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是文物大省,這個大家都知道;看過陝西曆史博物館,其他博物館都是浮雲,這個大家也都知道;陝歷博裡的文物很值錢……也都知道!

可是到底值多少錢?大家可能沒具體的概念。

只能說,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鑲金獸首瑪瑙杯”,傳說是價值半個香港……

就是這個

唐·鑲金獸首瑪瑙杯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鑲金獸首瑪瑙杯,唐代酒器,國之重寶,長15.5釐米,口徑5.9釐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更是陝西曆史博物館鎮館之寶。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從選材、設計到工藝,都可稱為唐代玉雕藝術的精品,是至今所見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也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除此之外,陝西曆史博物館館藏文物多達37萬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因此,博物館一直有“給我一天,還你萬年”的說法。陝西曆史博物館內有三個展區,按時間序列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從精美絕倫的商周青銅器到獨步全國的漢唐金銀器,還有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舉世無雙的唐墓壁畫。

這些館藏文物的價值無法估量,其中18件國寶更是國之重器。

鑲金獸首瑪瑙杯已經看過啦,接下來繼續看另外17件。


西周·旟鼎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旟鼎為西周早期的文物,1972年出土於陝西省眉縣楊家村。通高77釐米,口徑56.5釐米。鼓腹,斂口,折沿,立耳,柱足,沿下和足上飾豎扉和饕餮紋。旟鼎內壁共鑄銘文四行,28字,大意是說:某年八月初,王姜將原賜予師櫨的土地收回,轉賜給旟,旟便做此鼎紀念。銘文反映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土地佔有制形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實物資料。。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可以將土地和耕種土地的人任意賜給他的下屬,也有權將土地收回,其臣屬對君王所賜的土地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根據旟鼎的形制及銘文可知,旟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時代的器物,對於研究古代歷史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很大程度就是源自與這補史、證史的銘文。

西周·五祀衛鼎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五祀衛鼎,通高36.5釐米,口徑34.3釐米,腹深19.5釐米,重11.5公斤,1975年岐山縣董家村出土。雙立耳,三柱足,平沿外折,下腹向外傾垂,鼎外底積結著厚厚的一層煙炱,口沿下飾以細雷紋填地的變形獸體紋腹內壁鑄銘文19行207字,記錄了一場衛和邦君厲之間因為土地補償而引起的違約案件。對研究西周時期的法律情況有重要作用。鼎內的銘文反映出西周中期,部分土地實際上已屬私有,但土地的轉讓,仍需通過王朝眾臣,說明貴族對土地的處分已得到制度上的默認。它是研究西周中期社會經濟和土地制度的第一手資料,對史學界和法學家都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西周·多友鼎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多友鼎屬西周晚期文物,通高51.5釐米,口徑50釐米。1980年陝西長安縣下泉村出土。鼎鑄於西周厲王時期。腹內壁鑄銘文二十二行,二百七十九字,記載了西周歷王時期反擊獫狁侵犯的一場戰爭。其銘文是重要的上古文獻,對於研究匈奴史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族關係,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銘文結構凝練,字跡秀麗,又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中的重要篇章。

西漢·皇后之璽玉印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皇后之璽,高2釐米,邊長2.8釐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1968年陝西咸陽市韓家灣鄉狼家溝出土。玉色純淨無瑕,晶瑩潤澤。玉質堅硬緻密,無任何受沁現象。璽體為正方形,鈕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兇猛,體態矯健,四肢有力,雙目圓睜,眼球圓而凸出,隆鼻方唇,張口露齒,雙耳後聳,尾部藏於雲紋之中,背部陰刻出一條較粗的隨體擺動的曲線,6顆上齒也以陰線雕琢。螭虎腹下鑽以透孔,以便穿綬繫帶。璽臺四側面呈平齊的長方形,並琢出長方形陰線框,其內雕琢出4個互相顛倒並勾連的捲雲紋,每個雲紋均以雙陰豎線與邊框相連。陰線槽內殘留有部分硃砂。璽面陰刻篆書“皇后之璽”4字,字體結構嚴謹大方,筆畫粗細均勻,深度一致。雕琢技法之嫻熟,都是罕見的。《漢舊儀》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印形制與印文正與漢制相合。因出土地點距漢高祖和呂皇后合葬的長陵約1公里,推測為呂皇后呂雉之物,是漢代皇后璽的唯一實物資料,彌足珍貴。

漢·鎏金鋈銀銅竹節燻爐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鎏金鋈銀銅竹節燻爐,通高58釐米、口徑9釐米,底徑13.3釐米,重2.57公斤,1981年陝西省興平縣茂陵1號陪葬墓出土藏,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其狀為高柄竹節豆形,蓋如博山,通體鎏金鋈銀(鎏銀),圈足底盤透雕兩蟠龍,均以頭承托盤腹,盤腹下部有十組三角形,內雕飾蟠龍紋,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爐蓋外側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共重十斤十一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字樣,底座外圈刻有“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漢武帝時稱“陽信”者惟其姊陽信長公主。陽信家當為漢武帝姐姐陽信長公主家,它原為未央宮之物,後來被賞賜給陽信家。

唐·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這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而在這十八件組中唯有兩件是從不出境展出的,其中的一件就是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4.3釐米。1970年西安市何家村出土。壺的造型採用的是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皮囊的形狀,壺身為扁圓形,一端開有豎筒狀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蓮瓣式的壺蓋,壺頂有銀鏈和弓形的壺柄相連,這種形制,既便於外出騎獵攜帶,又便於日常生活使用,表現了唐代工匠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銀壺的兩側採用凸紋工藝各塑造出一匹奮首鼓尾、躍然起舞的駿馬。壺上的駿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馬形象,《明皇雜錄》記載,玄宗曾在宮中馴養舞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時,則給這些舞馬披上錦繡衣服,按著“傾杯樂”的節拍,跳舞祝壽,高潮時,舞馬躍上三層高的板床旋轉如飛,有時還讓壯士把床舉起,讓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樂工則站在周圍為馬伴奏。亦有詩描寫舞馬完成表演後的神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棹尾醉如泥。”此壺的舞馬形象正好與書中記載相互印證,是十分難得的文物珍品。

唐·闕樓儀仗圖(兩組)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闕樓儀仗圖,均高296-420釐米,寬976-928釐米。1971年陝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的長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孫子。大足元年(701年)遭讒言被武則天杖殺,時年19歲,中宗復位後,於神龍二年(706年),以太子身份陪葬乾陵並號墓為陵。

唐·宮女圖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宮女圖,高176釐米,寬196.5釐米。1960年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出土。繪於墓前室東壁南側。此畫為國寶級文物。畫中共9人。為首一人頭梳單刀半翻髻,目視前方,雙臂交又於腹前,挺胸起步前行,姿容華貴高雅。其後一人頭梳螺髻,回頭似在向其他人吩咐事情。其餘7位宮女頭梳半翻髻、螺髻或雙螺髻,手中分別持有獨臺、團扇、如意、方盒、高足杯、拂塵、包袱等物,側身緩行。其中除2位著男式袍衫外,其它7位皆著窄袖袒胸短襦,肩披絲帛,下穿紅、黃、綠等色曳地長裙,腳著如意雲頭履,畫面形象生動,似是侍寢的圖景。

唐·馬球圖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馬球圖,高229,寬688釐米。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圖繪於墓道西壁。有20餘騎馬人物,均著深淺兩色窄袖長袍,戴幞頭,穿黑靴。壁畫突出五個持偃月球杖的騎者驅馬搶球。前一騎作反身擊球狀,其餘縱馬迎擊。後10餘騎人馬,行者騎棗紅馬,或山間奔行,或馳騁騰空。止者著綠色長袍,紅翻領,佇目凝神,無球杖。背景襯起伏山巒,五顆孤零零的古樹點綴在空曠的畫面上,與墓道東壁的“出行圖”中的古樹遙相對應。此圖是有關馬球運動最早的形象資料。

唐·狩獵出行圖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狩獵出行圖,高100-200釐米,全長890釐米。1971年陝西乾縣李賢墓出土。原圖揭取時分為數幅,畫面以青山松林為背景,四十多個騎馬狩獵者攜弓帶箭或持旗或持馴豹鞭,簇擁著主人縱馬馳向獵場,殿後的還有兩匹負重駱駝,構圖氣勢磅礴,宏偉壯觀。是唐墓壁畫中上乘傑作。

唐·鴛鴦蓮瓣紋金碗(兩件)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鴛鴦蓮瓣紋金碗,通高5.5釐米,口徑13.7釐米,足徑6.7釐米。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碗由錘擊成型。侈口,圓唇,鼓腹,平底,喇叭形圈足。器身滿飾珍珠地紋,腹部捶出雙層仰蓮瓣,上層蓮瓣中分別鏨鴛鴦、鸚鵡、鴻雁、鸛翎、鹿、狐、獐、兔、鴨等珍禽異獸;下層蓮瓣內刻忍冬花草。碗內底刻寶相花。圈足飾方勝紋一週,內刻鼓翼雲端的飛鳥一隻及流雲數朵,底沿以小聯珠綴成。碗內壁有墨書重量“九兩三”(實際稱重,為九兩半)。製作精妙絕倫,富麗堂皇。這兩件金碗流暢的蓮瓣、穩重的雙重結構和華麗的紋飾,是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充分體現了唐代金銀器裝飾藝術的成熟,是罕見的藝術作品;而將多層次高密度的紋飾這樣繁而有序、清淅準確地鏨刻在小小的空間內,更是唐代金銀細工高超技藝的傑出表現。

唐·鸚鵡紋提樑銀罐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鸚鵡紋提樑銀罐,高24.2釐米,口徑12.4釐米,足徑14.3釐米,重達1789克。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銀罐外觀大口短頭,罐腹圓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動提樑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兩個葫蘆形附耳內,底部為圈足,足與罐體的連接處加焊一圈圓箍,罐體為純銀錘擊成型,花紋平鏨,魚子紋地,紋飾鎏金。提樑上飾有菱形圖案罐身通體裝飾以鸚鵡為主體、周邊環繞折枝花,組成兩組均衡式圓形圖案鸚鵡展翅於花叢間,靈動可愛,栩栩如生,裝飾在提樑罐兩面,其餘空白處以單株折枝點綴。銀罐上鏨刻的鸚鵡振翅欲飛,鮮活而豐滿,恰好與圓渾的外型,飽滿的團花相配,給人以富貴喜慶的感覺。是迄今已知唐代銀罐中最大氣和精美的一件。透過這種銀罐我們不僅可以領略唐代金銀器的工藝水平,同時它那圓渾飽滿的造型和豐富的裝飾題材,也是唐代審美時尚、生活態度和精神面貌的一種折射。

唐三彩載樂駝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三彩載樂駝,通高58釐米,高24.2釐米,口徑12.4釐米,足徑14.3釐米。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駱駝昂首挺立,駝背墊橢圓形毯,架有平臺,臺上鋪菱紋須邊毯,共有七個樂俑和一位歌女。樂俑盤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樂器演奏,歌女站立其中,輕舞長袖,引頸高歌。

宋·青釉提樑倒注瓷壺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青釉提樑倒注瓷壺,高18.3釐米,腹徑14.3釐米。1968年出土於陝西彬縣。伏鳳式提樑,以花蒂象徵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絕世珍品。

宋·黑釉油滴碗

陝西曆史博物館這18件國寶你看過沒

黑釉油滴碗,高8.5釐米,口徑30釐米,底徑10.6釐米。出土於陝西渭南。碗大口小足,胎質灰白,通體施黑釉。油層表面佈滿了大小不一,稱金屬光澤的小圓點,這些圓點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樣,因此被成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個特殊的種類,屬於結晶釉。這件是迄今所見同類器物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