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狀元的含金量最低,不僅官小沒實惠,而且和進士沒有差別

狀元這個頭銜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比光鮮的,在科舉時代,中狀元被認為是祖上積德,光耀門楣的盛事。可是在宋代中期以前,狀元的含金量並不高,也沒有後來那樣受人們重視,尤其是五代時期,狀元和普通進士幾乎沒有差別。


五代時期狀元的含金量最低,不僅官小沒實惠,而且和進士沒有差別


五代中原五朝、南唐、南漢、前蜀、後蜀、吳等加在一起共有進士考試121次,應有狀元121人,而實際上能留下姓名的狀元僅有32人,可見,五代的狀元大部分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狀元並不看重,並不津津樂道其事蹟。
狀元在五代不受重視,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五代狀元多半官職不高。在已知的32位狀元中,有11人均未見仕途經歷,還有一人奪魁後不久便死了。剩下的20位,有的人分別為拾遺、推官、正字等,幾乎都是最低級別的官員。官職低了,自然也就沒有影響力,很難在史書上留下痕跡。

五代時期狀元的含金量最低,不僅官小沒實惠,而且和進士沒有差別


二是五代時中了狀元並無實惠。五代沿襲唐制,狀元與普通進士一樣,一般不是在公佈名次時直接授官,需要通過吏部的開始方能進入仕途。但即使是通過了吏部的考試,狀元的授官只能是從起點的從九品上開始。直到宋代中期以後,狀元的起點才是七品官,明清時期,狀元入仕的起點則為從六品的翰林院修撰。
五代唯一官職宰相的王溥,是奪魁後唯一受到重視的狀元,起點為秘書郎(從六品),另外還有副宰相王樸,起點為校書郎(正九品上),也比規定起點略高。
南唐的伍喬,頗有才氣,他奪魁於保大十三年(955),長期在地方當幕僚,至南唐滅亡之際的宋開寶八年(975)還是個員外郎,可見起點之低,升遷之慢。

五代時期狀元的含金量最低,不僅官小沒實惠,而且和進士沒有差別


另外一位狀元樂史奪魁後,由於齊王李景達的極力推薦,授予秘書郎,起點不低。但入宋後,他又重新考了個進士及第,又做了幾十年官,最後還是個職方員外郎,等於一輩子沒有升遷。
明清時期的普通進士一般都授職正七品或從七品,而狀元不經朝考便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五代狀元要想達到明清狀元的起點官階,一般要熬二十多年,大部分人終生都未熬到。就五代時期的狀元而言,“狀元”的桂冠並未給他們帶來任何實惠。在待遇方面,與宋中後期的狀元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五代時期狀元的含金量最低,不僅官小沒實惠,而且和進士沒有差別


三是五代時期狀元的頭銜不響亮。五代時,“狀元”這一稱謂叫得不響。早期的記載一般只稱“甲科”、“甲第”、“高第”、“榜首”或“第一名”。如《玉堂閒話》只說狀元鄭雍是“一舉甲科”;《舊五代史》稱狀元崔周度是“舉進士甲科”。
更有甚者,不少記載根本無視科舉名次,記狀元也只是籠統地說“進士及第”,如《舊五代史·王樸傳》記載:“樸字文約,漢乾祐中擢進士第”;再如《太平廣記》談及狀元陳逖時只說,“某年州人陳逖進士及第”。
而且在許多的史料中,往往在提到某一進士科考試時,往往只提考官的名字,即知貢舉的名字,而不提狀元是誰,甚至還說“甲等無名”,即沒有分等級名次。正因為五代狀元並無實惠,官職也不高,所以人們往往不去特意強調誰是狀元。
需要說明的說,五代的進士科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叫“傳衣缽”,這也很能說明當時的狀元不受重視。何謂“傳衣缽”呢?就是主考官當年是進士第幾名,就會選擇他認為最好的學生為第幾名。
比如後唐長興四年(933),和凝以郎中、翰林學士知貢舉,因為他本人先前是以第十三名進士及第的,所以便將最得意的門生範質特地取為十三名,以便將來傳自己的“衣缽”,卻不將範質定為狀元。若是當時狀元的名聲響亮,且有實惠,這豈不是坑了範質嗎?


總之,對於狀元子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我們必須要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來進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五代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狀元和進士一樣,沒有特殊的待遇,是不被重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