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导语

前段时间,有位粉丝妈妈在后台给开心爸爸留言,说了这样的一件事: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这位粉丝妈妈的孩子,今年6岁正是那个“狗”都嫌的年纪。

什么收拾个玩具能收拾半天啊,什么写个作业磨磨蹭蹭的一晚上都写不了几个字啊,什么叫他洗脸刷牙不说上20遍肯定不会理会啊等等,每次粉丝妈妈都会被气到恨不得动手揍孩子一顿。

但是呢,一直以来粉丝妈妈都秉持着“不打不骂”的教育方式,总是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爱来感化孩子,让他明白怎么做才是对的。不过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可谓是好话说尽,道理讲到口干舌燥,但孩子呢,依旧是我行我素,典型的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最后,粉丝妈妈说,难道是“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方式出错了吗?

这些年来,“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方式,可以说是很流行的一种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更加强调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从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用不同的心情来看待孩子的诸如不听话、磨蹭、怎么叫都叫不动等问题,充分的理解孩子并且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另外这种教育方式还强调要找到孩子的内驱力,与外界的强行干预相比,内驱力才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动力的强有力来源,当孩子对一些好的习惯,好的品质产生了内驱力的时候,就算是爸爸妈妈不追着教育,效果也是很好的。

说实话,开心爸爸自己也很推崇这种教育方式,毕竟现代儿童教育学都要求我们,能够有更多的同理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的话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都有过上面那位粉丝妈妈的烦恼。

都说理解教育,不打不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好,但是一个孩子一个样,很多孩子真的是办法用尽也没有个很好的效果的。再说了,同样的道理讲上几十遍,别说孩子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自己快变成唐僧了,直接就过渡成为“唠叨式教育”了。

那么,6岁之前的孩子到底该如何教育呢?今天开心爸爸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6岁,对孩子来说是个很重要的年纪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孩子的很多问题是大人造就的,家长的问题若不调整,孩子的问题也调整不了。如果要想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时间段是在6岁之前。”

李玫瑾教授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在说孩子6岁前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分成了7个时期,每个阶段都有着对应的心理与生理,习惯与品质的形成。相比较而言,18岁之前这段时间是非常重要的,是一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可以说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一些品质想法习惯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6岁之前又是这个阶段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既是孩子前道德阶段,也是孩子性格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6岁前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事实上,6岁前的教育和之后的教育方式是有着很大不同的,这主要是由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

从生理上讲,6岁前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思想跟不上行动”的年纪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从儿童的生理发展情况来看,6岁前的孩子,神经系统发育还算不上成熟,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行为,对外界的刺激容易产生兴奋,并且这种兴奋久久不能平息,对外界诱惑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差,另外他们对于是非对错的观念也并不是很清楚。

这就导致,有的时候就算是爸爸妈妈教育的内容孩子听进去了也知道了,但如果再遇上类似事情,他们还是会在本能的驱使下做出选择。实际上并不是他们不听话,也并不是他们故意和爸爸妈妈作对,很多时候真的是他们“控制不住”自己啊!

当然,这种情况是会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而好转的。

从心理上讲,6岁前的孩子,大脑很难形成长久的记忆

从心理的角度来讲,孩子在6岁前,大脑虽然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脑容量上以及大脑本身的形状重量等方面,而非长久记忆。

但是培养好习惯,培养好品质这件事,是需要长久记忆支撑的,这样才能一直指导着孩子的行为,让他们变得更好。而6岁前的孩子,大脑并没有长久记忆的功能,他们并不能把前一天的教育和后一天的情况联系在一起,这才会出现种种困扰爸爸妈妈的事情。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比如收拾玩具这件事情就很典型,对于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限于记忆的不足,他们很难把玩玩具和收拾玩具两件事联系起来进行对比,也就是不能像爸爸妈妈要求的那样,去按时收拾玩具。

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爸爸妈妈们费尽口舌苦口婆心,就差把自己变成祥林嫂了,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还是没有好的效果。毕竟孩子的发展规律决定了,这时候的他们只能关注到眼前的事情,至于那些教育的话,真的很难听进去了。

那么,6岁前的孩子该怎么教育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强迫”教育了。

原因也不难理解,6岁前的孩子,生理心理都不是很成熟,这个时候爸爸妈妈选择的不打不骂,讲道理的方式,实际上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与其这样,还不如爸爸妈妈占据主动权,用“强迫”的方式,来逼着孩子培养那些好习惯好品质。

比如收拾玩具

在教育孩子收拾玩具这件事情上,爸爸妈妈们没有必要说什么“收拾玩具可以使环境清洁”,“收拾玩具可以培养一个人的好习惯”,“收拾玩具也是爱护玩具的表现”等等比较抽象的话,直接发命令告诉孩子要怎么去做,要做到什么程度,或者不做的后果就行了。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指令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但是在睡觉前还是要把玩具收拾好,放到原本的位置上,要不今天不能睡觉!”这是命令孩子,必须去收拾玩具,并且收拾到什么程度的教育。

“睡觉前玩具没收拾到原本的位置,明天再想玩的时候,你就找不到了。那么你是不准备玩这个玩具了,还是先收拾好呢?”这是通过对后果的描述,来指导孩子主动去收拾玩具。

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这种强迫式的教育方式,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比如孩子不想写作业

当孩子不想写作业,想去吃零食或者是玩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要说什么“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好写作业才能取得好成绩”,“按时写作业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等等,比较虚无缥缈的话。相反的直截了当,坚决的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了,但是作业必须现在做完,你可以加速写完作业,然后多休息一会啊!”,“我知道你现在很想吃点零食,但是吃零食这件事情,必须在写作业的后面!”

当爸爸妈妈一次次的,用坚定的话语表达出自己意思的时候,孩子也就会明白了,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样的借口,都是很难达成目标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的把作业写完再去干别的事情呢!也就间接的达到了教育孩子的目标了。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一般来说,爸爸妈妈的“强迫”教育,可以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当然,强迫式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强迫着孩子来做,真正需要爸爸妈妈强迫着孩子的,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好习惯的培养

对于孩子来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时间的重复,以及不断的培养才能逐渐形成的。而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光凭他们自己,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所以还是需要爸爸妈妈强迫着孩子去做。

比如写作业,比如收拾玩具,比如按时上床按时睡觉,比如讲文明懂礼貌等,这些可以影响孩子一生,可以决定他们未来成就高低的好习惯,是非常值得爸爸妈妈强迫孩子去做的。

兴趣的坚持

另外一个就是对于兴趣的坚持了。

6岁前的孩子对于兴趣这件事,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新鲜劲过去了就不愿意坚持下去了。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虽然我们不期待孩子能够在某个兴趣上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但是兴趣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仅是个人气质的提升,更多的是对心境的磨练,以及对重复的忍耐。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孙杨从小就被强迫着学习游泳,十几年如一日,这样才成就了他耀眼的收获;周杰伦从小就被强迫着学习弹钢琴,十几年如一日,这样才成就了他华语音乐教父的称号......

如果当初爸爸妈妈们没有强迫他们的话,想必现在我们看到的明星们会很少。对于孩子的教育也是这样,强迫他们去坚持,才是未来成功的基本。

强迫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当然,这种强迫教育在实际使用的时候,爸爸妈妈还是需要注意的,比如这几个方面: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进行强迫教育

强迫教育,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尊重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教育,只能是引起他们的反感,也取不到应有的效果。

至于如何尊重孩子,主要是从尊重孩子本身,以及尊重孩子的感受入手。

尊重孩子本身,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是我们的同事朋友一样,用一个平等的态度来和他们交流,包括强迫教育的时候也是这样,这才能更好的让孩子接受。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礼貌的和孩子沟通。就算是强迫教育孩子,也应该用一些大家都能接受的,不太激烈的词汇,这样的话,效果也会好一些的。当然,尊重孩子感受的另一方面就是,不要强硬的否决孩子的想法,也不要因此而嘲笑他们,相反的鼓励孩子全面看待事情,发现自己的不足才是最好的方式。

强迫教育与宽容教育并存

另外,不可能所有的教育都强迫着孩子。

一味的强迫不是激起孩子的反抗心理,使得教育工作寸步难行,就是直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其变得自卑不自信,没有主见。所以,在强迫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宽容教育。所谓的宽容教育,和强迫教育是对应的,也就是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做决定。

比如在一些小事情上,可以听从孩子的意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尽管之后的效果不会很好,但是这种独立自主的尝试,以及后果的差异性,对孩子日后的独立性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教育孩子这件事,也应该讲究“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有严有松,这样的教育孩子才会更容易接受。

给孩子做好榜样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最后,实际上对孩子所有的教育,都会受到一个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爸爸妈妈的榜样力量。

爸爸妈妈本身就是一个邋遢的,干完什么事情都不收拾的人,就算是在那里强迫孩子去收拾玩具,效果也不会是很好的。毕竟孩子也会内心嘀咕,爸爸妈妈自己都不做的事情,为什么还要让我去做呢?

爸爸妈妈本身就是一个抱着手机不放的人,就算是强迫孩子不要玩手机,甚至是藏起手机不让孩子找到,教育效果也不会很好,毕竟对于孩子而言,耳濡目染的是玩手机,而不是看书。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要爸爸妈妈做出了好榜样,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大家说是不是这样呢?

开心爸爸有话说

其实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也没有万能的灵丹妙药,更需要爸爸妈妈们耐心细致的去观察孩子的成长,去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然后结合各种育儿书籍育儿文章的建议,最终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那么,对于6岁孩子的教育,您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来说说!

李玫瑾教授:孩子6岁前,比讲道理更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强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