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嗎?


【成語典故出處】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成語,當然有道理。人是環境的產物。

經常和有能力的人在一起,遇到事情時,有能力的人幾乎都會解決,自己耳濡目染,慢慢也知道如何解決。

經常跟能力一般的人在一起,遇到事情,很多事情都解決不了,自然自己的能力提高得也很慢。

就像我們的語言,假設一個黃種人,如果他出生在美洲,他周圍的人都是說英語,自然而然首先學會的就是英語。如果他出生在中國,周圍的人都說漢語,自然而然學會的就是漢語。

人的潛意識是會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首先模仿從周圍事物傳遞給自己,被自己記憶的片段,模仿身邊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嗎?


成長過程中,培養好習慣,遠離壞習慣


從嬰兒的成長過程看,就最直觀。

一開始小寶寶是不會說話,不會溝通的,但小寶寶首先會模仿自己的父母。從父母那裡學會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以及情緒的表達。

當自己對周圍發生的事情有一定的認知後,就會反覆模擬這些片段。

這些模仿行為從小寶寶會直立行走起就開始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嗎?


小寶寶到了2歲左右,經常自言自語的玩玩具,自己做遊戲,就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所以,做為人群中的一個個體,即便你是剛剛有了自我認知的小學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作為孩子的家長,一定也要懂這個道理,給孩子培養好習慣,創造好環境,遠離壞習慣,改善已經造成的不良環境。

作為青少年,有了強烈個性或主見的人,更應該懂得這個道理。

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樣具有哲理的典故還有,“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上工治未病”,其實都跳不出“因果”定律。

有因必有果,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道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