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丧葬习俗包括吹喇叭,你觉得应该取消吹打吗?为什么?

243434156464


这个问题的表达虽然有一些不通顺,但是值得回答。

虽非农村出身,我却经历过两次丧事举办的过程,一次是奶奶去世时,还有一次是奶奶去世满十年,可谓是记忆犹新。整个过程流程紧凑,对于每个细节都十分讲究,吹吹打打更是不在话下。当时年纪小,加之沉浸在悲痛之中,对于这些习俗自是少了一些思考。现在看来,这些习俗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亲人逝去,心中自然悲伤不已,通过烧纸钱和吹打的形式,寄托了我们的无限哀思。同时,我们更愿意相信亲人“活”于另外一个世界。这听起来像是迷信,但是从另一个层面彰显了对逝者的尊重以及我们的内心的寄托,使我们不会悲痛欲绝。

清明节即将到来,大家通过扫墓、烧纸钱等方式祭奠亲人也是这个道理。吹喇叭等农村习俗,只要是没有影响到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只要是是村民的自发组织,就不应该取消。

更何况,吹打还是一种艺术形式。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不止于娱乐,更具意味的是它在办丧事时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是对吹唢呐这一传统文化传承的记述。

再上升一点高度,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农村丧葬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尽管尤其糟粕的部分,但其核心的孝道、对逝者的追忆,都值得我们继续传承下去。


晨光思维


农村的热闹劲本来没几个了,为什么不能吹吹打打?

人这一辈子都为了什么?不就是死后有个好声望么?

帝王死了,也希望子孙后代给个好“谥号”。

很多农村老人一辈子默默无闻,

死后热热闹闹,

就是给老伴或者孩子看的。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死前没人看望你,死后一把骨灰,更无人说起......




混迹在大西安


农村就是农村,其中村庄🏡、大队、街道(绕街)、胡同、把一家子划分的七零八落,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

每当一家子的长辈去世,自然而然各家都会闻声而来!炮声响起再叫人,喇叭📣声声唤醒魂,鼓点一二分男女,嫁出闺女嚎震心!

村里面,丧葬习俗和殡葬风俗行走千年不衰败,一直吹吹打打挺热闹,故者厢房放三天,进门报号变鼓点,沿街倒头还跪首,一路向西行出殡,途中驱鬼送路钱……

出殡讲的是热闹、风趣……取消干什么?这是殡葬文化,博大精深,希望保留!


992舒畅


不能取消,虽然我家乡在送葬时,没有吹唢呐(喇叭)这种习俗,但我觉得不但不能取消,还要传承下去。一是不能以偏概全。农村的传统习俗有好的,也有坏的,不能是农村旧习俗就全盘否定,一律取消,而是要区别对待,好的要留存下来,坏的肯定要逐步取消。二是区别对待。虽没有现场听过,但在影视作品中欣赏到,听着挺悲凉的,符合当时的氛围。它不同于部分农村,在白事时还请文艺队,歌舞团等来“助兴”,完全是两码事。

三是传承文化。唢呐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一种文化由于取消,就会失去了听众,失去听众也就失去了市场,失去市场也就失去了传承人。四是形势需要。现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推行火葬,省去了许多习俗,目前更应该想办法保留一些好的习俗,包括吹唢呐。


暗是倒过来的光993


丧葬习俗与远古时代我们祖先的祭祀有关那时候的祭祀是处于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在祭祀时多辅助以歌舞器乐,一方面是对大自然的感恩,感谢风调雨顺,奉上礼乐歌舞以飨之,另一方面有祈求祈祷之意,期望得到大自然的护佑,所以用佳肴美味以贡之,后来慢慢延伸至对英雄或者家人去世的一种哀悼、寄托甚至是倾诉。

现在的世界真正历史不过万年,有记载的也不过六七千年,曾诞生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国,现如今唯一确保文明不断代的就是我们中国,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盛大的殡葬仪式让一代代人传承并且提醒自己不忘本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贵州苗族居住区有东郎人,他们说唱吹打,当地的殡葬仪式重要组成部分,在苗人心中,不用为逝者悲痛,因为逝者已经去追随“亚鲁王”走向新世界,而他们能做的就是在逝者进入新世界之前,把先人与“亚鲁王”一起西迁的壮举再重演一边,所以东郎人的说唱吹打的是“亚鲁王史诗”,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不止苗人的说唱吹打,很多地方、很多民族的殡葬都具有历史传承和历史参考价值,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以为它只是简单的吹吹打打,简单的噪音而已。

迎新送旧在古人中是很重要的节点,所以春节、新婚、殡葬的仪式以及讲究都很重要且繁琐;同样我们古人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基于农业生产而定,但在某种意义上却是遵循庄稼成长周期及天气的改变而定,这也是“继往开来”的体现。

殡葬仪式内容很多元,不同地区各不相同,有悲哀的,也有高兴的,但音乐都是表达其感情的一个重要载体,是用另外一种形式进行宣泄或者告慰逝者,很多历史名曲都源于祭祀、殡葬等各种仪式中。

吹吹打打有噪音,但不是持久的噪音,同时能让更多的亲朋好友产生共鸣,在行为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吹吹打打还具有隐藏的情绪指挥功能。

时至今日,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现代人的丧葬理念也在变化,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殡葬仪式大大缩减,这不是忘本,而是时代进化的结果,所以不一定全部继承其所有仪式,只要心有家国,明先人之志,很多仪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便宜从事。

但有一点需要摈弃,那就是大操大办丧葬仪式,并借此捞钱就违逆古人之初衷,也造成铺张浪费和腐败,应该禁止🚫!


我有小说你有酒吗


农村很多地方办丧事,都请喇叭班子,都想把丧事办得热热闹闹的,为什么要取消呢。

唢呐,是民间古老的艺术传承,也是农村现在唯一的一种娱乐方式了,现在的唢呐艺人,都是年轻人了,他们在唢呐的基础上,增添了电子琴,音响,架子鼓等乐器,使节目更加活跃,增加了趣味性,有人跑十多里路都要看吹唢呐的,由此可见唢呐的魅力了。

我本人虽不提倡死人吹唢呐,总觉得人死了处处都是悲伤,不应该吹吹打打的,可我并不反对,因为它不是强迫性的,你有钱你就请唢呐,没钱也没人硬逼着你请唢呐班子啊。

再说,死人吹唢呐,也并不都这样,我是河北秦皇岛卢龙县的,我们这里死人吹唢呐的很少,一般都是放放哀乐,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是最圆满的结局了。

再说了,吹唢呐,也是农村人挣钱的一个途径,从侧面讲,为国家减轻了负担,所以呢,谁说取消吹唢呐,那就太不人道了,不知我说的对于否,还望大家指教。


秦宝海9


导读:【我是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小伊】重丧葬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帝王驾崩也举国同丧,还要修陵墓。农村老人去世,都会请吹打班子,现在来说有时候也会觉得是一种噪音。但我觉得不应该取消。

一、传统文化习俗的继承

唢呐是我们民间的传统乐器,也有一些像“百鸟朝凤”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我也曾经看过张国荣主演的电影《百鸟朝凤》,也是对民间文化的继承。唢呐独特的音调,让人听起来禁不住的悲伤,也适合在葬礼上使用。加上唢呐吹打相比于小提琴、钢琴这样的乐器,不论是在运输,还是弹奏都简单一些,适合在民间使用。

二、葬礼唢呐的讲究

农村葬礼看似随意的吹吹打打,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老人去世的那天的下午,吹唢呐代表着送行;唢呐手在出殡的时候吹是代表着送灵;在亲朋好友祭奠的时候也会吹唢呐,表示告慰亡灵。不同的时候吹的曲子、节奏以及力度都是不一样的。

三、如今农村葬礼的攀比

虽然我不建议取消农村葬礼上的唢呐,但是近些年农村葬礼的铺张浪费、奢华攀比也是有目共睹。

  • (1)搭建舞台唱歌跳舞。这两年很多农村传统的葬礼形式已经没有了,取而代替的是一些年轻人,在舞台上唱歌跳舞,甚至表演一些不忍直视的节目,以此来吸引人们的关注,活跃气氛。我认为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是对祖先的不敬。


  • (2)大操大办。农村人好面子,很多时候就算借钱也不能办的太差,结果水涨船高,办事的成本越来越高。有这个钱为什么不在老人生前多买点好吃的呢?

  • (3)尽量减少扰民。虽然不取消唢呐的吹吹打打,但是还是应该注意时间段,尽量不对邻居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比如只在白天的早上7点以后,下午7点以前播放丧乐,其他时间关掉喇叭,停止吹唢呐。

结语:我觉得农村吹唢呐不能取消,吹打是对仙逝的老人的尊重,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现在的农村丧葬礼仪的发展,搭建舞台欢歌跳舞,还有些不堪入目的节目,有些偏离了祖宗传下来的习俗。我们应该“厚养薄葬”,而不是在老人去世后,因为自己的“面子”,大肆操办。有传统的唢呐就够了,有钱的可以搭建舞台唱一些经典戏剧,现代的歌曲不太适合老人的逝世,有时候分不清是“哀伤”还是“庆祝”。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留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伊人间,喜欢的话就关注一下吧!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伊人间


我觉得不应该取消吹打,但可以简化吹打的流程。

农村丧葬习俗里有好的有坏的,我们之所以对吹打有意见,是因为吹打常常达到扰民的程度。这是必须要改善的,吹打的音量,吹打的时间安排等等。

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吹吹打打,忙忙碌碌的氛围可以稍微减弱亲属失去挚爱的悲伤程度,他们忙得来不及陷入悲伤的情绪中。你可以想想参加过的葬礼,亲属一边忙着招呼亲朋好友,一边安排葬礼事宜,偶尔闲下来,会暗暗抹眼泪。

仔细一想,老祖宗反而是把生死看得很开的,吹吹打打送先人离去,就像葬礼上还会放“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生前没为他们做的事情,生后事还要办的全面的,这样才安心。


窗边的小豆子


农村丧葬习俗一时半会取消不了,还有取消不取消要取决于九零后零零后以后的想法。

农村延续下来的丧葬习俗是长辈们流传下来的,一代接一代往下传。 按照乡俗下葬老人是对长辈的尊重。在办理去世老人下葬的过程中会邀请吹音乐,歌舞团,正宗大戏班来表演一番,越热闹越好。有条件的家庭也会请剧团唱大戏,连续数天;也有请来几人的小型歌舞团和吹音乐小班,有时同时两台对着表演,花里胡哨的,看谁的招数高明,谁那里的听众就多,主要看谁会闹腾的,就是赢家。主家是悲哀的心情,表演的是欢乐心情,让观众欣赏带来快乐,这一切都表示对老人的孝心,舍得花钱。

如果没有这些歌舞团,戏班,不热闹的话,村里人就会说闲言碎语,说这家人太抠啦,老人一辈子没有享过福,这点钱不都不舍的花。

目前来说取消这些吹喇叭的还不合时宜,虽然是铺张浪费,但是乡村习俗不好改变。也希望九零后、零零后,颠覆传统思维,完全新事新办,或许就会取消这些乡村习俗,各位网友认为可以取消这些习俗吗?





广哥说事


农村的丧葬习俗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大同小异。

在我们这一带,谁家有人去世,不分男女,不论老少,都要请几个吹手,滴滴答答吹上两天。三周年更是隆重,请上一台戏班子,再唱上一天一夜。伺候戏班子都是好酒好菜,还有好烟加红包。一场丧事办下来,少的几千,多的几万,为的都是落个好名声,说谁谁家办事请了多少客,花了多少钱。

说白了,这都是给活人挣面子。我们村有一户人家,养有三儿两女,一个老娘没人管,最后老人被活活饿死。可办丧事时却出手大方,钞票大把大把的往出扔,两台戏班子对唱了三天三夜,光焰火就放了三千多块钱。

试问,你们这五个儿女,如果拿出办丧事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的钱来给你的亲娘,她也不至于做了一个饿死鬼。

这种陋俗,打着华丽的外衣,却丧失了良知,应当全面取缔,应该是有人管管的时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