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快報:奔六的“老戰士” 西城社區

今年的年味很淡,朋友圈、微信群被各種疫情信息刷屏了,想給親朋好友發些祝福信息也沒了心情,偶爾蹦出幾條拜年短信也不願回覆。西城社區工作群的一條信息引起了六個夥伴的關注,“疫情升級,“大妍”在家電話溝通(腿骨骨折),其他人明天9點到單位,開始入戶摸排”,這是社區書記“老楊”(暱稱)發的工作信息,也是這條信息拉開了西城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序幕。

“老滑頭”——幹起實在“良心活”

“老滑頭”是我給他N多個稱謂的一個,“老”——66年生人,是三個社區20名社區幹部中最年長的一位;社區工作18年,守護西半城18年,陪伴了一批批老戶、迎來了一批批新戶,經歷了古城保護開發的變遷,大好的青春芳華全部獻給了他所守護的大古城。“重點戶”娓娓道來,“疑難雜症”手到病除,長時間工作經驗積累使他真正成了處理群眾問題的行家裡手,社區的“領頭楊”,遇到問題“點子多”眼珠一轉主意就來了,給人第一感覺是個“滑頭”,可工作卻是槓槓的,連包片單位都知道他的“大號”,願意和他共事!疫情升級機關幹部充實社區一線,區城管局分包西城社區,李澤星局長找到老楊直接表態:“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資想辦法也支援,只要是你老楊提出來的我盡最大能力滿足,所有人你統一調配”,滿滿的誠意也是對他工作的認可。

印家、東扁擔、西扁擔、林家、老倉、碗家、西小四條、天心、西三條、北馬道、西城根、郵局樓、郵局平房、建設樓、柴禾市、西二條、居民前、古橋、西順城、白房子、南馬道、興順、古橋樓、西登雲、建設、後登雲、西五條、人民、周家溝、7棟平房、西九條、萬字、紅旗、勝利、西安家、太平,36條衚衕這就是他的“西半城”。疫情防控指令下達,要求對居民逐戶逐人進行排查,時間緊任務重壓力也非常大,用原來的臺賬(2019年他帶著其他五位戰友先後進行了兩次入戶排查,建立了詳實的基礎房產、人口信息臺賬)頂也能輕鬆完成任務,他卻對夥伴們說:“這是人命關天的事,我們要做實;要逐戶走訪、逐人登記、詳實瞭解人口居住流動信息,溫馨提醒做好防護”,大年初一開始大家帶著單薄的口罩、一支筆、一本賬開始了第一階段“戰疫”。六天時間,走訪1199戶,登記2637人,建立五本臺賬:常住人口臺賬(865戶,1855人)、流動人口臺賬(334戶,782人)、流動人口未返鄉人員臺賬(259戶,600人)、流動人口返鄉人員臺賬(36戶,86人)、返鄉探親人員臺賬(14戶,41人)、本地租住人員臺賬(25戶,55人)為重點人群重點管控,動態監控人口流動信息打牢基礎。

外來人員是重點,他辦公桌上藍色文件夾記錄了所有“戰疫”期返關人員信息,拿起文件夾就是要去了解信息、開啟14天隔離期。隨著部分企業開始復工,大量的流動人員陸續返回,他帶著同事們不分晝夜第一時間到家中,簽訂承諾書、居家隔離單,反覆確定一家人是否有發熱、咳嗽等症狀,送去了“五個一”(一個口罩、一個體溫計、一瓶消毒液、一張表格、一本宣傳單),這成為了他的工作常態,為了方便居家隔離人員,主動與他們建立了“愛心互助微信群”。每天2次測量體溫詢問生活情況,真正做到了“每戶有人盯”。

“小算盤”——做起虧本“大生意”

“你怎麼又沒帶口罩”不知道是第幾次問他了,他總說“忘了,不習慣”,開始以為他真是不習慣,後來才知道是不捨得。他把街道發的口罩都“藏”到櫃子裡,別人每天一個,他自己一個口罩要帶好幾天(口罩緊缺,每天下片入戶5小時,用不了1小時就全部塌溼根本就用不了),最後明確對他說要為夥伴們負責,他才改了這個“陋習”。

最冷的幾天室外溫度零下10幾度,每個人入戶回來手都凍得通紅,勤洗手是最基本的防護要求,可一洗手水龍頭放出來的是刺骨的涼水,洗著都扎手,問他:“不是有熱水器嗎?怎麼還都是涼水?”,他說:“有,放放就好了”,也許是太相信他了當時也沒深究。過幾天一看還那樣,他說了實話:“熱水器壞了、管路也不行,修理要千數塊錢,這樣也習慣了”,有的只是心酸!

紙張兩面用、一年加班用餐屈指可數、辦公室日光燈成了獨眼也湊合用、15塊錢的水管噴頭也捨不得換、四個電水壺壞了兩個………精打細算又有了一個稱謂“老摳”, 他真正把單位過成了自己的小家!

武漢封城了,全國疫情地圖的顏色在一點點加深,高速、車站、小區監控升級每天各個渠道推送的信息越來越多,每一個信息都需要核實,社區就一部電話大家都習慣的不佔用,手機通話成為常態,“煲電話粥”成為常態,“額度不夠”也成為常態,也許100元的電話費不算什麼“大錢”,可與他們她們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資相比確無法用等值去衡量,每天的電話還在繼續,而那部電話永遠是居民熱線。

54天了,“老楊”休息過2天,他是個“鐵人”嗎?不是!已經“奔六”了,頭髮白了、腰也有些彎了,人前步履如風不服老,中午卻靠著椅子、腳搭在桌子上雖不雅觀但他能睡一會,下午還有忙不完的事。每天的表格不斷,中午加班、晚上加班是常事,帶著老花鏡認認真真的修改填報每一個數據,“103歲,與戶主關係孫子”這是人口排查信息裡的一條數據,這麼明顯的錯誤在平時不可能出現,長時間盯電腦年輕人都受不了別說老同志了,眼睛有時都是重影。那兩天假是親人過世回去奔喪(習俗是三天出殯),第三天他沒有送親人最後一程而是回到了工作崗位,居民前衚衕一居民精神病復發他和派出所的同志一起又整整忙了一天送治、協調看護,他只是默默的在做沒有幾個人知道。

“倔老頭”——當起求全“小媳婦”

青龍人耿直的性格在他身上完美體現,說話大嗓門有一絲鄉音,微黑的“戰鬥臉”總是倔倔的,有一天聽不到他的聲音就有些失落,好像家沒有了主心骨、幹活沒底,這是社區其他人的共識。

同事“大妍”腿骨骨折她片區的排查任務自然落到“老楊”頭上,西九條、西九條新房逐戶排查,11點電話響了,隱約聽見是問他中午能準時回家吃飯不?很溫柔的回答:“一會就回去”,還很詫異今天是咋了轉性了?會“好好說話了”!“今天是你嫂子生日”。戰疫以來他一直在“疫”線,父母年歲大了他沒有時間照顧是妻子隔三差五買點東西去看護老人,兒子放假回來他也沒怎麼和孩子相處,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是一絲絲虧欠。

從南到北,穿大街過小巷,“巡視領地”,時不時有人打招呼“書記又下片了”“疫情過了喝一口”“領導今天又忙啥”樸實的言語、一絲溫情,這時的“倔老頭”也會露出和煦的笑容,逐一點頭致敬!每天他的行動軌跡是有重合點的,13個小商店、小超市必進,遇見的環衛工人必問,每次都是溫言細語提醒“戴口罩、注意不要人員聚集,幫忙看著點有外來人員給他打電話”原來這些都是他的“堡壘戶”。“張哥、李姐、惠哥,有返回人員嗎,最近串親戚的多不?”這些都是他發展的片長,一條衚衕一個片長,發揮居民人頭熟、情況明作用,也進一步把社區觸手延伸、使我們的眼睛“更亮”。

轄區低保戶、殘疾人、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群體”在疫情期間的生活情況更是時時刻刻牽動著他的心,家中慰問,送去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物資,測量體溫、屋內消殺忙了起來。同時囑咐社區同事通過電話詢問、微信視頻等方式,實時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共同攜手度過特殊時期,在防疫路上不落下一個人。

平日裡購買生活用品的這件“小事”,卻成了居家觀察居民的“大事”。為了解決居民的實際困難,他又拿起手機建立“愛心便民微信群”,聯繫老市場的“誠信商家”,提供線上購買果蔬糧油、免費配送到家服務,架起商家和居民溝通的“連心橋”。降低了集聚性的傳播,減少感染風險,讓居民能夠安心在家。

“心疼你們,感謝你們,我們共同努力戰勝疫情”,“山海關沒有疫情發生,你們也沒白操心”“帶好口罩,注意防護,都注意休息”……居民們一句句暖人的話語,不僅溫暖了老楊和社區兄弟姐妹們,也是對社區防疫工作的充分肯定,更加堅定了打贏疫情這場阻擊戰的信心。(來源:山海關區人民政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