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引言

重農抑商的政策一直就受到統治者的青睞,哪怕是在封建社會的後期明清時期,中華大地上實行的仍然是重農抑商的國家治理方針,但是在唐朝情況卻發生了變化。雖然經濟更加繁榮的宋朝對於經商政策更加開明,但是唐朝是一個重農抑商政策的轉折點。等到明朝,經商政策再次收緊,甚至國家還逐漸頒佈了海禁的法令,慢慢地把國家封閉了起來。

各朝各代採用重農抑商政策一般理由有兩點,第一是因為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乃是國家經濟之根本。第二是因為土地可以把大量的農民拴在一個固定地點,讓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某一地區,從而易於管理,也減少了人員流躥產生的種種變故,減少流民的危害。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一開始唐朝的統治者也是沿襲前朝的種種治理辦法,但是唐朝的統治階級並不是正統的受儒學思想的人群,相反他們雖然是漢人,但是受少數民族影響至深,對於國家治理的各種方面觀念和思想都十分開放。

開放的國家治理和清明的政治治理很快為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唐朝的疆域不斷擴大,外交的範圍也不斷擴大,於是有許多外國使者前來朝貢和經商,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唐朝的政策才逐漸發生了改變。

一、在何種背景之下促使唐朝政策發生改變?

(一)唐朝建立後社會逐漸穩定

唐朝的統治者雖然身有少數民族的血統,崇尚武力和力量的強勁,但是李氏家族卻不是莽撞的武夫,在經歷了從魏晉南北朝起長達幾百年的分裂,他們懂得統一和睦的重要性,也懂得民意的重要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他們吸取了前朝隋的缺點,避免好大喜功,勞民傷財,對於稅務和刑罰定得都比較輕。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這樣記載

“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在這樣寬鬆的政治環境和安穩的社會環境中,人們得到了很好的休養生息,於是農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在快速發展的經濟面前,農業經濟已經無法滿足人民日常生活需求,於是順應民意的唐朝政府開始慢慢向扶商政策轉變。

(二)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為唐朝商業經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唐朝建立之初,採用了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耕者有其田,每一個農民都能從政府那裡獲取一定大小的田畝用於生計。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只有農民手中擁有自己的土地才能夠大幅地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因此在農民擁有土地之後,唐朝的糧食產量有了大幅的增長。

不僅如此,農民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在原本的農具基礎上對於原本不合理的地方進行了改進,誕生了一系列新型的生產工具,比如曲轅犁的發明。而且在國家層面上,朝廷改進了當時的水利系統,改善了農田的灌溉情況,因此農業在各方助力之下快速發展。

杜甫曾寫下《憶往昔》一詩,追憶當年開元盛世時的一派豐收景象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同時以農業為基礎,手工藝也在快速發展,無論官營還是私營的作坊,都有繁多的商品種類,比如瓷器、造船、鑄造、服飾。雕刻、釀造等,不僅僅涉及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還滿足人們豐富多彩的各種消費要求,這些為商業的發展給予了物質的幫助。

(三)開明的民族政策從客觀上推動了貿易交流,扭轉了統治者對於商業的看法,促進了扶商政策的發展

在晉朝發生了五胡亂華的重大事件,中原地區遭受了極其深重的災難,中原人自然對少數民族人們抱有敵意,再加上長達數百年的爭權鬥勢,民族之間的敵視自然是家常便飯。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但是李氏家族本身是鮮卑化的漢族人,身上留有少數民族的鮮血,就淡化了民族之間的仇恨,加上唐朝的文化開放,對外的民族政策也開明,曾經接納了許多處境危險的弱小民族。在安史之亂中就能體現出來,雖然那場動亂是胡人統領作的亂,但是也有許多少數民族感恩於唐朝當時的收留和幫助,一直出兵幫助唐朝。

唐朝人用中原的紡織品、各種工具換取少數民族人的牛、羊、馬等牲口,滿足了各自的交易需求,因為雙方的貿易頻繁,為唐朝帶來了許多利益,因此促進了商業的發展,推動了扶商政策的發展。

(四)唐朝對外開放,其繁榮的經濟和文化使得四方來朝

唐朝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王朝,在各個方面皆是如此,在外交方面更是如此。因為當時的唐朝在世界上處於大國地位,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哪一方面,都是世界頂尖,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外來者來到唐朝進行學習。

首先是處於唐朝周邊的鄰國,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周邊國家紛紛來到都城長安學習中華文化,進行貿易往來,還有來自偏遠地區的,如印度或者非洲部分地區的國家。當時唐朝海上交流十分頻繁,不僅有利於鞏固唐朝的政治地位,貿易往來也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因此唐朝還專門成立市舶司來管理對外貿易,推動了扶商政策的發展。

二.唐朝制定了什麼樣的扶商政策?

一個國家管理經濟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調整稅收,為了扶持商業的發展,唐朝減輕了商業稅。

在之前重農抑商的政策背景下,各朝各代對於商人的打壓不計其數。在秦朝統一之後,秦始皇直接粗暴地讓商人去服徭役修長城。

漢代,商人地位低下的局面也沒有任何改善,商人租賃店鋪要付很高的稅金。在唐朝初期,商人不需要繳納稅收,只要繳納根據自己所有資產定下的戶稅。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而等到唐朝中期,連根據資產多加徵收的稅務也取消了,只要求繳納基礎戶稅稅款。在這一規定下,商人的經濟壓力大大減小,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因此刺激了人們從商的積極性。

唐朝實施了便捷的貨幣政策。在之前,人們對於貨幣的使用都是通過對貴金屬的稱量來進行的,但是唐朝改變了這一做法,朝廷自身發行了固定重量的錢幣,以年號命名,統一了貨幣的名稱和形制。

在《新唐書》中就曾記載對開元通寶的描述:

“徑八分,重二銖三參,積十錢重一兩。”

便捷的貨幣必然帶來了貿易和商品流通的便捷。

唐朝限制官員從事商業事務。自古以來,懂得商業的人往往在生意裡能撈到一大筆錢。在唐朝,因為社會和政治局面的安穩,經濟繁榮發展,政府又為商業發展鋪設道路,這就使得許多商人在把握時機之後賺取了大筆的金銀。

這些資產要遠遠高於唐朝吃俸祿的官員們,因此許多官員開始在任職期間同時經營生意,又利用自己的權勢和地位為自家生意大開方便之門,在短時間內積累了大量財富。

官員進入商場經商不僅僅加重了其自身的腐敗,並且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使得商人的利益受損,作為消費者的老百姓的利益也受損。因此最終朝廷出臺了政策,開始制止瓜園的從商行為。

在《舊唐書》中就曾記載唐高宗頒佈的法令

“士農工商,四人各業,實祿之家不得與下人爭利。”

這是最早的唐朝皇帝制止官員從商的法令。

三、唐朝扶商政策對於國家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首先因為唐朝扶商政策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為商業發展掃除了障礙,並且提供了助力,繁榮的商業帶來的是異常發達完善的市場。

尤其是在開元盛世的唐朝,長安城可以分為東西兩個地區,分別有異常繁華的商業圈,東市囊括了各種各樣功能的商品,而西市則聚集著來自波斯、大食、西域各國的各國商人,與唐朝的商人或者百姓做著各種買賣,唐朝商業為國家經濟做出巨大貢獻。

打破“重農抑商”的歷史格局,分析唐朝為何會實行扶商政策

再者因為古代出門經商路途遙遠,路途漫長,而且山窮水惡,容易遇到盜匪,身上攜帶財物不安全,而且因為錢幣十分沉重,攜帶也不方便,因此在條件受限的情況下,誕生了催兌制度,可以讓商人將其財物存儲在櫃房裡。

因為經商的便捷,唐朝經濟的繁榮意味著巨大的購買力,本來外邦的物品在唐朝很受歡迎,同時唐朝的物品如絲綢等也在其他國家廣受好評,因此許多為了利益的外國商人也紛紛來到唐朝,促進了唐朝的對外開放,促進國家之間的友好往來。

參考歷史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