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汉朝是一个英雄的时代,韩信、卫青、赵充国、霍去病都是所向披靡的伟大将领,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吹响了大汉帝国响彻寰宇的最强音。而这些名将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整个国家齐心协力的付出和同仇敌忾的斗志。举国上下凝聚成了一个整体,兵源、粮草、辎重、武器都是民心所铸,民意所向。而汉代在战争中也拥有了一套早期军事体系,实现了不同军兵种之间的协调以及不同作战任务的分配。还出现了楼船将军、材官将军等带有明确指向和职能属性的军事单位,正是在这套作战体系之下,汉朝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具体的情况如何,且待在下慢慢道来。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汉武帝北征匈奴


汉朝早期的军事制度构建

汉朝时期的官员队伍中实际上没有出现明确的文武之分,并没有职业军官。其军事战争体系也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据《后汉书》记载:

“将军,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将军,次骠骑将军,次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

当时还存在大量的如轻车将军、伏波将军等杂号将军,属于“皆主征伐,事讫皆罢”的非常置官员。西汉时期是以符节作为调动部队的凭信,任何人只要持有皇帝的符节就可以前往地方州郡调兵。比如武帝建武二年“ 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遣中大夫严助持节发会稽兵,浮海救之。”后期随着军事战争的频繁,亟需国家设立专职的军事将领作为防卫疆土、领兵作战的统帅。各项将军的数量就开始逐渐增多,比如骠骑将军(票骑将军)就是在汉武帝封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后才正式出现,并且成为了正式的官职之一。而“骠骑”一词,顾名思义就是掌管最精锐骑兵的将军,这也符合霍去病的战争表现。霍去病第一次作战就“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在之后的几次大型会战中,霍去病基本上也是率领着千挑万选的精锐骑兵,一马当先,直冲敌营。史书记载:“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所以,以“骠骑”一词最能描述霍去病麾下的兵种,既是他的官衔名称,也是其执掌部队的完整诠释。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卫青、霍去病像


在西汉早期,国家的军队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兵种。比如有专门负责水战的将军名号:伏波将军、楼船将军等,据《汉书》记载:

“汉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湟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侯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

这四路大军是汉武帝征伐南越的部队,主要以水军为主,所以将军名号大多与水有关。不仅如此,参与此次作战的路博德在数年后因为受儿子谋反牵连,被免官。一年后转调西北,负责建设居延要塞并在附近组织屯田和防守,他的名号也就变成了强弩校尉。“强弩”就注明了其在西北负责防御的工作职能。弩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主要武器,在今天甘肃金塔地区出土的简牍中也有大量的记载。而且无独有偶,东汉建武时期交趾地区(故南越地区)爆发了“二征姐妹叛乱”,汉光武帝十八年“遣伏波将军马援率楼船将军段志等击交阯贼征侧等”。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将军号说明当时的汉朝军制之中已经存在了兵种的区分。而伏波将军、楼船将军正是负责水军的将军。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古代战船模型

此外,位比三公的将军中,“卫将军”也有特殊的所在。它所执掌的是京师的宿卫力量,也可以视为负责京畿卫戍的将军,简称为“卫将军”。较早的卫将军是汉文帝继位初的宋昌,他原本是汉文帝刘恒作代王时的代国中尉。代王刘恒刚刚进入长安时,就以宋昌来负责京畿的防务,主管长安的南北军。据史书记载:“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卫将军所统领的是汉朝的京畿卫戍部队,这支部队在平时属于后备力量轻易不上前线,在经济紧张时期还曾经被裁撤过。不过在危机时期,这支军队还会吸纳其他的军兵种部队来进行协同作战。如文帝三年

“ 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为寇。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这次匈奴来犯得非常深入,已经达到了河南郡,因此需要调集原本属于中尉的材官部队来进行协同作战,驻守长安以防不测。材官就是汉朝的特殊军兵种部队之一,主要负责屯驻和防御,类似于后世的工兵部队。平时大部分设置在郡国之中,少部分归属九卿之一的中尉。战时会从各郡国之中抽调,基本上大多是配合作战。比如宣帝神爵元年,“募三河、颍川、沛郡、淮阳、汝南材官,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材官部队也是汉代调动次数比较多的特殊部队,在西汉的多次大规模会战中都有材官将军负责率领材官部队进行作战。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汉代材官将军印


汉代除了水军楼船和防御材官之外的特殊军兵种主要有车骑、轻车、骑士等几类。分别由不同的将军在战时负责管理和调度,将军也冠以与部队相对应的名号进行指挥作战。其中的车骑部队是重装车兵和骑兵的组合,属于汉朝的王牌部队之一。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车骑这支部队也经常和其他的部队协同作战,

“景帝中三年秋,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景帝后元二年春,匈奴入雁门,太守冯敬与战死。发车骑材官屯。”

由于这支军队的数量较多,位高权重,所以它的统率车骑将军也就成为日后汉代军事体系中除了大将军、骠骑将军之外的第三号人物。前文所讲的“骠骑”是汉代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那么“骑士”就是普通的骑兵部队。在战争中归属骁骑将军统属。而“轻车”部队是相较于车骑部队而言的轻装车兵,属于轻车将军统率。这两支部队是汉代的快速机动部队,虽然不是最精锐的尖刀部队,但是在平坦道路上却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史书记载:

“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这当中指的就是汉代的协同作战理念。在险要地带以骑兵抵挡,在平坦道路以轻车材官制衡敌人。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汉军作战


汉代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现得最为完备的一次战役就是汉武帝继位初始,在马邑伏击匈奴的马邑之战。据《汉书》记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这场战役中可以明显看出,是以三公之一的韩安国作为主将,李广作为骁骑将军管理骑兵部队,太仆公孙贺作为轻车将军管理轻车部队,太中大夫李息作为材官将军管理材官部队。而此次战役的策划人大行王恢作为将屯将军,多兵种多部队进行协同作战。虽然这次战争没有取得原有的战略目标,可显示出汉朝军队已经出现了体系化协同作战的雏形,为后来卫青、霍去病宣威朔漠,封狼居胥打下了深厚的铺垫。元光六年,汉武帝大举攻打匈奴,

“拜卫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

这样的协同作战与之前的战役经验实际上是一以贯之的。这类多军种协同作战的军事体系一直延续到了东汉时期。建武七年三月丁酉,诏曰:“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复民伍。”从此之后,汉朝原有的协同作战才变成了由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负责的等级化指挥作战。由前、后、左、右将军和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负责不同方向,不同类别的军事作战。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马邑之围地图


汉代形成多兵种作战的历史原因

汉代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朴素的多兵种协同作战理念,其具体的历史渊源大致如下几点。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秦汉时期的军事体系还是脱胎于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架构,国家内部依旧存在着车兵,步兵,骑兵等多个兵种的部队。在春秋战国时期,车兵是战争中的重要作战力量,步兵虽然占据了军队的大多数但是战斗力没有车兵高。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骑兵成为了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砝码。骑兵的快速机动力可以很快地将步兵方阵冲散,进行分割打击。但是,在春秋时期列国并没有实现多兵种的协同作战。这种观念到了汉朝才最终诞生。汉朝建立后,军队中保留了轻车、骑士、材官、楼船等军兵种。在总结春秋战国的经验之后,汉朝武帝时期实现了不同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比如汉武帝宠信卫青,曾经提及“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由此看来,汉代的军制是在继承了周秦以来的战争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春秋战国的车兵


其次,单一部队作战战斗力不强。战国时期,赵国有强大的骑兵,魏国有魏武卒军团,齐国有千乘兵车。但是最终都没有在强大的秦军面前讨到半点便宜。究其根本就在于没有做到兵种之间的配合作战,各怀鬼胎致使功败垂成。汉初,高祖刘邦被匈奴击败困于白登山,原因之一就是各军队之间的配合不好。《汉书》记载:

“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于是汉悉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从中可见,高祖应该是率领骑兵先行,后续的步兵没有及时跟上,因而被匈奴分割包围。自此之后,汉朝就开始注重各部队之间的配合。英布谋反后,高祖命令“发上郡、北地、陇西车骑,巴、蜀材官及中尉卒三万人为皇太子卫,军霸上。”高祖驾崩前,“发车骑、材官诣荥阳,太尉灌婴将。”桩桩件件都透露出汉朝如果还是单兵种各自为战,那么在日后的战斗力必然会大损。特别是面对匈奴骑兵时,单一兵种很难形成强大的战斗力。所以,汉朝的军队构建逐渐朝着多兵种方向发展。

“宣威朔漠,封狼居胥”,透视战争背后的汉朝多兵种协同作战体系

白登山之围


最后,军队将领体系和稳定的军事制度还有待成熟。虽然汉朝已经出现了协同作战的早期概念,但还只是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在制度上形成实际变革。在武将制度的设计上仍然保留着“将军不常置,事讫皆罢”的用人原则。因而,将军的数量是随着战争规模而时刻增减的。这也导致了只能按照部队的兵种来设置将军,是以部队为核心基准点,而非以将军为核心基准点。所以,在军队不同军兵种之上出现了繁多的将军名号。各将军分工明确,井然有序,形成了从部队系统到指挥系统的多兵种合作局面。

综上所述,由于汉代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部队基本架构,车兵,骑兵,步兵等部队依旧是军队的主要力量。到了汉代,冠之以车骑、材官、骑士、轻车等不同的将军名号来区分军兵种。在汉武帝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汉朝军队真正实现了不同兵种之间的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既是中国军事史上的重大成就,同时也对于后代的军事发展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