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竹林幽听雨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别号“诗佛”,祖籍山西太原祁县。他既是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王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内容丰富的艺术世界。他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十七岁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佳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简朴、不加雕饰、没有丝毫做作却又浑然天成饱含真情的诗作,千百年来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位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简简单单的二十字,却有不简单的效果。那无尽的相思,正蕴在“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有限的文字中。这首诗造就了红豆,从此,红豆成了相思的代称。

《渭城曲》,那优美的旋律徘徊于脑海中,不自觉地就唱了出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对友人的款款深情深深地感染着歌者,真让人羡慕被送别的友人元二,能得到这么纯朴这样深厚的友情,夫复何求?还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还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还有“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还有“相逢意气为君饮”,还有“纵死犹闻侠骨香”,还有还有……诗人用他的如椽之笔,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中的经典,让我们在那一幅幅优美风景之中,得到无法比拟的艺术享受。

诗歌创作方面,王维最拿手的还是“本行”——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从魏晋以后开始兴起,但直到盛唐时代才蔚为大观。孟浩然与王维首开山水诗派,孟浩然比王维稍长,他的山水佳篇很有意境。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在创造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上,在对自然山水美景的细致品味上,在诗歌手法的纯熟运用上,在山水诗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要突出许多。可以说,王维既是一位集大成的山水诗人,又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宗。

中唐的“韦柳”(韦应物和柳宗元)诗派,直到清代王士的“神韵说”,无不承其余泽。李白的山水诗以气势取胜,具有叛逆精神。杜甫的山水诗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博大精深。王维的山水诗则意境空灵,充满禅趣,耐人寻味,虽然没有李白、杜甫诗歌中的那种震颤人心的思想灵光,但在艺术风格上极大地丰富了盛唐诗苑。不读王维的山水诗,就不能洞彻中国诗歌艺术的精髓。

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这样称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才气不仅仅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卓有成就,而且他还擅长书法绘画,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画史上,王维以南宗画派开创者的身份名垂青史,更以文人画的始祖而倍加受到后世文人的称道。

米芾素颠,然而对于王维之画却不吝一分赞美;秦观才子,睹王维之画几日,竟觉病愈……还有苏轼,在看过王维和吴道子的画后,觉得吴道子的画虽妙绝,“犹以画工论”,而王维则得之于象外,如“仙翮谢笼樊”。连苏轼这样的大才子,都“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虽然如今我们可能无缘再睹原作的真面目,只能看到几幅可能还是赝品的作品,然而,从留下来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那些画不但画技高超,更当之无愧地做到了画中有诗。元好问、黄子久等人都曾观画而诗,写出“江云滉滉阴晴半,沙雪离离点江岸”“归来一笛杏花飞,乱云飞散长天碧”的佳句。

王维是一个有人缘很重感情的人,友人落第,他写诗送别;友人贬谪,他写诗送别;友人归山隐居,他还是写诗送别。

王维的送别诗还有一种特殊情怀,他最善于也最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悬想”,不仅想人之所想,而且能启发和诱导人往那上面想,具有直逼人心的情感震慑力。他的这一类诗一般只是淡淡的别愁,而却把憾意渲染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憾意”,最能表现丰富而微妙的人际关系,最能传达让人愁肠百结的缠绵和深沉的情感,使我们在千百年之后,仍如置身于诗人所创造的画面和情境当中,久久不愿离去。

王维诗传达了一种意境美,以诗作画,就像苏轼以散文为诗一样。读起来画面感极强,给读者带来视觉享受。



从王维的“诗中有画”说起

一、了解王维其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山西运城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官任右拾遗、监察御史、吏部郎中等。经历“安史之乱”,后参禅悟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广才多艺,以诗为最。

二、感味王维代表性诗句

他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相思》);“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等,都是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千古传诵,历久弥新的名诗佳句。

王维的山水画,也有很高造诣,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为一代宗师,开一代先河。

三、苏轼对王维的高度评价

宋代文学大家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苏轼看来,王维的诗就好像是一幅形象鲜明,栩栩如生的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说:诗中有画。

另外,在绘画作品方面,苏轼也给予王维很高的评价:“画中有诗。”这是因为王维的画作中包涵着深邃的人生思考,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四、苏轼与王维艺术价值取向的高度契合

1、什么是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意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明代文人朱承爵的《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曾提及到该词语。

我的最通俗的理解,

意境包括两个方面“景”与“意”:

第一、“景”,物象环境。物象,就是指具体物体的视觉表现。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山水鸟兽等。环境,就是由具体的物象所构成的综合的景观,它是所有物像的组合。

第二、“意”,意蕴境界。意蕴,就是蕴含的意义,包括情感。境界,就是意义情感所达到的高度层次和深度。

2、王维诗歌中的意境美

王维的诗体裁丰富多样,有边塞诗、山水诗、田园诗等。但无论什么体裁的诗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第一、景美。物象具体,构成的环境优美。就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水,石”这些是很具体的物象,它们又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景观,一幅美妙的图画。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皎洁的月光照在松树林间,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叮咚流淌。这是多么完整美妙的景观、环境和画面。生动形象,让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景美、境美。王维其他的诗也都如此,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意美。诗的意蕴丰富,意境高远,耐人寻味,而又余味悠长。

这里就拿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简要的分析。

从表面看,这两句诗描写了“茫茫沙漠、边塞狼烟、黄河、欲落的夕阳”,景色优美。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这些表面景色的欣赏上,那我们就太肤浅了。在此,我们应该认真地去研究这里面的“直”和“圆”两个字,以及物象特征给我们带来的特殊的意境和情感。认真的品味茫茫大漠上的孤烟为什么如此之“直”?奔腾不息的黄河上的夕阳为什么如此之“圆”?

这个时候,我们要想真正的参透诗的意境,就要通过这些个体形象,把握由他们构成的大的景观环境,再抓住“直、圆”等鲜明特征去深层次理解作者所传达的内在的意义与情感!

“直、圆”简明的两个字,巧妙地描绘出边陲大漠的壮阔和雄奇。境界阔大,气象雄浑,间接的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怀。

“情与景”的高度、自然融合,构成了“诱发”人想象的美妙神奇的"审美空间”——这就是“意境美”。

王维的诗不仅景物清晰、明朗、形象直观、栩栩栩如生;而且意境幽静、空灵、清远、孤高。情景交融,意境高远。

这就是王维诗的“意境美”。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意境深邃,诗情画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苏轼与王维的契合,就在于都主张“诗中有画”的情景交融,并身体力行,在自己诗歌创作中完美体现。

苏轼评价王维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递的文学艺术的价值取向就是——“意境美”。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诗给“诗中有画”的“意境美”作了完美的诠释。

图片/来源网络


竹林幽听雨


很荣幸回答这一提问。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这是苏轼评价王维的原文。

也就是说,苏轼在读了王维的这首诗后,又联想起观摩诘画作《蓝田烟雨图》,给与了高度评价,即看其画,花中有诗,观其诗,又诗中有画。这不也正是作诗作画人所应追求最高境界。

艺术,追求的是境界;做人,追求的是高度。这个高度需要付出,需要奉献。人的一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有所求,有所为,才能不枉此生。这种“求”,是崇尚真理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世间百态的一种包容。这种“为”,是对理想的付出,是对追求而亡我无私的奉献。有理想有追求,方能心系天下心系国家,才能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人生何处无出处,我以我血荐轩辕。





缠墨香


苏子鼓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预示文人画的兴起并成为后世绘画之主流。

王维--充满诗意与禅味的水墨山水画卷

王维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安史之乱发生在他的生前,这个时势,造就他矛盾的心理,尽管王维为官,却心在田野山庄,桃源之所或林下水边,还是在京官时,就在蓝田建自己安乐的场所--辋川别业,他的美妙生活,就发生在这里,留下大量的田园山水诗,追寻陶潜的遗风,所不同的他没有完全的与官场隔断,同时亦不用种豆南山,为生计所累,自己心境闲适而超然,他的诗与画,风格是完全与其生活的境界相左,甚至他不得不作伪官,让他十分的心烦,诗特别是画,成了他心灵洗涤与安逸的寄托。

中国画出现南北宗,出现文人与工匠画的分水岭,与发生在中国文化文明历史的高峰到渐渐走向下坡的态势的时代相合拍,王维成了这个时势的水墨英雄,他的画理与画的艺术实践,确实是开创一个时代的到来。果然,南宗画渗透在元明清的历史中,正好与其后时代文人的心理相合拍。在此之先,二李的绚烂青绿山水,还有唐代仕女画,佛画等,是充满亮丽色彩的,亦是中国文化文明渐渐走向高峰的态势相附合,当然我们又经历了宋代弱势汉民族政权的过渡期,而且宋时把花鸟画推向极致,明朝虽是汉民族之光复,却被两胡人政权所夹持,加上专制力量的进一步加紧,文化文明并没能够超过以往,只能算着回光返照,由于高峰不再,强势的文明经历漫长的调整期,山还是在高处,只是不再有顶峰,有点象人身高的生长,到此为止。

但另一方面,中华民族而立之年一过,进入不惑之年,进入知天命之年,使民族的心理更多的是内省,更多的展示心灵深处,故绘画此一媒介,由色彩到黑白之境(水墨),由自然的色彩进入墨分五色,由观者来解读墨色由浓淡而显示的色彩,从而无任是画者与观者,都进入一个新的艺术体验层次。而在此时的西方绘画,还有再现他们的现实世界,越画越有技术性,真实感觉也起来越强,再现自然的绚烂,但还未能上升到心灵的层次,直到印象主义的出现。

高倡水墨为上的王维,其实是前瞻地预见中国文人在其后之世的心理需求,不仅仅是自然经历遭遇所然,因为胡人政权在其后世不断的出现,朝代不断地变幻,中国的文人总是在无奈地境遇在生活,水墨山水画成了一种近似药酒的媒介,可以减缓生在自以为不合时代的文人的心理痛苦。水墨山水境界成就了一代代王维后世的水墨英杰,计白当黑的老庄意味在画中得到深入,化自然的纷然而为宁静,淡远,空灵,悠渺,同时充满禅家的寂然意味。雪景成了王维主打题材,宗白华理解其所为是雪中自然是天开图画,其实应当是天然水墨画,虽然自然界在雪的作用下,仍然有色彩,但得到相当的冲淡,这还不是深入的理解,在王维的画中,没有季节的界限,只是心理的世界,没有春夏秋冬,只有心理的静谧寂然,不然你无法理解王维为何把芭蕉与寒梅画在一起,古代的画家,明知画中的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不是一回事,所以能够打破一切魔障,进入心灵的自由王国,自然界的象只是中国水墨山水世界的参照与借用,而不是机械地再现出来,不能说西方的画者(印象主义之前)没有文人意味,没有诗意,只能说在程度上,由于过分执着于形与色,含量不够投入,与中国诗人画家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

王维的作品因为时代的久远,无法断定其真迹还是仿品,但这对于我们理解王维并不会有障碍,真迹的下真迹一等的还是二等三等的,都能找到王维的精神力量,留传好几幅王维的雪景如:《雪溪图》、《江干雪霁图》(藏于日本)、《长江雪霁图》(藏于美国)其实合于王维题材倾向,为我们窥探王维山水画的诗境与禅味提供视觉的资料。

从王维的《山水诀》中,我们能了解王维对于山水画技法上的功底,亦知道王维对景的取舍与安排,还有道的追求,从《长江雪霁图》长卷展示的境界来看,他的画中有诗似乎是朦胧而隐隐然的,图中的冰雪净聪明的境界充满活泼泼的生机,这个生机不仅仅是那些堆集在山崖与水边的屋宇,江舟的行进,老翁的拄扙过小桥,有人世的暖意,还有那些成群的飞鸟,在雪停后的栖集与飞飞,这样使图中的世界充满生命感觉,禅的意味本不是空寂而是内心生活中的生命感觉,诗意的生活亦然,唤起的心底本能意味,展示的是诗人心底对世界的歌唱,这是内心的欣然,怡然与安逸。 在自然生活中水主动山主静,但画者世界却仿佛相反,水如静,而山在动,这在于画者那种充满动感的笔墨纹理,有舞动的态势,山为静,从一个短暂的时间说仿佛是,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山在动,千万年中总是沧海桑田的陵谷变迁,山在水中石中长到高峰,或者原有的山岩重新的陷入,只有水是永远的平衡,尽管它在动,却又是异常的静,王维似乎找到这种感觉,山石纹理成为画者刻意追求的着力点,其后世诸多的皴法如荷叶皴,披麻皴法,牛毛皴等皴法把自然的山的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的水墨画似雪景,所谓的雪景并不是表现寒意而是洗尽尘滓,净化世界,一个佛子着坏色衣,看起来是孤寂冷漠,然其内心的欣然喜乐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一幅寒林雪景图同样是此种展示,图中的核心灵魂,其实是让观者获得暖意与欣然喜乐,获取心灵的宁静与放松,唤起活泼泼的生机。

王维开创南宗画派,又与南宗佛子们的心灵相契合,两者交融在后世的禅学与画学世界里,诗意混合在其中,你从元四家明四家清四僧的画中,从近代杰出的画者画中,可以感知王维的影响无处不在,宋代苏轼是南宗的鼓吹者,其实应当是文化文明的时势造就了南宗的兴起,是中国文化文明的历史进入高峰过后的必然,亦是王维后的文人不得不以此为之,天地虽大,无所逃,只有沉醉在水墨山水画中还能编织起一个安逸超然的心灵桃源梦境。


雷家林书画


我是文子心语,回答这个问题。

盛唐时期,由于社会、思想等方面原因,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也盛行起来,一些诗人较多地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

这一派的代表作家是孟浩然和王维。而王维成就最高。

苏轼所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指出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价值取向恰如其分。

a、王维写山水诗有其独有的条件。

①王维,出生官僚家庭,母亲常年吃斋念佛,对王维的思想影响很深。王维在青年时就以才华崭露头角,“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他十七岁的诗句。

b、除了写诗,王维又是出色的画家和音乐家,对色彩声音有格外明锐的感觉,这对他的诗歌尤其是山水诗的创作有很好的影响和帮助。

c、王维诗风的变化,源于政治上的不得意。

王维早期的诗有积极向上的热情,慷慨豪迈的气概。同时他在政治上也比较进步,敢于揭露和讽刺一些腐败人物。

45岁以后的王维对政治灰心绝望“一心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从此躲在终南山和蓝田辋川的别墅里,烧香念佛,谈琴赋诗,悠游山水,对现实采取了“万事不关心”的态度。这些山水诗就是在这种心态和环境里产生的。

王维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状物传神,极见功力,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王维的田园诗,虽然比他前期的诗歌缺乏社会意义,但艺术造诣很高,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鹿柴》等,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指出了王维山水诗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试看:《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中把秋天月夜的景色,石上清泉的响声,洗衣归来的姑娘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船缓缓穿过荷花的动态,写得那么富有生气和诗意,宛如一副清新秀丽的山水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又如,王维的“松寒风声里,花对池中影”,“细枝风乱响,疏影月光寒”,“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等,这些诗句,连声音都写出来了。

王维的一些赠别朋友的抒情绝句,也很著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试看:《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中有情更有景,情深意长,景色如画,音节也响亮优美。这首诗,曾被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曲,流传极广。

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恰如其分,毫不为过。


文子心语


首先我要说王维是山水田园派的诗人,他喜欢游山玩水阅历无数,真正的有触而发,写的是他内心所向往。

他本身也是一个大画家他的画也同诗一样在当时很有名,他还精通音乐等,爱好特别广泛,朋友也多,他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特别受老百姓喜爱。

苏东坡排行唐宋八大家之首,能够得到苏东坡的赞赏,说明王维的诗造诣超高。

这段时间我在家练习书法,看了下有写好的几首诗,这几幅相比其它作品也是写的最好的,我想跟王维的诗太好也有关系。

一幅鹿柴,一幅三居秋暝,一幅江上赠李龟年,虽然我的字配不上他的好诗,但都是我用心写的,希望大家能喜欢!

我文笔不好不会表达但尽力回答了,祝愿有缘的你和家人身体健康财源广进!!!





明丽毛笔书法


苏轼评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涉及诗 ,画二艺 ,这种情形在画论中尤为突出。我认为 ,作为一种艺术观点 ,且是苏轼在其个人之艺术立场思想上对王维的诗 ,及画所作的评述。只有在这一视角上 ,诗、画才能互“有”。苏轼为王维的画作《蓝关烟雨图》题词: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 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就是画 有诗情而诗有画意,诗画交融,一种艺术而兼 有两种神韵。王维不仅是一名出色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他的诗与画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画中富有浓郁的诗意,诗中亦给人一种清新的画 面感,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 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皆为此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味着一种更为高远的艺术境界。在我看来,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很恰当的, 一、诗歌与绘画产生的过程非常相近。美国华莱士斯蒂文斯在《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中说到,诗歌和绘画起源于敏感性,诗人和画家凭借头脑努力来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不是凭借灵感,而是凭借想象或者是想象所激发的神秘的原因。简而言之,这两门艺术,诗歌和绘画,都共同拥有一种劳动元素。”同时,中国古代作家注重个人主观感情意绪的抒发,强调个性和感情的真实。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与绘画的产生来自于作家本身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真挚饱满的感情意绪,这即是说,作家在进行创作诗与画的时候,感情思维是极其相似的,只是用来表达感情和所思所想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他们都是形象的制造者。王维作为一名诗人兼画家,他最著名的诗是山水田园诗,研究者说他“诗中有画”,也主要是指这些诗作;同时,王维在绘画领域的最高成就是他的山水画。二、读者对王维诗画的接受符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在欣赏王维诗与画的时候,是从他自身对诗与画的认识着手的。诗画艺术的相通之处都离不开意境的创造,意境的特征在于情景交融,但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客观物象,从有限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苏轼对于这种意境的深刻体验,使他更能切身理解王维诗画中的意境,他的鉴赏自然也较一般欣赏者更符合王维诗画的深刻内涵。因此,苏轼关于王维诗画的评价,是抓住了王维诗画的核心的,这一评价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王维的诗画关系意义深远,也警示我们在质疑别人的观点时,要多加思考,以避免对某些中肯的观点进行不恰当的否定或贬低。


西宾谕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传达了王维的诗,生动形象的与景色结合,看到诗就能想到一副美丽的画面,看到画就能朗诵一首诗。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看看他有哪些让人走入画镜的诗,共欣赏。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孤独的一幅画,广阔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山间幽静一幅画,空荡荡的山林里,见不到人影,却能听到传来人的声音在山间回荡。

《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形象生动的描绘了雄心壮志英勇善战的一幅画,一个人可以战场三千里路,一把剑可以抵抗百万雄师。





胡子哥书评


苏轼评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时,他赞赏王维的,是它的真实性,亦即是所谓的言之有物。作.诗画也和写各种文体一样,要有亲身经历体会,起碼你有这种体验,写出的诗,画,文才有实质的感觉,才能感动人,而不是宅在家里,办公室中,靠看几則新闻,收集一些人物事件,阅几篇逰记,可以设想外头世界美丽丶那么,可以凭空虚构出来诗歌文章,再寻章摘句,把美丽的辞藻运用起来,即便再华丽,亦不过空中楼阁,似乎也如叫口号一般,喊的再响,毕竟空洞无物。所以说到底,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赞赏的最终就是言之有物。這些物感动你了,那么情韵就彰显出来了。


二母3


诗歌是想象大于现实,因此不容易图像化,画作是现实大于想象,因此更需要好的意境,读王维的诗歌画面感如在眼前,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坡的这句评价,确实高明到位,传递了中国人讲究的言不尽,意悠远的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