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前教育需要学习一门乐器吗?为什么?

末雪20202


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现在国家挺注重学前教育这块的发展,现在得对幼儿园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我是学小学教育专业的,相对来说没有学学前教育的同学要求的那么多,但是也需要我们琴棋书画多多少少懂一点,但是我身边有学前教育行业的同学,他们真的是被要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学前教育这门课开设的声乐跳舞其实蛮多的,如果你有这个意向的话,我建议你尽量去修一门比较拿的出手的乐器,而且即使你不去当老师,你这个乐器学的比较优秀的话也会很随意你一辈子,多学一门艺术,其实挺好的。


慧来德


学前教育不一定非要学一门乐器,但听舒缓的音乐对大脑有好处,常听贝多芬的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可提高学习成绩。

2020年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827年)诞辰250周年。

  贝多芬的a小调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WoO 59)是法国“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在中国弹红的,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百听不厌。英国临床心理学博士艾玛·格雷研究发现,古典音乐的旋律、音调有助于帮助人们提高学习效率和加深记忆,听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可让数学考试分数提高12%。

  《献给爱丽丝》是A-B-A-C-A五段体回旋曲式。极具歌唱性的迭部A在整首乐曲中出现3次,右手旋律像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落入银盘,既清脆悦耳,又温柔恬静,好似溪水流淌,画面感极强,恰似和煦的阳光照进屋内,贝多芬站在爱丽丝身旁,痴迷地看着她一遍一遍地练琴。

  B插部转到F大调上来,色彩明亮,表达了贝多芬对爱丽丝的炽热爱情,32分音符的快速跑动更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C插部回到主调a小调上来,左手的同音重复像远处传来的闷雷,既象征着腐朽的传统意识对自由爱情的无情摧残,也表现出贝多芬内心的不安。由三和弦构成的“曼海姆火箭”音型冲向高峰后是下行半音阶,贝多芬无力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愤怒情绪得到宣泄后便平息下来,回归A部,爱丽丝仍在平静地练琴,贝多芬仍在默默地欣赏她。

2.贝多芬仅凭一首《献给爱丽丝》就足以名垂青史

  《献给爱丽丝》的世界知名度几乎和《生日快乐》相当,有音乐评论家说,贝多芬即使不写别的曲子,仅凭一首《献给爱丽丝》就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献给爱丽丝》是德国音乐学者路德维希·诺尔(1831年-1885年)在贝多芬去世40年后发现的,他为写贝多芬传记搜集素材,在整理贝多芬的学生泰雷兹·马尔法蒂(1792年-1851年)的书信时发现了这首曲子的手稿。贝多芬在首页上写着:“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路德维希·凡·贝多芬,4月27日上午。”这首曲子于1867年作为贝多芬书信集由德国出版商约翰·弗里德里希·凡·弗赖赫尔·科塔(1764年-1832年)首次出版,曲谱是诺尔交给出版商的抄件。

  德国音乐学家马克斯·恩斯特·昂格尔(1883年-1959年)认为,贝多芬字迹潦草,可能是诺尔在抄谱时笔误,把“Therese”(泰雷兹)抄成了“Elise”(爱丽丝)。

  泰雷兹在1806年成为贝多芬的学生,两人互相倾慕,但毕竟社会身份相差悬殊,两人难成眷属。1810年4月或5月,贝多芬给泰雷兹的信中写道:“告别了,尊敬的泰雷兹,祝愿美好的事物伴随你一生。请不要忘记我,再也没有什么人像我一样希望你有一个美好、快乐的人生了,尽管你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落款是“忠诚于你的仆人和朋友贝多芬”。《献给爱丽丝》大概就是泰雷兹与贝多芬分手前后创作的。

  泰雷兹1816年嫁给了奥地利的一个贵族。

  德国音乐学家兼贝多芬研究权威克劳斯·马丁·科匹兹2010年发表的研究文章称,“爱丽丝”其实是德国女高音伊丽莎白·洛克尔(1793年-1883年),她是1806年由贝多芬亲自指挥《菲德里奥》首演中的男高音约瑟夫·奥古斯特·洛克尔(1783年-1870年)的妹妹,她在莫扎特的歌剧《唐璜》中饰演安娜。根据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的文献记载,伊丽莎白·洛克尔也叫玛丽亚·艾娃·爱丽丝,而且朋友写给她的信也用“爱丽丝”称呼她。


  伊丽莎白在1808年成为贝多芬的女友,她在日记中记载了与贝多芬的亲密关系:“贝多芬会爱意融融地捏我胳膊”。伊丽莎白1813年嫁给了作曲家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1778年-1837年)后,仍与贝多芬保持着恋人关系,贝多芬1827年3月26日病逝后,她还得到了贝多芬的一缕头发。

  2014年,加拿大音乐学者丽塔·斯捷布林(1951年-2019年)则认为,“爱丽丝”很有可能是爱丽丝·巴伦斯菲尔德(1796年-1820年)。手稿在泰雷兹·马尔法蒂的住处被发现,是因为她与爱丽丝·马尔法蒂的住所就隔着一条街,而前者教后者弹钢琴,可能是后者去学钢琴时带着手稿,后来遗忘在那里。

  爱丽丝·巴伦斯菲尔德出生在德国的雷根斯堡,是著名女高音,与贝多芬的助手约翰·内波穆克·梅尔策(1772年-1838年)一起巡演到维也纳。梅尔策多才多艺,常与贝多芬同台演出,并协助贝多芬构思音乐作品。他还为贝多芬发明了助听器,也是百音琴和现代节拍器的发明人。

  1809年开始,爱丽丝在维也纳跟神圣罗马帝国御用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1750年-1825年)学习声乐,贝多芬也经常向萨列里请教,再加上爱丽丝与贝多芬助手的关系,贝多芬与她相识并产生爱情也是很自然的。

  《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知名度太高了,一个半世纪以来一直有人研究这首曲子究竟是写给谁的。其实,这首曲子具体写给谁并不重要,只要知道它是贝多芬写给自己的恋人就足够了。


铁塔-刘植荣


最好学会一门乐器!

音乐艺术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一种感性享受,音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存在着关键期和敏感期,在这个关键期和敏感期,人对音乐美熏陶的获得最强烈和最容易,而幼儿学前时期正是音乐素质教育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幼儿在学前时期缺乏优质的音乐熏陶,其以后从音乐中感受到的快乐和美就没有那么强烈!

在欧美国家,学前音乐教育的主流教学是奥尔夫教学法,奥尔夫教育强调要充分运用身体器官、一些简单乐器如沙锤、二响筒、棒棒鼓等来组织教学。其遵循三大原则:

1、 一切从儿童出发,

2、 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

3、C 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在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大量以歌唱、教学乐理知识为主体的陈旧教学模式,忽视了幼儿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幼儿在音乐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化和创造力培养。其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尚未更好的创新,另一方面也和我国学前教育的音乐师资教学水平相对薄弱有关,为此,我们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进行幼儿音乐教育的创新和改革,探索出适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其中将适合幼儿的旋律乐器、节奏乐器融入奥尔夫教学法中,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和发展方向!幼儿通过学习一门简单的乐器,既熏陶了音乐情操,又可以在演奏音乐旋律中获得更好的体验和更大的成就感,也可以更容易让幼儿尝试旋律音乐的创作表达!

目前,适合我国学前教育的乐器并不多,比如,葫芦丝对幼儿的肺活量有一定要求,也对幼儿的手指灵活性要求很高,不适合大众普及教学,钢琴由于幼儿的手指发育尚未成熟,在学前阶段学习更需要注意保护幼儿手指的正常发育,这样对老师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技和创新的的发展,初步也涌现出一些适合幼儿学习的旋律乐器,比如改进的口风琴、小钟琴、魔法按钟等,这些创新乐器由于学习简单,更适应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可以比较好的让幼儿学习和演奏完整的曲子,也容易进行音乐情操的熏陶,更方便让幼儿体验旋律音乐艺术,对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成就感也有极大的提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44,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de7000abdccad778273\

鸥翔思维


有条件的话,你可以学习一门特长。

学前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包含语言,手工,音乐,美术,体育,礼仪习惯等,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儿童文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等。

假如你以后从事幼儿教育,学习特长就可以用得上。即使用不上,也作为自己的一种爱好,也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趁着上学期间,时间比较充足,是鼓励你学习一种乐器,发展一种甚至多种的爱好。



郝老师微视频


上学前教育,可以学习一门乐器,因为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手脑并用的综合平衡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和弃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我女儿就是五岁开始学钢琴的,坚持学习了七年,12岁考上了钢琴十级,她学习就很轻松,顺利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为她整个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芸龙导师


学不学应该完全看孩子的喜好。要让孩子多接触多尝试,然后选择他喜欢的。如果发现孩子在某些项目上有灵性,要多往这个方向引导。如果孩子没有特别喜欢的,家长可以帮助选择一两项尝试,半年之内就可知道孩子是否有此方面特长。孩子实在不喜欢,可以放弃。我说的这些不限于乐器,包括运动,绘画等。孩子喜欢之后,还要有环境去培养,练习。这部分更需要家长鼓励,陪伴,家重点也在于此,而不是根据自己喜好或别人学了某些项目,也强迫自己孩子学。


鲵一样的男子


上学之前,如果发现孩子有某方面的特殊喜爱,可以去学习和开发这种特长,这样孩子就会得到一些展示的机会,让孩子更加自信。等孩子上学之后,可以鼓励孩子继续坚持,这可能会成为孩子的优势,也能为孩子赢得朋友和荣誉,我感觉挺好的。

当然,孩子要全面发展,特别是学龄前孩子,还是顺其自然更好,主要是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发展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为主。






一一在长大


学前教育孩子还挺小的,这个时候学习一门乐器不是必要的,如果他自己感兴趣,接受得了的话可以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