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回顾山西高台,以一个像样的国家兀立于世,大概就是晋国,晋侯即法人,都于翼城、新旧绛。之前,晋国偏侯一枚,仅是为人作嫁衣裳,或者充作打酱油的。晋由“方百里”唐国发端,延续生命,在春秋岁月里渐渐长大,晋献公作为“灭霸”专家,把高台上的周边小国扫荡一空,使晋国坐大,历史称之“奠霸”。自周平王东迁,晋国小步成长,迄于晋献公当国(前677年),春秋已去93年。之前仅是山西高台上的塑造期,对于华夏列国,却是无声无息,印象不深。

以今人思维臆测,在海拔仅有30-50米的中原平原,自古就有一种地域优越感,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居民说词中,凡来自太行山巅或者半腰的,都是“山上的”,包括河内,而将自己列为“山下的”。言外之意,晋人留给中原印象就是古朴少语的“山老抖”。问题是山老抖一旦下山,其势不可挡。

这一日即将来临。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晋人在中原第一次闪亮登场,大概就是公元前636年的“勤王”,即晋文公元年。盘踞洛邑的周王室出了内乱。王弟叔带因乱搞男女关系,与周襄王闹僵,从而引发叛乱。襄王出奔郑国,王弟叔带则占据洛邑及阳樊之地。62岁的晋文公获信后,将师出征。作为周王分封的姬姓诸侯之一,王室有难,理应救助,情同父子。这是诸侯的责任与义务。晋师走轵关陉道,下到河内,灭掉王子带,迎周襄王归于洛邑,仅用一月,勤王大功告成。史称“晋文公勤王定天子”。

勤王之举,举世震惊。让晋国树立起至高的“道德卫士形象”,加上其展示出的快速反应能力,俨然忠勇救主的周室之“宪兵”。其形如二战之后美国与国际关系的肇建与维护。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此后,晋国获得了在中原百国中振臂一呼之地位。名号已响,但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仍需检验。除了勤王,晋国还需通过一场战争来树威立霸。回顾中原,齐国称霸刚刚偃旗息鼓,宋国又跃跃欲试,但都不是江湖大拿,而真正的实力派在郑宋二国之南面,这就是领土数第一的楚国,晋国疆域仅是其三四分之一。其余小国,如繁星过百,其实多是吃瓜群众,只有睁眼观察的份。楚国蛮夷之地,自古霸蛮,面对这黄土高台上的山老抖,岂能服气!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一遛不就明白了。

公元前633年,晋楚刀戈并举,较量开启。导火索是楚攻宋,晋不能不管。双方一北一南迎面而来,双方还有跟班,今称为仆从国。双方对垒于城濮,在中原偏东北之山东鄄城西南,属于卫国。面对楚国蛮兵,兵力不足的晋文公竟有些胆怯,也有噩梦附体。想那楚国蛮师,久居丛林烟瘴之中,其生猛不是随口一句盖的。多亏了谋臣狐偃做心理咨询,提及“表里山河,必无害也[1]”,晋文公方才安定。等翌日一战,晋北师竟然大获全胜,楚帅子玉羞愤不已,拔剑自刎,楚国铩羽南归。

“城濮胜而天下诸侯翕然从晋”[2],山老抖从此变成晋老虎。不久,迎来践土之盟约。今春秋争霸,与欧式规则不同,欧洲列强一旦战争结束,战争双方会签订合约,论定割地赔款,惩办战犯。而春秋列国是举行会盟,推举“霸主”,从形式上起到“立威”“称霸”作用而已。经晋国倡导,晋、齐、鲁、宋、蔡、郑等国盟于践土,连周襄王也应招屈尊而至,给足晋国大礼。在与会诸侯拥戴之下,晋文公半推半就担任“诸侯长”,而后将王室扶尊,以第二代霸主主盟。此为有名的践土之盟。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于此,晋国升格为带头大哥。晋文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虽然位序在齐桓公之后,但论及实力和影响,春秋无出其右。诚如钱穆所言,“霸政创始于齐,赞助于宋,完成于晋。”[3]如金庸所言,“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4]倚天,剑名。晋国堪为春秋之剑,在历史的天空行侠仗义。

此后,晋国形成一套潜规则,“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女主演绎为“垂帘听政”,此为国粹,大概始于此。总而述之,晋文公霸业出现,此后断断续续维持百余年,论及时间之久,春秋无二。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晋国下山之后,打出“尊王攘夷”旗号,一半维护周礼制秩序,一半寻求本国发展,在天下列国在中异常活跃,状如横空出世。它们醉心于大国行动,有“战争”“会盟”“朝觐”“聘问”“联姻”之事,大抵是“美女加大棒”“外交加动粗”,一手软一手硬。从旁窥测出周室“共主衰微,王命不行”,[5]导致天下大乱的现状。“霸权”呼之欲出,有现世其存在价值,成为列国之梦想。在当时的国家梦,其实就是霸主梦。除了五霸,还有小霸、奠霸、续霸、复霸之君,如郑庄公、齐僖公、晋襄公、晋悼公、楚成王等。可谓“天子式微,霸主登台”[6]。而真正的霸主国家,则是晋楚。

有关春秋以后的“霸政”,笔者曾经存在极度恶感,视之为逆潮流而动。但逐渐明白,春秋开始,并不应将之简单理解为“依强凌弱”,而是有其合理性背景。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华夏民族面临夷狄极严重挑战,杨伯峻谓“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7]。面对周室无能,霸主应运而生,旨在“在天子权威崩塌后维系华夏世界礼乐文化与文明秩序的关键。[8]”“尊王攘夷”的社会目标产生。霸主一面要尊从周王室,维持其秩序尊严,一面要带领诸国支援受到夷狄民族侵害之国。因而,春秋称霸,与战国称霸有所不同,前者按一定的道义来维系秩序,后者则是倚强凌弱,肆意吞没。对此孔子表示理解,谓“诸侯之无伯,小国之害也”[9]。“伯”者,规矩、秩序之意。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晋国,这个久居高台之上的大国,渐趋雄壮,晋侯也乐于把大量精力用之于列国事务之中。其规则是屏护周室,扶持弱小,主盟诸侯。前两者依靠武力、战争,后者依靠权威、和合。盟会曾设计为“三岁而聘,五岁而朝”,但仅是理想,仅凭“诚信”自愿。战争逐渐成为家常便饭。有资料统计,春秋举凡242年,共发生战争590 余次,晋国参与150 多次,胜多负少。晋国的霸主地位是在这些战争中维持确立。撇开内战,晋国这些战争,主要有晋楚之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三驾之战;有晋齐战争,如鞍之战、平阴之战、太行之战;有晋秦复仇战争,如崤之战、令狐之战、麻隧之战、迁延之役;晋与戎狄战争,如晋与白狄之战、晋与赤狄之战、晋与鲜虞之战,还有多国混战,晋师俨如铁臂阿童木。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晋师的勇武在春秋一世爆得大名,虽非碾压性的,但也足以让列国颤栗,唯有中后期楚国可敌。晋国在春秋大部时段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与今日视野对比,以区区山西而敌数十省域,简直不可想象。究其因,首先是山地地理带来的巨大优势。有关山西的地理论述,笔者发现除了顾祖舆那段经典言语,下来就是清人顾栋高的此段概括最为精要:

自灭虢,据崤、函之固,启南阳扼孟门、太行之险,南据虎牢,北据邯郸,擅河内之殷墟,连肥、鼓之劲敌,西入秦域,东轶齐境,天下扼塞巩固之区,无不为晋有。然后以守则固,以攻则胜,拥卫天子,鞭笞列国,周室藉以绵延者二百年。是犹倒持太阿之柄以与人,而复假之以自卫也。”[10]

晋国除了地理,还有诸多有利之处:一是晋卒众而骁勇,二是晋帅多而才能卓著,文韬武略;三是装备齐全而先进,如甲胄和盾,由牛甲、犀甲、兕甲等皮革制成,形如装甲和防弹衣。而车乘,如春秋时代的机械化部队,移动迅速,适合平川、丘陵作战。这些晋军勇猛如虎,或驾车,或乘马或徒步,驰骋于中原各地。

而晋国军队,无论规模和质量上均在以举国之力扩军备战,与其超强地位相匹配。晋武公时,仅有一军,根据当时规定,一军约12500人,与民国时期的一师接近;晋献公时期扩为二军,晋文公发展成三军,车七百乘。称霸后,晋国大规模扩军,晋景公时晋军有六军,参见鞍之战,仅出动一半兵力,有 车乘达800 乘;晋平公时期,晋国的已有5000乘左右,按每乘30人左右,兵力总数超过15万人。这是国军,除此还有邑兵和私兵,属于卿、大夫,数量也是可观。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打仗是打后勤,打技术。晋军能够长期称霸,与其后期保障和制造能力有关系。随着晋国开疆拓土,疆域面积愈来愈大,最盛时几乎包括山西全境,兼有秦冀鲁豫一部,估计在18万km²左右。境内物产丰富,河东中条山有丰富矿产,利用价值大的有铜铁,盛产池盐,晋西晋北有良马,这些均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另外晋国境内的中条、太岳、太行诸山森林广布,木材可以作为各类车乘的建材。另外晋国的农业、手工业非常发达,《考工记》里所列30余个手工业部门,晋国几乎都有。[11]大宗包括冶炼、制造、建筑等,洛邑成周城墙曾有晋国戍兵、工匠的营造,耗时仅一月,监造人为魏舒、韩不信[12]。晋国有最先进的青铜制造业,青铜器驰名天下,其中有新田古都遗址可以证明。

如果说晋军在春秋早期称霸合乎礼义,尊重王室、恪守规矩的话,中后期就愈来愈不讲究,而将霸政演变为相互间霸权的角逐,不惜破坏华夏秩序、牺牲列国平民为代价,这对中原列国的伤害是巨大的。尤其处在中原腹心的小国,纷纷被卷进晋楚争霸的旋涡。于是由宋国倡导弭兵之会,盟约谓“勿用兵,勿残民,利小国。”其中隐藏的国家、个体之痛,字字诛心。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仅以郑国为例,郑正好处在晋楚两国中间,虽然郑国曾经小霸,但那是“小耍耍”,面对两个春秋大国,渐渐的就没了脾气,开始受起了“夹板气”。仅公元前608年—前596年,郑国就遭至晋国5次、楚国7次攻伐,受尽欺辱和摧残,早已没有了汪洋恣肆的诸侯气象,只能“骑墙”逢迎,在夹缝中求生存。“楚来伐就与楚平,晋来讨就同晋和”[13],形如1940年代日军扶持的维持会长,无气节可言。郑国子良曾经控诉道,“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14]”。伤心欲绝之下,郑国大夫子驷甚至想出用财宝来贿赂二国求平安的屈辱之计,谓“牺牲玉帛,待于二竞,以待强者而庇民焉”[15]。郑国与宋、陈同处于天下之中,历来是被晋楚争霸、拉打结合的关键所在。此类二三流小国,数量不在少,其中所受的伤害至深至烈!

仅从主导列国大势、表达大国意志等方面观察,晋国做得比较成功,“自文公初霸,襄公继业,终春秋之世,盟主的位子差不多始终在他们的手里。……并且称霸时间长达百年之久,影响着整个春秋时代的社会进程”。[16]它的角色感存在感很强,做到了淋漓尽致,军事、外交手段灵活老辣,长袖善舞,可以说无处不晋。春秋社会犹如民国四川,群雄竟起,军阀混战不休,晋国犹如带头大哥,在污泥浊水中主导着江湖恩怨,浑身熏染如黑炭,不知是染黑还是原黑。

晋公室确实为晋国谋得了春秋大国地位和形象。但是,放到更大视野中思考,依靠这种霸政,终究有问题,你不过是中原失序后的应急反应,终究是一种极端行为。作为霸主,你的所作所为,很难做到合礼、信义,更谈不上公正平等。面对生灵涂炭,晋悼公也为之所动,曾在亳之盟((公元前562年))祭出一誓:

凡我同盟,毋蕴年,毋壅利,毋保奸,毋留慝。救灾患,恤祸乱,同好恶,奖王室。[17]

笔者在浩瀚之春秋文献中发现,这段古文虽然费解,但极具人文价值,里面充斥着大爱、责任和大义,至今品之,弥足珍贵。现翻译如下:凡是我们同盟国家,不要囤积粮食,不要垄断利益,不要庇护罪人,不要收留坏人。救济灾荒,安定祸患,统一好恶,辅助王室。

但查考一下周室、小国的内心世界,及平民求告无门的眼泪,一切皆知。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随着世风日下,晋国只能裹挟而下,充当洪水猛兽,其形象红黑兼具,亦善亦恶,如民国袍哥社团组织,也是义字当头,急公好义。但它们究竟为苍生做了什么?扪心自问,苍天可知。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笔者小结:晋国崛起,曾经带给晋人以辉煌,让山西人平添几分历史自信。每当回溯山西源头,无不为2600年前的晋国生出几丝自豪。但锥心而问,这种大国崛起带来的霸政,并非完全出于民意,而是诸侯、卿之间的权力游戏。晋人的骄傲,小国的哀嚎!直到春秋后期,争霸仍在继续,造成春秋社会的严重生态灾难;而且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延至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几呈万劫不复!笔者臆测,其可见的原因有二:一是缺乏一套有效的社会秩序及修复机制,周室本来是秩序的建立主导者,后来却无声无息,渐渐沦为旁观者——自保者;二是中原列国之间缺乏安全感,缺乏应有的民本意识,官权独大,民意力量极为薄弱,譬如晋国社会,仅有君侯、卿强大,其他阶层力量很弱,对于广大底层平民,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在春秋历史中,几乎看不见其主张、言语、心理活动,而驱赶着成为血腥杀戮中的沙粒。孟子曰:“春秋无义战”[17],由此细思,极恐,至今再思,极恐。

[1]参见《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3][5]参见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第54-60 页。

[4]参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6][8][13][14][15]蒋建安:《论春秋时期的霸主》,第2页,第2页,第1页,第43页,第44页,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7]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第 174 页。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第1376页,第44页。

[10][清]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华书局,1993 年,第 518 页。

[11][12]山西通史编委会:《山西通史》,2001年版,第341页,第363页。

[16]贾飞飞:《表秋时期晋国对外关系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部分。

[1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989页。

[18]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作者:冯潞 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人文学者,山西战略咨询专家。著有《山西密码》《晋东南密码》《高台上的中国》《皇城报告:乡村振兴视野下的北方村落调查》等10部。策划出镜有央视、山西卫视等的纪录片20部。


高台崛起:春秋视野窥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