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政治的這些會議你需要知道!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上海):

成立中國共產黨,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由於當時對中國社會的性質以及由此決定的中國革命的性質、特點等缺乏明確認識,沒有區分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

2.1922年7月中共二大(上海):

大會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區分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分清了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制定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通過《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但不懂得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

3.1923年6月中共三大(廣州):

大會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採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但是,沒有提出無產階級應當掌握國民革命領導權的問題

4. 國民黨一大(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1)

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

(1)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內容,強調對外實行中華民族的獨立,同時主張國內各民 族一律平等。

(2)在民權主義中強調了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應為“少數人所得而私”把 民生主義概括為“平均地權”和“節制資本”兩大原則(後來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 張),並提出要改善工農的生活狀況。

注:這個新三民主義的政綱同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綱領基本一致,因而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大會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這樣,國民黨一大的成功召開,就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5.1925年1月中共四大(上海):

大會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對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但對如何實現無產階級的領導權,特別是對於如何正確處理在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中的種種複雜問題,沒有作出具體的回答;對政權和武裝問題的極端重要性仍缺乏足夠的認識。

6.中共五大(武漢):1927年4月27日一5月9日召開,會議實際上並沒有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7.八七會議(1927.8)

主要內容:

(1)徹底清算了大革命後期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2)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

(3)選出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央臨時政治局。

(4)毛澤東在會上著重闡述了黨必須依靠農民和掌握槍桿子的思想,強調黨“以後要非常 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會議還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 嚴重的錯誤,而找到新的道路”的任務。

注:八七會議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折。

8.中共六大(莫斯科):

1928年6月18日一7月11日召開,會議正確地指出中國仍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現階段的中國革命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主義革命;但又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是阻礙革命勝利的最危險的敵人之一”。這就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界限

9.古田會議(1929.12)

會議通過的毛澤東起草的決議案,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規定紅軍是一個執行革 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必須絕對服從共產黨的領導。擔負打仗、籌款和做群眾工作的任務。加強政治工作。

10. 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1931.11)

大會在江西省瑞金縣葉坪村舉行。通過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以及土地法令、勞 動法等法律文件。選舉產生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臨時中央政府,毛澤東當選為主席。

11.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一17日召開,集中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問題和組織問題(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解決了政治路線問題;延安整風解決了思想路線問題),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2.瓦窯堡會議(陝北瓦窯堡):

1935年12月在瓦窯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在抗日的條件下與民族資產階級重建統一戰線的新政策,批評了黨內長期存在的“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錯誤傾向。會後,毛澤東作報告,系統闡述了這一新政策,闡述了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和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可能的分化,強調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徹底解決了聯合民族資產階級的問題,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

13.洛川會議(1937.8)

會議制定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強調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關鍵在於使已經發動的抗戰成為 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為此,必須實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必須改革政治機構,給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權利,並適當改善工農大眾的生活。會議強調,必須堅持統一戰線中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敵人後方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在國民黨統治區放手發動抗日群眾運動。

14.六屆六中全會(1938.9) 毛澤東做了《論新階段》報告,第一次提出"馬克思中國化" 命題

15.六屆七中全會(1944.5-1945.4)

(1)通過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2)高度評價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套理論、路線、方針、政 策和傑出貢獻,肯定了遵義會議的歷史作用。

(3)指出應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

(4)決議的通過,標誌著延安整風運動的勝利結束

16.中共七大(1945.4)

主要內容:

(1)毛澤東作了題為《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和《愚公移山》閉幕詞。

(2)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即“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 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把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 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 的顯著標志)

(4)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17.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西柏坡):

1949年3月召開,制定了黨在全國勝利後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採取的基本政策,指出了中國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方向。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務必繼續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

18.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9)

主要內容:

(1)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 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被認為是新中國奠基的三個歷史性文件

(2)完成創建新中國的任務,是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來承擔的。

(3)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性質

(4)規定新中國成立後經濟工作政策: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 人民政協的召開,標誌著中國的新型政黨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確立

19.七屆三中全會(1950.6)

確定了當時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時間內,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 基本好轉。會議制訂了黨在建國初期的戰略策略方針,就是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樹敵 太多,造成全國緊張,而應該集中力量向國民黨殘餘勢力、封建地主階級和帝國主義進攻。 按照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精神,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著重抓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完成民主革命的遺留任務。

第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第三,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

第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

20.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9)

通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五四憲法)。

21.中共八大(1956.9)

主要內容:

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我 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我們還必須為解放臺灣、為徹底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最後消滅剝削 制度和繼續肅清反革命殘餘勢力而鬥爭,但是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 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 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 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雖然還有階級鬥爭,還要加強人民民主專政,但其根本任務已 經是在新的生產關係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在經濟建設上,大會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方針。

在政治建設上,提出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使黨和政府的活動做到“有 法可依”和“有法必依”。

在執政黨建設上,強調健全黨內民主集中制,堅持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

在大會發言中,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即:

第一,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為補充;

第二,計劃生產是主體,一定範圍的自由生產為補充;

第三,國家市場是主體,一定範圍的自由市場為補充。

第四,這個思想為大會所採納,並寫入決議,成為突破傳統觀念、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經濟體制的重要步驟

22.八屆九中全會(1961.1) 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毛澤東在會上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23.十一屆三中全會(北京):1978年12月召開,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4.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6)

主要內容:

(1)科學的評價了毛澤東及其毛澤東思想的地位。

(2)指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

(3)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為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開闢道路

25.中共十二大(1982) 鄧小平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制定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

26.十二屆三中全會(1984.10)

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地商品經濟” 新概念。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

27.中共十三大(北京):1987年10月召開。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地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28.中共十四大(1992)

主要內容:

(1)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2)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3)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9.中共十五大(1997) 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提出鄧小平理論,將其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進黨章

30.中共十六大(北京):2002年11月召開。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總結概括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基本經驗,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

31.中共十七大(北京):2007年10月召開。強調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32.中共十八大(北京):2012年11月召開。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總佈局和總任務,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科學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明確提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以及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33.十八屆三中全會(2013.11)

(1)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 治理能力現代化。

(2)首次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34.十八屆五中全會(2015.10)

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 略;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

(1)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

(2)創新驅動成效顯著。

(3)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

(4)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

(5)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6)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7)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35.中共十九大(北京):2017年10月召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