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

jie培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由于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相继去世了,诸葛亮兄弟姐妹还有继母一大家子人就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荆州,200年诸葛瑾到达江东。诸葛玄如何去世的,诸葛瑾又是为何抛下家人孤身前往江东,已经无法去考证了。只能说在那样的战乱时期,由于诸葛家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没什么好的靠山,长辈去世都早,家里都是老弱妇孺。好在诸葛玄早年跟刘表关系非常好,让诸葛亮能够在南阳暂时安了一个家。

从时间来看,曹操与袁绍在公元200年爆发官渡之战。这是当时两个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他们的战争也将决定整个中原的归属甚至是天下的归属。而那时的诸葛亮还不到20岁。一个不到20的毛头小子,能在谋士如云的曹操袁绍帐下谋得一官半职么?仿佛是痴人说梦。

200年以前,诸侯并立,是大争之世。可以说诸葛亮恰好错过了那个时代。而200年-207年,诸葛亮已经成年,但那时他仍然选择做一个隐士。在古代,对于诸葛亮这类人有一个称呼,即为“士”。他们读书、练武,以修齐治平为追求。那时的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管仲乐毅都是在遇见了礼贤下士的明君齐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图。诸葛亮当时的心情应该也是想要等待一个值得辅佐并且能够给他足够信任的君主。

当时的刘表已经年近60,不用说他没什么宏图大志,自己内部也是乱成一锅粥,不值得辅佐。也许没有刘备,诸葛亮会在孙权手下谋个一官半职了却一生。或者曹操统一天下,诸葛亮应该也会通过举孝廉等方式在魏国为官吧。

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等到了刘备,刘备说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但其实孔明才是那条鱼,两人的相遇千百年来都在受人传唱。像奇迹或者梦幻一样,诸葛亮和刘备如果没有遇见彼此,历史上可能只不过多了两个普通的官员而已。

诸葛亮是为了等待刘备而隐居,而刘备也完全值得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时间去等待。


农村美食集锦


诸葛亮为什么要隐居呢?家里有矿?不上班啊!!!苟着等机会呗。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我们通过《三国志》记载的几句话来看“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指的是刘备。徐庶又是什么人,他怎么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呢?徐庶跟诸葛亮是朋友,好友,有些交情的人。他都这么说了,想必诸葛亮是个清高的人,家里应该有矿?为毛不出来工作就有饭吃?

再看诸葛亮的家境,诸葛亮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小时候就寄人篱下了。

当时时局动荡,想出来混口饭吃,混个人样来,不找个好工作闯荡一番?可眼下没有合适的,猫着呗。这就是隐居。






遥远的故乡梦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由于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相继去世了,诸葛亮兄弟姐妹还有继母一大家子人就跟着叔父诸葛玄生活。

公元197年诸葛玄去世,一家人前往了荆州,200年诸葛瑾到达江东。诸葛玄如何去世的,诸葛瑾又是为何抛下家人孤身前往江东,已经无法去考证了。只能说在那样的战乱时期,由于诸葛家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家族,一家人活的很幸苦,没什么好的靠山,长辈去世都早,家里都是老弱妇孺。好在诸葛玄早年跟刘表关系非常好,让诸葛亮能够在南阳暂时安了一个家。

从时间来看,曹操与袁绍在公元200年爆发官渡之战。这是当时两个最为强大的军事集团,他们的战争也将决定整个中原的归属甚至是天下的归属。而那时的诸葛亮还不到20岁。一个不到20的毛头小子,能在谋士如云的曹操袁绍帐下谋得一官半职么?仿佛是痴人说梦。

200年以前,诸侯并立,是大争之世。可以说诸葛亮恰好错过了那个时代。而200年-207年,诸葛亮已经成年,但那时他仍然选择做一个隐士。在古代,对于诸葛亮这类人有一个称呼,即为“士”。他们读书、练武,以修齐治平为追求。那时的诸葛亮在隆中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而管仲乐毅都是在遇见了礼贤下士的明君齐桓公、燕昭王才得以大展宏图。诸葛亮当时的心情应该也是想要等待一个值得辅佐并且能够给他足够信任的君主。

当时的刘表已经年近60,不用说他没什么宏图大志,自己内部也是乱成一锅粥,不值得辅佐。也许没有刘备,诸葛亮会在孙权手下谋个一官半职了却一生。或者曹操统一天下,诸葛亮应该也会通过举孝廉等方式在魏国为官吧。

但是诸葛亮最终还是等到了刘备,刘备说他得到了孔明就像鱼得到了水。但其实孔明才是那条鱼,两人的相遇千百年来都在受人传唱。像奇迹或者梦幻一样,诸葛亮和刘备如果没有遇见彼此,历史上可能只不过多了两个普通的官员而已。

诸葛亮是为了等待刘备而隐居,而刘备也完全值得诸葛亮用哪怕一生的时间去等待。


家永远的港湾73403094


诸葛亮是中国人都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祖籍是徐州琅琊阳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诸葛亮在此地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隐居长达10年之久。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既然诸葛亮胸有大志,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为什么隐居在襄阳的一个乡下农村呢?说明白这个问题,需要从诸葛亮的个人追求,以及隆中的地缘环境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第一个先说一说隆中所处的地缘环境。古隆中所在的襄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原曹操势力、东部孙权势力和荆州刘表势力,以及四川刘璋势力的交汇处,人才汇集、信息发达,是士人才俊选择投靠明主的最佳驻足地。从《三国演义》里写的那么多名人聚居那里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第二是诸葛亮的个人追求。诸葛亮是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而不单单是一个读书自娱的书生,不甘于也不可能在隆中悠闲度过自已的一生的。在隆中的十年中,他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密切关注天下大事。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在政治上逐渐成熟。频繁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又使他的政治影响不断扩大,这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第三个在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易中天在《魏晋风度》中写道:“魏晋风度的主旋律是什么?人要漂亮地活着。”实际上,出山之前的诸葛亮,是一位飘逸不群的翩翩美少年。他耕田,未必是为了谋生;他读书,只不过观其大略。他最喜欢的是在清晨和夜晚抱膝吟诵《梁父吟》。诸葛亮正是按照这种流行风尚来塑造自己,提高自己在当时社会中的社会影响力。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诸葛亮出山是肯定的,这是他自我谋划的必然结果,隐居隆中只是他个人人生规划的关键一步,在这里他完成了天下大势的分析判断和个人前途的主动设计,是谋世和谋身的有机统一,至于刘备“三顾”才能相见,只是我们中国人的行事风格的反映,实际上是居而不隐。


A宅家影视


要说诸葛亮这名字,在我们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

诸葛亮是历史上第一大谋士大军师,曾经帮助刘备打下江山,建立蜀汉王朝,抢得三分天下,功名流传千古至今。

那诸葛亮当初为什么要先隐居乡野呢?

诸葛亮大约出生在公元180年后的一个不是強大豪门官室之家,从小父母早逝,生活艰苦,随亲属流落他乡。

诸葛亮从少年时代就是一个天智天才,加之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奇人。

那诸葛亮为什么不主动去谋一官半职的功名?

我想这就是大谋士,大奇才,隐居山野主题,当时天下是战乱时期,诸侯纷纷争夺天下,诸葛亮也身在山野心眼观天下,美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诸葛亮在等,沒有伯乐怎有千里马。

终于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奇人军师诸葛亮岀山助刘备夺得三分天下,一鸣惊人。


童心未泯志在千里


1:诸葛亮 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父母双亡兄妹数人由叔父抚养成人。叔父就职刘表时,诸葛亮兄妹前前去投靠,一家人在叔父任职的卧龙岗附近耕种读书,不久叔父去世,诸葛亮就此定居卧龙岗。

2:诸葛亮虽少有才气,却因为清高不为乡里认同,自然不会有诸侯请他就官。加上叔父去世后失去强有力依靠,所以只能一边耕种一边读书等待机会。

3:乡里人虽然不认同诸葛亮的才学,但与他相交甚密的名士徐庶、司马微、庞德公等对他却是推崇至极,期望极高,也因此诸葛亮不愿轻易主动往众诸侯处求职。

4:汉时以孝廉举仕,有资格举孝廉者大都是地方官的低级下属、儒生或当地才华横溢有名望的人才。而诸葛亮既然没任过地方职务,也不是儒生,又得不到地方认可,所以没有举孝廉的资格。

5: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从后来诸葛亮准确的给刘备分析出天下大势的情况来看,那时的他一定在密切注视着东汉王朝的局势,密切关注着众诸侯的一举一动,等待合适的出山机会。

6:综上所述,少有才气,却不被地方父老认可,又无任职背景,也不是儒生,更兼自命清高的诸葛亮只能隐居隆中等待合适时机。


南公懿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被称作卧龙先生。但,为什么诸葛亮能耐如此之大,却选择隐居?其实,我个人认为:隐居并不是他的真实意图。

诸葛亮隐居最根本的原因是:诸葛亮是个大才!

现在容我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下:

(1)诸葛亮这么厉害,如果他进入一个集团,那雇主将会给他一个什么职位呢?如果雇佣以后,诸葛亮处于人下,那么他必将辞职,原因有二:

第一:正常的一位上司(并非老板本人,以下具同)容不得一个下属比自己厉害。因此,在乱世中,如果诸葛亮成为了别人的下属,他势必受到上司的打压甚至迫害。

第二:诸葛亮的每一个计谋人家都看不透,但是他的计谋又不可以挑破。因此,在他做不了主的情况下,诸葛亮的上司必将不会采纳。那么,诸葛亮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实施。

所以,只要诸葛亮一进集团,他就必须是领袖,不能当下属。那么,问世间有多少个领导人会如此的冒险,给一个没有打过仗的书生一进集团就当领袖呢?

(2)诸葛亮不需选择一个德智体都全面发展的领导才能保全自己。为什么呢?其原因有三:

第一:诸葛亮如此厉害,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如果雇主猜疑自己。肯定会后悔招诸葛亮入伙,但雇主又深知无论自己去到哪里,自己对雇主都是一种威胁。为了安全起见,雇主会对自己进行政治迫害。因此,得到雇主的信任很重要,同时,雇佣向诸葛亮这样一号人物,也需要一个智商高的人,否则,一个反间计就能灭了诸葛亮。

所以:雇主需要完美的智力。

第二:在打完天下以后,如果雇主有仁德缺陷,那他就有可能大肆斩杀功臣。而诸葛亮的功劳是最大的,那时,雇主为了自己的下一代,在兔死狗蒸的黑名单中,诸葛亮肯定是首选。

所以:雇主需要完美的仁德。

第三:如果雇主的身体不好,天天咳嗽天天病,那么,尽管他接受诸葛亮的意见,很尊重诸葛亮,但有一天雇主回天乏术了,那他的后任是否还是这样接受自己、尊重自己呢?这个难说。

所以:雇主需要完美的体魄。

总结起来,诸葛亮需要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雇主,刘备是首选。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雇主是个囊包,自己提的意见总是不采纳,对的也不采纳,错的更不采纳,但雇主肯定是不会让自己走人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嘛。那诸葛亮这辈子就是毁在“随便”二字身上了。

所以,一个能力平平的人,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是谋生。而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人,他所选择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机遇,他考虑的,很多很多……因为,他不能随便!


jie培


因为诸葛亮在等待刘备的到来,放眼当时的局势,曹操在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孔明在曹操那儿不会有好结果,孙权有周逾,吕蒙和鲁肃,诸葛亮过去也不会是第一位,自然不会受重视,无法展现他的才智。而惟有刘备正处于危机状态,急需有人帮助他,所以诸葛先生就把目光投向刘备,然而如果诸葛亮自己送上门,那么刘备定不会对他万分敬重,重用,所以他要隐居,等待刘备三顾茅庐。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历史中有很多人物隐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钻营,却能被伯乐发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东汉末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匡扶汉室。

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为了求贤,刘备亲自去诸葛亮隐居的小山村登门拜访,但前两次都扑了个空,“凡三往,乃见”。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为什么刘皇叔却“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呢?

公元207年,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要延揽人才,就经推荐找上了诸葛亮。

一:看出身

我们上学时候都背过《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少人以为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

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

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上他。

二:看才学志向

诸葛亮身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这些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当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只是为了继续潜心学习和积累。17岁就有如此打算,可谓思虑深远。

他在荆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这个地方,既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而且离襄阳城不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随时可以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

诸葛亮在隆中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独观其大略”。

他也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的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这10年间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庞德公帮助下,拜了司马徽为师,并与庞统、向朗等人成为同学。除了这些师友,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挚友还有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聚会。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这也是他虽居山野,却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气质

《三国演义》里写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说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亮同志颜值气质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

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有如此精英气质风度自然与他的学识志向是分不开的。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就如同CEO面试运营总监是一样的道理。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人们佩服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此高超的“顶层设计”不仅建立在平时大量的读书积累之上,更建立于对天下形势动态的及时捕捉和分析,这些是山村里闭门读书所得不到的。

是以,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却声名远扬,固然有他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是不学无术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会关系,想必刘皇叔也不会拜访的。

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精塾学院致力于打造精品的在线国学课程和基础教育,因此对于这些历史史实内容特别注重,“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我们也希望您多思考、多分析,需要不断的扩大视野,没有全知全对。





大米吴云飞


历史中有很多人物隐居在深山田野中,不去刻意钻营,却能被伯乐发掘。商末周初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东汉末年有“三顾茅庐”诸葛亮匡扶汉室。

三顾茅庐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为了求贤,刘备亲自去诸葛亮隐居的小山村登门拜访,但前两次都扑了个空,“凡三往,乃见”。故事发生在公元207年,刘备生于公元161年,所以他是60后,当时47岁,而诸葛亮生于181年,是80后,当时27岁,两人相差20岁。那为什么刘皇叔却“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呢?

公元207年,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要延揽人才,就经推荐找上了诸葛亮。

一:看出身

我们上学时候都背过《出师表》,表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少人以为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其实他是实实在在的官二代。

诸葛氏在荆襄地区是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做过泰山郡丞,长兄诸葛谨在江东为官,诸葛亮老婆的姨父是刘表,舅父是蔡瑁。

诸葛亮与荆州三方面势力都有密切关系:

一是以庞德公为首的荆襄地方豪强势力;

二是通过黄承彦与荆州蔡氏集团发生了潜在关系;

三是成为刘琦的入幕之宾,获得了刘表长子的信任。

正是由于他的广泛、复杂的社会关系,所以刘备才找上他。

二:看才学志向

诸葛亮身为官二代,完全可以靠这些关系谋得一官半职,但是他却决定从襄阳城搬出去,另寻一处住所,当然“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不是一名纯粹的隐士,他也无意于成为隐士。他只是为了继续潜心学习和积累。17岁就有如此打算,可谓思虑深远。

他在荆州城西北20里找到了一处理想的地方,此地就是隆中。这个地方,既是一处幽静的所在,山清水秀,不被外人打扰,以便于读书学习,还有田地可以耕种,以便在读书之余参加劳动,既自食其力,又锻炼身体和心智。而且离襄阳城不太远,虽然不必天天再到学业堂去学习,但那里集中了最好的老师,诸葛亮随时可以去那里向先生们请教。

诸葛亮在隆中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别人读书务求精通、熟练,而诸葛亮读书为的是积累和思考,“独观其大略”。

他也没有用这个小环境来封闭自己,相反,在躬耕隆中的这段时间,他积极与外界沟通,随时掌握外部世界的任何变化,广泛的拜师交友就是他居住隆中这10年间所做的主要事情之一。

在庞德公帮助下,拜了司马徽为师,并与庞统、向朗等人成为同学。除了这些师友,诸葛亮这一时期交往的挚友还有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等人,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聚会。

认识诸葛亮的人对他的评价都非常高。比如徐庶评价他: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矣……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他的老师司马徽评价他:可比兴周入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可见诸葛亮却是有真才识学的。

这也是他虽居山野,却被外界所知的重要原因。

三:看气质

《三国演义》里写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意思是说他风度翩翩、气宇轩昂。陈寿《进〈诸葛亮集〉表》写道: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时人异焉,翻译成现代的话就是,小亮同志颜值气质爆表,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理想则是内心丰富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理想是人生的动力和目标,没有理想的追求,内心空虚贫乏,是谈不上气质美的。

自古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诸葛亮有如此精英气质风度自然与他的学识志向是分不开的。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时,问了一个问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表面上看是在向诸葛亮请救,实际上是在考察诸葛亮的战略思维。就如同CEO面试运营总监是一样的道理。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这也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人们佩服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此高超的“顶层设计”不仅建立在平时大量的读书积累之上,更建立于对天下形势动态的及时捕捉和分析,这些是山村里闭门读书所得不到的。

是以,诸葛亮之所以未出世,却声名远扬,固然有他的社会关系的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他的经天纬地之才。如果是不学无术之人,即使有再深的社会关系,想必刘皇叔也不会拜访的。

正如王充在《论衡·别通篇》中所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古人认为,一个学者只有博学多识,才能学有本源,根深基厚,才能胸次自高,气象自大,才能文章有根据,下笔知取舍,这也就是所谓的“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