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併購、押注失敗、經營乏力……細數“易主”的教育上市公司

瘋狂併購、押注失敗、經營乏力……細數“易主”的教育上市公司

從2013年開始,教育行業進入快速增長期。湧現了大量教育機構,也吸引了大量上市公司跨界涉足。歷經多年發展,行業誕生不少優秀的品牌,也有不少企業折戟沉沙。2019年開始,教育資本趨冷、“囤糧過冬”成為行業的高頻詞。在這個背景下,不少上市公司也深陷泥潭。而疫情的出現,或許成了壓垮那些跨界步伐激進的上市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

藍鯨教育盤點了2019年底至今,控制權出現變更的上市公司,探究其失控背後的原因。

瘋狂併購陷經營困局

“全通教育、威創股份”

2月27日,全通教育(300359.SZ)公告稱,實控人陳熾昌、林小雅、全鼎資本及峰匯資本與藍海國投、東投集團簽訂《股份轉讓框架協議》,藍海國投、東投集團擬作為主要投資人共同設立合營企業,陳熾昌等擬將其持有的佔公司總股本6.8911%的股份轉讓給投資方,並將持有的不超過總股本16.6089%的表決權委託給投資方,以使投資方取得公司控制權。

這意味著,原本控制全通教育的陳熾昌等人試圖從中脫身。從2015年的“妖股”,到如今控制權可能易手,全通教育的發展始終伴隨著概念炒作與瘋狂併購。

成立於2005年的全通教育直到2014年在深圳創業板上市時營收才剛剛過億,但上市後恰逢牛市,A股教育概念公司奇缺,全通教育股價一路飆漲,一度觸及467元/股,超越茅臺成為彼時股價最高的企業,市值達到535億元。股價飛昇的全通教育開始大規模併購,僅2015年全通教育就耗資超13億元,收購了6家公司的股權。天眼查顯示,截至目前,全通教育參與控股的公司多達50家。

大舉併購最初帶來規模的快速提升,營收從2014年的1.93億元迅速增長到2017年的10.3億,但隨之而來的是商譽減值及經營急轉直下。2018年,全通教育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大幅雙降。2019年總營收繼續下降14.51%至7.18 億元,虧損則擴大17.49%達7.33億元。

目前,全通教育股價跌至5元左右,較牛市的467元已經縮水了99%。就在2月27日控制權轉讓的公告發布後,全通教育股價逆勢大漲5.33%,反映了資本市場對這家公司的基本態度。

從事幼教業務的威創股份,與全通教育的發展路徑有一定相似之處。這家原本主要從事超高分辨率數字拼接牆系統服務的公司在2015年進軍幼教產業,先後收購了紅纓教育、金色搖籃、可兒教育、鼎奇教育等教育品牌。2017年,威創股份在年報中表示,“公司是目前幼教行業內管理幼兒園數量最多的公司”。

然而,2018年底的學前教育新政讓步子邁得太大的威創股份風險開始凸顯。為脫離困境,威創股份開始斷臂求生。2019年6月,威創股份將10%的集團股份轉讓給科學城集團,以3.03億元的價格拋售可兒教育,甚至還出售了三處物業相應的土地使用權及建築物所有權。但這些仍然難以挽救頹勢,今年年初,威創股份的2019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顯示,集團2019年虧損11-14億元;而2018年同期則盈利1.58億元。

1月20日,威創股份控股股東威創投資及其一致行動股東何小遠、何泳渝與北京國信中數簽署《框架協議》。國信中數聯合外資蒙薩斯控股威創股份,A股幼教巨頭自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下注失敗,深陷泥潭

“和晶科技、百洋股份”

2018年底的學前教育新政對上市公司帶來衝擊,除威創股份外,和晶科技(300279.SZ)也是其中一家。

成立於1998年的和晶科技,最初主要從事大型白色家電智能控制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2014年,和晶科技開始收購智慧樹,轉入幼兒教育行業。在此後5年間,和晶科技多次增資智慧樹。然而,大力投資“智慧樹”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效益。2018年,和晶科技營收12.7億元,同比下降11.02%;淨虧損7.12億元,同比擴大1027.19%;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只有9388.8萬元,同比下降413.6%。資產負債率則從2017年的46.21%增加到63.88%。

在和晶科技實際控制人陳柏林陷入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且股份全部被司法凍結的窘境後,今年1月9日,陳柏林擬將其持有的和晶科技6.57%股份轉讓給公司第二大股東招商局旗下荊州慧和。自此,荊州慧和一躍成為和晶科技第一大股東,實控人“改朝換代”後,“教育夢”能不能做下去,也成了未知數。

至於百洋股份,最初從事水產食品加工和飼料製造經營。2017年,百洋股份通過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以對價9.74億元收購火星時代100%股份,正式涉足教育領域。

火星時代曾與百洋股份簽訂業績對賭條約,承諾2017年淨利潤不低於8000萬元、2017年和2018年累計實現淨利潤不低於1.88億元、2017年至2019年累計實現淨利潤不低於3.34億元。但最終的結果是,火星時代只完成了2017年的業績承諾。2019年,火星時代創始人王琦回購100%股權。在回覆深交所關注函時,百洋股份透露,處置的教育資產合計對淨利潤的影響額為-3.12億元。

涉足教育碰壁,百洋股份的主營業務在所屬行業不景氣的背景下也受到了衝擊。2019年全年,百洋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8.53億元,同比下降8.9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1億元,同比大幅下滑592.44%。

與此同時,股權質押的風險也暴露出來。截至2019年12月27日,公司控股股東之一的孫忠義累計質押了1.3億股,佔其所持股份的97.84%。最終在今年3月24日,百洋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孫忠義、蔡晶擬將持有的29.9%股份協議轉讓給青島海洋創新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公司、青島市海洋新動能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夥),轉讓對價為9.87億元。至此,百洋股份控股股東變更為青島市國資委。

實力不濟被反向收購

“皇岦股份、博駿教育”

上述企業的控制權丟失可能與其經營風險有關,而皇岦股份(08105.HK)的控制權變更則更多是因為自身實力不足。

作為一家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供應商,皇岦股份通過Kingsley國際學校提供K12課程以及通過Kingsley高等教育機構提供高等教育課程。2018年,皇岦股份成為馬來西亞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教育企業。皇岦國際教育主席特別助理吳協芢曾公開表示,皇岦股份看好中國市場的巨大商機,希望吸引更多的中國學子赴馬求學。

但皇岦的規模相當有限。財報顯示,2019年上半年,皇岦集團實現收益3099.8萬令吉(約合5906.87萬港元),期內溢利215.1萬令吉(約合409.89萬港元);2019年下半年,實現收益1410.9萬令吉(約合2688.56萬港元),期內虧損511.5萬令吉(約合974.7萬港元)。

另一方面,提供學前至K12教育服務的楓葉教育集團(01317.HK)則著眼於海外業務的開拓。今年1月29日,楓葉教育對皇岦提出收購要約,將其教育服務的地域覆蓋範圍擴展到馬來西亞。目前已持有皇岦逾97%股權,皇岦因公眾持股量不足而停牌。

博駿教育(01758.HK)控制權轉讓背後則是股價一路下跌。這家來自四川省的民辦教育集團,從學前教育起步,逐漸覆蓋K12全學段。2018年,伴隨港股上市熱潮,博駿教育也於7月掛牌。但上市後股價一路下跌,目前博駿教育股價已跌至0.410港元,較上市初的最高價3.03港元下跌了86%。

與股價表現相對應的是博駿教育的盈利能力不斷走低。2015-2018財年,博駿教育保持30.9%的年複合增長率;並且在截至2019年8月31日止年度,博駿教育實現年內溢利2894.1萬元,同比增長89.06%,創造了2015年以來的最大增幅。但其毛利率卻從2015財年的54%,一路降至2019財年的26.5%。2019財年,博駿教育的營收是2015財年的3倍多,但利潤卻幾乎持平,平均淨資產收益率也從54%下降到只有3.2%。有分析認為,上市時的高估值和盈利能力逐漸下滑,最終讓博駿教育股價一路走低。

伴隨股價下跌,部分股東選擇套現離場。今年2月,博駿教育發佈公告稱,公司三名股東熊濤、廖蓉及冉濤擬向鴻藝全球合計出售28.46%股權。交易完成後,王驚雷將成為該公司主要股東,持股28.46%;三名股東持股分別降至11.98%、4.96%及5.66%。

到了3月25日,博駿教育再度發佈公告稱,王驚雷將獲委任為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提名委員會主席;廖蓉辭任執行董事;熊濤不再擔任董事會主席兼提名委員會主席,但會留任執行董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