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206年建立的蒙古帝國在1259年走向分裂?

西村知美遠藤園子


13世紀如暴風驟雨般迅速崛起的蒙古人以蒙古高原為核心,不斷向西、南兩個方向拓展勢力,其中南線面臨的主要對手為金、夏、宋等亞洲國家,西線遭遇的則是中亞和歐洲的聯軍。

不過在成吉思汗和其麾下眾多將領的努力下,這些障礙最終得以清除,當蒙古人回過頭來審視自己的疆域時赫然發現他們創造了一個怎樣遼闊的帝國呀!乍看之下,從黑海之濱到太平洋西岸,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到溫暖的波斯灣都是這個龐然大物的國土,這儼然就是有史以來最早的“日不落帝國”。然而統一的草原諸部很快分裂,帝國隨之土崩瓦解,那麼造成蒙古曇花一現的原因是什麼呢?

很多人說是蒙哥汗突然崩逝,形成瞬間的權力真空,以至於忽必烈與阿里不哥均認為自己有資格繼承汗位,最終由派系之爭導致了元王朝與四大汗國的決裂。但實際上早在蒙哥猝死之前,遠在歐洲的金帳汗國和西亞的伊爾汗國就已經與蒙古本部貌合神離,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的汗位之爭只是加深了這種裂痕而已。成吉思汗在世之時,其四個兒子之間的權力爭奪就已經十分明顯,儘管各方勢力經過妥協之後指定第三子窩闊臺為繼承人,但其餘諸子仍舊擁有各自本部的人馬和地盤。

憑藉各自新打下的領地和人口,蒙古諸王紛紛具備對抗中央的資本,其中長子朮赤一脈在東歐草原建立起金帳汗國,次子察哈臺在中亞建立起察哈臺汗國,幼子拖雷繼承了成吉思汗大部分的軍隊並最終由他的兒子忽必烈在中原地區建立起元王朝,此外蒙哥汗的弟弟旭烈兀消滅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之後在西亞地區建立起伊爾汗國,這便是蒙古帝國的五大部分。
表面上看,蒙古人打下的地盤十分龐大,但事實上由於各自為政,他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十分脆弱。公元1243年,朮赤之子拔都掃蕩俄羅斯諸部並在伏爾加河沿岸設立汗帳,至少從這個時候開始蒙古本部就已經指揮不動拔都了。

不可否認蒙古人確實軍力強盛,但在治國理政方面卻極為欠缺。同樣的局面如果放在中原,朝廷一定會想方設法削弱地方、強化朝廷,但蒙古人顯然不具備這樣的傳統和治國智慧,因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各部紛紛坐大。
公元1251年蒙哥稱汗,這也是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得到各部公認的大汗,儘管只是表面上的“公認”。等到蒙哥死後,身在攻宋前線的忽必烈和留守後方的阿里不哥公開決裂,兩人各自召開忽裡勒臺大會並宣佈自己是下一任繼承者,從此蒙古連表面的統一也維持不了。

忽必烈由於親近宋人並大有引入宋文化之嫌,因而遭到蒙古守舊勢力的排斥,在這場汗位之爭中四大汗國和元老貴族幾乎全都支持阿里不哥,但忽必烈的優勢在於精銳的軍隊和為數眾多的謀士。歷時數年之後,阿里不哥戰敗投降,忽必烈憑藉武力成為新的大汗,但卻得不到其餘汗國的承認,而忙於攻宋的忽必烈索性也就不再理會周遭的態度,轉而一心做起元朝的皇帝。自此,統一的蒙古帝國無論從事實上還是名分上統統不復存在。

地圖帝


1206年建立的蒙古帝國之所以在1259年走向分裂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帝國建立之初就在內部產生了分歧,而遊牧民族延續下來的繼承方式無疑也在制度上決定了帝國分裂的必然。

1219年,就在大軍出征討伐花剌子模國之前,在蒙古草原的汗廷上就成吉思汗確立繼承人產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當時有資格繼承汗位的就是成吉思汗正妻孛兒帖所生的四個兒子:長子朮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和幼子拖雷。彼此之間的爭奪激烈最終反映到了成吉思汗死後,幾個兒子以及他們的子孫對於汗位的爭奪。

為什麼說在制度上面決定了這次分裂。因為根據當時蒙古人的習俗,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被人為的分成了四份:長子系(朮赤系)按照當時蒙古人的習慣,應當保留離父親駐蹕地最遠的領地,因此獲得了額爾齊斯河以西的草原,“蒙古馬蹄子所踏到的最遠的土地”;次子察合臺分到了原西遼帝國的故土;窩闊臺雖然成為蒙古帝國的新任大汗,屬於他的家族領地卻只有巴爾喀什湖以東和額爾齊斯河上游的乃蠻舊地;反倒是拖雷,按照蒙古人“幼子守產”的習俗,繼承了以蒙古帝國發源地鄂嫩河上游與克魯倫河上游為中心的蒙古本土。帝國的其餘草原領地和軍隊分給了成吉思汗的幾個弟弟,而被蒙古大軍征服的農耕地帶——中原漢地與中亞的“河中”地區,作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的共同財產,由大汗窩闊臺置官管理。由此可見,當時的蒙古帝國實際上是被分了好幾塊兒。

之後的兩次西征都不斷的拓展疆土,然而並沒有已獲得的領地施行有效的佔領。而當時作為大旱的窩闊臺,表面上仍然可以維繫帝國的統一,但是實際上內部已經四分五裂,各自蠢蠢欲動。蒙哥繼位後,由於當時拔都在輔佐他上臺的過程中具有突出的貢獻,且拔都治下的金帳汗國也是當時最強大的汗國,所以在蒙古帝國內部又衍生出了一個二元帝國來。

然而,拔都和蒙哥的去世才真正開啟了帝國的徹底分崩離析。此外,當時蒙哥死後並沒有制定繼承人,這就引起了之後的爭奪,最先出手的就是他的兩個同胞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兩個人為爭奪汗位兵戎相見,開始了蒙古帝國的第一次內戰。


國家人文歷史


表面原因:汗位之爭。蒙哥汗戰死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開打內戰,造成了蒙古帝國的核心權力分裂。

深層原因:路線之爭。忽必烈主張“行漢法”,阿里不哥反對接受漢文化,金帳察合臺支持阿里不哥,旭烈兀支持忽必烈,蒙古帝國上層被分化。

內在原因:板塊之爭。蒙古帝國先後征服東亞、中亞、東歐、西亞四個板塊,板塊之間民族、宗教、文化、經濟等各方面差異太大,以工業革命前的經濟水平和交通條件,根本無法完成交流融合,根本不可能形成共同體,所以四大板塊分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Alexhan



皋蘭一線


這是個隨著蒙古政權不斷擴張,融入什麼文化圈的問題,元朝就是忽必烈將原先蒙古中央政權進行中原化改造從而創建,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進行中國化,從而在原軍事基礎上完成了經濟政治架構的一切必要條件,最終一舉攻下南宋統一中國,而之前的蒙古就是賠上一個大汗性命也攻不下南宋。原蒙古政權其他旁支融入了其他文化文明圈,不再歸於中華文明範疇。事實上脫離了中華文明範疇蒙族,甚至包括嚴重斯拉夫化的外蒙是悲催的,外蒙甚至在長達幾十年時間裡跟隨前蘇聯視成吉思汗是一個恐怖分子,直到前蘇聯崩潰後才180度大轉彎,怎不讓人感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