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北宋名將潘美一生南征北戰,立下了不少功績,卻在死後被民間故事描繪成一個大奸臣,可謂冤到家了。為什麼別的名將死後被後人景仰,而潘美卻揹負很多罵聲呢?潘美被誣名的背後,有沒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呢?

潘美(925—991),字仲詢,生於亂世,少懷大志。他曾說過:"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碌碌與萬物共盡,可羞也。"公元 950 年,後漢大將郭威篡漢建立後周,潘美與趙匡胤都是後周的臣子。周世宗繼位後,潘美任供奉官,並隨周世宗徵北漢大獲全勝。戰後潘美被提撥為西上閣門副使,後又升任陝州監軍,深得周世宗器重。 公元 959年,周世宗病逝,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了宋朝。當時的宋朝北有契丹遼國和原的北漢,南有南唐、吳越、後蜀、南漢等國,960 年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又打著"驅逐趙賊,回覆周室"的旗號,發動叛亂。趙匡胤以石守信為招討使,潘美為行營都監,平定了這次叛亂。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開寶三年,宋太祖命潘美征討南漢。潘美的連續攻佔了賀、昭、桂、連等州,直逼南漢門戶韶州城下。 當時的韶州有南漢十萬人馬,潘美一戰斬殺數萬南漢軍,成功攻佔了韶州,兵鋒直指廣州。潘美定下以火攻取廣州之計,派遣數千人夜間手持火炬,火攻廣州。南漢軍驚慌失措之下,被潘美打得大敗,南漢國只得向宋投降。

開寶七年九月,宋太祖又令潘美、曹彬率十萬大軍征伐南唐。潘美身先士卒,搶渡秦淮河,大軍兵臨金陵城下。南唐後主李煜連夜派數千人偷襲潘美部,潘美與南唐短兵相接,大敗南唐軍,並順勢一舉攻克金陵,潘美也因功被封為宣徽北院使。

宋太祖病死後,契丹遼國不斷侵擾宋朝邊境,宋太宗命潘美為知幽州行府事,抵禦遼國。潘美率軍扼守住遼中的咽喉固軍,擊敗遼國數次來犯的騎兵。 宋太宗以潘美之公,封其為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雍熙三年,宋太祖命潘美、曹彬、崔彥率軍北伐,以楊業為潘美副將。 宋朝北伐初期勢如破竹,主帥曹彬產生了輕敵心理,率主力孤軍深入,結果被遼軍殺得大敗,宋太宗忙令宋軍撤退。 楊業建議潘美派兵,吸引住遼兵主力,然後派精兵埋伏在撤退的路上,掩護軍民撤退。但是監軍王詵反對這個計劃,要楊業從雁門大路出擊。宋朝監軍權力很大,潘美只得同 意王詵的意見。楊業臨別時,要求潘美在陳家峪口埋伏步兵和弓弩手,等楊業部撤退到此地時,帶兵接應,與楊業兩面夾擊,可以反敗為勝。

潘美按照楊業的計劃在陳家峪設伏準備接應,但王詵怕楊業搶功,不斷催促潘美撤退。等楊把遼軍引向陳家峪時,一個宋軍的影子也沒有。楊業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壯烈殉國。 宋太宗事後將王詵革職查辦,將潘美連降三級,潘美此後被閒置起來。淳化二年,潘美去世了,享年67歲。宋太宗追贈其為中書令,諡"武惠"。

陳家谷一戰是潘美一生的轉折點,元代脫脫編撰的《宋史·楊業傳》中說:"(楊業)將行,泣謂美曰:此行必不利。望以步兵夾擊救之;美俄聞業敗,即麾兵卻走。業為契丹所擒,乃不食,三日死"。正是這段記載拉開了潘美被黑的大幕。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楊業兵敗陣亡與潘美的確有關,但潘美對楊業的死責任有多大?雍熙北伐失敗,主要責任不在潘美;宋軍撤退時,主要任務是要將百姓內遷轉移,所以暫避敵鋒是最為穩妥的。但監軍王詵出於嫉妒心理,怕楊業立功,反對這個計劃,逼楊業出戰與遼軍硬剛,使得楊業最終兵敗身亡。主帥潘美的責任,是置楊業於不顧,並沒有按照事先的,在陳家峪埋伏,而是自顧自的撤退,所以王詵後潘美對楊業之死是該負有責任的。

楊業的兵敗最大的原因在於監軍王詵否定了楊業原來的計劃,逼其正面出戰;而潘美作為主帥,不能堅持正確的意見,事事以王詵馬首是瞻,事後被"削秩三等"也並不冤枉。但是總體來說,王詵要負主要責任,潘美負將要責任。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從北宋開始,"楊家將"的故事便在民間開始流傳,楊業英勇善戰、忠君愛國、捨生取義的高貴品質深入人心。但是在北宋時,潘美在楊家將故事中,也並不是徹頭徹尾的壞人,與楊家也沒有什麼恩怨,並沒有被老百姓視作奸臣。

潘美形象的第一次轉變,來自北宋大文豪蘇轍的一首詩。蘇轍在《過楊無敵廟》中寫道:"行祠寂寞寄關門,野草猶知碧血痕。一敗可憐非戰罪,太剛嗟獨畏人言。馳驅本為中原役,嘗享能令異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隱,誅肜聊足慰忠魂。"這首詩寫出了楊業的忠勇報國,但最後兩句用晉代周處的典故,將楊業之死的責任歸於潘美身上,蘇轍是個影響力很大的文人,他的這首七律將潘美推上了風口浪尖,使潘美的形象開始發生轉變,並影響到了後世文人的創作。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楊業

民間潘美的奸臣形象主要來自元代雜劇《楊家將》。這出雜劇借楊業與楊七郎之口說道:"只恨那潘仁美這個奸賊,逼的俺父子並喪番地",還把杜撰出來的人物楊七郎,說成是向潘美求救時,被潘美灌醉後綁在樹上亂箭射死。劇中的八王趙德芳將潘美與楊家結仇的原因解釋為潘美在徵後漢時,被楊業射了一箭,所以楊業降宋朝後,潘美常記一箭之仇,一心想要謀害楊家父子。但是這出雜劇中,還沒有出現楊七郎打擂,打死潘美兒子,兩家結仇的劇情。

有蘇轍的詩在先,又有元代雜劇在後,潘美的形象也逐漸被刻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奸臣。在民間文學的傳播過程中,潘美的演義形象被橫向滲透到正史領域,從功臣轉化成罪臣。

歷史題材的文學創作,通常都是在真實的歷史基礎上,增添一些情節加以擴充,使之形成一個新的完整文本。明代熊大木版《楊家將演義》便是在這個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楊家將演義》從頭到尾都不忘對潘美進行醜化,潘美在這部作品中,是一個對名位、權利極為迷戀的人,也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為隨後的潘楊恩怨做好了鋪墊。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與正史相比,作為主帥的潘美挾私報怨,昏庸無能,故意用錯誤的軍事部署讓楊業戰死,將突圍求救的楊七郎射殺,將楊家將的悲劇推向了高潮。《楊家將演義》中的潘美已經徹底成為心胸狹隘、殘忍狡詐、貪圖名利的奸臣形象。

"楊家將"故事是一個積累流變的過程,潘美歷史形象與文學形象的錯位也有著深層的原因。 宋代周邊強敵環伺,民族矛盾尖銳,接下來的元代更是設立了"蒙古、色目人、漢人、南人"的四個人種等級制度,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達到了高潮。民間普遍希望能出現一位英雄去改變這樣的社會氛圍,這也是民間感情的趨向的。楊家將忠勇報國的氣節符合人們對良將的期望,但是還需要一個禍國殃民之人去反襯楊家將的忠勇,與楊業之死有關的潘美正是反面人物的最佳選擇。《楊家將演義》中的忠奸鬥爭,暗含對於誤國奸臣的批判和對忠義之臣的褒揚。楊業抵禦外寇、保衛邊疆是一條主線,忠奸鬥爭是為了推進劇情而設的副線,目的是烘托出人們對忠臣義士的期盼,用忠奸之間的對立和鬥爭,拔高楊家將忠君愛國形象。

潘美形象的變遷,剛好能夠服務創作者的需求,無論在民族矛盾還是忠奸之辨,都需要有一個"潘美"的形象存。封建時期文人無法實現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時,只能藉助手中之筆以 舒其憤,在"崇楊貶潘"創作理念的背後,是他們對君明臣賢、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渴望。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回到歷史本身,潘美有沒有害楊業之心呢?我們可以拋開文學虛構去分析一下。當時的潘美身為檢校太師、忠武軍節度使、韓國公,而楊業只不過是五品雲州觀察使,讓楊業作潘美的副手隨同出征,是宋太宗對楊業的破格使用。 對一個降將如此重視,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猜忌和妒嫉。《楊業傳》寫道:"主將戍邊者多忌之,有潛上謗書斥言其短,帝覽之皆不問,封其奏以付業"。這種超常的信任,是有可能引起潘美的妒嫉的, 陳家峪之役正好給了他除掉楊業的機會。《楊業傳》記載,楊業在率軍出征前要求潘美在陳家峪埋伏接應時,是"泣謂美曰",當他撤到陳家峪未見到援兵,又一次"大慟",這兩次落淚,說明楊業心理上是有所準備的,他在出徵前就很可能想到了這個結局。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從明朝開始,口述歷史和戲劇已經影響到文人、史書對潘美的記載和評價。王夫之在《宋論》中說:"潘美之陷楊業而不肯救,以避功也",就是直接指出潘美是因為嫉妒楊業,而不肯救楊業的。這證明至少到在清初時,文人群體已經普遍認同口述歷史的說法。清順治年間,御史顧如華甚至上奏,廢除潘美的從祀資格,居然被順治皇帝批准。

口述歷史與史書不同,史書在編修時,對歷史真相可能出於某種目的進行部分遮蔽。孔子編《春秋》時,便

"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後世史官在修史時,也常將這種"春秋筆法",去刪減、過濾、捨棄一些事實。今天我們能看到的史書,有一部分只是寫史者筆下的"歷史",是支離破碎的"歷史"。但是越是遮掩防範,越能激發起人們的好奇心。從某一蛛絲馬跡出發的各種秘聞、街談巷議,便應運而生,產生了口述歷史。口述歷史是對正史的修正與補充,使歷史更豐富具體、更生動細膩。

司馬遷的《史記》中,歷史被他寫得有血有肉,感情充沛。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手投足,以及許多罕為人知的生活細節、私話秘事都被寫進《史記》。司馬遷在創作《史記》時,便是採用了大量的口述歷史,廣泛蒐集民間的口頭傳說,將歷史寫得豐滿、 圓潤,成為"無韻之《離騷》"。

北宋名將潘美是怎樣被“口述歷史”誣名的?還原一個真實的潘美

古代在史官之外,還設有專門採集民間傳說的稗官。稗官"於經傳所言者數十言耳,彼則演成千萬言。東方朔三山之求,諸葛亮九曲之勢,於史籍無其事,彼則肆為出入"。歷史在民間的傳播最忌平淡,和史書相比,口述歷史忠奸對立,善惡分明,美醜映襯,滿足了人們的心理期待。潘美形象在史書中寫得比較曖昧,但在民間口述歷史中長期流傳,並走樣變形,影響到人們對潘美的歷史評價,這都是由口述歷史存在著異化、蛻變為文學的可能性決定的。

史書的侷限決定了口述歷史的長期存在。 口述者有選擇的自由,遺忘、編造的情況都有可能發生。史書需要反覆審定材料、力求真實再現人物原貌,而戲曲、小說等民間俗文學則可以廣泛吸取傳說、佚事等並展開想象、主觀評判,由此產生的人物形象必然會出現失真。所以潘美形象的變遷,是在史書、歷史、社會、民間文學等多種因素合力作用下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