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五言诗有格律吗?

用户9390060081685


王维五言诗有格律吗?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什么是格律?按照原意来说,是格调和音律。作为一位被尊称“诗佛”的田园诗人来说,作品自然是高到空明的。王维是少有的能在作品中展现“无我”境界的诗人,与修禅有关,也与他经历过生死后看破红尘有关。这样的诗人写出来自然是有格调的,而王维又精通音律,年轻的时候就是靠着在岐王府里吹奏自己作词的曲目,搭上了玉真公主的关系,从而名满京华。

这样一位精通音律、格调高雅的诗人作品,怎么会没有格律?

不过估计题主并不是问这个格律的原意,而是问王维的作品是否遵守武周时期形成的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规则很多,如句内平仄相替,句外相对、相粘,对仗、押韵等不一而足。而且这些规则都是在不断修改,到杜甫时期才真正完善。王维和李白同年,比杜甫大了十几岁。我们经常看到李白的作品不守格律,这和他本人个性潇洒、浪漫,不喜欢拘束有关,也和平仄格律本身的发展进程有关。

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各种探索、各种尝试,最终才会呈现出一种相对完美的状态。唐朝格律诗走到这个状态的人就是杜甫,在李白、王维时期,还是有很多规则并不严谨。同时除了在应试、应制这种特殊场合下,诗人创作,都是随心随意,并没有平仄格律的规定。

即使到了今天,你写诗要写成什么样子,也是你自己的事情,不遵守平仄格律,也没有人指责你。但是你不学习平仄格律,却认为平仄格律是诗意的镣铐,这只说明你不但懒,还无知兼撒泼。

格律只是一套规则,用不用随你,现在有些人反对格律,无非是在潜意识中认为格律诗人鄙视不懂格律的人,认为格律体就是自己随心所欲乱写的禁锢,所以自然地就把格律当做自己的仇敌。

其实这完全是不懂。平仄格律只是用来避免音律毛病的一套近体诗规则,相当于初学格律诗的人能够迅速上手的一套工具而已。格律诗出来之后,古风创作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作为中国古诗的两大体裁(近体诗、古体诗),二者一直是共同发展,齐头并进。

完全不是竞争关系。

所以王维的五言诗是否遵守平仄格律是个问题吗?

这就不是个问题。一定要回答,就只能把他每一首作品都拿来分析。因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区分近体格律诗和古风的标准。

也就是说,王维的五言诗中符合平仄格律的就是格律诗,不符合格律的就是古体诗。

然后再把这句话倒过来说,王维写的格律诗就有格律,写的古体诗就没有格律。

你看这不是废话吗?就算是往南北朝去翻作品,即使平仄格律完全没有成型,同样可能有诗人的作品暗合了平仄格律,那你说这诗有没有格律?是不是近体诗?

比如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五律,是王绩的《野望》: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无论从平仄关系、押韵、对仗来说,都是一首标准的五律。可王绩是隋朝王通的弟弟,在初唐也当了几年官,他去世的时候离武则天时期的格律规则大致形成还早了将近半个世纪。那这去哪说理?

格律本身就是在前辈诗人的作品中整理出来的音律规则。或者我们说,王维、李白的作品不仅仅要被格律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格律的形成。像王昌龄、李白对七绝形式的固定就有巨大贡献。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李白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王维写了《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

王昌龄写了《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平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读过我格律专栏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该如何分析。这三首七言绝句都是平起入韵格式,除了一三五位置有小调整之外,李白和王昌龄的平仄格式都是正确的平起入韵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王维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虽然相对,但是第三句和第二句是失粘的。

那么在指定平仄基本关系的时候,宫廷诗人们选取了李白、王昌龄的格式作为平仄格律的四种基本格式之一,确定了第二句、第三句平仄必须相粘的规则。

同时这一规则得到了大众的认同。那么,李白、王昌龄的这两首绝句就是近体格律诗,简称七绝,而王维的这首《渭城曲》,是失粘的,严格来讲是出律的,但是单句又是律句,同时相对原则、押韵之类的都遵守得很好。而且在这个时期,这种格式的诗又非常多,后来整理诗词的文人就专门为这种格式取了个名字,叫做“折腰体”。你的格式像格律体,但是你腰断了。

所以王维的诗到底有没有格律?

其实都是有的,但是并不完全。会有各种格律毛病的存在,但这并不是王维的问题,更加不是李白的问题,因为他们是在创作中为格律的规整提供素材。

也就是说,即使他们的诗不是格律诗,他们也为诗的格律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说回王维的五言诗。他的作品现存四百多首,大多是五言。其中五言绝句很多都是古风,律诗相对来说,不论是句内,还是整体平仄关系,都更靠近格律诗。当然也有很多是完全遵守格律的近体诗。

只要不是考试、应制,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格律逐渐成熟并成为连小孩启蒙的知识之后,一般诗人出口都是律句,写诗就都合格律了。这是一种自然地选择,即算很多诗人写古风,但是在句内还是遵守格律相替的原则。

为什么?因为好听啊。

后来就把这种遵守平仄关系的古风称为“律古”,完全不守格律的古风可以说唐宋之后就消失了。

诗词是一种吟诵体,念起来不好听自然就被淘汰了。

流传下来都是音律清朗的精品,至于是否就是那四种基础格律关系的作品,倒是并不重要。因为平仄格律本身就是避免音病之结构形式的不完全归纳。

什么叫做不完全归纳?意思就是还有很多音律结构,不符合四种基础格式,同样高低有致,发音动听。

所以,格律这东西,爱学的学,不学的也没关系,写自己的心情,并且保证念起来通畅就好了。

注意声调起伏、押韵、带出节奏感,就是一首合格的诗。

不要再攻击格律了。写格律诗的人从来没有看不起写古风的人,何必去自取其辱?


梧桐树边羽


王维的五言诗有五绝、五律,也有不入律的五古诗。

先看他的五绝诗。《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读来让我们觉得好像是山水诗,接下来第二句“近听水无声”,仔细想想就知道了,是画中的水,当然没有声音了。“春去花还在”,这句不足为怪,春来百花争艳,春去百花凋零,唯有画上的画还在画上。“人来鸟不惊”,还有不怕人的的鸟吗?有!就在画上。这首诗有“声”有“色”,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特别是用了几组反义词:远——近,有——无,去——来,以增加诗歌内容的张力和立体感、节奏感,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王维的五律也是很有名气的,我们选一首早期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就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人烟稀少,没有奇观异景,烽火台那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孤独。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一个“直”字,表现了挺拔、坚韧之美。沙漠上横贯的黄河,就必须用“长”字来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感伤的意象,这里用一“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自然的景色中。《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时候说:“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可见这首诗的影响力之悠长,深远。

还有一首《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颔联特别出名。“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意为“回头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好像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迅速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出来了。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明灭,移步换景,极有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所有的都不写,抓住茫茫“白云”、蒙蒙“青霭”来写,抓住摸不着、看不真切的特征,重点铺陈。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看到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空间。

全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移步变景,极富含蕴。颈联写山的辽阔和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揽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五律定型于初唐,而最高成就却在盛唐。盛唐最能代表五律成就的是杜甫、李白、王维。李杜之外,王维的五律最好。《全唐诗》收王维诗四卷387首,其中最主要的成就是五律。王维的思想基础主要是佛家,他的诗歌也充满了佛家“禅”的意境。他的五律名篇有《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归辋川作》、《观猎》、《秋夜独坐》、《江汉临眺》、《使至塞上》等几十首。

当然王维的五言诗也有不入律的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王维《辋川集》诗二十首之第十八首。全诗短短四句,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诗前两句写花的“发”。春天辛夷花欣欣然地绽开神秘的蓓蕾,是那样灿烂,显示着一派春光。

诗的后两句写花“落”。把辛夷花放在一个无人的山涧里,开时热烈地开放,落时毫无惋惜地谢落。它自开自败,顺应着自然的本性,它自满自足,无人欣赏,也不企求有人欣赏。此诗由花开写到花落,把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这其实就是王维的自我写照,是王维怀才不遇的呐喊。

王维的古体诗共150首,占其诗歌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强。这些诗歌虽然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也有一些差异,但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精神风貌,就是所谓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包含以下的三点内容:(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与深厚的情感体验相交感所生发出来的强大的情感力量与气势;(二)词理意兴浑然一体,意境浑厚博大;(三)刚健、明朗、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此正如陈子昂所倡言的“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 有金石声”的理想诗歌标准。

其实王维的格律诗也是这种气象的产物。


桃之夭夭老牛


当然是有的。这个是作为诗人的基础的文学素养。

比如王维《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格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格律,千古名言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留。--格律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格律,应景名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但是诗不应该以格律为主要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它的意境,用词,寓意等等,下面的几首王维的诗就没有格律: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这首诗就没有格律,但可以说全诗都是名句,非常的应景,读到这首诗就感觉到当时的情景,所以能脍炙人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也是没有格律的一首诗,用词也非常的简朴,但丝毫没有降低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因为他写出了每个人心目中的节日时的思亲情节。

格律虽然作为诗人的基础素养,但不要片面的去追求和强调格律,为了格律而格律,丧失了诗的整体和意境,那就得不偿失了!


果妞爸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又如《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渔樵之人W


格律是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诗歌创作中经典的手法,符合人们阅读和颂诵的习律,有若天籁,更有助于畅叙诗者灵思的意韵,因而,凡诗词创作都少不了韵律的身姿。


来自高原的诗


问题:王维五言诗有格律吗?


前言

王维是盛唐的进士出身,当时的进士已经开始考格律诗了,所以王维当然会作五律和五言排律。

事实上,在格律诗被引入科举考试以后,就是读书人的必学内容了。另外,作为京城的官员,常常有机会创作应制诗,应制诗中大多也是格律诗。

不过,在盛唐的时候,格律诗中经常出现平仄不协、失黏等现象。

一、科举时的试帖诗 五言排律

在《文苑英华》卷一八一"省试"类中,有一首据说是王维应科举考试而作的试律诗。


《赋得秋日悬清光》 :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
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
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

这种五言六韵的排律,是标准的考试科目。落韵、出律会影响到科举的录取,因此诗人把这种格律诗作为基本功来学习。

二、古律:五言律诗

一般称为五言律诗或者五律的诗,都是五言四韵的诗,也就是八句。上面说过,盛唐时,有很多有点瑕疵的律诗,例如这首五律《送张五归山》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埽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首句“送君尽惆怅”,仄平仄平仄,第一个字不能仄,应该平。

复送何人归,仄仄平平平,第三字不该平,这是三平调。

这两的问题都是五律不允许的出律。不过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专门提到过有“古律”、“今律”之区别。例如崔颢的黄鹤楼基本是半古半律,但是还是被当作七律。

三、今律:五言律诗

古人有应制诗,是奉皇帝之命作诗;奉皇后、太子的命令作诗,称为“应令”,例如《奉和出颍至淮应令》(唐初·虞世南); 还有奉诸王之命而作的“应教”诗,如王维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

1、应教诗

这首《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就是标准五律, 没有任何瑕疵:

杨子谈经所,淮王载酒过。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径转回银烛,林开散玉珂。严城时未启,前路拥笙歌。

注:过,是平仄两用意义相同的字,在这里是平声作韵脚。烛,拥,都是常见的今平古仄的入声字。

2、应制诗

王维也写了不少应制诗,例如这首《奉和圣制赐史供奉曲江宴应制》是标准的仄起平收的五言律诗:

侍从有邹枚,琼筵就水开。言陪柏梁宴,新下建章来。
对酒山河满,移舟草树回。天文同丽日,驻景惜行杯。

注:侍从,是仄仄。 言陪柏梁宴,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律句。惜,也是常见的入声字。

3、诗友之间相互酬唱的五律

这首《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朋友之间相互酬唱的作品,不是应教也不是应制,但也是一首标准的五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值、接,也是入声字。

四、五言绝句

五绝既有古绝句,也有符合格律的律绝句,

1、仄韵古绝句

例如《班婕妤》是一首仄韵的古绝句: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

著名的《辋川集 鹿柴》也是仄韵古体绝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平韵古绝句

《辋川集 茱萸沜》是一首平韵的古绝句: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

结实红且绿,仄仄平仄仄,拗句;复如花更开,仄平平仄平,格律诗的救拗。但是“置此芙蓉杯”是三平调,因此这首也是古绝句。

《辋川集 临湖亭》与上一首完全一样:
轻舸迎上客,悠悠湖上来。当轩对尊酒,四面芙蓉开。

3、律绝句

《息夫人》就是一首仄起仄收的近体绝句: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辋川集 欹湖》是一首平起仄收的近体绝句: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极,入声。湖上一回首,中仄仄平仄,半拗体,不需要救拗。

结束语

王维传下来的诗中,格律诗占了大半。在他的时期,五言诗远多于七言诗,他的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排律又占了多数。

不过在欣赏这些诗的时候,可以辨别一下,那些是标准的律诗,那些是不太标准的“古律’。如果熟悉古韵的话,相对更容易辨别,例如下面这首:

解印归田里,贤哉此丈夫。少年曾任侠,晚节更为儒。
遁迹东山下,因家沧海隅。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仄格律形成于唐朝武则天时期,之前的诗是没有平仄格律的,之后人们写的诗,按照格律写的就是格律诗,不按照格律写的,就叫古体诗。古体诗更古朴,格律诗韵律强。

陇西行(唐·王维)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

这首诗没有格律,比如上面这首诗属于古体诗。

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上面这一首是有平仄格律的。

平仄格律诗叫近体诗,首先押平声韵,每句偶位字,第二,四,六个字为偶位字,平仄相间,上下联,平仄相对,相邻联平仄相同。有这样一些固定格式。这这格式基础上,有些个别诗也会有个别不符合格律的地方,是作者故意所为。





大橘子侃古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你必须明白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一般也称作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其形成于盛唐,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其主要特点是:"句式有一定的规格,音韵也要求一定的规格,在使用时必须严格遵守一定的规则"。

王维历来被誉为盛唐律诗第一高手,从他一生留传至今的四百余首中发现五言格律诗很多。例如:《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送别》,《现猎》,《酬张少府》,《终南山》,《青溪》…………等。

王维的格律诗,语句自然清新,明媚亮丽,虽无华藻的词句,逼真的素描使人犹如身临其境,在领略青山绿水,田园风光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不由使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仅就《山居秋暝》为例: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你看,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翠谷是多么的幽静呵,习习凉风吹来,使人感到秋意浓浓,神清气爽,月光辉映下的松林,泉水从青石上流过,林中忽然传来阵阵洗衣少女的欢笑声,顺流而下的渔舟撞动片片莲叶…………

象这样描写青山绿水之美,田园风光之清新,在王维的很多格律诗中都有体现,恕农夫不再多举。



秦一农夫


王维五言律诗多的很!最喜欢的就是杂诗三首之二:杂诗·君自故乡来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阳春雪莲


以王维《山居秋暝》为例,分析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王维的这首《山居秋暝》是样板式的格律诗,字字句句符合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五律》的要求。

律诗: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王维五言律诗多的很,有100多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