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井”,作為一個漢字存在了三千多年。古時人們常居於河岸、湖濱,取水、捕魚、交通……地形環境給人們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是地勢的低窪,帶來了雨季洪水的不斷侵襲,除了興修水利,更便捷的方式就是搬離至離河湖較遠的高地。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南淝河 董青/攝


說到合肥的市井文化,便少不了古井?如果說老街小巷是老城的枝幹,那麼古井和建築便是點綴其中的樹葉和果實,缺少了誰都會失去了本質。


/ 老城的井 /


合肥老城究竟有多少口井?李雲勝老師《探訪合肥城的古井》一文曾提到老城“至少有幾百口水井”……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 名井 /


屋上井:又稱“高井”,在教弩臺上、明教寺內,大雄寶殿東南角2米處。據說是曹兵所使用的。“因其石圈井欄的口沿高於臺下民居的屋脊”,又被稱為“屋上井”。井上蓋有一座小亭,匾額上寫著“古屋上井”。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古教弩臺 勞誠/繪


廟井:位於廬州府城隍廟內,戲樓北側。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1049—1054),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之久。據傳說,南宋詞人姜夔(赤闌橋)在合肥生活期間,參觀城隍廟,順便喝了一碗井水,“讚不絕口”,便贈它一個新名字——“杏泉”。上世紀60年代,這口井被填埋到了地下,直到2017年城隍廟修復時,才重見天日。


廉泉井:位於包公祠東側,其上有亭——“廉泉亭”,井沿上有一條條凹痕。相傳此井為包公生前所挖,實際上北宋時期的“香花墩”應位於城內、今市府廣場西側。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組圖 | 廉泉


包公井:真正的包公井在哪裡?很顯然,與中國第一座包公祠命運相同,包公井也在原來的縣學

內,也就是後來安徽省總工會的位置。時間久遠緣故,這口名井留下來的資料信息似乎不是很多。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原安徽省總工會大樓 劉玉超/攝


甜水井:這口井可謂是“傳奇”,在諸多古井中脫穎而出,成為《合肥傅郭城圖》上標註的唯一一口水井——“永貞坊、會仙橋旁”。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熊態老先生便考證在今天桐城路與益民街交叉口西北角位置,水井向南約6米為會仙橋。據其考證,1955年會仙橋被拆除,二十年後水井因阻礙修路遭到填埋。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老地圖中的甜水井


鐵欄井:鐵欄井,與屋上井並肩兄弟,卻早已消失的乾乾淨淨。《縣誌》說是在“和平橋東”、“明教寺東”兩處,描述十分模糊,不過幸有熊態老先生的考證,我們才知東邊的那口“遺址在淮河路與飛騎橋巷交會處西南角約三十米人行道路沿”。據說因當年“井欄為黑鐵色”得名,井欄上曾刻有三國“夏侯惇”字樣,後來日軍侵佔合肥後被運去了日本,而水井則在1954年遭到填埋。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飛騎橋巷


百花井:百花井,名聲在外。但說到井在哪兒?就沒什麼人知道了。實地採訪了四周老人,才得到答案——百花井大院一棟樓梯口處。可現實是古井早已埋到了地下,小巷亦已變身小區通道,僅留下了地名。清代《縣誌》曾記載有一處“漆井在東城內、竇家池(今逍遙津)西”,又說“相傳為楊吳時囿井,以生漆甃成”,很容易聯想到是否為後來的百花井?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圖 | 百花井遺址 糖豆/攝


/ “井”巷 /


合肥除了分佈有眾多古井外,還有一些以“井”命名的街巷:


井梧巷:省公安廳對面有兩條小巷,西邊叫做金巷,東側便是井梧巷。由字面可知,過去的巷內建有數口水井、多種植梧桐,市井氣息迎面撲來。幾年前,曾有人到小巷內尋找古井,結果在街坊的幫助下,在一位婁姓老人的院子裡發現最後的一口。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雙井巷:人們熟悉這條小巷,是因為曾位於巷內的育新小學。過去在小學的圍牆邊上有一口公井,東段巷子亦有一口。小巷自安慶路向南折向東至徽州大道,中段向南延伸一條通長江路(1955年興修新華書店廢塞),曾一度改名“東風巷”。1995年,天徽大廈動工,井巷俱廢。


跨越千年長河,滋養一方風土


八卦井巷:這條小巷聽說的人少,消失也早,早到1945年省公路局將此巷(北對人民巷,南至節孝亭巷)開拓為公路時便宣告結束了。而八卦井後來還在,也就是今天廬江路人民巷交叉口東南側的位置,不知何時,古井也消失的無痕跡了。


來源:合肥全攻略(lezaihefe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