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太后地位高,权力也很大,是不是说明古代男尊女卑并不存在? ?

平方反比定律


几个人或者一个小范围的特殊现象,并不能说明社会的整体现状。以点带面的看问题,那势必是盲人摸象,看得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男尊女卑”这个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久。从青铜时代开始,就已经有了这种现象的出现。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更是很好的为我们佐证了这一现象。

这个现象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男尊女卑的具体体现表现在了哪些方面?既然男尊女卑,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大权在握的皇太后呢?我今天就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些疑惑。

分析

  • 由“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在原始社会,大概也就是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之初,还不是父系社会,而是母系社会。

这个时候,女性的地位要高于男性,女性在氏族公社中掌握着其支配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与崇拜。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女性对女社会的贡献程度要相对的高于男性。因为当时的社会还主要是以采摘为生,而且女性有着男性所没有的能力,即“生育能力”。

无论是从劳动贡献来看,还是从延续以及发展整个氏族公社来看。女性在当时都要比男性重要。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之前的很长时间里都是“母系社会”。

而到了新时期时代,劳动生产发生了变化,男性以其远超于女性的体力优势开始占据劳动的主导地位。

加之部落之间为了争夺地盘、资源而爆发的一系列战争,都让男性有了更多的表现机会。这个时候母系社会开始向父系社会而转变。

从古老的女阴崇拜开始转向男根崇拜,“男尊女卑”的这种意识开始逐渐形成。

等到了黄帝部落时期,社会开始逐渐的形成宗法制度,男子的地位越发的提高起来。男子可以去代表一个家族,而女子逐渐的成为男人的附属品。

到了周王朝的时候,贵族阶级开始形成,于是就有了“媵妾制”。也就是“媵妾”随嫁的多妻制。而这,势必就会引起了未来的财产分配问题。

这就又形成了后来的嫡、庶之分。“媵妾制”与“嫡、庶之分”促成了春秋后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封建礼法制度,开始对女子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约束。

到了东汉时期,班昭顺应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做了《女诫》,在这里面严格的规定了所谓的“三从四德”“夫妻纲常”等一系列剥夺女性权利的道德理论。

此后,男尊女卑的现象开始具体化,而且也“有据可循”。

  • 为什么会有“男尊女卑”这种现象出现。

一个现象的出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探寻其历史的根源。既然他出现了,那相对而又就会有一定的合理性。

“男尊女卑”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男性对社会的影响要远远的高于女性。也就是说性别所带来的天生差异促使这种现象出现。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劳动变得要比之前更为复杂。之前人们为了维系生活而进行的劳动基本上就只有采摘与打猎。

而在这之后,农耕开始逐渐的走向历史舞台。相比之下,男性与生俱来的力量优势要让他们更容易在劳动中占有优势地位。

另一个就要说到战争,当部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部落之间就会发生围绕着土地、资源而进行的战争。

相对女子而言,男子在战争中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而战争越多,男子的重要性就越发的显现出来,于是男子开始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

占据主导地位之后,男子就成为了部落,氏族的领导者。而相对理性的男子要比相对感性的女子更适合去管理以及推动一个部落的发展。

从此,男性就占据了整个社会的领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领导地位变得越发的牢固,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说了算的都是男子。

这样一来“男尊女卑”的现象自然就会形成。而且会随着封建礼法制度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除非从根本上推翻封建礼法制度,否则这种现象无法改变。

  • “男尊女卑”的具体体现

“男尊女卑”在古代几乎是覆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到国家核心下到底层百姓,大到社会集体小到一个家庭,都有所体现。如果说面面俱到的来举例子那肯定是做不到的,咱们就简单的说几个点。

从国家的权力机关上来说,女性要有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觉悟。女子不用甚至是不能去读书,她们也没有机会去参加科举考试。

国家剥夺了女性学习自由的权力,但却强加给了她们另一个作用,那就是和亲。

在外交上,很多朝代都会选择以和亲的方式来加强外交关系,或者是解除一时的危机。而这时,女性就成为了外交上的工具。

而这个现象不仅仅会在庙堂之上有所体现,在百姓之中也会有所表现。

所谓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就是百姓们对女性权力的一种压迫。只要是嫁出去的女儿,无论夫家对她是好是坏,都必须要接受。

如果因为夫家的虐待而逃回到娘家,即便是自己的父母兄弟都会认为这是一种耻辱。

整个社会对女子的认可度也极低,而且给女性设置了苛刻的道德枷锁。人们常说的“沾衣裸袖便为失节”在古代绝非是笑话。

女子在古代的时候,穿衣装扮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而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要求贯穿在整个社会当中。

没有政治地位,没有婚姻自由,甚至就连人身自由都没有,这就是古代社会女子的生活状况。封建礼法用一把枷锁牢牢的控制着女性,这对于女性而言是丧失人性的。

  • 为什么会有皇太后手握大权的现象出现

历史所记录的,往往是对历史有影响的人。而我们所熟知的也是那些历史上着力去宣传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有影响的女性,吕后、窦太后、王政君、刘太后、慈禧太后,还有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但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人的出现只是社会上的个体现象,而并非群体现象。中国历史上更多的是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太后,他们只有一个所谓的称号。

比如说汉武帝的母亲王姪,她并没有掌握任何权力,这个女人能做的只是为自己的亲戚谋利而已,想控制汉武帝那就是做梦。

包括宋神宗的母亲高太后,她作为变法的反对者,在宋神宗时代却没有任何作为,面对积极变法的儿子她根本无法控制,只能控制后来的送哲宗。她虽然后来有了权力,但也要分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掌权。

还有北齐的娄昭君,这个太后当的不仅没有什么权力,还被自己的儿子,北齐文宣皇帝高洋打过,可以说活的是比较窝囊的。

说这些,其实就是在告诉大家一个事情,皇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握大权,需要的是众多条件促成的。所以,这只可能是个例,而没有社会共性。

那这些条件又都包涵什么呢?

所有的皇太后能够掌权,几乎都免不了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主少国疑”。

因为皇帝年少,或者皇帝本身个性软弱,没有能力去把控朝堂的局势,这才给了皇太后垂帘听政,掌控大权的机会。

另一个就是皇太后本身就有着极强的权力欲望。向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些女人本身就有着很强的权力欲望。

他们的欲望都不低于男性,这几个人就连老皇帝在的时候,都要在权力上面一争高下,更别说换了新皇帝了。

除了皇帝、皇太后两个主要角色之外,还有一些因素我们也需要重视起来。

在很多掌握大权的皇太后的背后,都有一个自己的利益集团来给她撑腰。

这个利益集团或者和她有亲缘关系,比如说吕后背后的吕氏家族,或者要指望皇太后给自己谋利,比如在武则天当上女皇之前的许敬宗、裴炎。

由此我们就可以发现,即便是权力再大的皇太后,她也只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想让她独立出现是很难的。

哪怕是武则天,如果没有想要依靠她而上位的人,和她背后的武氏宗族,想坐稳女皇宝座,那也是绝无可能。

另一个就是后系与朝臣之间的相互制衡。很多时候皇太后掌权也是一种政治的需要。需要以后系来制衡权臣,防止权力全部集中在大臣手上。

分析

“男尊女卑”这一现象,是封建礼法社会的一个陋习。它剥夺了女性所应该拥有的权利与自由,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即便是今天还有着重男轻女的现象。

而之所以会有手握大权的皇太后出现,这只是一个个体现象,并不能由此而证明社会群体的“男尊女卑”。

皇太后能够手握大权,是由多重因素而形成的。从主体上来看,是这些皇太后本身,就有着比极强权力欲望。而且她们身后也有着需要支持她们的利益集团。

另一个就是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下 ,为了维系政权的平衡,有些皇太后不得不去掌握权力,来与群臣形成制衡关系。


再言春秋


在古代,“男尊女卑”这一封建伦理观念是一直存在的。

追溯到旧时社会风俗,女性最开始是受到尊敬和崇拜的,那时候的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于支配的地位。

后来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男子以体力上的优势逐渐在生产部门占据重要的地位,那么女子就在生产和战争中退到了次要地位。

“男尊女卑”思想的萌生,最早是发生在青铜器时代以及早期的铁器时代。

到了东周时期,可能是贵族阶级实行的一夫多妻的“媵妾制”,使得媵妾的地位比普通的妾地位高的多,自那以后,也就产生了嫡庶之分。

虽然早期的儒家礼教有对女子的行为仅仅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东汉女学者班昭著作的《女诫》则是系统的罗列了夫为纲常以及三从四德的行为纲常,让男尊女卑的观念更具体化了起来。

加上在当时封建社会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环境下,体力劳动往往是社会所需要的,而这些又都是男子的强项。

也正是因为这样,女性便只能从事轻工业的农活来创造自己的价值。

因此,男子在当时成为了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而经济条件的提高,其家里的主导权也就相应提高了。久而久之,“男尊女卑”的思想也就无形中在这些人的脑海里形成了。

既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为什么还会在历史上出现“汉有吕后、唐有武曌、清有慈禧”这样的中国掌权女性呢?

一、当时的客观环境,给了吕后、武曌、慈禧涉及政治的机会

在男权社会下,除了皇帝是男性外,其朝堂上的参政成员也大多数都是男性。而吕后、武曌、慈禧这三位女性之所以能够涉及政治,可以归纳为两点:

1、登基的皇帝年幼无知,需要太后代理参政

2、登基的皇帝很弱势,名义上虽是“九五至尊”,但是“有名无实”,太后为实际掌权人

【吕后掌权】

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皇帝,此后吕后便开始独揽大权,积极培植依附自己的势力。在惠帝离世后,吕后便将南北军交由吕台、吕产、吕禄掌控。其实吕后这样的操作,已经违反了“白马之盟”的约定。

而吕后通过变更王朝的疆土,趁机打压同姓王的势力以及朝堂上军功贵族,来加强皇权。

随着吕后的逝世,她所做出的集权努力也遭到了清算。不久后,齐国的刘襄、刘章等人联合军功贵族,入宫发动政变,很快结束了吕氏统治,史称“诸吕之乱”。

【武曌称帝】

在唐朝,女子也可以像男子那样读书、玩耍,虽然没有到达男女真正的平等,但是相比其他朝代开明了很多。

由于武则天个人的胆识和野心,即便她中途进去感业寺,最后还是能被李治给解救出来。而从感业寺出来的武则天,先通过帮助王皇后扳倒萧淑妃,再通过“废王立武”的事件,让自己成为了真正的皇后。

在那之后,李治驾崩贞观殿,命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然后李显又被武则天废黜为庐陵王,最后武则天临朝称制,自专朝政。

【慈禧垂帘】

慈禧在成为咸丰妃子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出其政治才能了。通过协助皇帝处理一些国家事务,慈禧也积累到了一定的资源。

而在咸丰皇帝死后,27岁的慈禧就伙同恭亲王等人,处理了载垣、端华和肃顺,并将剩余五人免去赞襄政务大臣职务。

除此之外,慈禧还将慈安太后当幌子,实行双人垂帘听政,其实际大权还是掌握在慈禧手里,只是满朝文武谁也不敢抗议。之后,慈禧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垂帘听政了四十余年。

二、“吕后、武曌、慈禧”虽然拥有了最高权力,但是在“男尊女卑”的思想下,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对于“吕后、武曌、慈禧”这三个人,后世的评价都是毁大于誉,一方面是因为这三个人都有一定的政治头脑,另一方面她们的权力的合法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还是具有极大的争议的。

虽然吕后在刘邦去世后独揽大权,更多的是为了吕家的利益,甚至可以理解为有私心没有野心,但是最后还是出现了“诸吕之乱”。虽然说武则天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但是她最后面临的仍旧是还政于唐。慈禧更不用说了,慈禧当时面临的局面是外有英法,内有太平天国等一系列运动,而慈禧执政的高明之处是善于利用权衡之术维持清朝的统治。

总而言之,“吕后、武曌、慈禧”这三人在政治手段上虽然都表现残暴心狠,但是吕后的“无为而治”、武则天的“贞观遗风”,慈禧的“同治中兴”,也能侧面看出她们的政治能力出众,治世之能力俨然达到了一个合格的政治家的标准了。


秋原历史


不奇怪,在中土历史上,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推移,在特定的时间段里,不断降低的。其中以南宋作为分水岭(也有人认为是明)。

一、先秦时期

商朝之时,根据甲骨文的显示,女性是拥有男性一样的地位的,就如商王武丁,在甲骨文的记载中,拥有60个妻子,其中有位叫做妇好,根据一些学者的推断,妇好极大可能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商王武丁想要见妻子妇好时,还需要让奴隶去请求通报。

且在甲骨文的解析中,商代的祭祀多为女性,这个阶级拥有与商王平分天下的权利,也拥有自我的部落及军队体系。

可到了周朝,就突然出现了180°的转变,周朝制定的礼仪中,女性的再也难于出现在朝堂之中,甚至就连祭司也都是男性担任(“楚蛮”例外)。

当然也有例外,除了楚国之外,还有秦国,秦的祖先本身就是商朝遗民,后册封于西狄之地,在礼法上大体以周礼为主,内部还融合了少许的部分商礼及狄羌礼节。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五国少有女性能参与政治,就算有也多是后宫谋划而已。可在秦、楚两国,却有女性能参与九五之争中。就如秦宣太后芈八子(芈月),其为楚人,嫁入秦国,以太后名为执政秦国,在位期间为了占据义渠,委身与义渠王,后设计诛杀义渠王吞并义渠;同时任用楚国人执政秦国时期,又骗取楚怀王信任囚禁楚怀王,为秦国打下了吞并六国的基础。可当秦昭襄王亲征之后,她就退回幕后。

芈八子(又作芈月)开启了中土历史上,太后亲征的先河。

另外秦国以法家为尊,法家制定的秦律中,严格规定了女性是拥有一定的继承权的(虽以男性为主),同时在某些特定方面,与男性平等,如:妻子可以诛杀通奸丈夫,无罪;丈夫若无故殴打妻子,妻殴夫同等处罚;夫死而妻自嫁,取者勿罪。

二、汉唐朝时期的律法规定,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庸

汉朝独尊儒家之后,儒倡周礼,复古礼。因此“男尊女卑思想”再次成为国家思想,尤其是东汉时期,班昭撰写《女诫》,以女性自身的口吻、思想来限制女性的思想。

隋朝时期,历经南北朝的百年战乱,当时的女性地位在战争中竟然出现了提升,隋朝的律法规定,在分配田产之时,女性同样也拥有田产:

丁男受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受露田四十亩。奴婢五口给一亩——《隋律》

可到了唐朝,就开始出现转变了,《唐律疏议》这部律法,宋代参考延续、明代参考延续、清代参考延续……从武周朝之后,唐中宗复辟,修改过的《唐律疏议》从此就成为一部“男尊女卑”的律法代表作。

女人的地位,连六十岁的老人或残疾人都比不上。其中最典型的是:寡妇必须守寡才可以拥有政府分的田产,不守寡的、改嫁的是不可能拥有田产的。

继承权上,虽然有规定女性可以拥有一定继承权,可若是唐律也规定了,绝户是指男性死绝,不包括女性。

武则天的武周朝,成为了女性地位低下的最重要转折点!

三、宋朝是中土历史上,制定严格礼法来限制女性地位的一个王朝!

若是汉唐,只是在律法上限制女性,则宋朝就是用礼仪和律法结合的朝代。

中土历史上,临朝称制的皇后、后妃共有29人,其中,西汉2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4人、清朝1人。宋朝在数据里,仿佛间就是一个“女人的王朝”,可事实是,为了防止武周再次出现,文人们从律法、礼仪上不断下功夫,彻底限制住女性。最为典型的就是“裹小脚”,缠足始于隋,兴于宋。

但是宋的女性地位有明显的分水岭,北宋早中期,女性的地位还比较高,在律法上规定了女性是拥有继承权的,且还能上街做买卖。

可从王安石变法之后,一切都变了,党争!北宋的党争,从开始的不流血,成为了龌龊的代名词;从朝堂上蔓延到民间。保守党的欧阳修表彰过被陌生的男人拉过手就砍掉自己手的寡妇。只因为新党认为这个寡妇迂腐……

南宋偏安一隅,国土的损失,开封的女人沦为外族之奴,赵构即位后,金人为了羞辱南宋上下,一时间南宋多地竟然出现许多文章,专门书写金国内的勋贵女子们的惨状……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就成为了儒家理学派所提倡的女子贞洁

四、明代朱元璋

元代时,草原的习俗中,女人虽然是需要附属于男性,可女性却又有一定的继承权,即附庸于家族男性、子嗣,代为行为权利。另外驸马在迎娶公主后,是可以拥有实权、军权、封地的。可是在汉地,汉法越来越提倡“烈女”。

到了明代,朱元璋联合儒家理学派,将儒学理学派制定的礼法,糅合进了律法之中,从此奠定了明清两朝,女性地位相对低下(西方女性地位,是到了工业革命后,才逐渐放开的)。

总述

其实,还有另一件事——溺女婴!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显示出商人在生儿生女时的情况:“生男为嘉,生女为不嘉”。战国时期《韩非子·六反》:“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到南北朝时,“世人多不举女”。

而明初时,在江浙一带,溺死女婴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地社会的常态。逼得明朝政府不得不立法,规定溺死女婴如同杀人罪。可这种现象在江南区域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依旧存在。

这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男丁相对女丁而言,在恶劣的大自然、和残酷的争夺资源时,更具有竞争力。可是也由于生产力低下的因素,导致了一个普通家庭,无法承担更多的人口,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因此在古代,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

即:亩产只有百来斤大米的古代,农家必须要保证有3亩及以上的土地才能维持该户的口粮,多生一子,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可在清代以前,是有人头税的,因此古代的农家最多能养活3-5个孩子。再多就因赋税压制而导致崩塌。同时女丁在开垦、抢夺土地时,没有男丁那么强的竞争力度。因此女丁只能在生出后被遗弃……


图片均来源网络


史之为用


古代皇太后地位虽然很高,但不是所有的太后权利都很大,题主举例说明的吕后、武则天以及慈禧恰恰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的一个缩影,皇太后的地位和权利来自于男权,而不是女性本身。

吕后、武则天、慈禧

吕雉是陪着刘邦打天下的患难之妻,也是封建时代第一位皇后、太后,刘邦称帝之后,吕雉协助刘邦诛杀了许多有可能威胁到大汉江山的重臣,是刘邦最得力的助手,而刘邦却数次想废掉和吕雉生下的嫡长子刘盈,改立和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最后被朝臣所阻,刘邦死后,刘盈登基,而刘盈暗弱,吕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刘盈为后,又偷刘盈与宫女所生之子刘恭予自己的外孙女,谎称为刘盈嫡长子,刘盈死后,刘恭继位,开启了吕雉临朝称制的时代,十六年后,吕雉病死,吕家满门被诛。

武则天本为唐开国功臣武士彟此女,先为李世民的才人,后为李治的昭仪、皇后,高宗李治体弱,准许武则天代为处理朝政,高宗死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又先后废掉自己的两个儿子,以周代唐,自立为皇帝,十五年后,朝臣发动政变,武则天还朝与唐。

慈禧是咸丰帝嫔妃,同治帝的生母,同治皇帝体弱,慈禧联合了恭亲王奕䜣诛杀了顾命大臣,开启了慈禧临朝称制的时代,同治死后,慈禧立侄子为帝,是为光绪,光绪皇帝死后,再立溥仪为帝,随后病逝。慈禧掌权近五十年,整个满清都是她的陪葬品,可谓生的富贵,死的哀荣。


男尊女卑的明证

研究这三人的生平不难发现,不论是为后还是为帝,她们的权利都来自于男权,更具体的说是来自于夫权和子权。她们掌权之路的过程先是成为皇帝的妃子,通过皇帝来获得一部分权利,最后再通过自己的儿子登基之后再获取一部分权利,而且她们的皇帝儿子都有一个暗弱无能的特点,而她们都是遥控皇权去发号施令,吕雉和慈禧,离开了各自的刘姓皇权和爱新觉罗皇权那什么都不是,也不被承认,武则天虽然成功称帝,但武周只是外壳,它的内在还是李唐,因此最后轻而易举的被李唐拿回了权利。看似她们拥有滔天的权利,本质上不过是因为皇家无人有能力掌控权利,她们身为皇帝的生母,依托皇权存在,将皇权的使用权暂时寄托在她们手中,等到皇室有人能掌控权利时,可以轻而易举的收回,她们不过是一群代行者而已。

总而言之,父系社会就是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不论出过多少女枭雄,女豪杰,都只是依附在男权之上的蔓藤。


达达说历史


皇太后地位高权力大的朝代也不多,能做到执掌朝政拿到权力的人更是稀少,武则天这样的女皇帝历史上只有她一人,而慈禧太后这样的实权派太后历史上也不是太多,但几个人是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

男子依靠科举可以走向仕途女子无任何权力可言

古代的男子可以通过科举制度寒窗苦读出人头地,而妇女是不能参加科举的更不能做官,甚至连参加军队都不行,因此男女在古代地位差别很大。女子在古代是没有财政权力的,甚至连遗产也没有支配的权力。假如丈夫死后这些财产就是儿子的,没有儿子可以用来养老但不能赠与他人。

《礼记·内则》中规定:妇女不能有私有财产,不能把家中的财产借给别人或让给别人,那怕是亲兄弟,也不能私自赠予,只有得到父母的许可以后才行,从娘家带来的随嫁妆套物产田业,也应归入夫家的财产中去,不得私有。
  • 古代女子在一出生就和男子有不同的待遇

古代的女子不能分田地,唐朝的均田制分地只是给18岁以上的成年男子,而女子在唐朝的人口登记中是不计数量的,而女子更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力,因此古代的女子是受到严重歧视和压制的。

男子受到法律的尊重而女子要受到道德的约束

古代的男子有法律的特权,宋代李清照在状告张汝州时无论输赢都要坐牢。到了明代更严重,明代法律规定假如妻子殴打丈夫不管有伤无伤都要杖一百,并可作为夫愿离婚的条件;假如把丈夫打伤重至残疾者要判绞刑,打死者判斩首,故意杀害判凌迟极刑;

但要是丈夫殴打妻子,没伤就没有罪,打伤了也要征得双方同意才可离婚。因此在法律上讲男子比女人地位的优势就更明显了。

  • 古代的女子还要受到贞节观念的制约

古代男子三妻四妾都很正常,续弦那更是理所当然,但是女子就不同了,《大清会典》规定:三十岁之前守寡,至五十岁不改节者称为节妇,殉家室之难或拒奸致死者成烈妇、烈女。未婚夫死,闻讯自尽或哭往夫家守节者称贞女。

女子守节越凄苦,家族所获得的荣耀就越大。于是无数的“贞节牌坊”便在女子失去幸福、甚至牺牲生命的痛苦中树立起来。

总结

几个有实权的皇太后不能改变古代男尊女卑的事实,连小白菜案中的无辜的小白菜还要因为慈禧太后的特赦才能无罪,因此古代的女人无地位可言是男子的附属品,幸福都是偶然的,而悲惨才是事实的真相。


秋雨鲁北说历史


这个是以点概面。

首先,中国古代皇帝上百,真正的女皇帝只有武则天一个,百分之一都不到。

其次,一些实际掌权的,类似汉代吕后,慈禧这些,也仅仅是少数几个,比例太小。

说男尊女卑存在,是基于下边几个因素的。

1. 继承权,在欧洲,女子是拥有着继承权的,也就是说,女子同样可以继承王位,而在中国,女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只有皇太子,听说过皇太女没有?皇帝死了,哪怕无子有女,也是抱养其他皇族的儿子继承,而非亲生女儿,比如宋仁宗。哪怕你举的那些例子,那些手握重权的女子,哪一个不是靠自己奋斗上去的,有哪个是靠继承得来的。

2. 对国家的掌控,一个国家的控制,并非说只是皇帝或者最高统治者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国家的管理还需要大大小小无数的官员。武则天即便任用女官,官员男女仍然失调严重,而慈禧还不是靠一群男性官员控制天下。一个女子的成功,改变不了男尊女卑的整体局面。

3. 社会认知,男尊女卑的局面并非仅仅在于权力,还在于其在社会地位和限制的方方面面受到的约束不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女子只能从一而终。男子死了妻子再娶正常,女子死了丈夫,改嫁被人看不起。至于小妾一类的女子,地位就更低了,被作为货物买卖,作为礼物送人的所在多有,女子能把自己丈夫送人吗?


叶飘刀


能出头的都是少数。

这个也跟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武则天的地位。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当时社会对于妇女比较宽容。在她之前还有一位独孤皇后,就是隋文帝杨坚的老婆。当时和皇帝并称二圣。就是说不是简单的皇帝老婆,是真的拥有和皇帝差不多的权利。第二就是当时很多寒族实力渴望进入朝廷。武则天就是依靠这帮人的帮助扳倒了长孙无忌一帮人。第三就是佛教开始崛起。佛教讲究众生平等。给了她很好的借口。

其他的时候还是男人更容易出头。


遍历知识


皇太后历朝历代所给予的礼遇也不近相同。

北魏时期,后宫只要是女性生下皇子被封为太子之后,一律处死。皇后也是如此,更别提能熬到皇太后的位置了,母死子贵这样残忍的制度让人心惶惶,无论是嫔妃还是皇后惧怕生子。

所以,到了北魏中晚期就没有执行得那么严而已。

随着汉朝皇太后及其家族政治角色的不同,所受待遇也不同,东汉时期皇帝大多年幼,那么有些皇太后就代为执行权利,地位可算是相当高了,然而,动乱时期,争权夺位现象也严重,如果儿子被废位,皇太后的头衔也难保。到头来,不过是被儿子的命运所牵扯,哪有真正享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尊贵,所以,即使是皇太后,男尊女卑的现象依然存在。

直到武则天的出现,夫死后,作为皇后的她自然升为皇太后,隔帘辅住幼子处理国事。可野心如她,怎可能甘心屈居幕后人,所以她直接称帝了,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女性皇帝。不过,已经不是皇太后的她也不在该题讨论范围内了。

在所有朝代中,能够被尊为皇太后的,不仅要看皇帝和皇太后之间的血缘关系,更要重视彼此的法定关系而定。也就是说,皇太后不一定是皇帝的生母,有可能是先皇的皇后,这是历代传承下来的规矩。

别看古代女性做到皇太后的位置,可算是熬到头了,皇帝见她都要行跪拜之礼。看似权利如此之大,不过是龙中之鸟。该遵循的繁复的传统礼仪一样都不能少,大多时候,皇太后只能是和皇后管理后宫。

即使是千年难遇的如慈禧这样手握专权的皇太后,拥有执政的权利,拥有选皇子的权利,抛开这些权利的背后,依然未能改变“男尊女卑”女子从属于男子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


女见


古代皇太后地位高、权力也很大,是一个文化上的矛盾之处,但并不代表古代的时候男女的地位平等,反而说明了,古代时候男尊女卑的情况非常严重,女性只有这么一个出头的机会。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古代文化:

一、男尊女卑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我们的先民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随着时间地推移,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那个时候差不多是商朝的时期,在商朝前期,商王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制度,然后慢慢地变成了一夫多妻制度,然后再变成了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女性的地位逐渐下降。

商朝中兴的时候,还出了一个有名的王后,叫做“妇好”,她不但是商王的多位王后中的一位,还是商朝的一个大将军、大祭司,拥有自己的封地,拥有法定的财富和地位,可以说,那个时候,女性的地位还是跟男性平等的。但到了商朝后期,女性逐渐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到了周武王伐商纣王的时候,拿出了一个商纣王的罪状是,说商纣王宠幸妲己,说他“惟妇言是用”,说妲己“牝鸡司晨”。这个理由着实有点古怪,你讨伐纣王,就说纣王有什么错就好了,跟妲己有什么关系?这就说明,那个时候女性已经开始成为附属,妲己是商王的附属,所以要为纣王承担罪名。

从此,“牝鸡司晨”这个成语就成为了几千年来对于女性的污名化的重要词汇。

差不多就是从商朝后期开始,开始出现了男尊女卑的情况,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慢慢地不再有自己的姓名,成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第二性。

《周易·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天地之大义也。”

二、百善“孝”为先

除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文化之外,我们国家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叫做“孝”。

《吕氏春秋·孝行》:“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

百善“孝”为先,作为人子,务必要孝敬父母。古代的孝敬包含了“顺从”的含义,不能“忤逆”父母。

父母对于子女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就算是父亲去世了,儿子当家了,也要孝敬年老的母亲,定时请安,膝下承欢。

当然,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情况,如果母亲柔弱一些,很多的事情交给儿子去处理,这也没有问题。但如果母亲强势一些,两个人之间遇到点什么矛盾,那么全世界都会要求这个儿子听母亲的。

就算是秦始皇,他的母亲跟嫪毐偷情,生了两个儿子,秦始皇也只能将母亲关在宫里不见她。但就算是这样,他还是被大臣们骂他不孝。

所以,在古代,如果皇帝的女人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当了新的君主,走马上任的皇太后几乎就是这个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如果这个儿子年纪小,性格软弱,皇太后乾纲独断也是有的。

当上皇太后,几乎就是古代的女人最大的理想,就跟男人当上皇帝一样,是最大的成就。

三、夫死从子,但子要“孝”母

男尊女卑,“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但“子要孝母”,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

借着这个矛盾,女人们可以为皇帝生下儿子,然后儿子继位,自己当上太后,拥有无上的权力。甚至像是武则天一样,自称“圣母神皇”,登基为帝。

总结:

可以说,在古代,虽然男尊女卑,但是母亲对儿子的权力却是凌驾于男尊女卑的社会规范之上的。所以这也成为了古代的皇太后可以控制朝政,控制皇帝的原因。

欢迎关注@二凰士 欢迎有感兴趣的伙伴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二凰士


你好,男尊女卑是肯定存在,看问题的维度不同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它的认识。

我们惯常说的男尊女卑是横向上的。也就是在同一层级里,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女子通常是依附在夫权之下的。在夫妻地位里面,男性居于主导地位,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古代男性可以娶三妻四妾,但是女性除非夫死,负责只能侍奉一个夫君;还有一个最深刻的体现就是古代女性是不入族谱的,也就是说在对家族传承的贡献上,几乎就默认只有男性的功劳了,这种尊卑有多强烈,可以体会一下。

但是在影视剧里,我们又可以感觉到很多女性权力巨大,颠覆我们对男尊女卑的认知。这其实又是纵向上的一种体会了。

从纵向来看,我们古人又是格外重视孝道的,重视到什么程度呢?简单的说孝道大于男女间的尊卑,或者说长幼尊卑大于男女尊卑。只要辈分大,不分男女,那就是大。所以在纵向来看,即使是女性在小辈面前也是有绝对权威的。所以皇太后在皇帝以及皇帝的那帮大臣面前也是有权威的。因为他们是纵向的比较,孝是跨越男女尊卑。

但是皇后就不一样了,皇后要看皇帝的脸色行事。武则天、慈禧等能够擅权是因为皇帝死了,能够制衡她们的夫权消失了。还有一些皇后比较喜欢干政,比较强势,不是因为男尊女卑不存在了,而是皇帝的容许或者默许,这就相当于一种皇帝授权。一旦皇帝不允许了,那么皇后就进冷宫了!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