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長沙雖為歷史文化名城,但卻偏居南方,遠離歷朝歷代的行政中心。近三千年歷史長河中,只有五代時期的南楚馬殷在此建立政權,這也是歷史上唯一定都於湖南的政權。但這也並不影響長沙“王者之氣”的聚集。

上世紀上半葉,長沙的盜墓活動猖獗,以至於如今的盜墓小說、影視劇均以長沙“土夫子”為題材,新中國成立後至今,長沙城在歷年的建設中,也曾發掘出不少地下文物、古墓。而擁有眾多精美、貴重的陪葬物,也正是古代貴族身份的一種象徵,真正的平民百姓,即便再怎麼事死如生,也無力置辦此類墓葬,所以它們的主人要麼是貴族,如著名的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軑侯利蒼的家族墓地;要麼是王者,如長沙王陵公園裡的是西漢長沙王吳芮家族墓群。據已公佈的數據,長沙及周邊累計發現的王陵已不下26座。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那麼問題來了,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呢?他們是怎麼成為長沙王的?

歷史上有記載的,長沙的第一位王叫吳芮,出生於江西,祖輩是春秋時吳國的王族,越勾踐滅吳後流落至江西地域。吳芮年少有為,十八歲時就已統制兵馬一萬多人,秦滅六國統一後,吳芮被封鄱君,管理整個鄱陽地區。秦末農民起義之際,作為鄱陽令的吳芮是第一個起兵響應的秦吏,在秦末戰爭中歸附項羽南征北戰,被封為衡山王。在此期間,後成為秦末漢初名將的英布就是他的手下將領、女婿。

後來在項羽與劉邦的爭霸中,吳芮聽從韓信建議擁護劉邦,並在戰爭中攻取了長沙等南方地區,並在長沙興建城池。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大封功臣,便封吳芮為長沙王。當時劉邦共封了八個異姓王,但後來為消除隱患穩固劉氏江山,又陸續以各種罪名殺害、廢除了七個異姓王,唯獨留下長沙王吳芮。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究其原因,是吳芮聽從了張良的建議,把自己低調到了塵埃裡,不僅不提過分要求,還讓地分兵給劉氏子弟,表現出絕對的忠誠;其二是吳芮偏居南方,秦漢時屬“地遠邊陲”之地,劉邦不重視但又希望倚重其維護南方邊遠局勢穩定,故吳芮一系長沙王得以留存,並傳承了五代,分別為吳芮(文王)、吳臣(成王,吳芮長子)、吳回(哀王,吳臣之子)、吳右(共王,吳回長子)、吳著(靖王,吳右之子),後由於吳著沒有兒子,因而長沙王國被廢除,吳氏長沙國總共維持了45年。

吳氏長沙國長達半個世紀的維繫,大大推動了長沙城建設及經濟社會發展。今天的考古證實,當時的長沙城範圍大致就在今天五一廣場及周邊一帶,北至中山西路,南至東牌樓、解放西一帶,東至南陽街一帶,西至太平街、西長街一帶。最後一帶吳氏長沙王吳著墓就在今長沙王陵公園,發掘於1978年,被稱為“象鼻嘴一號漢墓”。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雖然吳氏長沙王到吳著這代就算走到盡頭了,但“長沙王”的位置沒有斷,吳著死後兩年,長沙迎來了一位劉氏長沙王——漢景帝之子劉發。劉發之所以能來到這個世界上,之所以能成為長沙王,皆是因為一個美麗的錯誤。我們都說皇帝后宮佳麗三千人,雖然屬誇張之語,但實際數量通常也並不在少數。一次,漢景帝劉啟在醉酒之後要召幸程姬,但據說程姬當時來了“大姨媽”,於是讓侍女唐姬代替自己侍寢,就這樣唐姬壞上了景帝的兒子劉發。劉發後來封王,便因為母親唐姬侍女出身身份卑微,而被封到了“卑溼貧國”長沙。

今天的長沙人可能不一定聽過劉發其名,但一定知道長沙市中心解放西路、瀏城橋附近有個定王臺,定王臺的書市曾經也是全國聞名。劉發便是此處所說的“定王”,當時劉發雖因母親卑微出身而被封到偏遠的長沙,但他卻是個大孝子,一直心心念念著遠在長安的母親,據說他每年都在長沙大米收穫後派人給母親送新鮮米,回來時運回長安故土,以解相思,經年累月後用這些土堆砌成了望母臺,時常登臺遙望長安方向,寄託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

這個故事流傳至今,其中真真假假到底有多少,無法分清。但為何要去追究真假?這樣一個母慈子孝的故事,一個動人的傳說,不僅展現了長沙的悠久歷史,且傳揚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這就是它的真正意義所在。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定王臺的臺早已不見,此處曾有長沙市老圖書館,新館搬遷到北辰三角洲,如今此處還能看到舊址。老圖書館對面就是曾聞名全國的定王臺書市,如今也還是書市,但生意早已大不如從前,每次去逛書市,都見不到幾個顧客、書友。

劉發這一系的長沙王,也隨著西漢的享國持久而傳承164年(公元前155年-9年),歷經8代9王:劉發,劉庸(劉發之子),劉鮒鮈(劉庸之子)、劉建德(劉鮒鮈之子)、劉旦(劉建德之子)、劉宗(劉建德之子)、劉魯入(劉宗之子)、劉舜(劉魯入之子)。至劉舜這一代,恰逢王莽篡權,而連帶被廢。

據報道,河東楊家山一帶曾發掘有劉氏長沙王家族成員墓,內有文物漆盤上有“今長沙王后楊主家盤”字樣;河西位於望城風篷嶺的漢墓,墓主也是劉氏長沙王的一位王后,曾從中發掘出一杯子刻有“長沙王后家杯”的字樣。

西漢末年雖有王莽篡權,但其所建立的新朝因改革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引起天下大亂,政權僅建立十餘年便在綠林、赤眉起義中被推翻。在此動亂中,作為長沙定王劉發之後的劉玄,被綠林軍立為皇帝,年號更始。但因當時時局不穩,後被赤眉軍和劉秀大軍推翻,劉玄下臺,被封為長沙王。但這個長沙王並沒有真正入駐長沙,就被赤眉軍將領謝祿殺害。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後來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又封了劉舜的兒子劉興為長沙王。劉興在位12年,後因與劉秀關係太遠而被廢王,改立為臨湘侯。

以上就是漢王朝統治下所有的劉氏長沙王了。此後長沙再無王,直至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東吳孫權稱帝后,追諡其哥哥孫策為長沙桓王,才再次出現“長沙王”的稱號。當然,此時孫策已故。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可謂是以長沙為起點,孫策、孫權的父親孫堅當初被朝廷任命為長沙太守,此後以此為據點逐步擴張勢力、經營東南,為東吳政權的建立打下基礎。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三國演義》中的一幕就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天下起兵誅董卓,長沙子弟最先來”。所以,相比之下,孫堅與長沙的關係比孫策要更緊密。有史料傳說長沙曾建有孫策廟,但今天太平街上寫的是此處有孫堅廟故址。

孫吳立國五十餘年後被司馬氏的晉朝所滅,孫氏的長沙王自然也無法繼續傳承下去。公元280年東吳被滅,9年後司馬炎第六子司馬乂被封為長沙王,諡號為厲王。司馬氏一脈長沙王只傳至司馬乂兒子司馬碩,便因劉聰攻取洛陽司馬碩,後西晉也滅亡了而結束。

晉之後,中國歷史便進入了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這一階段,中國大地上的政權此消彼長,南北對峙,各方的勢力範圍也不斷變遷,先後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政權冊封有長沙王。他們分別是:

劉宋冊封的長沙王:劉道憐(景王)、劉義欣(成王,劉道憐第三子)、劉瑾(悼王,劉義欣之子)、劉纂(劉瑾次子)。劉纂478年去世後,劉宋政權也走向了沒落,次年蕭道成逼迫宋順帝禪位,登基稱帝建南齊政權。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此期間還有個長沙王,叫程道助,是四川小政權首領程道養的弟弟,程道養被推舉為蜀王后,封弟弟為驃騎將軍、長沙王,鎮守涪城。涪城,在四川,所以這個長沙王其實和長沙沒啥實質關係。

南齊冊封的長沙王只有蕭道成第四子蕭晃一人,封號不足十年。

南梁的長沙王為梁開國皇帝蕭衍之兄蕭懿一脈,蕭懿被南齊末代皇帝賜死,蕭衍建立梁朝,追封蕭懿為長沙郡王,其後代蕭淵業(蕭懿之子)、蕭孝儼(蕭淵業之子)、蕭慎(蕭孝儼之子)承襲王位。南梁時期最後一位長沙王為蕭韶,是南梁臨汝侯蕭猷之子,改封為長沙王的。

到了南陳時期,追封了陳高祖陳霸先早夭的第二子陳權為長沙王,後來又有陳高宗陳頊第四子陳叔堅被封為長沙王。

這一時期由於過於動盪,長沙王位更迭頻繁。事實上也並不是說被封為“長沙王”的王,就一定會到長沙開府,真正生活在長沙。如陳叔堅雖被封為長沙王,但卻做吳郡太守,應生活在今蘇州地區。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唐朝二百八十九年間,出了兩位長沙王。一位是唐朝宗室李恪(619-653年),曾在李淵在位時被封為長沙郡王,李世民即位後改封為漢王、蜀王等,後來在房遺愛謀反之案中受牽連,被孫無忌所害。此後再次出現長沙王,便是到了唐朝末年,軍閥藩鎮割據之中,魏博節度使羅弘信之子羅紹威於898年被封為長沙郡王,後因營建洛陽太廟有功,被進封鄴王。

唐以後至明朝前,被冊封的長沙王,只有遼國時期的耶律宗允,被封為長沙郡王。但他卻還是匡義軍節度使,匡義軍在山東,所以此人應未真正入駐長沙。這一階段相比其他時期被冊封的“長沙王”雖少,但卻出現了一代歷史上最有實權的“長沙王”,那就是五代時期南楚的馬殷一脈。當初木匠出身的馬殷從軍後戰功顯赫,隨軍南下湖南後被推為主帥,逐步統一湖南全境,在長沙建立大本營。後來馬殷被梁太祖朱溫封為楚王,定都潭州(今長沙),正式以長沙為都,建立南楚政權,這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以湖南為中心建立的政權。

南楚政權持續了44年,傳承了6代,雖不是“長沙王”的稱號,但確實名副其實的長沙王。今天的長沙老城內不少地方都留有馬楚王國的影子,如小瀛洲、馬王街、馬王堆、碧湘街等等。“馬王堆”之名來源,一種說法就是因為相傳此地為五代時期楚王馬殷及其家族的墓地。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到了明朝,長沙迎來了朱氏長沙王,這也是除了吳氏長沙王、劉氏長沙王、馬楚王國外,對長沙城影響最大的一脈長沙王。明代時長沙是封藩重地,潭王朱梓為朱元璋第八子,谷王朱橞為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之後又有仁宗第八子襄憲王朱瞻墡、英宗第七子吉簡王朱見浚被封長沙。朱見浚是明代長沙諸王中居國最久,也是唯一將王位傳續了下來的一人。吉王傳了七代,末代吉王朱慈煃在位時,已是明末,1643年大西軍攻佔湖南,挺進長沙,一把火把整個吉王府都燒了,吉王逃走,後在緬甸被殺。

今天長沙市中心的老城區,有一大半當年都是明吉王府的範圍。今天長沙城內,西長街是原明吉王府西牆外的一條街,地名西牌樓、東牌樓、八角亭、木牌樓、三泰街、三興街、三王街都曾是明吉王府範圍內的建築和地名,“三王”指的就是明潭王、谷王、吉王。

在明代以前,長沙古城原本是土城牆,經歷了歷代滄桑及元軍的破壞,已經是殘垣斷壁,破敗不堪。明時期開始用磚石進行全面修築,磚石城牆的堅固程度及保存時間均比此前的土城牆要好的多,所以最近幾十年長沙城內城建時多次挖掘出埋於地下的古城牆,多數都是明城牆遺址,天心閣上僅剩的一段地上城牆也是明城牆。

長沙歷史上有哪些王?

由於歷史久遠、史料缺失,我們不能夠得知長沙兩千多年曆史中的這些長沙王,到底有多少是曾經真正在長沙長期居住生活的,有多少是真正為長沙區域發展做出實質貢獻的。但起碼我們知道,西漢長沙王吳芮、吳著、定王劉發,五代馬殷王國,明朝長沙藩王潭王、谷王及傳承七代的吉王,是到目前仍然留名長沙的,現今依然可以看到他們所留下的地名、遺蹟、王陵墓葬、文物等等。或許,今天的長沙城應該感謝他們,沒有這些“長沙王”的存在,長沙城的歷史文明也將失去大半光輝,沒有他們的存在,長沙城的建設無法達到今天這一高度。

*歡迎大家踴躍投稿(關於長沙生活的各個方面題材稿件都行),我們一起記錄長沙生活!投稿請加微信號:ms96218,或發送到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