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

李秀成(1823年——1864年8月7日),初名李以文,漢族,出生於廣西藤縣大黎裡新旺村,太平天國後期著名將領、近代中國軍事家、政治家。

李秀成出身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和父母一起“尋食度日”,生活十分艱難。在金田起義參加太平軍後,他作戰機智勇敢,很快從一名普通的士兵晉升為青年將領。天京變亂後,他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力撐危局,取得了二破江北大營、三河大捷、二破江南大營等軍事上的勝利,並建立蘇福省、天浙省,中興了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封李秀成為忠王,稱“萬古忠義”。

1864年6月,湘軍攻陷天京,李秀成被俘後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追述自己的經歷和太平天國的歷史。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年僅四十二歲。

廣西省梧州府藤縣寧風鄉五十七都長恭裡新旺村,周圍是一片高山峻嶺。在十九世紀,附近住的都是貧苦農民。他們大都靠著僱工、種田、燒炭來維持生活。這兒,就是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的家鄉。

李秀成生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父親李世高,母親陸氏,生他和弟弟李明成。他們給別人墾山種植,“尋食度日”生活貧苦。李秀成的舅父是村塾教師,在八歲那年,把他帶去讀了兩年書,到了十歲,家裡生活太苦便不能再讀下去了,把他叫了回來幫助父母幹活養家。

後來在舅父的幫助下,李秀成獲得了在村塾幫工的機會,在這裡一邊幫工、一邊自學。在李秀成一生裡面,有一個突出的性格,人們稱他為“外柔內剛”,柔是委婉從順,剛是堅強果斷。“外柔”是外在,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內剛”才是本質,既是百鍊鋼那般剛強,又是繞指柔似的韌性。而正式這段“幫工各塾”的經歷,磨練出了李秀成“外柔內剛”的性格。然而在村塾的收入對家庭的幫助有限,不久李秀成就又回到家中,春天來了,就上荒山去種蘭,到了秋冬,又上山砍樹、燒炭。他“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難”,受盡了“孤寒無食”的折磨。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從廣東花縣進入廣西宣傳、組織拜上帝會,以桂平縣的紫荊山為根據地,並向四周發展。廣西的桂平、貴縣、武宣、平南、象州、藤縣、陸川、博白以至廣東的信宜這幾個州縣的貧困農民都信從了,每村每處都知道有“洪先生”。李秀成全家也都加入了拜上帝會。

參加起義

清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宣佈起義。這年二月,太平天國在廣西武宣東鄉建立,是為太平天國辛開元年(1851年)。這年八月,太平軍在桂平突破清軍圍困,經平南、藤縣向永安州進軍,路經李秀成的家鄉,沿途召集拜上帝會人馬,李秀成就在這時加入了太平軍,當了一名聖兵。太平天國二年(1852年)五月,太平軍出湖南、攻武昌,下江南,於太平天國癸開三年(1853年)二月十四日,建都南京,稱為天京。那時候李秀成已隨春官丞相胡以晃理事。

定都天京後,楊秀清親自提拔李秀成為右四軍帥,把守太平門外新營,不久,又升為後四監軍,把守儀鳳門外高橋。同年11月,李秀成隨石達開赴安慶撫民,他“勤勞學練,生性秉直,不辭勞苦”“逢輕重苦難不辭”,“修營作寨,無不盡心”。

1854年春,胡以晄攻佔廬州府,李秀成被調往廬郡“守把安民”,並提拔為二十指揮。

1856年春李秀成已升任地官副丞相,隨燕王秦日綱解鎮江之圍,大敗吉爾杭阿,又攻破清軍江北、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1856年9月,天京事變後,清軍乘機從各個戰場反攻。李秀成入守桐城,率殘軍六七千人把守孤城。1857年春,李秀成與從寧郭郡來救的陳玉成在樅陽商定出奇兵制敵的計策,大破清軍,並北上六安、霍邱,招得捻軍張樂行、龔德樹等,進封合天侯。

1857年天王洪秀全任命李秀成為副掌率,與又正掌率陳玉成同提兵符之令。他上書請求洪秀全“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依古制而惠四方“”禮而恤下,寬刑以待萬方,輕世人糧稅,仍重用於翼王,不用於安、福王(洪秀全長、次兄)” [2] 遭到嚴斥並革除封爵,後經朝臣力諫得復。

1858年,李秀成行文各鎮守將,在樅陽召開軍事會議“各誓一心,訂約會戰” ,謀解京圍。這時天王設五軍主將,封李秀成為後軍主將,進爵合天義。9月26日,李秀成與陳玉成在烏衣會師,大敗德興阿,再次攻破江北大營。11月與陳玉成在三河全殲湘軍李續賓部,取得三河大捷。1859年秋天王封其為忠王,並親書“萬古忠義”四個大字贈與李秀成。但李秀成接到封王詔書後,懸印月餘,不肯接受,他上本章說他的一些功勞,都出自捻軍將領之力,懇請天王先加封捻軍將領韓碧峰、韓肅峰、孫葵心、劉天祥等爵位,而後他方敢受任。

克復蘇浙

1860年初,江南大營重圍天京,李秀成強請出京,領軍連下安徽廣德,浙江安吉、長興等地,並率1350名先鋒奇襲杭州;當江南大營分兵往救,即間道馳還,與楊輔清、李世賢、劉官芳等在建平大會。數路軍分進合擊,於5月6日再破江南大營。旋乘勝東下,攻佔常州、無錫、蘇州、嘉興等府的絕大部分州縣,建立蘇福省,為太平天國開闢了新的重要基地。

在清政府統治時期,蘇南地區田賦極重,再加苛捐雜稅,民不聊生。李秀成克復蘇州後,將民眾苦狀奏陳,天王下詔減輕了田賦。李秀成在蘇南執行“著佃徵糧”政策,順應農民的要求,又發給“田憑”,農民“領憑後,租田概作自產”,使得當時的蘇南農村“稻堆蔽場,無路可走”,一片“豐年景象”。

李秀成還鼓勵發展工商業,凡做生意沒有本錢的,可以具呈請領本錢,貨物售賣後,繳還本錢七成,留三成,使他們永遠可有本錢週轉。 這也使得蘇州“百貨雲屯,流民雨集,盛於未亂時倍蓰”。

進攻侵略者

在李秀成一生的事蹟中,要特別提出來的,是他進攻外國侵略者的事蹟。

太平天國認為“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稱外國人做“洋兄弟”,歡迎外國人來中國通商,當癸好三年(1853年)春,英國公使兼香港總督文翰訪問天京時,太平天國就曾經向他正式通知;准許英國人來華經商,惟警告英國不準再賣鴉片,且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訂立的不平等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列強對清政府的態度由打擊轉到拉攏,最後幫助清政府,共同進攻太平天國。李秀成就在這時,領導太平軍擔負起了反侵略的任務。

庚申十年(1860年)四月,太平軍克復蘇州,李秀成決定進軍上海。清蘇道吳煦、四明公所董事候選道楊坊僱傭美國人華爾募集外國暴徒,在上海組織洋槍隊,妄圖防守上海,奪回附近各城。五月,李秀成照會在上海的英國全權大臣,聲明收復松江、上海的必要,並宣佈太平天國對外國的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英國公使普魯斯置之不理。幹王洪仁玕到蘇州,又照會英、法、美領事,仍不理。六月,華爾洋槍隊進犯青浦,太平軍守將告急。李秀成從蘇州帶領人馬去救青浦,大敗洋槍隊,打傷華爾,擊斃洋槍隊三分之一。七月初九日(8月18日)李秀成照會上海各國公使,宣佈大軍即抵上海,對外僑加以保護。發出照會後,即進軍上海。英、法侵略者則下令軍隊用大炮和來福槍向太平軍轟擊,在黃浦江上的英國軍艦也發大炮轟擊。

洋槍隊

辛酉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英國海軍提督何伯、參贊巴夏禮乘著太平軍在長江上游戰事失敗,安慶陷落的形勢,跑到天京提出平分中國,願幫助打倒清朝的談判,遭到太平天國拒絕,雙方發生決裂。李秀成克復杭州後,再次進攻上海,他先傳檄外國侵略者,“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這時候,外國侵略者已經取得《北京條約》,與清朝統治者互相勾結,英國海軍提督何伯、陸軍提督士迪佛立、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調集了侵略軍隊集中上海,連同華爾的常勝軍,與清軍聯合,向太平天國反攻。

壬戌十二年三月,洋槍隊連陷嘉定、青浦,進犯太倉,自松江、泗涇、青浦、嘉定、寶山、上海連營一百多座,城城都有侵略軍把守。李秀成從蘇州親率精兵前來迎敵,四月初五日,大戰於太倉,力破敵陣。法國海軍提督卜羅德被擊斃於奉賢南橋鎮。李秀成乘勝直追,把英國陸軍提督士迪佛立率領的英法侵略軍困在嘉定城內。外國侵略者從上海派兵來救,又被李秀成打敗。四月十四日,士迪佛立焚城突圍,逃回上海。

克復嘉定後,李秀成即下青浦,將常勝軍副統領法爾思德圍住。華爾率部焚燒青浦城,逃回松江。李秀成督軍緊追,生擒法爾思德。克得青浦之後,李秀成一路向泗涇、太倉、松江掃蕩,攻破敵營一百三十多座,將華爾圍於松江城內,外國侵略軍從上海來救,依然被李秀成打敗,李秀成敘述當時太平天國的軍威說:“那時洋鬼並不敢與我見仗,戰其即敗”。然而正當太平軍在上海節節勝利時,曾國荃部湘軍從安慶直下,攻陷蕪湖、巢縣、無為、運漕、和州、東、西梁山、太平關,直犯天京。天王一日下三道詔旨,命令李秀成立刻撤兵回救天京。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從松江撤退。

雖然,太平天國不曾能完成驅逐外國侵略者的大業,是極可痛惜的,但是忠王李秀成及其部下給予外國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把外國侵略者打得一敗再敗,不敢見仗,表現出了中國人無比堅強的反侵略的戰鬥精神。

艱苦支持

太平天國壬戍十二年(1862年)五月初八日,李秀成奉命從松江撤退。十一日,在蘇州召集部下大將召開軍事會議。李秀成與諸將詳細研究當前形勢,指出:湘軍從上而下,有水師的便利,以逸待勞,不可與爭鋒;應將蘇省米糧軍火等物資多多運回天京,作長期守禦的準備;過了兩年,等敵人久頓堅城而無鬥志時再與之決戰。然而當李秀成的把這個策略上奏天王后,卻遭到洪秀全的嚴斥"三詔追救京城,何不啟隊發行?爾意欲何為?爾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詔,國法難容!",李秀成接到這嚴詔,不得不放棄會議的主張。

六月廿五日,他又在蘇州召集軍事會議,計劃調集軍隊回救天京。當時天王採取強本弱枝政策,把陳玉成、李秀成等部下大將都封了王,以分他們的權力,李秀成指揮發生困難。為強調團結一致,李秀成親自為《會議輯略》作序,“如欲奮一戰而勝萬戰,必須聯萬心而作一心”。他又為了要消除天王對他的猜疑,就把蘇、浙兩省政權全部交給各將,連母親和家眷也從蘇州送回天京,交給天王為信,表示他的“愚忠”。

李秀成在回京前,為穩定蘇福省後方,也作了必要的措施。早在太平軍克復蘇州以前,蘇、松、嘉、湖廣大太湖地區,就有一種惡霸、流氓組織的槍船,千百成群,四鄉開設賭場,在湖上搶劫,為非作惡,為害百姓。太平軍進軍這個地區時,有一部分槍船就幫助清朝統治者抗拒太平軍。李秀成審查情勢,定下欲擒故縱的策略,用官爵廣封槍船頭目,籠絡著他們,使這些匪幫陷入圈套。李秀成要回救天京,為弭除後方的隱憂,五月二十八日,他一聲號令,蘇、松、嘉、湖各地軍隊同時行動,太湖槍船一時絕跡。李秀成生平對待敵人,往往採取這類外柔內剛的手段。

八月中,李秀成率軍從蘇州出發,到東壩集合,分軍兩路,一由秣陵關,一由板橋、善橋直向雨花臺而來。九月初三日,下總攻擊令,大軍包圍戰線長達五、六十里。是役,雖然使曾國藩“心已用爛,膽已驚碎”,使得湘軍“將士皮肉都盡”,稱“自發逆猖亂來未有如此圍之久者”。但湘軍有水師運輸子藥物資,得以持久戰,而太平軍卻須陸運,各軍從八月出發,未帶寒衣,十月天已冷了,天京又無糧,猛攻了四十多天,十月十五日,各路軍不得不撤退。

李秀成攻清營不下,天王當殿明責,革了他的王爵。他另採取“進北攻南”的策略,從長江北岸進攻上游湘軍的後方,迫敵人不得不調南岸的軍隊去救北岸,調下游的軍隊去救上游,其目的是為了要解救天京的圍困。十月二十七日,大軍晝夜趕渡,衝過江浦、浦口。其後連克含山、巢縣、和州。時駱國忠在常熟叛變,李秀成回蘇州定亂。到癸開十三年二月十八日,始得趕到巢縣指揮進軍。李秀成留來王陸順德、戴王黃呈忠、首王範汝增、梯王練業坤等軍牽制清軍,而自率大軍打算從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疾趨湖北麻城宋埠市,分兵一出黃州,一出漢口,合攻武昌省城,然後進取荊州、襄陽,與遠征陝西的扶王陳德才軍隊聯成一片。三月二十九日,大軍趕到六安州,正逢青黃不接,沒有糧食可購,不得不回軍,從壽州附近東歸。壽州被練匪苗沛霖擾害,正鬧饑荒,李秀成軍隊沒有糧食,吃草充飢,餓死很多,回到天長等處。五月初一日雨花臺失守,京內驚慌,天王召秀成回京。秀成奉詔立即回軍。這時候正逢長江水漲,路道被水衝崩,無路行走。敵人又水陸進攻。秀成調集船隻,先載將官戰兵馬搶渡過江,還未過盡,和州、江浦、浦口、下關、九洑洲都失守,未過江的部隊都戰死。這一役,前後喪失戰士數萬人,給士氣以重大的打擊。

李秀成既歸天京,天王加封他為真忠軍師,留守天京,各王都歸調遣。先是,當秀成北征的時候,清江蘇巡撫李鴻章的淮軍與由英國人戈登率領的常勝軍連陷太倉、崑山、吳江,進犯蘇州。清浙江巡撫左宗棠的湘軍與由法國人德克碑率領的常捷軍圍攻富陽,迫近杭州。李秀成回到天京後,蘇、杭各將告急,日日飛文前來。他三番四次奏請去救蘇、杭,天王都不準。到八月初,始得出京到蘇州。蘇州水道縱橫,旱道很少,太平軍旱道能爭,水師不能與敵輪船見仗,是以戰敗。李秀成親帶一軍出閶門,屯紮馬塘橋,取犄角勢,暫保蘇州,打算回京向天王建議,不守天京,正在計議間,郜永寬、汪安鈞等已刺殺蘇州守將慕王譚紹光叛變。蘇州既失,無錫相繼淪陷,李秀成退屯丹陽。此時在浙江,外國侵略者也先後攻陷了寧波、紹興,於是餘姚、金華、龍游、溫州等處的太平軍也都陸續撤屯,屯紮富陽,癸開十三年八月,富陽又被攻陷,太平軍退守餘杭,杭州也岌岌可危。

看到這種情勢,李秀成知天京不能再守,要回京勸天王撤退。他的堂弟侍王李世賢駐兵溧陽,勸他前去,別作他謀,不要回京,他不聽。李世賢要帶兵前來,逼他去溧陽,阻止他回京。秀成知道,就輕騎連夜走回京。第二天,他上殿向天王奏陳天京不能再守,請求“讓城別走”。他竭盡忠誠,痛切陳詞,甚至請死於殿前,以求聽從。天王竟斷然拒絕,嚴加斥責。李秀成含淚出了朝門,闔朝眾臣都來勸慰,全城百姓也流涕呼留。第二天,天王也賜下龍袍,來安慰他。秀成只得遵天王意旨,留天京死守。他傳令李世賢領軍去江西就糧,到1863年江南秋收後回救天京。

忠貞殉國

甲子十四年(1864年)正月十七日,天保城失陷,天京被合圍。四月十九日,天王逝世。秀成扶幼天王(洪秀全長子洪天貴福)嗣位,以安定人心。這時城中軍隊只有一萬多名,能作戰的只有三、四千名,糧食又斷絕。湘軍圍城越加緊急,從東門到北門沿城掘地道攻城。秀成指揮守城軍,一連破了幾十處地道。然而五月二十一日,地保城失陷,湘軍得以猛烈的炮火作掩護,迫近太平門城根,開掘地道攻城。六月初六日(1864年7月19日)午刻,龍膊子地道發,城垣被轟陷。李秀成率領飢軍奔向缺口,用火藥傾盆燒死敵人無算,無奈湘軍以五萬生力軍攻城,眾寡懸殊,抵擋不住。李秀成奔回朝門,保護幼天王,把自己的戰馬讓給幼天王騎,自己另騎了一匹不得力的馬。幼天王就因為騎這匹快速戰馬得逃出敵人的追趕。而秀成卻因為騎的不是戰馬,戰鬥了一天,馬不能行被俘。

李秀成帶幼天王回家辭別母親。“既為忠臣,難為孝子”,李秀成要盡忠保護幼天王,便不能兼顧母親了,他與母親要生離死別,全家流涕分離。他率領戰士保護幼天王上清涼山暫避。到了初更時候,假扮清兵,從太平門缺口衝出,出城後他又率一百餘人轉身攔截清軍 ,與大隊人馬走散,流落方山。百姓把他密藏起來,要送他出險,後不幸為八村村董陶大來知悉,於23日將李秀成獻與蕭孚泗。鄉民為替李秀成報仇,將蕭孚泗親兵王三清捉去,“殺而投諸水中” 。

曾國荃痛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久攻不下。他“置刀錐於前,欲細割之“又“叱勇割其臂股”,而李秀成“殊不動”,惱羞成怒的曾國荃親自動手,“短衣握錐,獨身走出”“遍刺以錐,血流如注”。李秀成被俘後,以每天7000字的速度撰寫自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以及太平天國的興亡得失。8月7日,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10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曾國藩沒有將李秀成送到北京,是為殺人滅口。還有一種說法是李秀成想效法姜維詐降。

民不能忘

李秀成的一生,是比較能關心平民疾苦的,他甚至把“利人”看得比“名節”還重。他曾對人講過:“為民父母,當以全身利人為要,若僅沽名殉節,不顧禍遍蒼生,亦豈志士仁人之所忍為”。由於他平日能夠“用命散財,肯救窮人”,所以能深“得軍民之心”。

蘇州忠王府

1854年、1855年李秀成鎮守和州、太平郡一帶。和州城東南太陽河牛路一帶碼頭,與長江東岸採石磯相對,是當時長江兩岸的一個交通要道。千百年來,這一帶船戶把持碼頭,任情訛索,為害行人,以致“手中空虛”的人,“臨江而嘆”。李秀成來守和州,特地在太陽河牛路碼頭上,樹立一座渡船規條碑,頒佈了新的碼頭交通條例,使交通得以暢通無阻。規條碑最後一條規定“凡無錢之人,有緊急事情,務宜飛渡 ,雖系一人,亦須送去”。

李秀成在蘇南實行了有利於民生的減免政策,生活得到改善的蘇州人民在閶門外建漢白玉碑一座,上書“民不能忘”四字,來歌頌太平天國,歌頌李秀成。李鴻章攻克蘇州後,曾經查問此事,“民以減糧對”。蘇南人民對李秀成是懷著深厚的感情的,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蘇南還流傳著許多歌頌李秀成的民歌。有一首唱道:“春天裡百花開,忠王一到宜興來,我伲的嘴巴都笑開。夏天裡來流水長,‘哪有忠王的情義長,我伲看見忠王象見親爹孃。秋天裡來稻子黃,割下稻子打成谷,送給忠王當軍糧。冬天裡來雪茫茫,我伲一家在爐旁,說起忠王的恩情日夜都不忘。”後來李秀成帶兵從蘇州去救天京的時候,蘇南人民又唱道:“長江裡水向東流,我伲日夜都發愁。千愁萬愁不愁別,愁你一去不回頭!”

人物生平

1855年秋

天京地區形勢日趨緊張。清將吉爾阿和總兵張國樑,率兵圍困鎮江,威脅天京。1856年2月,李秀成和秦日綱、陳玉成等去救咽喉之地鎮江。進兵至湯頭時,為清兵張國樑所拒。李秀成巧出奇兵,帶三千人趁黑夜越過湯頭岔河與陳玉成、吳如孝內外夾攻,重創清軍,遂解鎮江之圍。太平軍乘勝渡江至長江邊的瓜洲鎮,連破清營一百二十餘座,佔領揚州。

1856年6月

李秀成又配合石達開參加破襲江南大營的戰鬥。李秀成等進駐天京城外東北燕子磯觀音門。石達開部進佔黃馬群,把敵人切成兩半。20日,太平軍與清軍統帥向榮發生激戰,攻破孝陵衛滿、漢營寨二十餘處。楊秀清親自派人從城內策應。最後向榮敗走丹陽,自縊而死,江南大營土崩瓦解。

1856年9月

“天京變亂”使太平天國革命事業遭到了嚴重挫折。在“朝無佐政之將”的情況下,洪秀全重建新的領導核心。1857年10月,李秀成被升為副掌率,提兵符令,進入了領導核心。但這時的洪秀全,“不肯信外臣”而“專信同姓”。李秀成極力勸告洪秀全,要“擇才而用,定製恤民,申嚴法令,肅正朝綱,明正賞罰……。”李秀成的犯顏直諫,惹惱了洪秀全,將李秀成一度罷官,經過李秀成和在朝文武的據理力爭,才又恢復了李秀成的職務。

1858年,洪秀全恢復前期五軍主將制,李秀成為後軍主將。同年,清軍進逼天京,洪秀全任命李秀成主持天京解圍的戰鬥。8月,他約集太平軍各地守將在安徽樅陽召開軍事聯席會議,共同研究解除京圍的作戰方案。會後,陳玉成東進破廬州、克滁州。李秀成在滁州東南烏衣與陳玉成合兵擊敗清軍主力德興阿、勝保部。緊接著奔襲浦口,摧毀江北大營,敵都統德興阿部被殲一萬多人。

正當陳玉成和李秀成乘勝掃蕩蘇北戰場時,湘軍首領曾國藩在安徽發動大規模進攻。李秀成配合陳玉成取得三河大捷,殲敵李續賓部六千人,沉重打擊了湘軍的氣焰,穩住了長江上游的局勢。

三河大捷後

李秀成與陳玉成又合兵解六合之圍,拔清軍營盤六十餘座。在李秀成、陳玉成和清軍拚死奮戰不斷為太平天國事業立下顯赫戰功的時候,洪秀全封從香港回到天京還不到一個月、尚無尺寸之功的族弟洪仁玕為幹王,總理朝政。接著封陳玉成為英王。敵人利用這一時機,指使叛將李昭壽寄書給李秀成勸降。此信被天京戍衛部隊查獲。洪秀全得知此事十分震驚,立即採取了嚴厲的防範措施。將李秀成的母妻押當,並下令封江不準李秀成回京。此時,困守浦口的李秀成內無軍餉支兵,外無援兵相救,但仍堅持與清軍進行艱苦的戰鬥。李秀成的勇敢作戰和忠貞不渝的表現,解除了洪秀全的疑慮。洪秀全親書“萬古忠義”四字送給李秀成,並晉封為忠王,以表彰他對太平開國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卓越貢獻。

1860年初

太平軍採用“圍魏救趙”的戰略圍殲清軍江南大營。李秀成奉命率精兵從浦口出發奇襲杭州。他對部下說:“官軍精銳,悉萃金陵,其餉源在蘇、杭。今金陵城外長壕已成,官軍內圍外御,……攻之難得志,不如輕兵從間道疾搗杭州,杭州危,蘇州亦必震動,金陵大營懼我絕其餉源,必分師奔命以救之。我見大營虛弱,還軍急擊,踏破大營,則蘇杭皆我有也。”

李秀成在進軍杭州,攻佔安吉、長興後,突然兵臨杭州城下,嚇得杭州官紳驚慌失措,守城無策。3月19日,李秀成攻佔杭州。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果然中計,忙派總兵張玉良統兵一萬三千餘人援救杭州。清軍於23日趕到杭州城下,第二天,太平軍迅速回師,各路大軍分進合擊江南大營。天京城內太平軍也分頭出擊,連拋火罐,敵營“火藥轟處,人聲鼎沸,登時大亂。”在太平軍內外夾擊下,連破清營五十餘座,數萬清兵全部潰散。和春等清營大員“不及衣履,倉皇奔鎮江”,“京圍立解”。

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之後,1860年5月,洪秀全在天京召開了高級將領會議。在李秀成的積極支持下,會議採納了洪仁玕提出的東下蘇杭,先奪取江南富庶地區,爾後西上奔襲武漢的戰略計劃。擔任東征主將的李秀成率兵攻丹陽,佔常州,進無錫,克蘇州。太平軍在蘇常戰場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湘軍乘機掘了三道長壕加緊圍攻安慶。

1860年9月

洪秀全調集各路將領組織第二次西征,會攻武漢,援救安慶。陳玉成部走長江北岸從安徽入湖北,攻武昌北面。李秀成部走長江南岸,經江西入湖北,攻武昌西南。兩軍約定在1861年4月會師武漢。陳玉成在3月進抵距武漢一百六十里的黃州,因英國出面阻撓和南路軍未能按時趕到,便率主力折回安慶。而李秀成原本不想參加西征,主張守住東南新地盤,只是在洪秀全的嚴詔督責下,才不得已於10月下旬留下主力,自己帶部分兵力進入皖南。12月,大軍逼近祁門。曾國藩驚恐萬狀,“軍中皇皇,莫知為計”,忙寫下遺囑,準備後事。可惜,李秀成沒有探明敵情,誤認為祁門駐有重兵,所以就放過祁門繞道江西,這才使曾國藩虛驚一場,死裡逢生。

1861年6月

李秀成攻下武昌縣,逼近武漢。因得知陳玉成部在集賢關等處作戰失利,他徑自撤軍,退出湖北。由於李秀成對西征的消極態度,因而造成了會剿失約,武漢會師的計劃落空了。在安慶形勢十分緊張,太平軍廣大戰士艱苦的進行浴血奮戰的危急關頭,李秀成又率軍從安慶附近撤回江浙,而不回軍去協力援救。他這種不顧大局的行動,引起太平天國將領們的不滿和指責。洪仁玕在給他的信中指出,他對長江上游“棄而不顧,徒以蘇杭繁華之地,一經挫折,必不能久遠。”後來,安慶的失陷,李秀成是應負一定責任的。

1861年9月

李秀成回師江西,進入浙江,12月攻克杭州。在李秀成經營蘇杭地區期間,任用了不少清朝的官僚、豪紳、團練頭子在太平軍中當官。一些地方原有的地主政權甚至照舊執政,不僅允許地主收租,而且還設局催租,保護地主的封建剝削。

1860年

李秀成在佔領蘇常地區之後,率軍直指上海。盤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結地方官紳,出資僱用美國人華爾組織洋槍隊,抵抗太平軍的進攻。李秀成在青浦一戰大破洋槍隊,“殺死鬼兵六七百人”,華爾身中五槍,狼狽逃回上海。1862年,太平軍再次進攻上海。李秀成發出佈告警告侵略者,要他們“各宜自愛,兩不相擾”,“倘不遵我王化而轉助逆為惡,相與我師抗敵,則是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太平軍在重創英法干涉軍和洋槍隊之後,主動轉移。5月中旬,在太倉破清營三十餘座,乘勝收復嘉興。8月,在浙江慈溪戰鬥中,太平軍打死了“常勝軍”頭子華爾。由於中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進攻和李秀成率主力回援天京,致使蘇浙戰場轉入防禦,根據地日漸縮小。1863年12月蘇州失陷,第二年3月,太平軍從杭州突圍北撤。

1862年10月

李秀成進攻天京城外雨花臺湘軍大營

。太平軍把湘軍打得暈頭轉向。李秀成部開掘地道,炸燬湘軍圍牆,太平軍衝入湘軍陣地展開肉搏戰。後來由於太平軍雲集天京,棉衣、糧食供應都遇到困難,李秀成才決定撤軍。接著,洪秀全又命他執行“進北攻南”的計劃,企圖進攻清軍後方,伺機消滅湘軍以解京圍。但由於天京告急才又回師援救。這次南北奔波,使李秀成損兵折將,銳氣大傷,失去太平軍將士數萬人。

1863年

天王洪秀全命李秀成率軍渡過長江攻安徽,企圖以進攻清軍後方迫使包圍天京的清軍撤退,由於軍中糧食不足,加上天京外圍據點接連失守,李秀成被逼退回江南,太平軍在該次出征損失慘重,“前後失去戰士數萬餘人”,投降逃逸被俘太平軍亦超過10萬以上,導致返回南京城防部隊嚴重不足僅3萬殘兵,故湘軍得增益7萬兵力圍攻天京。

蘇州失守後,天京形勢更為危急。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京城不能守,曾帥兵困甚嚴,濠深壘固,內少糧草,外救不來,讓城別走“的建議。但此時的洪秀全斷然拒絕了這一正確建議。自此時起至天京失守止,李秀成一直留守天京。

1864年6月

洪秀全病逝。6日,十六歲的幼主洪天貴福即位。

7月19日,湘軍挖地道用火藥炸塌城牆,衝入城內。太平軍一萬多人與敵人展開肉搏戰,一部分戰死,其餘在混亂中突圍。李秀成將他的好馬讓與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掩護其突圍,結果他自己因“馬不能行”,在天京城外東南的方山被擒獲。

1864年8月

李秀成被俘後,被人送至曾國荃的清軍兵營。因為自己的親兄弟曾國華在與李秀成作戰時,戰死在三河鎮,故而對其痛恨有加。曾國荃動用割其臂股肉的殘酷刑罰,李秀成痛楚斥他:“兩軍對戰,各忠其主,當有損傷,何如此?”,英雄之氣絲毫未減。

此後李秀成在獄中寫下數萬字的自述,全書無結尾。自述原稿卷末第74頁以後的內容部份被撕去,有傳言謂他在被囚期間曾經遊說曾國藩反清自立但未遂。據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考證,曾國藩為了邀功曾誇大和扭曲了很多史實,因害怕清政府的審訊而不等指示,擅自將李秀成殺害。李秀成的自述也在上報朝廷時,經過了曾國藩的刪減,原稿被曾國藩送至家鄉秘藏。

1864年8月7日,李秀成在南京就義,終年42歲。在臨刑前,李秀成毫無戚容,談笑自若,並寫有十句絕命詩敘其盡忠之意。李鴻章在寫給曾國藩的信中,曾表示在閱覽完《李秀成自述》後,也感動讚譽李秀成是“英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