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上陣親兄弟,打仗父子兵。李淵太原起兵之後,兒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女婿柴紹、段綸、竇誕、趙慈景都拿起武器上了戰場。趙慈景是個倒黴蛋,他在武德初年戰死沙場。

趙慈景死的時候,是開化郡公爵位。趙慈景的嫡長子趙節,繼承了父親的開化郡公爵位。李淵當朝的時候,趙節還是小孩子,沒有得到官階。

李世民稱帝之後,對小外甥趙節多有提攜照顧。趙節在三十歲左右的時候,就官拜刺史。唐朝的貴族子弟,在正常的情況下,仕途起步於宮中親衛。貴族子弟從親衛晉升到刺史,如果沒有破格提拔,大概要到40歲左右。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唐高祖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世民念在趙慈景的戰功,也看在姐姐桂陽公主的面子上,數次破格提拔趙節,讓他提前十年,當上了從三品刺史。相比於大多數貴族子弟,趙節可以說是進步明顯了。

趙節有個表兄弟柴哲威,繼承了父親的國公爵位。柴紹是李世民唯一的嫡親姐夫,他與平陽昭公主的嫡長子就是柴哲威。柴哲威啥也沒幹,就繼承了父親的霍國公爵位。柴哲威的進步,也比趙節更快,他官拜右屯衛將軍。

竇誕是李世民的表哥,還娶了李淵的庶女襄陽公主。竇誕爵封莘國公,他的嫡長子肯定可以繼承莘國公爵位。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柴紹與平陽昭公主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段綸是李世民的姐夫,他的老婆是李淵的庶女高密公主。段綸爵封紀國公,他的嫡長子肯定可以繼承紀國公爵位。

同樣是李世民的外甥,柴哲威是國公,趙節只能是開化郡公。其他兩個表兄弟,也有國公爵位繼承。人就怕攀比,一攀比心態就失衡了。趙節跟表兄弟們一攀比,心態就崩了。

趙節覺得,自己身為帝女之子,又是功臣之子,還是太宗皇帝的親外甥,不能滿足於郡公爵位。趙節想像柴哲威一樣,搞到一個光宗耀祖的國公爵位。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唐太宗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要想獲得國公爵位,必須得有軍功,或者有擁立之功。凌煙閣功臣虞世南,到死也只有縣公爵位。原因很簡單,虞世南是以文化界代表人物的身份,進入凌煙閣功臣行列。虞世南無有軍功,也無擁立之功,所以只能是縣公爵位。

趙節生活的時代,已經沒有大仗打了,通過軍功獲得國公爵位的機會很渺茫了。既然軍 功之路不通,那就只能走擁立之路了。

李世民的嫡長子李承乾,雖然是太子,但是受到了魏王李泰的挑戰。趙節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間,選擇了擁立李承乾。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長孫皇后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李承乾是長孫皇后所出的嫡長子,在母后活著的時候,太子地位非常穩固。長孫皇后去世之後,魏王李泰咄咄逼人。李世民偏向李泰,隱隱約約有了廢太子的意圖。趙節眼看著自己押錯寶了,就坐不住了。

趙節鋌而走險,攛掇李承乾走父皇的老路,企圖發動第二次玄武門之變。李承乾的兵變,還在籌劃階段,就被李世民發現了。趙節作為謀反積極分子,被關進大牢。

趙節的母親桂陽公主,積極營救趙節。李世民很無奈,如果他赦免趙節的死罪,就怕別的外甥也會效仿謀反。李世民總共有19個姐妹,他的外甥加起來有幾十個。不殺趙節,不足以震懾帝甥們。李世民沒辦法,只好殺了親外甥趙節。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李承乾影視形象,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趙節之死,死於不知足,死於“人心不足蛇吞象”。趙節老是喜歡和柴哲威等人攀比,結果把自己送上了死路。

在我看來,人比人氣死人。趙節不應該和柴哲威等人對比,應該和大部分貴族子弟比。大部分貴族子弟,30歲左右的年紀,還是縣令級別。如果和他們對比,趙節的幸福感就會爆棚了。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會出現“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情況。幸福是對比出來的,老是喜歡比上,只能給自己添堵。比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幸福感就出來了。

李世民的親外甥,人心不足蛇吞象,結果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圖為知足常樂的我,長得有點對不起觀眾,大家將就著看吧。

舉個例子,我兒子讀初三。學校初三年級400人左右,我兒子成績穩定在50名到70名之間。我老婆總是喜歡拿兒子的成績,跟年級前十名的孩子比較,結果老是生氣。我就不一樣,我經常這樣想:“至少有300個學生,成績不如我兒子啊。他們的家長都不急,我急個屁啊?”

這樣一想,我心裡就好受多了。同樣的道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可以通用。比如說,我一個朋友有好幾套房子,我就只有一套房子。我就會想啊:“我雖然只有一套房子,但是全款付清啊。很多人也是一套房子,還要按揭付房貸。相比他們,我幸福多了,起碼沒有房貸壓力啊。”

我知足常樂,不是喜歡攀比的“趙節”。我們這類人,被“趙節”們認為是沒有上進心。問題的關鍵是,上進心可能帶來成功,也可能帶來萬劫不復的失敗。我不渴望大富大貴的成功,也不想當萬劫不復的“趙節”,所以就繼續知足常樂。


本文史料來源:《資治通鑑》《新舊兩唐書》。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託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