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落後的苦果在百姓生活上,無比真實地顯現出來。百姓食不果腹,加之天災人禍,還要受到各方勢力的壓迫,更是苦不堪言。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各地農民揭竿而起,起義浪潮噴湧而出。終於在道光三十年,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運動。

清朝末年,戰亂肆起

"大廈將傾,非一木所支也。"清王朝統治中國將近三百年,從皇太極創建清朝,開國伊始,一個新生的王朝孵化而成。經歷了康乾盛世,國威大震,聲名遠揚。但正如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所說:"繁榮本身就已經埋下了毀滅的種子。"清王朝的生命力逐漸不復往昔。晚清時期,清王朝開始風雨飄搖,戰亂四起,1850年,一支農民起義軍太平軍脫穎而出。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亂世英雄起四方,有槍就是草頭王。"這支由洪秀全帶領的起義軍,勢如破竹,攻下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李秀成早年加入了太平軍,並憑藉自己的足智多謀,作戰勇敢,且忠心不二,被天王洪秀全封為忠王,還親自寫了"萬古忠義"四字贈與李秀成。

成王敗寇

太平軍既要面對清政府的鎮壓,又要面對外國侵略者,可謂內憂外患。但是將士們士氣高漲,節節取勝,天國版圖逐漸擴大,甚至令外國侵略者聞風喪膽。萬物相生相剋,這樣一支隊伍也有天敵——由曾國藩創建的湘軍。眼看就要直搗黃龍,隨著湘軍的出現,局勢開始翻轉,太平軍受到重創,多地失守。李秀成率軍南征北戰,為太平天國立下汗馬功勞,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終於在1864年,天京被合圍,局勢危在旦夕,李秀成作為肱骨之臣,為了保護幼天王,不幸被湘軍俘虜。在這期間他每天撰寫自述,記錄一生沉浮往事,這是所有史學家都想研究的史料。

湘軍是由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創建的一支軍隊,可以說湘軍給正在懸崖邊的大清王朝延續了生命。湘軍軍紀嚴明,訓練方式也依據科學原則與時俱進,這就造就了一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隊伍。湘軍成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主力軍,並且圓滿完成了任務。

湘軍由曾國藩親自組建,軍中將領也都是曾國藩親自選出的學生,親屬及心腹,所以軍隊上下直接聽從曾國藩的領導,且軍隊戰鬥力強悍,受到了朝廷忌諱等,由於一系列政治原因,最終不復當年模樣,但它的短暫存在,依舊在軍事史上留下了耀眼光芒。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一份揭開百年真相的供詞

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一騎絕塵。1962年,曾國藩的曾孫曾約農也已經成了一位古稀老人。時隔一百年,老人將當年李秀成被俘後親筆寫下的供詞,交給了臺北世界書局。這份供詞被史學界命為《李秀成親供》。

李秀成被俘的這段歷史與太平天國密切相關,因為李秀成是太平天國的重要將領。因此這份親供對研究太平天國的歷史有巨大幫助。解開了李秀成被俘真相。

這段親述還原出了一段歷史,李秀成並不是剛被俘,就被曾國荃"置刀錐於前,欲細割之。"死於曾國荃的折磨之下。而是曾國藩威逼利誘他寫供詞之後,擔心遲則生變,所以將他就地解決了。儘管曾國荃也確實有如此打算,因為李秀成曾在戰爭中斬殺多名湘軍將領。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他在供詞中詳細揭露了太平天國的內部矛盾,軍事計劃,分析了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等。他甚至毫不掩飾自己對於洪秀全的族弟洪仁軒的不滿。認為自己與陳玉成才是居功至偉的功臣,洪仁軒只是依靠裙帶關係才能成為幹王。

關於洪秀全的死因,李秀成也證實了他是病死,曾國藩出於多方考量,決定改為服毒自殺。而且揭露了洪秀全對李秀成本人有諸多猜疑。起初,太平天國興起之時也是民心所向,在定都建國之後,內憂外患,漸漸背離民心,且軍民長期處於戰亂之中,來不及休養生息,非常的疲乏,這都是導致最終結果失敗的因素。

這裡有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什麼在李秀成表示,願意率領太平軍殘部歸順湘軍時,曾國藩拒絕了,並在口供完成後立即處死了李秀成?毫無疑問,以李秀成的軍事實力,他絕對算得上一位亂世梟雄,且太平軍殘部的加入也會極大地擴大湘軍的軍事實力。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時政不穩,朝堂上暗流湧動,各方勢力都在小心翼翼的觀望著局勢發展。正如我們前面說道湘軍的軍事實力在晚清軍隊中,稱得上是一枝獨秀,並且絕對忠誠於曾國藩本人。曾國藩在朝堂上是文人出身,且居文臣之首,這種身份,最忌諱的是再握有軍權,這種情況下,極其容易受到政敵的誹謗,君王的猜忌。

其次,曾國藩擔心李秀成詐降,放虎歸山之後,將會後患無窮。曾國藩當時也已經位極人臣,只需要保住聲名地位即可,不用在追求加官進爵。

他在流傳後世的《曾國藩家書》中告誡子孫:"不行架空之事,不談過高之理。可以看出他行事謹慎的性格特點。

桃花依舊笑春風

時隔一百年,《李秀成親供》重現於世,揭開了人們對於那段歷史的諸多猜測,兩位英雄人物重新回到公眾視野。"以史為鑑,可以正衣冠。"探尋歷史的過程不僅是求知的過程,更是自我完善的過程。那些雄才偉略,經世治國的方略,像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林秘籍一樣,令每一個愛好歷史的人都心馳神往。

曾國藩曾孫,交出一份李秀成被俘後寫下的供詞,還原了歷史真相

"再也找不到慷慨的遺恨,只剩下幾座既可憑弔,也可休息的亭臺。再也不去期待歷史的震顫,只有凜然安坐著的萬古湖山。"我們穿越古籍去探尋歷史的真相,帶著好奇與敬畏。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浮光掠影中。去體會那一份中國歷史的厚重感。在探尋真相的過程中,學習千古風流人物的雅韻清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