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東黃山,康熙《巢縣誌》中有記載:“東黃山,在柘皋鄉,去縣北六十里。其山有三百六十頃,周圍一百二十里。東接含山界,北接合肥界,東北達全椒界,為東南諸山之少祖。其由南而西,結巢縣,由北而東,結含山、和州、江浦、六合一帶。大山中間,各山衖俱有泉,四時不竭。又名龍泉山,昔宋姚觀察結寨山內,各處虛張旗幟,其實不下百人,止二十四騎耳。詳見姚王廟傳。”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這段記載,應是目前地方縣誌中存有記錄的最早文字。從“昔宋姚觀察結寨山內,各處虛張旗幟,其實不下百人,止二十四騎耳”查詢於宋金元時期,北方民族進軍京陵,必走東黃山這條路,然後奪昭關,就一馬平川南渡長江了,稍有對應。由於東黃山屬於鄉隅小鎮,歷代正史中鮮有記錄。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縣誌裡還記錄了清朝幾位詩人吟誦過東黃山的詩,細讀品味,唯有張邦禮《過黃山》最為貼切,將清泉之上的山寨人家,一如水墨畫卷般展現在眼前:

路轉峰迴更有村,人家半是石為門。

一竿酒旆依牆角,幾點溪花映水痕。

隔隴鳥啼青樹杪,半山牛臥白雲根。

寥寥雞犬疏籬下,彷佛桃源風致存。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然,東黃山畢竟是貧瘠所在,給生存多了一份艱辛。據族譜可知:第十七世(世芳)才在巢湖黃山小殷窪生活,世字輩生於道光癸卯(1843),卒於光緒庚寅(1890)年間,到如今也就是175年時間。馬山古人庵也有族人在此期間居住,以操聲權先生為例,他的祖輩也是在世字(世祿)輩才在古人庵有生產生活的記錄,只是出生時間稍早,世祿生於道光甲午(1834),卒於光緒癸巳(1893),算算也就是183年的時間。由此推斷,東黃山明清以來成規模聚居的歷史,不足200年。之前的,缺少資料,無法斷定。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從先輩世芳和世祿生、卒年月來看,他們不是一出生就遷移東黃山。族譜記載,他們的父輩安葬在潛山縣城郊外小路口和小李尖村。2015年5月份,我去現場考證過,墓碑仍存。

先輩世芳和世祿的青少年時期,最為科學對應的事件就是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運動,尤其是1858年(清咸豐八年)9月,陳玉成、李秀成率軍攻佔浦口和揚州,大破清軍江北大營。清軍乘太平軍東下攻安徽,據太湖、撲安慶,李續賓率湘軍連陷潛山、桐城、舒城,攻三河鎮,進逼廬州。陳玉成率兵救援,李秀成援軍繼進。11月14日,陳玉成部攻克三河清營,次日兩軍決戰。太平軍殲清軍六千人,擊斃李續賓(一說自縊)、曾國華。清軍從安慶外圍撤走。這一事件,《曾國藩》與《太平天國》均有詳細記載。

以世芳生於道光癸卯(1843年)、世祿生於道光甲午(1834年)為例,推算到咸豐八年(1858年)這場戰爭爆發時,世芳15歲,世祿24歲。他們正意氣風發、年華正茂,或屈服於貧窮、或境遇所壓。時代的鐵輪,輾過他們的身軀。烽火倖存中,一生動盪,離鄉飄零。

忍下了離亂的內傷,他們以叫花子的方式徒步人生。正因為他們在跌倒流血的地方,重新低頭播種。歷盡艱辛,總是想方設法在動盪中找到一個給孩子避風遮雨的地方。以至於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得以在清貧中,天真而開闊的長大,生息繁衍。

贅述的這段家族歷史,不僅僅是個人的追憶。也能從鄉鄰的生活習慣、語言特色中斷定,多數鄉鄰或許都因為那場戰爭的傷害,顛沛流離來到東黃山,尤其是仰(liǎng)、江(gāng)、韓、張、儲、汪、徐等姓氏。當然,八字口的汪姓,也有一支來自於和州,而非潛山方向。

由於歷年戰亂,以及後來的運動,如破除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族譜大多被毀,基本上根除了東黃山人的歷史記憶。記憶的根源只能靠祖輩口口相傳。以至於我小時候,總見村裡的老人把俢鍋、補傘、賣小豬等說安慶口音的外鄉人視為老家人,好生招待他們。沒有了文字記錄,口傳的故鄉成了一個方向。

歷史總有重演。“國有史,縣有志,族有譜”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因為時間的前行而消磨。隨著記憶的模糊,越來越多的人反而又重新集體追憶過去。在行走奔波的幾十年裡,自己也從懵懂的少年,恍然間年逾半百,回首才發現,在追求生存的道路上,沒留下半點痕跡,庸然入俗,勘言過往。成功與失敗對知天命者,已失去了鞭策。唯有記住過往,追憶一段歷史,即使不那麼奪目、輝煌,但那也是祖先的點滴燦爛。

東黃山在歷經風雨無數的歲月裡,用父愛的厚重,母愛的仁慈孕育著一代又一代。雖不顯榮華、富貴。但貧瘠的薄山剮水與山川翠柏撫育出無數嬌兒惠女。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再窮,那山上也有祖先的栽下的一棵樹,再苦,田野裡也有我祖輩種下的一顆粟。

歷史與滄桑並存,當年我們的祖輩用畢生的精力開墾荒野,築壩修田,成就了東黃山。只是曾經一脈相承的山山水水,終究不可避免的發生著變化:

一、1992年4月份光明、山裡許兩個行政村由原黃山鄉劃入蘇灣鎮。黃山、躍華、橫壩3個行政村由原黃山鄉劃入原司集鄉。2005年12月,司集鄉整體併入蘇灣鎮;

二、1992年原黃山鄉的馬山村併入板橋鄉,2005年板橋鄉整體併入柘皋鎮;

三、1992年原黃山鄉的河灘、八字口、元通、花苗地、老靳五個行政村併入西峰鄉,2005年西峰鄉整體併入夏閣鎮;

四、原有的村委會也隨之調整,減少。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歷史走到了2017年,對一群出生於1992年後的山裡孩子們,雖然他們依舊和著清涼的山風長大,但對於東黃山身世後面那個愈來愈朦朧不清的記憶隧道幾乎一無所知。一個個生命經驗才剛剛要開始、那麼青春那麼無邪的人,我們要怎麼對他們敘述過去呢?

那個記憶裡,有那麼多的磨難、那麼多的痛苦,磨難和磨難糾纏,痛苦和痛苦牴觸,我們又如何找到一條前後連貫的線索,我們該從哪裡開始?更讓我為難的是,當我思索如何跟我的孩子們“講故事”的時候,我發現,我自己,以及我的同代人,對那個“歷史網絡”其實知道得那麼支離破碎,而當我想回身對親身走過那個時代的人去叩門發問的時候,門,有的已經無聲無息永遠地關上了。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我其實是沒有能力去敘述的,夜裡獨對史料時,總覺窗外吹來的是故鄉徐徐山風,我感覺一種莫名的湧動;可城市化運動還在加速,今日的黃山,一個又一個村莊在消失,不再“路轉峰迴更有村”,凌厲挫敗我們的記憶。所有溫柔無助的心靈仍舊懸空在尋尋覓覓,我能夠敘說的,少之又少,再怎麼努力也只能給你半截山水,不是全幅寫真……

魅力環巢湖之漸行漸遠的東黃山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