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農村孩子還能這麼“學”

疫情之下,農村孩子還能這麼“學”

*來源:光明微教育(ID:gmweijiaoyu)

疫情之下,許多行業發展停滯。然而,“在線學習”按下了快進鍵,網絡課堂一時間成為“停課不停學”熱點。

馬雲公益基金會對鄉村教師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設備、網絡、家庭教育等問題,線上教學在鄉村教育的大環境中還需要一定時間的發展。

教育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停課不停學”不是指單純意義上的網上上課,也不只是學校課程的學習,而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只要有助於學生成長進步的內容和方式都是可以的。

除了網課,還有什麼教學形式、教學內容適宜在偏遠的農村開展呢?

生活大課堂,正是勞動時

幹農活是四川省宜賓市高縣來複鎮瀠溪小學六年級學生鄧安鑫這個假期很特別的一項學習內容。

疫情之下,农村孩子还能这么“学”

每天早上,鄧安鑫早早起床閱讀、做作業,早飯後就跟著媽媽上坡摘茶葉、挖地、栽玉米秧。“一開始我不太會種菜,在媽媽的指導下,漸漸地我也幹得像樣了。”鄧安鑫說,雖然這段時間太陽比較大,臉也曬黑了,但能學到幹農活的技能技巧,手上的勁兒比以前大了許多,能幫媽媽減輕負擔,她很樂意。

幹完活收工回到家裡,鄧安鑫就帶著妹妹,幫媽媽做飯、洗碗、打掃衛生,有時間就和妹妹唱唱歌、跳跳舞,表演一段給媽媽看,家裡處處洋溢著歡笑聲。 宜

賓市高縣來複鎮安寧小學五年級女生羅丹婷,從小失去父母,她和弟弟從小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每天早晨起床後,羅丹婷邊背課文,邊給幹農活的爺爺奶奶做早飯。吃完飯收拾好就帶領弟弟學習,中午又要按時做飯。下午就和爺爺奶奶去上坡,一個女孩子,撿柴,栽包穀秧,背桑柴,幫忙採茶。

班主任陶天玉告訴記者:“在我眼裡她完全是一個超人,洗衣,做飯,餵雞鴨,沒有她不會的。”

疫情之下,农村孩子还能这么“学”

“知識教學為輔,生活教育為主。”瀠溪小學校長何宇告訴記者:“我們是比較偏遠的農村學校,瀠溪農村家庭大部分未開通網絡或未使用智能手機,各校點採用教師電話通知和網絡助學兩種形式指導學生居家自學。現在提倡五育並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這一次想把重點放在德、勞、體上,這些能讓學生在家裡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一個限制。”

“加長版的寒假雖然學生不能到校,但也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教育空間,我們一定要抓住居家隔離的契機,讓學生在家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河北省涉縣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陳旺生說,宅家期間,除了讓學生學習必要的“空中課堂”文化知識,我們應該讓孩子們在勞動中磨練意志品質。

家住農村的關防鄉前巖小學六年級學生趙志祥,和爺爺一起到田間翻地、種豆角。“在家裡除了跟老師學習課本知識,我還跟奶奶學會了剪紙、做家鄉的抿節飯,還有一次用紡車紡線的體驗,這不僅鍛鍊了我的動手能力,更讓我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欽佩不已”,索堡中學初二學生盧佳夢興奮地說。

“‘突然架空’了的學校教育,讓學生們有機會長時間和父母親人朝夕相處,他們一方面需要認真響應政府號召居家隔離,同時作為家庭一員如何做好親朋好友的說服工作努力不聚集少外出,如何讓突如其來的居家生活恢復秩序、富有意義,這對絕大多數兒童少年來說很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有機會作為一份子參與家庭事務併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教授劉堅告訴記者。

他們的生活體驗、人生歷煉和社會閱歷,對學生們來講是一部部活生生的中國社會發展史;一朝讀書便高高掛起的油鹽醬醋、衣食住行,瞬間成為大中小學生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真實情境下的自然學習、實踐學習,完美再現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想。所有這一切,可以極大地彌補現行教育體系對學生“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的嚴重短板。

居家學習,重養淡教

疫情之下,更多的是居家生活。

羅丹婷說:“在停課不停學期間,我得到了很多和爺爺、奶奶、弟弟共同相處的時間,我很開心。”

就讀瀠溪小學六年級的劉榮海,是一個上進懂事的男孩,家裡六口人,由於疫情原因,爸爸、媽媽沒能回家過年,他就和爺爺、奶奶、姐姐一起生活、學習。

疫情期間,劉榮海和姐姐一起學習。學習之餘,他還堅持鍛鍊身體,跳繩、下蹲、俯臥撐,一個人做覺得不來勁 ,就邀請姐姐一起比賽,爺爺當裁判。爺爺身體還利落,有時劉榮海還會和爺爺比賽俯臥撐。“老師說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我和姐姐、爺爺一起鍛鍊,一起提高。”

疫情之下,农村孩子还能这么“学”

“師生居家期間,培養熱愛閱讀、關注國家大事等良好的習慣;開展趣味活動,加強居家鍛鍊,增強抵抗力;居家展開藝術活動(小製作、手抄報等),倡導學生在家庭裡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拖拖地、洗洗碗、洗洗衣服、學著做做可口的飯菜),陪伴父母,爭做和美少年。”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大堰鎮中心學校校長杜軍告訴記者:“我們採取的是分類施策,重養淡教的教學方式。偏遠山區的孩子,可能沒有條件上網課,大堰學校教師們各施其才,儘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鍛鍊、自主勞動、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大堰鎮中心學校班主任老師組織學生通過作品展示、錄音、視頻、圖片等多種方式在微信上分享在家學習心得、成長趣事,讓學生在家依然感受到身處集體之中,真正做到“隔而不離”疫情面前,家校攜手,停課不停學,共同努力,讓學生足不出戶,收穫滿滿。

疫情之下,农村孩子还能这么“学”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胡家鎮小學孩子們的繪畫&手抄報作品,圖片來自馬雲公益基金會)

“因地制宜地創新一些方法去學習,這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學習日益走向科學化的世界,越來越脫離日常生活的世界,好像跟生活無關了,實際上它應該回歸到生活當中。”東北師範大學教授鄔志輝表示,這首先需要觀念的轉變,讓家長也知道身邊處處可學,而且要跟知識結合起來。要思考如何把生活變成知識,然後用學到的知識再反饋給生活,來改進、改造我們的生活和周邊的社會。所有的知識都是在生活當中的,只要生活在進行,人就會在生活中獲得成長,因此也就在接受著教育。

“常態環境下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根,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擴展。那麼,在居家學習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成了平等的合作者,家校合作區共育是學生居家學習的可靠保障。”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志勇認為,家長既是學生居家學習的管理者,也是學生居家學習的大夥伴,必須做好表率,帶頭鍛鍊、讀書,主動參與家務勞動等。在這個過程,家長要學會與學生多商量,尊重學生。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微教育”,作者靳曉燕、唐芊爾、李曉東。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