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有茶友問巖茶的製作工藝與紅茶、綠茶比較如何?

巖茶的製作工藝與紅茶、綠茶比是相對複雜的

巖茶的製作工藝可以說是結合綠茶與紅茶的工藝,前半段是紅茶的工藝,後半段是綠茶的工藝

所以小周就從工藝角度來給大家聊聊巖茶的製作工藝。

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大紅袍的採製技術特別,不是採摘非常幼嫩的芽葉, 而是採摘成熟新梢的2—3葉, 俗稱“開面採”,是指葉片已全部展開,形成駐芽時採摘。採來的鮮葉力求新鮮完整,然後進行涼青、曬青和搖青(做青),直到自然花香釋放,香氣濃郁時進行炒青、揉捻,使茶葉捲縮成條形後進行文火焙乾。製成毛茶後,再經篩分、風選、揀剔、勻堆、包裝製成商品茶。

涼青、曬青:鮮葉按標準採收進廠經過涼青後進行曬青。曬青時間以午後4時陽光柔和時為宜,葉子宜薄攤,以失去原有光澤,葉色轉暗,手模葉子柔軟。頂葉下垂,失重6—9%左右為適度。然後移入室內涼青後進行做青。

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做青:搖青與攤置相間進行,合稱做青。做青技術性高,靈活性強,是決定毛茶品質優劣的關鍵。搖青使葉子邊緣經過摩擦,葉緣細胞受損,再經過攤置,在一定的溫度、溼度條件下伴隨著葉子水分逐漸喪失,葉中多酚類在酶的作用下緩慢地氧化並引起了一系列化學變化,從而形成烏龍茶的特有品質。武夷巖茶鮮葉肥厚,要重搖並延長做青時間,搖青共3—5次,每次搖青的轉數由少到多。搖青後攤置歷時由短到長,攤葉厚度由薄到厚。第二、三次搖青必須搖到青味濃強,鮮葉硬挺,俗稱“還陽”,梗葉水分重新分佈平衡。第四、五次搖青,視青葉色、香變化程度而靈活掌握。做青適度的葉子,葉緣呈硃砂紅色,葉中央部分呈黃綠色(半熟香蕉皮色),葉面凸起,葉緣背卷,從葉背看呈湯匙狀,發出蘭花香,葉張出現青蒂綠腹紅邊,稍有光澤,葉緣鮮紅度充足,梗表皮顯有皺狀。

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炒青、殺青:炒青要及時,當做青葉青味消失,香氣初露即應抓緊進行。在高溫下破壞茶葉中的酶的活性,停止發酵,穩定做青的品質,還有讓茶葉變得柔軟,便於下一步揉捻。

揉捻:武夷巖茶的揉捻要掌握熱揉,快揉,短揉。揉捻約八分鐘左右,如果茶青葉採得過老,揉捻時茶葉條索容易出現過鬆的狀態和茶碎片,還有炒青殺青要是炒得不到位,也會造成被擠壓成碎片的問題。

烘乾:揉捻完後即可進行毛火乾燥,毛火要求高溫快速烘焙,提高滋味甘醇度,發展香氣和加深湯色,力求避免悶蒸現象,或則香低、味苦、色澤灰暗。

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大批量生產採用自動烘乾機,毛火溫度120—150度,攤葉厚度2cm,歷時10—15min,下機毛火葉含水量20%—25%

看完以上的巖茶的製作流程,相信你已經對工藝的每一步有個大致瞭解,現在說重點,巖茶是半發酵烏龍茶,之所以會複雜,就難在發酵上,如何將“半發酵”發酵到位,沒到位茶葉就太青,而發酵過頭就成了紅茶。

為什麼說武夷巖茶製作工藝複雜


巖茶的製作難點就這做青這個階段,所謂“看青做青”在於製茶師傅對茶葉的把握程度,採摘過嫩需要輕搖,次多,採摘過老,可重搖


真實、不作假,純粹的製茶人:小周同學

緣分是這麼奇妙,讓你找到了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