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漢初諸侯王張敖造反事件?

今夕何夕960611


張敖是"被造反“。

劉邦很壞!

可以說劉邦為了逼張敖造反無所不用其極,耍盡了流氓手段。

張敖家不是簡單人物,門第比劉邦要高,當年秦始皇滅掉魏國之後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通緝張敖的父親張耳。

因為張耳是全天下的著名人物。

有多著名?

兩次拜相秦國的大縱橫家張儀是張耳的曾祖父,後來叛秦入魏做的也是丞相,張耳家非常有號召力。

張耳如果想聚兵反秦的話,登高一呼應者雲集,和劉邦在豐沛之地的號召力不可同日而語也。

劉邦的影響力只侷限在豐沛之地,張敖父親張耳的影響力在天下七國。

果然,後來張耳就舉起了反秦的大旗,比劉邦還要早。

後來,張耳在劉邦和項羽的競爭中,張耳選擇了支持劉邦。

我們要明白,張耳的這個支持的分量是多麼重。

一定要找個例子比較的話,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宣佈支持我黨統一中國可以做例子。

班固作《漢書》把張耳放在陳勝和項籍後面,漢朝諸侯王最前面。

所以,劉邦必須好好感謝陳耳。

張耳的一生並沒有打過什麼有名的戰爭,手下也沒有什麼人才,然而他靠著家庭顯耀,養成了卓凡見識,非常擅於站隊!

劉邦為了感激張耳緊要關頭的站隊,封了他趙王!

幾乎無兵無將的張耳和韓信、英布、彭越這些戰神級別的人物平起平坐,一起封王!

這還沒有完,劉邦為了表示更重視張耳,以收天下民心,把女兒送給了張耳做兒媳婦,兩個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成了一家人。


但是,都沒用,劉邦後悔了!

劉邦總感覺姓張的不如姓劉的讓人放心,尤其在張耳死後,更感覺張家是白得的富貴,“我劉邦虧大了”,劉邦心內尋思道。

於是找茬!

胡亂的罵,張敖忍;搶了張敖的女人,只睡了一晚拍屁股走了,張敖也忍了。

把劉邦氣的。

過了一年,忽然有人告發說“張敖謀反”。

於是張敖就“罪證確鑿”的謀反了!

如果不是呂雉心疼閨女出力,讓貫高背鍋,張敖可就真的是“謀逆犯”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呂雉的能力!

找一個貫高,既救了女婿外孫,也照顧了老公的面子。

葭明通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把呂雉拉進來?

個人觀點,貫高這種級別的“謀逆犯”不可能有機會自殺的,讓貫高自殺是為了結束此事。

漢書寫到:

賢高能自立然諾,使洩公赦之,告曰:“張王已出,上多足下,故赦足下。”高曰:“所以不死,白張王不反耳。今王已出,吾責塞矣。且人臣有篡弒之名,豈有面目復事上哉!”乃仰絕亢(吭)而死。

乃仰絕亢(吭)而死。

翻譯一下的意思是:掐著自己的喉嚨把自己掐死了,怎麼可能呢?

任誰也不會有這個力氣的,這不科學!

此筆是曲筆!

“張敖造反”子虛烏有!


葭明通半瓶歷史


趙王張敖謀反事件是漢初的一樁冤案,是在劉邦剪除異姓王的背景下,劉邦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

高祖劉邦對於子女家人的情感極為涼薄,彭城大敗後,劉邦將為了更快的逃跑將子女推下馬車。《漢書》雲:“漢王道逢孝惠、魯元,載行。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二子。滕公下收載,遂得脫。”高祖在楚漢對峙於鴻溝時,項羽威脅要烹殺劉邦之父劉太公,劉邦直言“分吾一杯羹”。這樣的性格在劉邦登基之後也沒有改變,當時的漢匈關係緊張,劉邦打算聽從近臣劉敬的建議將長女魯元公主嫁給匈奴單于。但是呂后卻沒有統一,劉邦不得已將後宮家人子嫁給單于。呂后隨即把魯元公主嫁給了趙王張敖,劉邦對於這件事也是非常不滿。

在高祖誅滅異姓王的過程中,也開始處處挑釁張敖這位異姓王,經常侮辱他。史書記載:“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旦暮自上食,體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罵詈,甚慢之。”面對劉邦的咄咄相逼,趙國丞相貫高等人不堪君主受辱,陰謀造反,打算刺殺劉邦,可惜事情敗露。於是劉邦下令“逮捕高等,並捕趙王敖下獄。詔敢有隨王,罪三族。郎中田叔、孟舒等十人自髡鉗為王家奴,從王就獄。王實不知其謀。春正月,廢趙王敖為宣平侯。”

從過程上看來,這完全就是劉邦故意刁難趙王張敖,尋釁滋事,想要逼反趙王從而達到自己剪除異姓王的目的。


經典守望者


引言:

西漢初年的邯鄲城驛館裡,天已經很晚了,皇帝劉邦正在洗腳,一名年輕的侍者伏在地上服侍劉邦,臉上充滿了恭敬,一旁還有剛剛吃剩下的殘羹冷炙。可劉邦卻一臉慍色,嘟囔著罵到:“你這傢伙動作就不能麻利點?慢吞吞的像頭豬一樣,還有你給朕送的飲食,什麼玩意啊!”侍者不敢抬頭,只是嘴裡怯怯的說著:“諾,諾……”一邊緩緩退下。門外,數十人正透過聲音惡狠狠地盯著那間屋子,一陣風吹過,當晚的天氣更涼了些……



趙王張敖像

按理說,劉邦作為大漢的開國之君,對一個侍者嚴厲些在封建社會本不算什麼,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侍者可不是一般人。他叫張敖,漢初被封為趙王,是開國功臣張耳的兒子,還娶了劉邦和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就是這樣一個身份如此尊貴的人卻心甘情願做侍者去伺候老丈人劉邦,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即使這樣卑躬屈膝,沒幾天,趙王張敖就被劉邦定了謀反大罪投入監獄。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在趙王張敖謀反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

一.飛來的橫禍——一覺醒來謀反了!

張敖本人在漢初沒立過什麼大功,但他的父親張耳卻為劉邦立下了赫赫戰功,被封為趙王,可惜張耳因病在公元前202年去世,其子張敖承父王位,又娶了魯元公主成為劉邦的乘龍快婿,一時風光無限。

由於劉邦北上攻打匈奴歸來,路過邯鄲,他是皇帝又是張敖的岳父老泰山,為了侍奉劉邦,張敖親自穿上下人的衣服給劉邦端茶倒水,伺候的非常周到。可劉邦非但不領情,還經常辱罵張敖,張敖雖然沒有說什麼,可他手下以丞相貫高為首的大臣卻無法容忍劉邦對自己的國君如此行徑,決定在邯鄲的柏人縣驛館刺殺劉邦,說來也巧,劉邦打聽地名,認為柏人之名不祥,於是沒有按照原定計劃在柏人留宿,貫高的刺殺計劃宣告破產。

貫高、趙午等十餘人皆相謂曰:“乃吾等非也。吾王長者,不倍德。且吾等義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殺之,何乃汙王為乎?令事成歸王,事敗獨身坐耳。”漢八年,上從東垣還,過趙,貫高等乃壁人柏人,要之置廁。上過欲宿,心動,問曰:“縣名為何?”曰:“柏人。”“柏人者,迫於人也!”不宿而去。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漢高祖劉邦劇照


這件事很快便傳到劉邦耳中,自己的女婿居然想謀反殺死自己,劉邦感覺遭遇了奇恥大辱一般,憤怒充斥了劉邦的大腦。就這樣,毫不知情的趙王張敖一覺醒來被這飛來的橫禍打入了死牢,還背上了謀反弒君的罪名。

二.上天註定還是早有預謀?——劉邦的手段

今天,我們再翻看兩千年前的這起事件,很明顯張敖是蒙上不白之冤,但劉邦的反應是否太強烈了,在這看似謀反的背後到底是什麼呢?

1.死裡逃生太蹊蹺

貫高他們密謀在驛站刺殺劉邦,而剛好那一天,劉邦突然問起了所在的地名,並以地名不吉利為理由突然選擇離開。當然,逃跑是劉邦的慣用伎倆,可早不問晚不問偏偏在這個時候問,劉邦才得以死裡逃生。難道老天真的那麼眷顧劉邦嗎?還是說劉邦早已知道不過找個藉口跑路呢?實在太蹊蹺了!

貫高密謀刺殺劉邦

2.行為太過反常

貫高他們想殺劉邦是因為劉邦的那張臭嘴,當然劉邦平素喜歡罵人這是人盡皆知的毛病,但劉邦罵人也分場合的,劉邦就從來不罵張良,這說明劉邦雖然嘴巴不乾淨但是心裡還是非常清楚的。

漢七年,高祖從平城過趙,趙王朝夕袒韛蔽,自上食,禮甚卑,有子婿禮。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而這次劉邦罵張敖顯然有些不合常理,張敖並沒有過失,相反還畢恭畢敬的伺候劉邦很多天,俗話說“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可劉邦卻還是經常辱罵張敖,這才導致貫高等人看不下去,有了刺殺劉邦的事件。像劉邦這樣腦子門清的人,又怎會做出如此反常的行為呢?

3.白登之圍受刺激

在來邯鄲之前,劉邦剛剛遭遇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屈辱——白登之圍!在山西大同的白登山上被匈奴冒頓單于的四十萬騎兵圍困了七天七夜,最後靠陳平的美人計才換來逃出生天。雖說撿了一條命,可劉邦卻窩了一肚子火,為了發洩心中的憤怒,劉邦選擇向張敖發火。可這麼多人可以發火為什麼偏偏選中了張敖呢?還不是他那頂趙王的帽子!

白登之圍示意圖

如果劉邦是有目的的針對張敖,那麼他的這些行為也就說的通了,通過這種看似不經意的舉動來達到自己早已籌謀良久的目的——戩除異姓諸侯王!

三.處理結果——劉邦私心已暴露

相比於剛剛遇刺後不問緣由的抓了張敖,在此後劉邦反而處理的理智的多,要求找出張敖謀反的證據。可事實是張敖確實沒有參與謀反,劉邦卻依然剝奪了張敖的趙王之位了事。在這樣的處理結果下,劉邦的私心早已暴露!

1.殺不殺張敖無所謂,關鍵是他不能做趙王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下劉邦為什麼來邯鄲,是為了徹底平定韓王信的叛亂歸途時路過,而在解決韓王信之前,劉邦已經解決了燕王臧荼,楚王韓信等人,這說明劉邦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消滅異姓諸侯王(與匈奴交戰是平定韓王信事件的擴大化)。所以說雖然你張敖是功臣後代,雖然你張敖確實沒有謀反,雖然你張敖是我的女婿,可你畢竟不姓劉啊!因此,殺不殺張敖是其次,趙王你是絕對不能再做了!

2.贏個好名聲

劉邦逮捕了刺殺的主謀貫高後,對貫高進行了嚴刑逼供。可貫高很有骨氣,咬定張敖沒有參與謀反,當然劉邦自己心裡可能更清楚。於是劉邦派貫高的同鄉洩公去探視貫高,貫高依然沒有改口。所以劉邦也就順水推舟的釋放了張敖和貫高。

一來事實如此,再追問下去也沒什麼必要了,二來劉邦素來愛才,他被貫高的精神所感動,三來釋放謀殺皇帝的人,也會使世人覺得劉邦寬宏大量,為劉邦贏得好名聲,可謂一箭三雕。


呂后這件事給了劉邦很大壓力

3.妻子和女兒的壓力

張敖雖然不姓劉,可他的妻子魯元公主是呂后最疼愛的女兒(惠帝時呂后想殺齊王劉肥,劉肥賄賂魯元公主,使她向呂后求情,居然使呂后改變心意,放劉肥一條生路)。呂后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強人,勢力強大,即使是劉邦也要讓她三分,另一邊劉邦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兒魯元公主年紀輕輕就做寡婦,而且當年彭城之戰劉邦為了逃命幾次把魯元公主踢下馬車,內心多少有些愧疚。相比於那些戰功顯赫的異姓王,張敖這個官二代沒什麼威脅,再加上妻子女兒的壓力,劉邦選擇妥協,放了張敖。

漢王敗,不利,馳去。見孝惠、魯元,載之。漢王急,馬罷,虜在後,常蹶兩兒欲棄之,嬰常收,竟載之,徐行面雍樹乃馳。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

四.天命還是巧合?——該來的謀反還是來了

隨著多方因素的綜合影響,趙王張敖謀反一事最終以削爵釋放而告終。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也覺得這次劉邦做的過分了些,於是給劉邦和他的大漢王朝帶來了真正的謀反。

原來,張敖當初為了討好劉邦,甚至把自己的嬪妃也拱手送上,好色成性的劉邦欣然接受。不久,美女因張敖謀反而受牽連被捕入獄,卻在監獄發現自己懷上了劉邦的孩子,可惜此時劉邦正在氣頭上沒有認這個孩子,美女絕望之下選擇生下孩子後自殺,那個孩子便是劉邦的第七個兒子——淮南王劉長!文帝時,劉長發動叛亂絕食而亡,武帝時,劉長之子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先後造反,劉長一支給漢朝帶來了近百年的動盪,而這一切的根源,便來自於劉邦冤枉張敖的那次小小的意外插曲!

淮南厲王長者,高祖少子也,其母故趙王張敖美人。高祖八年,從東垣過趙,趙王獻之美人。厲王母得幸焉,有身。趙王敖弗敢內宮,為築外宮而舍之。及貫高等謀反柏人事發覺,並逮治王,盡收捕王母兄弟美人,系之河內……及厲王母已生厲王,恚,即自殺。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為母親報仇成為他謀反的一大推力

當然,劉邦自己可能也沒想到,自己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會為後世引發如此強烈的反應。美國科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曾說:“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週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這,或許就是最典型的蝴蝶效應的案例吧!

結語:

為了國家安定,完成自己“非劉姓而不王”的目的,拿下張敖是必須完成的一環,至於用什麼方式劉邦並不在意。所謂張敖謀反,不過是劉邦耍的一種手段,為自己後來扶植劉姓諸侯王顯得名正言順,張敖只是劉邦實現自身權力價值下又一個犧牲品罷了!


相城歷史小學生


說到張敖,或許不熟歷史的人對於這個名字也不熟,但如果我說韓信,相信大家都很熟。他們兩個有關係嗎?嚴格來講也沒啥關係,我想說的是張敖韓信等都是漢初封的異性王,只不過韓信是靠軍功自己獲得了爵位,而今天要說的張敖,是靠父親襲爵王位,是個官二代。

張敖,趙王張耳之子,張耳死後承襲爵位成為新趙王,他的王后就是高祖獨女魯元公主,這個魯元公主的媽可不得了,就是後來的呂后。按說這個新趙王,同時又是當朝皇帝的女婿,不應該造反呀,可他偏偏造反了,這讓人很疑惑,可能他自己也疑惑。來,我們看看他為啥造反吧。

  • 被老丈人坑的張敖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從平城回朝經過趙國,張敖脫去衣服,戴上袖套,從早到晚的親自服務劉邦的飲食起居,可謂將子婿的禮儀做到極致,我想張耳如果在場也會流淚。然而,在歷史上有著無賴之名的劉邦呢,四仰八叉的,估計還翹著二郎腿,對張敖是罵罵咧咧,毫無仁慈關愛。張敖的相國貫高,本是張耳的門客,是個豪爽的人。看到了這一切便對張敖說:“都說秦朝末年時期天下紛亂,有能力的人就能做王,現在劉邦這麼對你,我們完全可以取而代之。”張敖一聽可嚇壞了,咬破手指對天發誓:“我張敖對高祖皇帝衷心擁護,如父子般,你們也不要傻事呀!”可見,張敖並不是想要造反之人。

公元前199年,劉邦再次經過趙國,這次張敖將自己的小妾趙姬送給了劉邦,劉邦好也就真接受了並臨幸了,後來這個趙姬懷孕生下了劉長,但劉邦並沒有將她帶回宮的意思,還是留在了張敖的別宮,至於原因嘛,可以參見呂不韋和秦始皇的關係來看。

  • 被屬下坑的張敖

如果說張敖的不滿或者說別人以為張敖應該不滿是被劉邦坑出來的,那麼將造反事實落實到張敖身上的就是他的下屬,趙相貫高。前面說到張敖血指對天發誓說忠於劉邦,那麼貫高放棄了嘛?沒有,他籌謀在高祖經過的柏地埋伏武士刺殺,誰知劉邦預知到危險改道。這件事第二年被告發,張敖因謀反罪下獄,後被貶為宣平侯,這真的是下屬的坑才是真坑。

  • 造反原因

從上面來看,張敖並沒有主動要造反,這彷彿劉邦在逼迫張敖作出反抗,因為異性諸侯王始終沒被劉邦所信任,張敖如此,韓信如此。同時,娶了魯元公主的張敖,從政治聯繫上來看已經被認為是呂后的陣營,必須打壓才能藉機敲打呂后勢力。


愛鏟屎的貓


如果諸侯王沒有軍隊,或者封國小,沒造反的實力,那基本上不可能造反,從而可以保全。

如果諸侯王封國大,軍隊人數多,有造反的實力,那基本上造反可以肯定的,即使皇帝的親兒子,親兄弟,都會造反的。

對於劉邦來說,分封諸侯王是權宜之計,不得已而為之,接著就是削藩了,削藩得隱蔽,不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削藩,不然聯合起來,劉邦隨時可能被打翻船的。

張敖的封國是趙國,他是張耳的兒子,是劉邦的女婿,劉盈的岳父,張耳是信陵君的門客,劉邦年輕時,跟著張耳混過。

而且,張耳一直都是一方諸侯,非常獨立的,只是楚漢戰爭時,跟著劉邦(實際是跟著韓信),這種跟著,類似於劉備跟著曹操,雖然是手下,但是相對獨立,

所以,劉邦分封天下時,分封了張耳,張耳死後,張敖繼位。

張敖是趙王,他顯然是有造反的實力,但是相對弱點,這是削藩時排在前面的,

這時候他有兩個選擇,要麼造反,要麼束手就擒,削爵做列侯,跟韓信一樣,

他有沒有造反的想法呢?肯定有過,但是估計是不敢的,也不敢聯絡其他諸侯,所以沒有實施。

他手下的貫高謀刺劉邦,他應該也是知道的,但是應該沒表態,根本就不需要表態。

最後被削爵,下場算是比較好的,看看其他人,要麼夷其三族,要麼剁成肉泥。


南朝居士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充分發揮了砸缸時的機靈勁兒,先是各打五十大板——“高祖驕以失臣,貫高狠以亡君”,然後判決如下:“使貫高謀逆者,高祖之過也;使張敖亡國者,貫高之罪也。”你們倆都不是什麼善茬兒,就別爭誰是誰非了,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吧!還有各種說法,基本上遵循這樣一個有意思的規律:專制集權強勢時,一邊倒地罵貫高;政治相對寬鬆時,則數落幾句劉邦的不是。而公然敢為貫高叫好的,只有一個司馬遷,至於大罵劉邦的,一個也沒有。

管好自己的部下是個大事,他們可以給你黃袍加身 也可以給想死的你遞菜刀。


大秦國治粟內史


漢初趙王張耳薨,子張敖襲爵,娶劉邦長女為王后。

公元前200年,劉邦途經趙國。張敖放低身段猶如奴僕般伺候岳父,劉邦卻流氓習氣不改,變著法兒地羞辱女婿。趙國國相貫高與趙午等老臣義憤填膺,指責張敖懦弱,欲弒劉邦洩憤,遭到張敖竭力阻止。

貫高等人依然不平,堅持為了不受辱原則殺死劉邦,並約定事成後歸功於張敖,事敗則集體承擔罪責。次年,劉邦再至趙國,鬼使神差般躲過暗殺。一年後,暗殺計劃被貫高的仇人告密,劉邦逮捕了張敖和貫高等人。

貫高與暗殺集團成員們受盡酷刑,一口咬定與張敖無關,並將詳情告知奉詔探獄的同鄉洩公。洩公回報劉邦,“上乃赦趙王。”

張敖被赦後,被封宣平侯。劉邦對張敖這些捨生忘死的部下極為讚賞,盡封高官。

概言之,張敖並未參與謀反事件且不知情,是本案受害人。貫高等人組成暗殺集團目的,也非弒君篡位,而是展現燕趙義士風骨與“君受辱臣當死”精神,所以此案最終以喜劇收場。這是一個雙贏場面:劉邦赦罪升官展現明君形象,張敖愛岳父和貫高集團敬趙王,顯示忠孝形象。


2許雲輝


張敖造反這件事,從歷史史料的記載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明確的信息,張敖作為劉邦的女婿而且是一個溫潤謙和之人。雖然在劉邦面前受了一些委屈和辱罵,但是他從來沒有生出一絲的反叛之心的。只不過在那個崇尚義字為先的時代,因為門客們“君辱臣死,為君分憂”的理念,謀刺劉邦未遂而受到了牽連。

張敖出身名門世家,是秦國丞相張儀的後代,秦末隨父參加陳勝、吳廣起義,曾封成都君。公元前202年,其父張耳薨逝之後,繼承了趙王的王爵。娶了劉邦的獨女魯元公主為妻,而成為了劉邦的女婿。前200年劉邦經過趙國駐留在外黃縣的時候,張敖化身為廚子,親自下廚想做頓大餐犒勞犒勞岳父。然而痞子出生的老岳父喝了幾杯之後,對張耳那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一頓狂罵。

趙國的國相貫高、趙午等人看到自家的君上,出生名門世家的一國諸侯之王,在得勢便猖狂的小痞子劉邦面前被訓得跟二孫子似的,那有一點點的王者尊嚴?正可謂是君辱臣死,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這些熱雪未冷的老臣子就規勸趙王說::“當初天下豪傑並起,有才能的先立為王。如今您侍奉陛下那麼恭敬,而陛下對您卻粗暴無禮,請讓我們替您殺掉他!張耳聽後大為的驚訝,你們怎麼能夠這麼想呢,都是因為陛下我們趙國才得以復國,澤被子孫,希望你們不要再開這樣的口了。

於是怒氣未消的十多人,就自己幹了起來。在劉邦留宿的柏人縣館舍的夾壁牆中隱藏武士,想要攔截殺死他,然而劉邦預感不妙就沒留宿走了,謀刺行動落空了。第二年,貫高的仇人知道他的計謀,就向漢高祖秘密報告貫高謀反,於是把張敖、貫高等人同時逮捕了。後來經查實張敖和這件事情確實麼有關聯,就被釋放了,然而還是被削去了王爵,被封為宣平侯。

小史有言:雖然劉邦草莽出身,放蕩不羈,但是從群雄逐鹿的秦朝末年脫穎而出,自有其過人之處,還不至於平白無故的羞辱自己的女婿。竊以為,其行為自然大有深意,聯想到後來的“非劉氏不得為王”的諭令,以及一個個的諸侯王都身死國滅的下場,劉邦是在為大漢的天下拔刺兒,是故意為之,就是為了逼反趙王而收拾他,張耳被削去趙王的爵位之後,立馬劉邦愛子劉如意就被封為了趙王。


西域攪史棍


張敖繼任為趙王后,娶了魯元公主為妻,成為了劉邦的女婿。但是劉邦有點看不起他,路經趙國時態度傲慢,絲毫不把張敖放在眼裡。

張敖對此倒無所謂,可他的下屬貫高等人十分生氣,於是圖謀暗殺劉邦。有人到劉邦處告發,劉邦下令把張敖、貫高等人都抓起來,押送長安審理。呂后向劉邦求情,通過調查後劉邦認定張敖不知貫高等人的陰謀,就釋放了他,但也沒有再讓他當趙王而是封他為宣平侯。

張敖雖未死,卻失去了王位。我認為這也是劉邦從長遠的政治利益考慮,鞏固自己統治的一個高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