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導語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媽媽在後臺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這樣的一件事: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這位粉絲媽媽的孩子,今年6歲正是那個“狗”都嫌的年紀。

什麼收拾個玩具能收拾半天啊,什麼寫個作業磨磨蹭蹭的一晚上都寫不了幾個字啊,什麼叫他洗臉刷牙不說上20遍肯定不會理會啊等等,每次粉絲媽媽都會被氣到恨不得動手揍孩子一頓。

但是呢,一直以來粉絲媽媽都秉持著“不打不罵”的教育方式,總是希望能夠用自己的愛來感化孩子,讓他明白怎麼做才是對的。不過這麼長時間過去了,可謂是好話說盡,道理講到口乾舌燥,但孩子呢,依舊是我行我素,典型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最後,粉絲媽媽說,難道是“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方式出錯了嗎?

這些年來,“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說是很流行的一種教育理念。

這種教育理念,更加強調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從孩子的眼光來看待世界,用不同的心情來看待孩子的諸如不聽話、磨蹭、怎麼叫都叫不動等問題,充分的理解孩子並且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另外這種教育方式還強調要找到孩子的內驅力,與外界的強行干預相比,內驅力才是一個人內心深處動力的強有力來源,當孩子對一些好的習慣,好的品質產生了內驅力的時候,就算是爸爸媽媽不追著教育,效果也是很好的。

說實話,開心爸爸自己也很推崇這種教育方式,畢竟現代兒童教育學都要求我們,能夠有更多的同理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這樣的話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並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

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過上面那位粉絲媽媽的煩惱。

都說理解教育,不打不罵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好,但是一個孩子一個樣,很多孩子真的是辦法用盡也沒有個很好的效果的。再說了,同樣的道理講上幾十遍,別說孩子了,爸爸媽媽都覺得自己快變成唐僧了,直接就過渡成為“嘮叨式教育”了。

那麼,6歲之前的孩子到底該如何教育呢?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6歲,對孩子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年紀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李玫瑾教授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在說孩子6歲前教育的重要性。

《發展心理學》一書中,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分成了7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有著對應的心理與生理,習慣與品質的形成。相比較而言,18歲之前這段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是一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可以說絕大多數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一些品質想法習慣等,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

6歲之前又是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既是孩子前道德階段,也是孩子性格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6歲前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事實上,6歲前的教育和之後的教育方式是有著很大不同的,這主要是由孩子的成長規律決定的。

從生理上講,6歲前的孩子,還處在一個“思想跟不上行動”的年紀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從兒童的生理發展情況來看,6歲前的孩子,神經系統發育還算不上成熟,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以及行為,對外界的刺激容易產生興奮,並且這種興奮久久不能平息,對外界誘惑的抵抗能力也比較差,另外他們對於是非對錯的觀念也並不是很清楚。

這就導致,有的時候就算是爸爸媽媽教育的內容孩子聽進去了也知道了,但如果再遇上類似事情,他們還是會在本能的驅使下做出選擇。實際上並不是他們不聽話,也並不是他們故意和爸爸媽媽作對,很多時候真的是他們“控制不住”自己啊!

當然,這種情況是會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神經系統發育逐漸成熟而好轉的。

從心理上講,6歲前的孩子,大腦很難形成長久的記憶

從心理的角度來講,孩子在6歲前,大腦雖然有了飛速的發展,但是這種發展更多的是體現在腦容量上以及大腦本身的形狀重量等方面,而非長久記憶。

但是培養好習慣,培養好品質這件事,是需要長久記憶支撐的,這樣才能一直指導著孩子的行為,讓他們變得更好。而6歲前的孩子,大腦並沒有長久記憶的功能,他們並不能把前一天的教育和後一天的情況聯繫在一起,這才會出現種種困擾爸爸媽媽的事情。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比如收拾玩具這件事情就很典型,對於6歲之前的孩子來說,限於記憶的不足,他們很難把玩玩具和收拾玩具兩件事聯繫起來進行對比,也就是不能像爸爸媽媽要求的那樣,去按時收拾玩具。

正是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很多爸爸媽媽們費盡口舌苦口婆心,就差把自己變成祥林嫂了,但是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還是沒有好的效果。畢竟孩子的發展規律決定了,這時候的他們只能關注到眼前的事情,至於那些教育的話,真的很難聽進去了。

那麼,6歲前的孩子該怎麼教育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強迫”教育了。

原因也不難理解,6歲前的孩子,生理心理都不是很成熟,這個時候爸爸媽媽選擇的不打不罵,講道理的方式,實際上並不能起到好的效果。與其這樣,還不如爸爸媽媽佔據主動權,用“強迫”的方式,來逼著孩子培養那些好習慣好品質。

比如收拾玩具

在教育孩子收拾玩具這件事情上,爸爸媽媽們沒有必要說什麼“收拾玩具可以使環境清潔”,“收拾玩具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好習慣”,“收拾玩具也是愛護玩具的表現”等等比較抽象的話,直接發命令告訴孩子要怎麼去做,要做到什麼程度,或者不做的後果就行了。很多時候,越是簡單的指令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我知道你現在很累,但是在睡覺前還是要把玩具收拾好,放到原本的位置上,要不今天不能睡覺!”這是命令孩子,必須去收拾玩具,並且收拾到什麼程度的教育。

“睡覺前玩具沒收拾到原本的位置,明天再想玩的時候,你就找不到了。那麼你是不準備玩這個玩具了,還是先收拾好呢?”這是通過對後果的描述,來指導孩子主動去收拾玩具。

對於絕大多數的孩子,這種強迫式的教育方式,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比如孩子不想寫作業

當孩子不想寫作業,想去吃零食或者是玩的時候,爸爸媽媽也不要說什麼“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好好寫作業才能取得好成績”,“按時寫作業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等等,比較虛無縹緲的話。相反的直截了當,堅決的告訴孩子“我知道你現在很累了,但是作業必須現在做完,你可以加速寫完作業,然後多休息一會啊!”,“我知道你現在很想吃點零食,但是吃零食這件事情,必須在寫作業的後面!”

當爸爸媽媽一次次的,用堅定的話語表達出自己意思的時候,孩子也就會明白了,不管自己提出什麼樣的藉口,都是很難達成目標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的把作業寫完再去幹別的事情呢!也就間接的達到了教育孩子的目標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一般來說,爸爸媽媽的“強迫”教育,可以集中在這兩個方面:

當然,強迫式教育並不是萬能的,也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強迫著孩子來做,真正需要爸爸媽媽強迫著孩子的,主要是這兩個方面:

好習慣的培養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重複,以及不斷的培養才能逐漸形成的。而在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光憑他們自己,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所以還是需要爸爸媽媽強迫著孩子去做。

比如寫作業,比如收拾玩具,比如按時上床按時睡覺,比如講文明懂禮貌等,這些可以影響孩子一生,可以決定他們未來成就高低的好習慣,是非常值得爸爸媽媽強迫孩子去做的。

興趣的堅持

另外一個就是對於興趣的堅持了。

6歲前的孩子對於興趣這件事,往往是三分鐘熱度,新鮮勁過去了就不願意堅持下去了。這其實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雖然我們不期待孩子能夠在某個興趣上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但是興趣對於孩子來說,不僅僅是個人氣質的提升,更多的是對心境的磨練,以及對重複的忍耐。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孫楊從小就被強迫著學習游泳,十幾年如一日,這樣才成就了他耀眼的收穫;周杰倫從小就被強迫著學習彈鋼琴,十幾年如一日,這樣才成就了他華語音樂教父的稱號......

如果當初爸爸媽媽們沒有強迫他們的話,想必現在我們看到的明星們會很少。對於孩子的教育也是這樣,強迫他們去堅持,才是未來成功的基本。

強迫教育需要注意的幾個方面

當然,這種強迫教育在實際使用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是需要注意的,比如這幾個方面: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進行強迫教育

強迫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教育,只能是引起他們的反感,也取不到應有的效果。

至於如何尊重孩子,主要是從尊重孩子本身,以及尊重孩子的感受入手。

尊重孩子本身,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像是我們的同事朋友一樣,用一個平等的態度來和他們交流,包括強迫教育的時候也是這樣,這才能更好的讓孩子接受。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禮貌的和孩子溝通。就算是強迫教育孩子,也應該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不太激烈的詞彙,這樣的話,效果也會好一些的。當然,尊重孩子感受的另一方面就是,不要強硬的否決孩子的想法,也不要因此而嘲笑他們,相反的鼓勵孩子全面看待事情,發現自己的不足才是最好的方式。

強迫教育與寬容教育並存

另外,不可能所有的教育都強迫著孩子。

一味的強迫不是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使得教育工作寸步難行,就是直接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使其變得自卑不自信,沒有主見。所以,在強迫教育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寬容教育。所謂的寬容教育,和強迫教育是對應的,也就是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做決定。

比如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聽從孩子的意見,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儘管之後的效果不會很好,但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嘗試,以及後果的差異性,對孩子日後的獨立性以及責任感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

教育孩子這件事,也應該講究“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有嚴有松,這樣的教育孩子才會更容易接受。

給孩子做好榜樣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最後,實際上對孩子所有的教育,都會受到一個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爸爸媽媽的榜樣力量。

爸爸媽媽本身就是一個邋遢的,幹完什麼事情都不收拾的人,就算是在那裡強迫孩子去收拾玩具,效果也不會是很好的。畢竟孩子也會內心嘀咕,爸爸媽媽自己都不做的事情,為什麼還要讓我去做呢?

爸爸媽媽本身就是一個抱著手機不放的人,就算是強迫孩子不要玩手機,甚至是藏起手機不讓孩子找到,教育效果也不會很好,畢竟對於孩子而言,耳濡目染的是玩手機,而不是看書。

很多時候很多事情都是這樣,只要爸爸媽媽做出了好榜樣,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家說是不是這樣呢?

開心爸爸有話說

其實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也沒有萬能的靈丹妙藥,更需要爸爸媽媽們耐心細緻的去觀察孩子的成長,去了解孩子內心深處的想法,然後結合各種育兒書籍育兒文章的建議,最終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那麼,對於6歲孩子的教育,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來說說!

李玫瑾教授:孩子6歲前,比講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強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