

不知道家譜文化的人!自己的姓氏來源,祖宗先人的恩德,父族母黨,七大姑八大姨都整不清楚,何來親情友誼?

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不是用金錢來衡量,而是需要懂得厚德載物,以德服人!


歐陽88472


有必要,尋總問祖,瞭解自己由來,感謝祖上代代相承有必要!當然,對於如今生活節奏太快,唯利是圖除了錢其他都是沒有意義的人來說是沒必要的,因為這部分人什麼都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這些事沒有給他們帶來實質性的東西他們不會感興趣的,他們總拿國外對比,總問國外沒有百家姓人家也一樣,知道自己是那個分支又怎樣這樣的話題,但文化不同沒有可比性,對於那些讀了兩年書就數典忘祖的人來說總喜歡拿外國比是可恥的,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宗族文化也是大家相互團結相互依靠共同發展的精神支柱,當然當下宗族文化大興土木建設祠堂,姓氏家族之間相互攀比,你家祠堂豪華我比你更豪華的情況是不應該,宗族之間應該做一些實質性的東西,相互扶持共同發展合作共贏才是出路。


領悟16730233


,少數民族解放前沒有祠堂。為了發展少數民族的經濟,國家成千上億撥款祠堂。編造許多少數民族文化。在改革開放以前,宗族是封建宗派主義,不準寫族譜更不聚會,那是復辟封建主義社會。為首的要批鬥判刑。寫族譜是海外僑回國尋宗河底。查家譜修建宗上墳墓。這樣國內有些大姓才開始寫族譜,修建祠堂的。我寫族譜可以瞭解自己宗族的發展歷史。猶如瞭解自己的國家歷史一樣。


任玉坤2


亂世戰事多,家譜續接少。泰平盛世續家譜,追根念祖名人出。我從那裡來,後人哪裡去。DAN便於查,兒孫基因也明瞭。


心隨佛洪福與天齊披霞光壽祿任平賜


時代在前進,社會在進步,不要打著宏揚傳統文化的旗號開歷史倒車。


用戶6238967819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還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嗎?

我認為當然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但是要注意觀念和形式,原因如下:


1.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歷史:

首先,作為至今依舊保留祠堂和十三代家譜的我家來說,這更像是一種“習慣”,其實我家算是宗族中的“異類”,比如,我們家早在三、四代以前,族譜(類似家譜,我們家為族譜)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比如新加入的女性的名字,除了某某氏之外,會在側頁記錄女性的原名,籍貫和主要事蹟(生育,貢獻等等),且我這一代,是由我姐姐—長孫女,繼承祠堂的主祭(類似族長,但如今主要負責年度祭祀)。


由此,可以看出,其實在傳統的宗祠文化(祠堂加家譜文化,統稱宗祠文化)中,最被人詬病,從而反對的部分,是可以改進然後被傳承下來的,如今還得到很好地發展。

其實看族錄(宗族“大事”記錄)還是很有趣的,且可以得到一些很寶貴的真實歷史史實,就如同現存的那些宋史、明史一類的歷史記錄,更多的還是後人,或者是後幾代根據零星的官方記錄,結合民間記錄所編撰的,但是想我家的族錄的話,都是當時發生事情之後,由指定的族人記錄的,真實性是很高的。

2.有歷史的,獨屬於我們的文化,就應該傳承和發展:

我們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五千多年的文化傳承,真的不易,銘記歷史,其實也是一種文化自豪,其珍貴的部分在於一種“尋根”的“民族感”,就像是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瞭解歷史一樣,那是我們曾經的“過往”,我們真的能完全拋棄?

現在這麼多博物館、古董、小眾文化的保護,都是出於一種“珍稀”感,文化傳承不易,保護不易,所以才需要更加努力去維護。

說實在的,我還記得小時候,每年家族祭祀的時候,主系加旁系,大約快有兩百多人,聲勢浩大,雖“規矩”十分複雜,但那種儀式感帶來的莊嚴,真的很震撼,如今,即使我們很努力了,但到了我們這一代,還記得去年祭祀,只有不到五十人了,加上政策下來,我們家宗祠被劃到“規劃”的藍圖裡,估計下一代,就看不到了,畢竟國家的力量真的“強大”,曾經還以為這荒山野嶺的,能好好保護下去,沒想到......

總之,還是希望能保留吧,中國已經失去太多的文化了,就算現在的四合院,也只保留了“外皮”,裡面也早已現代化,真不知道......

總結: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是非常有必要去傳承和發展的,其一是因為,既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就應該傳承下來,並繼續發展;其二,如今傳統文化很多就是因為沒有好好傳承和發展,所以漸漸消失,是非常可惜的。


長了鹿角的兔子


不必刻意去恢復。如果有就讓它傳承著,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如果已毀掉的,沒有的就不必刻意去做。

因為宗祠文化和祭祖文化是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格格不如,搞了玩玩還可以,要當宗教般虔誠,已經做不到了。


飛飛貓說話


我覺得沒必要。我這個姓氏還有個全國性的宗親文化研究會,每兩年開一次會,都是由舉辦地的宗親們出錢,事派很大,駐賓館吃會餐,說白了搞的怨聲載道。不知道他們怎麼打聽到了我的聯繫方式,邀我出席了一次會議,我當時工作正忙請假去的,到那兒沒別的,對家譜查祖宗,我說我不知道,爺爺往上就沒聽說過,他們就幫助我查線索找資料,我說不需要,找著了對我能怎麼著?當我聽說我們這個姓的人家還有好多好多貧困戶,我當即趕寫了一篇發言稿,建議既然我們是一個老祖宗,我們的會議就應該乾點正事,搞個族內扶貧平臺什麼的機制,先把眼下急迫的問題想法解決,還可以搞個族內眾籌,幫助急需資金的宗親幹成事,這樣經費也有渠道了,以後再說祖宗的事。參會者有的是農民代表都贊同我的發言,但是組織會的那些老學究們卻好像總對虛事感興趣對實事不感興趣,言外之意嫌我扭轉了會議的討論方向,依舊強調祖宗事重現實事輕。我勉強參加了這一次會,以後誰聯繫我也不接電話了。說真的這年頭哪個上班做生意的人老有閒工夫參加這種不著邊際的會,一點積極的現實意義沒有,那些找到了祖宗不照樣回家受窮去了,為什麼承認是一個祖宗後代了還不說真心互相幫助,還幹虛事不幹實事?


蛩嗚齋主


我來回答下這個問題。

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肯定是要傳承的,說實話聽家裡人說有續家譜的記錄,可是沒有見過,可能已經斷層了,現在還有不少爺爺輩的人在世,只聽爺爺們講過,爺爺的爺爺曾經從山西洪洞縣逃荒過來,時間大約在1875年左右,就在此落根了,到我這一代也不過第五代人,現在一大家子也不到300人,在北方祠堂文化保留很少很少,都是流落的人。

聽說山西洪洞縣周氏祠堂還保留完好,真希望有機會去看一看,看一看那個從小就聽說的大槐樹,大槐樹的故事爺爺輩都一直說,那個時候信息封閉,流傳下來的應該千真萬確,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強大的基因痕跡,小腳拇指指甲呈現兩瓣狀,就是小腳趾長兩個指甲蓋,我們這裡的一大家都有。

沒有來源的家族是無根的,所以很多國外華人要尋根,家文化最有體現的就是祠堂文化和家譜文化,有必要延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