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样欣赏王维的千古第一思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谢小楼


公元717年,王维时年十七岁,逢重阳佳节,思念亲人而作。质朴自然,敦厚真挚,特别是“毎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自古至今离乡背井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格言警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先纠正个常识,

山东,非山东省,指华山以东,王维时在长安,处华山以西,故乡山西永济,处华山以东,故为山东。

茱萸,又称“越椒”“艾子”,常绿带香,可杀虫祛寒,比如山茱萸可入中药,佩茱萸,爬山登高,是重阳传统习俗。


首句妙在四重强调:“独”,独自,一重,“异乡”他乡,二重,“异”不融,三重,“客”离乡,四重。

简单七字,反反复复,无非表明诗人自己孤愁深重,为第二句铺垫。当时王维正长安谋取功名,身处繁华热闹都市,诗人却举目无亲,前途未定,更显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了。

对于现在的外漂一族来说,这样的体会太深刻了,城市再喧闹也与我无关,“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次句妙在一“倍”字:毎次到佳节,在外的人都想家,诗人却超过一般人,加倍地,高出许多倍的思乡,照应第一句,孤独倍尝,才思乡倍深。

这一句质朴而动心,描述了人人皆有的共通体验。思乡之情或许天天有,但在佳节会格外强烈。平日,在外的人都一样,可佳节,看到别人都回家团聚,在外的人会更难受,更内疚,更凄凉,有时选择不回家远比回家更煎熬更痛苦。

最后两句妙在“不言我想他们,却言他们想我”:设身处地的假想,出乎常情,却巧妙地表现了两地相思兄弟情。

不写自己想他们,却虚写家乡兄弟重阳登高缺了诗人而想念诗人的画面,凸显了兄弟们的情深意重和自己未能回去的遗憾之情,比正面直接写自己思念之情要有趣含蓄得多!

就像在外的人给家人打电话,调侃一句“有没有想我呀”,已是泪流满面,哽咽难语。

这样的手法,诗歌常见,曲折蕴藉,情深动人。

比如,周邦彦《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异曲同工。

毎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这首小诗深深感染,源于诗中那份浓烈的乡愁,触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一绿浮芳


王维的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算中国人最熟悉的一首唐诗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写出了在外漂泊的全球华人的共同情感,每当佳节之时,漂泊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诗,情不自禁地吟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原题下有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与洛阳间漂泊。山东,唐时山东指崤山、函谷关以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为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

一个人独处他乡,成为了他乡的客人,每当美好的节日的时候,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驱邪。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到处都是头上插着茱萸的人,但却少了一个我。

王维的这首诗,妙在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出了最普遍的人类情感。异乡思亲的情感人人心中有,但总感觉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读了王维的这首诗,就感觉他的每个字都写到了你的心坎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诗的第一句,就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这三个字,每个字都个让身处他乡的人黯然神伤。「异乡」、「异客」,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陌生的人,找不到自我的归属,人与整个世界是疏离的,此时内心的凄凉可想而知。

每逢佳节倍思亲,客居他乡,就会常常思念亲人,但是这种思念,在佳节之时,会特别的突出,因为此时,正是家人团聚的时候,而异乡异客,却只能看着别人家人团聚,有说有笑,自已一人默默承受着孤独的滋味。

诗的前两句,可以说已经将异乡思亲的情感写尽了,再延续这样情感写下去,不免会显得多余。于是,诗的后面两句文情突变,显示出十七岁的王维,已经拥有了老到的诗才。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没有继续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而是将视角一转,将诗笔宕至家乡的兄弟身上。今天是重阳节,家中的兄弟肯定会一起登离望远,会看到到处都是插着茱萸的人,但是却少了我一个人。

诗的前两句,虽的千古名句,作为情感表达,也是直击心灵感人至深,但作为诗,却太过直白,少了一些韵味,而后两句,恰好补足了这一点。

诗的后两句,让整首诗的蕴含更加丰富,让整首诗的情感变得更加深沉,也让整首诗有了反复品味的空间。四句合在一起,成就了异乡思亲的千古第一诗。如今,这首诗已经成为了漂泊他乡的人思念亲人的时候最好的情感表达,你再也想不到第二首诗为代替它。

清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评:此诗尤万口流传。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怼


问者的,好的思亲诗有很多。比这首好的也有很多,只不过是这首流传的比较广而已,我问不知道是谁封的千古第一,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喜欢在文学领域搞第一第二这些为人不耻的名堂。分享几首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思亲诗吧。

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这首诗写进了教科书,应该说华人对此诗都耳熟能详,历来作为思亲诗典范。此诗朴实无华,朗朗上口,关于此诗的赏析也很多。在此简单补充几句。

唐朝官员选拔主要从公卿世族中擢升,虽有科举但录取率很低。自武则天起,重视民间人才选拔,科举录取率大大上升,科举成为读书人入仕的最主要路径。唐玄宗时期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将诗歌创作能力纳入考核,提高科举地位,并在洛阳、长安多次亲自面试应试者。一时诸多青年才俊纷纷涌入长安、洛阳谋求功名。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当时王维年方十七,正在长安、洛阳谋求发展。诗中一"独"两“异”道尽孤身求索,客居、离群,游离于主流环境之外的孤独之感。恰逢重阳佳节,家乡的兄弟们插萸登高,自己却不能参与,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