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勤部部長王長軍:下一階段應該是陣地戰、持久戰


央視網消息:2月2日,解放軍籌組950名醫務人員,與前期抽組的450名醫務人員統一編組,奔赴武漢,承擔火神山醫院的醫療救治任務。這些醫務人員是如何做到“零感染”的?疾控是守護生命的前哨和盾牌,在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中,疾控又是如何精準及時守住防線的?央視網記者專訪解放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勤部部長王長軍,聽他講述火神山醫院的抗“疫”故事。

央視網記者:作為軍隊聯合專家組組長和國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專家組成員,您是什麼時候來到武漢的?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王長軍:我是1月28日晚上接到上級的通知,1月29日下午趕到武漢。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2月1日晚上我們籌備組移師火神山醫院。當時,我們從空無一人的馬路進入火神山以後,看見建設中的火神山醫院燈火通明、機械轟鳴,成百上千的工人穿梭忙碌,與封閉的城市街道形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當時我的深切體會就是,武漢人民在面對這場大災大疫面前爆發出了驚人的意志和力量,我深受感動,也深受鼓舞。我充滿了信心,堅信我們這次抗擊疫情一定能取得勝利,武漢必勝!

央視網記者:聯合專家組從開始到現在承擔了哪些任務,遇到了哪些之前沒有預料到的困難?

王長軍:我們專家組要做好疫情防控的戰鬥隊,一個目標就是瞄準醫護人員的零感染,我們要做專業的感控防護員。第二個就是要針對臨床主要的“卡脖子”問題,做好合格的病毒檢測員。第三個要嚴防傳染病病例的傳播和擴散,做好我們武漢部隊疫情防控的督導員。到目前為止,我們總體感覺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我們離勝利越來越近。

困難主要出現在疫情的早期,一個是我們對防控策略的選擇非常艱難。傳染病防控,特別是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它需要按照非常嚴格的規範來作為職業指導,但是在這種重大突發情況的處置過程中,我們沒有多少機會,沒有多少時間。另外一個是早期的培訓非常困難。軍隊運行的三家醫院都是新建或者由綜合專科醫院改建而成,不具備傳染病救治的基礎設施,每個醫院的情況不同,這時我們的指導專家感控科人員就需要帶著醫護人員一遍一遍熟悉這些通道,瞭解這些規範。那段時期也是我印象最深,感覺最艱難的時候。

央視網記者:火神山醫院病毒核酸檢測開展的情況如何?核酸檢測在整個疫情防控中處於怎樣的位置?

王長軍:核酸檢測應該說是傳染病病原臨床確診和療效評價非常重要的“金標準”,火神山醫院始建之初沒有考慮這一平臺的建立,但是隨著病人的收治,臨床的迫切需要,最終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了平臺,獲得了湖北省相應的檢測資質,正常運行。這一塊工作我們從2月19日開始正式運行,到目前為止已經累計檢測6000多人份,最高檢測量達到了每天420多人份。

我個人覺得,病毒核酸檢測對於新冠肺炎這種新發突發傳染病早期的病原鑑定、傳染病確診病例的診斷,及後期臨床新療法評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央視網記者:疾控是守護生命的前哨和盾牌,如何守好門,如何在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上做好應急處置,精準及時守住防線?

王長軍:疾控是群體健康的守護人,但是在實踐中,作為一個新發突發傳染病,要想做到精準和及時,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未知疾病的出現,從最早臨床一線的“吹哨人”,到衛生機構的監測報告,再到整個疾控體系的專業人員的評估,最後到後期的預警和防控,這中間環節比較多,任何一個環節延誤都可能造成比較嚴重的後果。我個人覺得,在處理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時,按照“未知視為可能”理念處置,在精準和及時這兩個方面需要有所取捨,可能需要放棄一部分精準,將關口前移,在及時上下功夫。

央視網記者:現階段到了疫情防控的平穩期,也是不可掉以輕心的時候,目前聯合專家組工作的側重點在哪?

王長軍:應該說我們前一階段主要是疫情防控的攻堅戰,下一階段應該是一個陣地戰、持久戰,主要的目標仍然是保證醫護人員的零感染,我們要持續抓好醫護人員院感措施制度的落實。下一階段還有一個工作重點,就是我們專家組要發揮我們的技術優勢,配合臨床救治,開展病原進化分析,開展新療法新技術的臨床評價來服務臨床救治。

央視網記者:有人說疾控跟醫院的感控科一樣,都是默默無聞出成績的部門,這是否會導致人才培養逐漸“勢弱”等問題,您對此有怎樣的看法和建議?

王長軍:首先,疾控工作的利他屬性就決定了這份工作可能就是默默無聞的,我們從事這個職業必須要有充分的認識。

從國家層面看,我們國家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明確“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我們健康中國建設的衛生工作方針,疾控實際上是處於優先發展的地位。從社會和公眾的視角來看,疾控作為群體健康的守護人,大家對這一點的認知和認可還遠遠不夠。社會上實際上還有很多人並不知道疾控都在做什麼,在為公眾做什麼,這個問題我覺得更多地需要我們疾控人來反思自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