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 故鄉的水井陪伴了我的成長,也見證了社會的進步。
  • 水井存在的年代應該在周朝,距今至少三千多年了,那時候它的社會地位相當崇高,不但與城邑相共存,而且是政治制度的象徵。

古代的水井究竟在生活中佔有怎樣的重要性呢?古代人是怎樣尊崇水井的呢?讓我們移開停留在現代種種飲水機器上的目光一一回到古代。

一,古代的城市水井

一個城市最古老的建築是什麼?我的看法是城牆、廟宇和水井。

古時候的天災人禍、戰爭、瘟疫頻繁,人們飽經磨難,但是,災難過後,首先恢復生機的是水井附近的地方,先民逐水而居的本能,使得廢墟又現生機。

什麼是“井”呢?《說文解字》的解釋是:“鑿地出水曰

”。井在古時候與人們的關係至為密切,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它使人們從單純的狩獵、釆集的原始生活步入了刀耕火種、耒耜為食的農業社會的標誌。古老的諺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就是這個社會的真實寫照。”

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水井究竟是誰發明的呢?最大的可能是有“萬世文明之祖”的伏羲氏發明的?

《周易》下篇第四十八章為《井》卦。專門的“井篇”,有一句為:“井養而不窮也,嘆美井德,愈汲愈生,給養於人,無有窮己也”。(下面將再敘)

有幾個城市都是我的生養地,都是我的故鄉。

過去,成都市的水井遍佈,大街兩旁,小巷深處,以及官員豪坤的府邸後院,隨處可見那一口口的水井。水井的用途主要是生活用水。

比如舊成都的茶館密佈,巜茶經》認為,飲茶用水,泉水為上、河水次之、井水為下,“蒙頂山上茶,九眼橋下水”,那下游處的水津街碼頭,自然成為挑水工的生活來源處。但是城市中心的居民自然只能靠

井水生活了。

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官員豪坤的府邸後門,大多數是一條寬僅二米的“水巷子”,挑水苦力從城市中的井中,汲取井水,從巷中後門挑進後宅,供其一家人使用。所以古代挑水行業乃是一種專門職業,挑水為生的城市貧民,聊以渡日。

成都的井分為陰陽井,室外露天叫“陽井”,室內叫“陰井”。

成都封建社會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來源大多是餐飲業、服務業、醬園業、染房、茶館、旅社、老虎灶,一般都在自己室內開井,因為用水量大。

過去開井,必須請“陰陽先生”勘察,必須順應開挖處的“巽”(為風)和“坎”(為水)這兩卦的重疊即是巜周易》第48卦“井”,除了看風水而外,還要看土質是否鬆軟,水源(地下水)是否充足,然後就是選擇“吉日”動土。

成都市處於岷江的“九河下梢”,地下水充足,一般來說四、五米深即可見水。井底的構造是怎樣的呢?我不是“井底之蛙”,無從得知,但是根據書籍介紹,井底一般用杉木板或黃銅扳所制,上面鑿有無數小孔,起過濾、滲透作用。井底處理好後,即用青磚沿周圈由下而上層層壘起,至井口逐漸收小。井壁砌好,井口以條石圍砌,以防汙水浸入,下一步就是設置井欄,講究的以紅砂石條為材料,稍次一點的以木材為欄。

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成都市最著名的井應該是己故本土作家巴金先生家的那口“雙眼井”,巴老回到家鄉訪問舊居,《家》已不再,老井猶存,這口井喚醒了巴老逝去的歲月記憶,不禁雙眼溼潤,“美不美故鄉水”,巴老喃喃自語。

為了方便市民,很多井都在街的人行道上,每天放學歸家,沿途最熱鬧的地方就是井沿邊,婆婆大娘、家庭主婦、姑娘媳婦,在一起洗衣、洗菜,自然免不了家長裡短,這是最貼近生活的“市井文化”,至今記憶猶新。

前文引用巜茶經》言稱:“.......井水次之”,其實不然,如果哪口井恰好打在泉眼上,水質特別好,泡茶的味道純正,甘甜,這口井就值錢了,一般為茶館青睞,如果井在私宅,那是要給主人錢的,我回憶,可能成都的玉泉街、金泉街、德盛街、灶君廟這些老街道,都是以優質泉井而名的。

幾米深的井下,夏天溫度低,人們將西瓜或者食品材料吊在竹筐內下沉至井,可以保鮮,古代的飯店都會採用這種辦法。

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二,古代“井”的政治含義

文章中曾提到《周易》第四十八章即第四十八卦為《井》卦。這一卦的關鍵詞我一句話慨括:

“法令制度。”

前面提到,它是由單下卦“”(主風)和單上卦“坎”(主水)重疊而成《井》卦。

井,為水井,改邑不改井,無喪無得,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嬴其瓶,兇。

中華成語中有“井井有條”,秩序“井然”,上文的“井井”為整齊、有秩序,汔(qi)為庶幾、幾乎,連結詞。

它的爻辭為:如同水井一樣的法令和制度,總是要保留和維護的。就像村落、城鎮,可以因為種種原因而衰落,甚至成為廢墟,但

“井”卻依然如故,沒有喪失,沒有獲得。由此,周朝的王室認為,法令制度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人們的社會活動才能有秩序,如果沒有穩定的法令和制度,就會一無所獲,如同汲水一樣,繫著繩子的瓦罆還沒有到達底,瓦鏆就破碎了,這樣就會有兇險。

生活與政治的兼容一一論古代的水井文化

再舉一爻來說明“井”的含義之一。

初六,就是下卦的第一爻,為“一 一”,屬於《巽》卦的最下爻,所以為“初六”(六為雙數,為陰)。

爻辭為:“井”泥不食,舊“井”無禽。

意思是:“井”中的泥是不能食的,陳舊過時的“井”中不會打上水來。

就是說,陳舊的法令和制度不適應新的局勢,因此不起作用。在新的形勢和局面下,法令和制度必須加以補充,修改,才會行之有效。

成語“抱殘守缺”、“因循守舊”都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現在的許多成語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如“吐故納新”等。

結束語:由一口普通的“井”而牽動社會的方方面面,充分說明了古代“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姿,甚至在“井”的初始階段,王朝賦於它鮮明的政治內涵。

我的感悟是:“井底之蛙”也許會變成“飛龍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