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與水的相遇是文化的催促還是自然而然?

相魄


神農嘗百草,日遇72毒,得茶以解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傳說來看茶的作用,早期的茶葉的主要功效是藥用。

唐代陸羽(茶聖)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可以說唐代茶葉當做飲品已經是非常流行的活動了,從《茶經》中看不但有茶葉生長環境好壞的辨別“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還有水的好壞的鑑別“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當然還有茶之功效的說明“茶之為用,味至寒,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

《茶經》是中國關於茶最早的一部詳細的典籍,很多在現在看來也是對的。雖然現在茶葉的製作工藝已經非常先進了,飲用方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對於水的追求是沒有改變的,只有好的水源才能泡出好的茶葉,好的茶葉只有配以好水才能將其形,其味,其效,淋漓盡致的體現出來。

所以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種自然和諧的產生過程,文化只是給它添加了幾分古樸的意境。




阿亮看文化


茶葉與水的相遇是文化的催促還是自然而然?

我國有很悠久的茶文化,相應的飲茶也有很長時間,但要說起茶葉的起源現在卻無從考證確切年代。但大致的年代還是有說法的,並且我們可以找到證據證明,歷史上很多國家的飲茶行為都是從中國傳入的。也因此很多人認為飲茶起源於中國,世界上其他地區的飲茶習慣和種植茶葉的方法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受中國影響。

但其實也有證據表明,飲茶行為不僅僅起源於中國,世界上其他一些飲茶的發明地有非洲、印度。

1823年 一個英國的侵略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茶樹,從此有不少人認為茶的發源地為印度。我們國家也有茶樹的記載,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區,也包含湖南和甘肅的個別地區。

但國內關於茶樹最早原產地的說法也有很多爭論,現有不少人認為是雲南,一些學者研究認定後得出的結論: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西漢的蒙山茶是最早人工栽培茶的,記錄在《四川通志》。

如果對茶文化和茶的起源感興趣,推薦大家搜索央視出品的紀錄片《茶 一片樹葉的故事》以及《茶葉之路》、《茶界中國》這,這些紀錄片能讓我們瞭解更多茶葉文化和知識。不記得曾在哪裡看到關於茶的說法,古人在院子煮茶時落葉恰巧落入燒水器具中,才被人們發現樹葉和水的奇妙組合。我願意相信茶葉的產生是樹葉與水的一場奇妙相遇,造就了我們中華文化中璀璨的茶文化。


森嶼嶼


世界三大飲品“茶、咖啡、可可”。中國有一句俗語叫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國人是喜歡喝茶的,不僅解渴,還能修身養性,這一喝就喝了兩千多年。

水有源,樹有根:喝茶起源雜說 

神農說

陸羽根據《神農食經》"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的記載,認為飲茶始於神農時代。

注:《神農食經》據今人考證成書在漢代以後飲用始於上古原始社會只是傳說,不是信史。

商周說

據東晉常璩所撰《華陽國志·巴志》記載,生活在陝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國最早用茶、種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餘年的用茶、種茶的歷史。

 《華陽國志》是第一部完整記敘了西南地區的從古到今的歷史、地理、人物等內容的方誌著作,使後世讀者能夠全面瞭解西南地區的風貌。

三國說

《三國志·吳書·韋曜傳》有"密賜荼荈(chuǎn)以代酒",這種能代酒的飲料當為茶飲料,足以證明吳國宮廷已經飲茶。據此,《南窗紀談》認為中國飲茶始於三國,《集古錄》則認為始於魏晉。

注:三國時代東吳飲茶是確鑿無疑,然而東吳之茶當傳自巴蜀,巴蜀的飲茶要早於東吳,因此,中國的飲茶一定早於三國時代。

西漢說(正源)

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中指出:"茗飲之法,始見於漢末,而已萌芽於前漢。”

最終權威的論證告訴我們,中國的飲茶確實是始於西漢。

在喝之前,茶是用來吃的、醫用的。

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淨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那麼老百姓是怎麼成為忠實粉絲的呢?

西漢就開始有人“喝”茶了,等到了秦漢的時候,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了。

注: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

另外,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就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

兩漢時期,茶作為四川的特產,通過進貢的渠道,首先傳到京都長安,並逐漸向不同地區傳播。那時,茶是供上層社會享用的珍稀之品,飲茶限於王公朝士,民間可能很少飲茶。

到了魏晉南北朝:喝的不止是茶,還是精神!

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帝王、貴族、官吏乃至士人都開始鋪張浪費。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

自此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

東晉、南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吟詩作對,玄學家和普通人也都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多了容易撒酒瘋,所以茶成了首選。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繫起來。

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

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物。

其實到了這個時候中國茶文化開始初見端倪。

到了隋朝,喝茶已經成了一個全民普及的狀態,所以隋朝基本上初步形成中國茶文化。

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湧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

唐代陸羽,善於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經》,流傳千古,後世尊為“茶聖”。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自元代以後,飲茶的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但茶藝走向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讓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興趣不大。

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

這兩種思潮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

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便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茶葉作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子時之前


我認為是自然而然。

茶葉取自自然,若要有什麼東西與他相配,那便是“上善”的水(上善若水)這種想法想來也是十分自然。體味那種茶香的味蕾衝擊與水清的觸覺衝擊,以及茶與水相配的那種“綠水青山”的視覺衝擊,著實是一種享受!

而且,之前農村的茶葉自己摘取自茶樹,茶樹在山上,又有山泉水,皆出於山,前者生長在山上,後者流淌在山上,兩者聯繫緊密。

個人拙見。。[我想靜靜]


落文


茶葉與水相遇釋放的是一種文化,它更是一門藝術!它並不是一層不變的公式,個性化、可變化、創造性的一個過程。水與茶的關係簡單又無比的複雜,“一片樹葉落入水中,改變了水的味道,從此世間有了茶”水給了一片茶葉與溫度、水拓展了茶葉生命的寬度、同樣茶葉也給了水不一樣的文化。所以說水與茶的關係遠遠比想像中的要複雜的多。陸羽《茶經》中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意思是說泡茶用山泉為最好的選擇,江水次之,最後的選擇才是井水。所以我們要泡好一壺茶,首先要選好一壺水,選則好的山泉水,泡茶時可以使茶湯不顯澀味,鮮活清甜。



嘉茗澤天下


情懷淡如茶,人生澈如水!即是自然而然的催促著文化的進步,亦是文化的進步的催促形成了自然而然的發展軌跡,相輔相成,品茶品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