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像“机器”,生活像“骆驼”,疾控人员驻守机场

工作像“机器”,生活像“骆驼”,疾控人员驻守机场

图说:疾控派驻工作人员到机场,和海关、边检、机场运营指挥中心(AOC)通力合作,形成防控大闸的“四道齿轮”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你有没有去过英国?”“没有。”“你从哪个机场过来?”“伦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害监控所宓铭副主任医师昨天从浦东进场换班回到了疾控办公室,回忆起这样的对话,有些哭笑不得。他和40余名市疾控中心的同事,作为市疾控派驻浦东机场的工作人员,和海关、边检、机场运营指挥中心(AOC)通力合作,形成防控大闸的“四道齿轮”,强化机场疫情防控专业力量,严把疫情输入的“空中大门”。

未及国门就追踪到重要线索

宓铭是最早被派驻机场的3名人员之一。3月5日一早他抵达机场,立即和海关接洽,了解每日旅客流量、来源地,以及海关、边检、机场AOC现场处置程序以及处置时间节点,同时还要和机场集团联系,落实办公点、防护物资、办公物资等。由于是第一次接到这样的任务,之前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经验,一切都要到现场了解情况、和各方对接时自己琢磨。他说,“既要提出专业的思路和建议,把我们的工作顺利地接入到现场处置体系里,又要尽量顾及他们的流程和做法,从三个齿轮的组合变成四个齿轮紧紧咬合、无缝衔接,让系统更高效、合拍的运转。”

当晚11时,他们就接到市疾控中心密接追踪组通报,根据密接追踪和流调得到的信息,有一家五口将于6日早晨7时从法国抵沪,其中有发热患者。该航班还是个共享航班,宓铭和同事反复核实并与航空公司多次确认该五名旅客相关情况。

工作像“机器”,生活像“骆驼”,疾控人员驻守机场

次日,飞机刚抵达浦东机场,海关便进行了登临检查,随后宓铭以及同事陈依协助海关对5名旅客再次进行了体温测量,并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人为一家人,其中有一女孩已发热5天,伴有咳嗽,综合考虑其旅居史和相关症状,立即协同海关将该5名旅客经120送往定点医院。同时,宓铭也在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传报给市疾控中心防控组,进一步进行病例追踪和管理。

后面的日子里,这样的合作不断,如得知CA936次航班上有发热旅客时,即落实相关措施,120救护车早早地等候在停机坪上。“入境人员未至我国国门前,我们就跨前一步做好了准备,一旦飞机落地,海关直接登机临检,减少人员交叉风险。” 宓铭说,“四大齿轮”协同发力,一次次经受住了考验。

政策变现场措施跟着变

从3月5日到机场,宓铭就一直坚守阵地,第一次换班出来,他深吸了一口气,自己不知不觉已奋战近110个小时。“抬头看看夜空都觉得好美!”

宓铭的工作是驻守在境外航班降落架次最多的浦东机场T2航站楼,工作内容琐碎又无比重要,比如及时收集、复核重点旅客流行病学调查的信息,通过120通道移送有症状的重点对象至定点医院,移送无症状者至隔离点,收集潜在密切接触者信息,供后方密接追踪组开展追踪。他要在千万旅客之中火眼金睛迅速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并向卫健委和疾控汇报。

工作像“机器”,生活像“骆驼”,疾控人员驻守机场

后来,政策变化后,宓铭的工作又增加了一项:转运无症状需采样旅客送集中隔离点,也就是他们所说的130通道。此外,还要对原虹桥机场转移到浦东的入境航班、最终目的地是北京但分流到浦东机场的旅客进行核酸检测、分流转运送医送隔离,排查确定密切接触者等。

进驻机场以来,宓铭还有一个明显感受:工作变化快。因为国外疫情发展很快,现场管理措施也跟着动态变化。比如,旅客的颜色标签一直有变化,而且不同阶段即使同色的含义也不一样,旅客筛查分流程序和场地布局也一直有变化;重点国家范围不断扩大,措施不断更新,如不再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国家一律隔离;还有关于外籍人士来华的新政,所有入境来沪人员一律集中隔离14天等……每一个新指令下来,要迅速切换、完成新操作,需要多方协调。

为国“守门”再累也值得

“24小时不间断的工作,一开始从T1、T2开始,后来又加入了S1、S2卫星厅,路远了,工作量也大了,没法正常进餐和休息,只能在航班到达间隙小小地打个盹。但更多时候,这个航班没忙完,下个航班又来了,仿佛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回忆最初的那段“苦日子”,宓铭说,就餐地点在约一公里开外,因为担心错过重点对象分流和送医转运,他那时候一天就去食堂一次,打包些点心带回来应付全天的能量需要。“战友”们形容自己是机器和骆驼——工作时像机器一样,保持永动和精准;吃饭、喝水时就像骆驼,吃一顿能撑好久。

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介绍,市疾控已摸索出了一套工作方案,最多时曾派出40人轮流进驻机场。他们对旅客流调、申报健康云、症状筛查、采样、送医、隔离及出关后分流转运(如集中隔离、转机等)的全过程进行梳理,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避免人员长时间聚集,做到单向合理的流动,使分流疏导程序和通道设置更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

工作像“机器”,生活像“骆驼”,疾控人员驻守机场

像宓铭这样的骨干队员,疫情以来本来就一直驻扎在疾控密接追踪办,此次到机场工作,主动搜集信息随时上报,后方工作组能及时得到重点对象信息和现场工作流程变化信息,迅速采取行动。防控关口的进一步前移,有助疫情防控体系更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治”。

宓铭还谈到了近期令他和同事印象深刻的一个案例。25日中午,现场工作组接到海关通报,阿联酋飞往北京的国航CA942第一入境点为浦东国际机场S2卫星厅,要求“四大齿轮”一起配合完成该架航班的三轮筛查的防控任务。

飞机准时抵达,登临飞机检查、确认有症状旅客流行病学信息、通过120协调转运完成后,其余旅客有序下机,经过逐一采样后送至候机厅进行测温、边检、流调等,疾控配合海关、边检工作人员,对所有旅客进一步识别和即时分类安排。

“检测结果全部出来已是次日凌晨3点,有两位旅客结果呈阳性,我们疾控工作人员和航空公司共同筛选出了同机的密切接触者,并立即将这些密切接触者安排转运至了集中隔离点,剩余旅客也均按规定进行分流转运和安置。为确保没有疏漏,我们再次查验流行病学史。” 宓铭说,以往有过有症状旅客换座位的情况,这两个阳性旅客虽无明显症状,但有无可能也换过座位。再次询问后,阳性旅客终于承认换过位置。于是,战斗再次打响,待再一次将所有密切接触者完全排查出来并安置好后,天已大亮。

宓铭说,疾控工作有时候就是在这种反复核对和检查,甚至有时候显得过于繁琐不被人理解的过程中,发现各种蛛丝马迹填补防控漏洞,织密疫情防控网。这项工作很累,但意义重大,能为国“守门”,大家觉得一切都值得。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