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弱不堪的宋軍,進攻戰中是青銅,防禦戰中卻成了王者

人們對宋朝第一印象感知,就是“積弱積貧”,這種感知是深入到每一箇中國人的骨子裡。而直接給人帶來這種印象感知的,則是宋朝羸弱的軍力,因此,儘管宋朝經濟、文化、科技發達,但人們還是對宋朝往往抱有不屑一顧的態度,這說明,軍事實力是否強大,是人們判斷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第一標準。

其實,分析一下宋朝對外戰爭的勝率,竟然比唐朝還要高,曾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對外戰爭中,宋朝勝率高達70%,而唐朝只有50%。先不說這數據是否準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在對外戰爭勝率方面,宋朝確實是超過了唐朝的。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原因就是前者是以防禦戰為主,而後者是以進攻戰為主。也就是說,宋朝的國防思想戰略,講究的是防守反擊,相比於主動進攻,防守上擊退敵軍,更容易一些。

人們討論宋朝與遼、夏、金、(蒙)元戰爭時,都把注意力集中在雙方的進攻戰上,而對雙方的防禦戰,則基本是忽略的。縱觀宋朝對外戰爭,如果把進攻戰和防禦戰分開討論,那麼,宋朝的軍事失敗主要體現在進攻戰上,而防禦戰則都打得不錯。

羸弱不堪的宋軍,進攻戰中是青銅,防禦戰中卻成了王者

守城防禦的宋軍

先簡單回顧一下宋朝與遼、夏、金、(蒙)元的戰爭。

宋遼戰爭

從公元979年宋朝發動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爭開始算,一直到1004年遼攻宋的“澶淵之役”,在這25年時間,宋朝主動進攻的戰役全部遭到了慘敗,具體如下:

1,高粱河之戰(979年)

宋軍兵力十一二萬,遼軍兵力五六萬,宋軍連續20天猛攻幽州,士卒疲殆,遼軍主力增援幽州,雙方戰於高粱河,遼軍以精銳騎兵左右兩翼包圍鉗擊宋軍,宋軍慘敗。

2,雍熙北伐(986年)

(1)岐溝關之戰:宋朝三路攻遼,主力東路軍主帥曹彬立功心切,孤軍深入涿州,糧草不繼,被迫撤退,遼軍追擊宋軍至岐溝關,兩軍決戰,宋軍潰敗。

(2)陳家谷之戰:遼軍擊潰曹彬的東路軍後,又猛攻潘美、楊業率領的西路軍;為掩護百姓撤退,副帥楊業以自己為誘餌,把遼軍主力引入陳家谷,但主帥潘美、監軍王侁未按事前約定埋伏好,導致楊業所部被遼軍圍殲。

(3)君子館之戰:氣勢正盛的遼軍,南下逼近瀛州,宋軍出擊,與迎面而來的遼軍決戰。宋軍弓弩因天凍無法使用,被遼軍擊敗,“全軍皆沒,死者數萬人”,河北防線遭到重創。

宋軍主動進攻戰,皆遭受了慘敗,但是,防禦性會戰,宋軍多為勝利,具體如下:

1,滿城之戰(979年)

高粱河之戰後,遼軍攻至河北滿城,宋軍詐降,成功麻痺遼軍,突然,以一部突襲至遼軍陣前,另一部迂迴遼軍背後,前後夾擊,大敗遼軍。

2,瓦橋關——雄州之戰(980年)

滿城之戰後,遼軍不甘心失敗,又兵發雄州瓦橋關,遼軍雖多次擊敗宋軍,但始終未能攻下雄州,被迫退兵。這次戰役,雙方都說自己戰勝了對方,但其實是兩敗俱傷,誰都沒撈到便宜。因為,雖然宋軍雖敗多勝少,但雄州仍在。遼軍勝多敗少,但未取得決定性勝利,自身亦遭受重創;此後,不服氣的遼軍,再次在河北、河東先後三路南侵,均遭受失敗。

3,徐河之戰(989年)

雍熙北伐失敗之後,宋對遼採取戰略守勢,在宋遼邊境增設城寨,屯兵戍守。遼為切斷宋軍城寨中的糧草,8萬遼軍騎兵深入宋境,被宋軍突襲,遼軍敗退。

此後,宋遼之間還爆發了三場戰役:裴村之戰,宋敗;遂城之戰,宋勝;望都之戰,宋敗。一直到澶淵之役,遼深入宋境,宋朝在軍事有利局面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雙方一直維持了上百年和平。宋徽宗宣和四年,為奪取燕雲之地,宋軍兩度北攻幽州,都是大敗而歸。

宋與西夏戰爭

西夏自從叛宋之後,兩國之間爆發了全面戰爭,三大戰役為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和定川寨之戰,宋朝皆戰敗。

宋夏戰爭雖然是元昊侵宋引起的,但具體戰役則是宋軍主動進攻西夏,而元昊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對宋軍各個擊破。

到了宋神宗時期,施行了富國強兵的變法,宋朝對西夏展開了積極的進攻,三大戰役分別為綏州之戰、靈州之戰和永樂城之戰,宋朝皆以慘敗告終。

宋哲宗至宋徽宗時期,宋朝不再對西夏採取主動進攻的形式,而是在兩國邊境進築堡壘,步步為營,西夏為了打亂宋朝的戰略,主動發動了平夏城戰役,由於宋軍採取防守反擊的打法,大勝西夏。

宋金戰爭

宋金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宋軍由全面潰敗到逐漸抵禦金軍。第一階段為金髮動滅北宋戰爭,到紹興和議;第二階段為紹興三十一年至隆興二年。

第一階段:

金軍兩次南下攻取汴京,再到南宋建炎年間的富平之戰,宋軍都遭受了潰敗。但是,紹興年間,南宋有過五次大捷,即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順昌之戰、郾城之戰和潁昌之戰,這些戰役都大敗金軍主力,是防守反擊型的。

羸弱不堪的宋軍,進攻戰中是青銅,防禦戰中卻成了王者

宋金采石之戰

第二階段:

宋金爆發了四場重要戰役,分別為膠西海戰(1161年)、采石之戰(1161年)、德順之戰(1162年)和符離之戰(1164年)。

前兩戰是金國完顏亮主動進攻南宋,但均以失敗告終;後兩場是宋孝宗欲恢復故土北伐攻金,以南宋的失敗而告終。

此後,宋寧宗時也積極北伐,在宿州、唐州、鄧州一帶向金髮起進攻,最終宋軍慘敗。南宋主動進攻取得勝利,也就是宋與蒙古聯手滅掉了金國,單打獨鬥就不是對手。

宋蒙戰爭

金朝滅亡的第二年,即1235年,蒙古軍以南宋收復三京,破壞同盟關係為由,向南宋大舉進攻,宋蒙戰爭大致也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雖然蒙古摧毀了南宋長江中上游的若干大中城市,但南宋也有效地阻擊和重創蒙古軍隊,其中江陵之戰、鄧穰之戰、黃州保衛戰、安豐戰役、壽春爭奪戰和嘉定會戰,南宋軍隊都取得了勝利,特別是在釣魚城之戰中,重創蒙軍,打死了蒙哥可汗。

第二階段:忽必烈攻宋,蒙古取得襄樊戰役的勝利,徹底打亂了南宋的防禦體系,“自是宋人不復能軍矣”,再也無法抵禦蒙古人的進攻。

從以上史實來看,宋朝在對外戰爭中,大多處於守勢,在防禦戰中,宋朝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但也有積極進攻的情況發生,如太宗、徽宗攻打燕雲之地,仁宗、神宗對西夏的戰略進攻,以及南宋對金髮動數次北伐戰爭,不過,這些主動進攻戰,宋朝都遭遇了潰敗。

在進攻戰中,宋朝為何敗多勝少?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提出很多原因,如軍政腐敗、以文制武、將從中御、軍法廢弛等,但是,除了這些原因外,還要從宋朝立國的形勢加以探討。南宋學者呂中在《宋大事記講義》卷一《國勢論》中,對宋朝的現狀有著深刻的分析:

“漢唐多內難而無外患,本朝無內患而有外憂者,國勢之有強弱也。而國勢之所以不若漢唐者,則有由矣。蓋我朝北不得幽冀,則河北不可都,西不得靈夏,則關中不可都,不得已而都汴梁之地,恃兵以為強,通漕以為利,此國勢之弱一也。”

呂中認為,宋朝國勢不如漢唐,是因為失去了燕雲之地,失去了長城天險,無法阻擋遊牧民族的騎兵南下,都城不能設置在河北;丟了西部,關中不能設都城,也只能把都城放在無險可守的汴梁,這必然會耗費了太多的軍力用於防禦敵人,無法徹底放開手腳與敵人爭鋒。

再加上宋朝所處的時代,剛好是北方遊牧民族興盛之時。宋朝要想在軍事上與遊牧民族一較長短,必須要有足夠的騎兵,以機動對機動,再以能夠支持長期戰爭的國力為基礎,最終擊敗對手,漢朝就是這樣做的。但是,由於缺少養馬場,宋朝根本無法組建起一支戰力強大的騎兵部隊,而與遊牧民族的交戰之地,又多是在北方平原,這使得宋朝步兵根本無法抵禦騎兵的衝擊。

宋朝雖然發明了火器,但當時仍然是以冷兵器為主,騎兵以其行程遠、機動性強,適宜平原衝鋒等優勢,充當著突擊力量,迅速碾壓步兵。正所謂,“馬者,兵之用,國之所恃以為險者也。有國以來,未嘗無馬,國多馬則強,少馬則弱。”由此可見,宋朝在與北方遊牧民族作戰時,進攻並非宋朝之所長,失敗也是理所當然的。鑑於此,宋朝在國防建設中,則是奉行以防禦為主的思想。

羸弱不堪的宋軍,進攻戰中是青銅,防禦戰中卻成了王者

為何宋軍防禦戰思想是正確的

以防禦思想為主的宋軍去進行進攻戰,與擁有強大騎兵擅於進攻戰的對手交手,宋軍遭遇慘敗的次數居多。雖然宋軍號稱百萬之眾,但都是分散在數千公里的邊境線上,難以集中優勢兵力圍殲敵軍。反倒是遊牧民族充分利用其騎兵機動性,往往可以迅速集中優勢兵力來圍殲宋軍。

雖然在進攻戰中,宋朝多處於劣勢,但在防禦戰中,面對遼、夏、金、蒙(元),則是勝多敗少。北宋為防止遼和西夏的入侵,國防建設十分艱鉅,“國曰軍國,州曰州軍”,以兵立國是其基本國策。同時,宋朝讓人詬病的“將從中御”軍事制度,這種制度在進攻戰中,簡直就是軍事災難。但是,如果以防禦的角度來看,結果會是另外一種狀態,《武經總要》所載常陣制、平戎完全陣法以及宋神宗九軍陣法,基本都是在吸納前代已有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成為步兵抵禦騎兵的法寶,一般都取得了不俗的戰績。

為抵禦遊牧騎兵的突襲,宋朝多采用築城防禦的戰術,進而發展到利用山川河流等地形,結合完備的城池防禦措施,以步兵的積極防禦來抵抗騎兵的猛烈進攻,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如宋仁宗時期,宋朝總是用大兵團來剿滅西夏,但屢戰屢敗;到了宋哲宗時期,宋朝改變大兵團進剿的策略,而改為防禦反擊戰術。在宋夏邊界的西夏一側沿河流、山崖和平原之地修築軍事堡壘和城池,把戰場由本土轉向西夏一邊,變被動挨打為積極防禦,從此,宋朝成功解除了西夏對宋的威脅。

甚至在面對強大的蒙古軍隊,宋朝這種積極的防禦策略,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宋蒙戰爭初期,宋軍在守城方面,就創造了以“串樓”來對付蒙古軍的火炮,以山寨城堡對付蒙古騎兵的戰術,取得了戰爭前一階段的勝利,如安豐大捷、釣魚城保衛戰等。

這說明,宋軍在防禦戰為主思想的指導下,在對外戰爭中,只要不違背這一點,還是取得了很好的戰績,這一點可以從南宋抵禦蒙古近半個世紀的進攻得到佐證。

宋朝自太祖立國開始,相比於漢唐,缺乏一種開拓進取的精神。如果說,失去燕雲十六州,還情有可原。但是,西部廣大地區在西夏崛起之前,党項、吐蕃等族分散而居,還沒有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無法直接威脅宋朝。河湟、河西、河套、銀川平原乃至鄂爾多斯平原,都有廣闊的草原牧場,宋朝如果用心經營,完全可以組建與契丹人相抗衡的騎兵部隊,當年唐朝就是這樣乾的,“當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足。其地宜馬,唐置八監,牧馬三十萬匹”。但是,宋朝對西部採取的是放棄政策,失去了一座天然牧馬場。

最終,失去戰馬的宋軍,也只能依靠防守反擊的戰術思想來取得勝利,當然,如果宋軍始終遵守這種戰術內涵,不主動進攻,還是可以做到十戰九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