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从222年九月到225年二月将近三年时间内,曹丕连续组织了对东吴的三次军事进攻,每次他都亲临前线,负责筹划和决策。除首次出征三路部队有数月攻战外,后两次因大江阻隔,与吴军几乎没有发生交战,曹丕在战场上滞留的时间并不很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及其引注与《资治通鉴﹒魏纪三》等处记述了几年间魏国内部发生的事情,其中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反映政局变动的两类事情。

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一是对国内安定局面的维护。曹魏的国土面积较大,除东南方与孙吴交战、西南部暂时与蜀汉阻隔外,当时在北方绵长的边境上尚存在着与少数民族的摩擦和与其他割据势力的分争,还有国内兵民可能发生的反叛。其时在这方面遇到了几件事情。

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①鲜卑轲比能的动乱。曹魏北方居住着鲜卑族部落,这是东胡族的一支在匈奴西迁后填充了北方空地形成的局面。轲比能是鲜卑的小种,靠近边塞,自袁绍占据河北时他们就与汉人往来,时和时战。曹操211年西征马超时曾反叛生事,218年曹彰统领骑兵击败北方乌桓部落,轲比能惧于曹军的强大而请求臣服,曹丕建魏后封轲比能为附义王,封东部大人素利为归义王。但轲比能不准鲜卑其他部落与汉人交换马匹,为许多原因与邻近部落步度根、素利等发生冲突,他以强凌弱,制造了地方动荡。在224年十一月魏国军队第二次伐吴即将返回之时,轲比能与负责北方部族事务的国家官员田豫形成对抗,旋被田豫击败,此后,轲比能经常进入边塞抢掠,幽、并二州深受其害。225年二月,并州刺史梁习出兵攻打轲比能,大获全胜,但该地区的动乱并没有到此终止。

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②利成士兵的反叛。225年六月,在曹丕第三次伐魏已经出发离开谯郡时,利成郡(治今江苏赣榆西三十公里)士兵蔡方等聚众反叛,推唐咨为头领,攻杀了太守徐质。曹丕命令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王凌前往征讨平叛。唐咨从海路逃到吴国,被吴国任命为将军,而国内的反叛很快被扑灭。

③对辽东公孙恭的抚慰。早年(约190年)割据于辽东的公孙度自立为君,蔑视朝廷的封爵,他204年死后传位给儿子公孙康,曹操在207年北征乌桓,公孙康处死了前来奔投的袁谭袁熙兄弟,将两人首级献给了曹操,以此表示对汉政权的友好吧。公孙康死后,他的儿子公孙晃、公孙渊年龄尚小,众人推举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曹丕执政后为了稳定辽东,派使者去辽东拜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封平郭侯,授给他行事专断权,同时追赠公孙康为大司马,借以展现魏国政权对辽东两代执政人的认可。

二是朝廷人事上的变化。在曹丕掌政的几年间,军政高级官员谢世的不少,曹丕对某些重要职位作了调整,有些安排对后来的政局演变有不小影响。

①曹仁感染瘟疫猝死。魏军三路大军伐吴后223年三月刚回洛阳,不到56岁的大将军(大司马)曹仁即离世。《资治通鉴》上记为“陈忠侯曹仁卒”,《三国志﹒曹仁传》中说他“黄初四年薨”,《文帝纪》中记为“大司马曹仁薨”,史书各处都没有说明曹仁猝死的原因,相信他应是在战场上感染了瘟疫而突然死亡。半年前大军伐吴时,曹仁单独统领一支军队进军濡须,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迫使吴将朱桓以少敌多,魏军虽然没有很快攻破城池,但在战场上开始还是占据主动的(参见1.5.17《三路伐吴》),这至少说明曹仁的身体素质上没有问题。但后来魏军在濡须战场打得非常糟糕,似乎乱了阵脚;而史书上对这里的作战过程又语焉不详。当时魏军的撤退是因为战场上瘟疫流行,所以曹仁的神秘死亡不可能与瘟疫无关。曹丕在撤军时发给国内民众的通告中提到“吴军中了疠气,军中出现瘟疫,大江两岸尸体遍地”,他不愿提及自家军队受感染死亡的实情,因此就没有宣布和记录曹仁死亡的真实原因,甚至小心地回避了“病亡”的常规表述。事实上,引起瘟疫的病毒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天敌,对人类的残害到今天尚没有终止,其惨烈程度古今有相通之处,而执政的曹丕对军中大将受感染的事实刻意隐瞒,无非是要消除疫情对国家政治的负面影响。前将军张辽战前驻军合肥,当时是顺道加入曹休部队进军洞口的,他出征前就身体有病,曹丕曾派御医给他治疗。张辽与几位将军对付吴将吕范的部队,作战中病重,死于江都(县治在今扬州西南二十五公里的长江北岸),这和对曹仁回避致死病因的情况大有不同。

②贾诩等多位大臣谢世。贾诩曾在曹丕的夺嫡上位中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曹丕掌政后封其为太尉。魏军伐吴前曹丕征询过他的意见,贾诩不支持对吴、蜀两家用兵作战,可惜曹丕没有采纳。223年六月,77岁的贾诩在洛阳去世,应属寿终正寝的高级官员。曹丕的同母弟曹彰也在同月病逝京都。另外,大将军夏侯惇在220年,征南将军夏侯尚在225年都因病去世,曹魏的多位文武之臣谢世,国家蒙受的损失不小。

战争期间的国内政局

③司马懿的地位提升。司马懿是曹操强迫任用的臣子,到职后安排他与曹丕共同活动过,《晋书﹒宣帝纪》记述,司马懿一直受到曹丕的信任和看重,他与陈群、吴质、朱铄号称“四友”。曹丕继位魏王后,他由太子中庶子转任为丞相长史,封河津亭侯。魏国代汉后,司马懿升任尚书、转为督军、御史中丞,参与国家中枢事务;221年为侍中、尚书右仆射,权力进一步提升。224年曹丕第二次伐吴时,安排司马懿留守许昌,同时授予他很高的权限,当时司马懿一再推辞,曹丕说:“我的事情很多,常常夜以继日,没有片刻安定休息的时间。这一安排不是给你荣誉,是给我分担事务。”225年第三次伐吴时,曹丕再次安排司马懿留守后方,要求他内镇百姓,外供军资,还告诉他说:“我很担心自己不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委托你,你能保证我出军期间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了。”后来曹丕撤军返回洛阳,他给司马懿写信说:“我在东边,你就总管西边的事;我在西边,你就总管东边的事。”所以司马懿大部分时间镇守许昌。当年曹操在后期几次出征时,总是安排曹丕留守邺城,现在曹丕把留守后方的任务委托给司马懿,可见对他的器重。

225年二月,曹丕发诏书对高级官员做了调整,主要是任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皇帝车驾督统众军,摄行尚书事;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曹丕告诉朝中官员:“现在内有公卿以镇守京师,外设州牧以监理四方,部队出征,则军中有柱石一样的贤良将帅,军用辎重所在之处,又有镇守的重臣,这样我就可以巡行天下各地,而没有内外的顾虑。”他又说:“我准备在距离江岸几里远的地方建造宫室,在其内外活动,发现有进攻敌人的机会,就出奇兵攻击;即使没有发现进攻的机会,也相当于让全军将士游猎休息,犒劳他们。”曹丕希望把国内事务委托给司马懿这样极为信任的能干亲臣,自己长住江岸国界之地等待进攻敌人的机会,这一筹划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也表现了他对国内政务一时的设想与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