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很難做到,但是比口罩還重要

鍾南山說:“新冠疫情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如果疫情再來,怎麼辦呢?

現在口罩似乎成了安全的象徵,有些人看到不戴口罩的人就害怕,看到口罩就安心,戴上口罩就放心。

德國聯邦衛生部部長就告誡說:“戴口罩會給人帶來虛假的安全感”!也就是說,戴口罩可能讓你感覺安全了,其實則不然。

關於戴口罩有很多中說法,證據也是各種都有。本文不去討論戴口罩的對錯,畢竟如果要求戴,那麼你就必須戴,如果你想戴,也有,那我也無意勸你不戴。

但是,即使戴口罩,你也應該知道新冠傳播最大的危險是來自你的手。

肺炎主要是通過飛沫傳播,如果你和人說話的時候面對面且離的很近,她嘴裡噴出來的飛沫直接進入你的嘴裡,你就可能會被傳染。但現在大家這麼警醒,都已經知道不要這樣做了。

飛沫比空氣重,不會傳播很遠,因此對話中的危險並不大。真正的危險是攜帶者離開了,她的飛沫還留在很多固體的表面,比如門把手、電梯的按鈕以及扶手。而你進門會開門,進入電梯會按按鈕,扶扶手,這些病毒就到了你的手上。

當然,到了手上其實也沒關係,有皮膚在保護我們,病毒進入不了體內。

問題是,我們人類有一個根深蒂固的習慣,就是摸臉。2015年的一個研究中,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的學者們錄下來了26個大學生的視頻,記錄他們摸臉的次數。發現,平均每個人每小時摸臉23次,大約2分多鐘就會摸一次。其中,44%摸的是黏膜部位(眼、鼻、口)。病毒就是通過這些黏膜部位進入的人體,讓我們得病的。

你可能會說,那我們要是不摸臉,豈不就不怕了。是的,假如你不摸臉,你甚至都不需要洗手,就可以和往常一樣出門,與人交流,只要你不面對面吃別人的唾沫星子,感染的機會就極低。

問題是,幾乎沒有人能夠做到不摸臉。更嚴重的是,幾乎所有人絕大部分情況下意識不到自己在摸臉。

比如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摸了很多次臉。現在你讀了這篇文章,觀察一下自己,你會發現僅僅在讀這篇文章的幾分鐘裡,你就已經摸了好幾次臉了。

摸臉,尤其是摸眼睛、鼻子和嘴巴,是最危險的。絕大多數的傳染病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傳播的。

那麼,你可能會說,我不摸不就行了。

其實我們都這麼想的,但是真的是難以做到啊。有證據發現,胎兒在未出世的時候,在母體內就開始摸臉了。更重要到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我們在摸臉。

那人為啥要摸臉呢?

研究發現有可能是調節情緒的一種方式。比如人的緊張的時候就會更容易摸臉。事實上,孕婦如果緊張都會導致胎兒摸臉的次數增加。(壞了,現在肺炎搞的這麼誇張,大家豈不是都很緊張,豈不是會增加摸臉的次數!)

那怎麼辦呢?

反正告訴自己“不要摸臉”幾乎肯定會適得其反,原因可以看看我到這篇文章。

可見,要減少摸臉,可能必須需要一些外部到幫助。有到公司研製了特製的手套。但並不是因為戴手套摸臉就安全了,因為戴手套到效果和用手摸臉到效果差不多。這種特殊手套到作用是在你摸臉到時候提醒你你在摸臉了。這樣你就可以控制自己來停止摸臉到行為。

總結一下:

1、摸臉是傳染最主要的途徑,因此,要提醒自己減少摸臉、揉眼睛的次數; 2、洗手是最佳方法,每次出門回來,飯前便後都要洗手;

注意手部衛生,才能真正戰勝肺炎!

參考文獻:

1、 Baumeister, R. F., & Leary, M. R. (1995). The need to belong: Desire for interpersonal attachments as a fundamental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7(3), 497–529.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7.3.497

2、Cacioppo, J. T., & Patrick, W. (2008). Loneliness: Human nature and the need for social connection. W. W. Norton & Company.

3、Kwok, Y. L. A., Gralton, J., & McLaws, M.-L. (2015). Face touching: A frequent habit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hand hygiene.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43(2), 112–114. https://doi.org/10.1016/j.ajic.2014.10.015

4、Reissland, N., Francis, B., Kumarendran, K., & Mason, J. (2015). Ultrasound observations of subtle movements: A pilot study comparing foetuses of smoking and nonsmoking mothers. Acta Paediatrica, 104(6), 596–603. https://doi.org/10.1111/apa.13001

5、Grunwald, M., Weiss, T., Mueller, S., & Rall, L. (2014). EEG changes caused by spontaneous facial self-touch may represent emotion regulating processes and working memory maintenance. Brain Research, 1557, 111–126. https://doi.org/10.1016/j.brainres.2014.02.002

6、 Reissland, N., Aydin, E., Francis, B., & Exley, K. (2015). Laterality of foetal self-touch in relation to maternal stress. Laterality, 20(1), 82–94. https://doi.org/10.1080/1357650X.2014.920339

7、Mueller, S. M., Martin, S., & Grunwald, M. (2019). Self-touch: Contact durations and point of touch of spontaneous facial self-touches differ depending on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load. PLOS ONE, 14(3), e021367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136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