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習俗包括吹喇叭,你覺得應該取消吹打嗎?為什麼?

243434156464


這個問題的表達雖然有一些不通順,但是值得回答。

雖非農村出身,我卻經歷過兩次喪事舉辦的過程,一次是奶奶去世時,還有一次是奶奶去世滿十年,可謂是記憶猶新。整個過程流程緊湊,對於每個細節都十分講究,吹吹打打更是不在話下。當時年紀小,加之沉浸在悲痛之中,對於這些習俗自是少了一些思考。現在看來,這些習俗有其存在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親人逝去,心中自然悲傷不已,通過燒紙錢和吹打的形式,寄託了我們的無限哀思。同時,我們更願意相信親人“活”於另外一個世界。這聽起來像是迷信,但是從另一個層面彰顯了對逝者的尊重以及我們的內心的寄託,使我們不會悲痛欲絕。

清明節即將到來,大家通過掃墓、燒紙錢等方式祭奠親人也是這個道理。吹喇叭等農村習俗,只要是沒有影響到其他居民的正常生活,只要是是村民的自發組織,就不應該取消。

更何況,吹打還是一種藝術形式。吹嗩吶這種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不止於娛樂,更具意味的是它在辦喪事時是對遠行故去者的一種人生評價。《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就是對吹嗩吶這一傳統文化傳承的記述。

再上升一點高度,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自己的文化,那麼這個民族就無法屹立於世界。農村喪葬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儘管尤其糟粕的部分,但其核心的孝道、對逝者的追憶,都值得我們繼續傳承下去。


晨光思維


農村的熱鬧勁本來沒幾個了,為什麼不能吹吹打打?

人這一輩子都為了什麼?不就是死後有個好聲望麼?

帝王死了,也希望子孫後代給個好“諡號”。

很多農村老人一輩子默默無聞,

死後熱熱鬧鬧,

就是給老伴或者孩子看的。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死前沒人看望你,死後一把骨灰,更無人說起......




混跡在大西安


農村就是農村,其中村莊🏡、大隊、街道(繞街)、衚衕、把一家子劃分的七零八落,東西南北中到處都有。

每當一家子的長輩去世,自然而然各家都會聞聲而來!炮聲響起再叫人,喇叭📣聲聲喚醒魂,鼓點一二分男女,嫁出閨女嚎震心!

村裡面,喪葬習俗和殯葬風俗行走千年不衰敗,一直吹吹打打挺熱鬧,故者廂房放三天,進門報號變鼓點,沿街倒頭還跪首,一路向西行出殯,途中驅鬼送路錢……

出殯講的是熱鬧、風趣……取消幹什麼?這是殯葬文化,博大精深,希望保留!


992舒暢


不能取消,雖然我家鄉在送葬時,沒有吹嗩吶(喇叭)這種習俗,但我覺得不但不能取消,還要傳承下去。一是不能以偏概全。農村的傳統習俗有好的,也有壞的,不能是農村舊習俗就全盤否定,一律取消,而是要區別對待,好的要留存下來,壞的肯定要逐步取消。二是區別對待。雖沒有現場聽過,但在影視作品中欣賞到,聽著挺悲涼的,符合當時的氛圍。它不同於部分農村,在白事時還請文藝隊,歌舞團等來“助興”,完全是兩碼事。

三是傳承文化。嗩吶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一種文化由於取消,就會失去了聽眾,失去聽眾也就失去了市場,失去市場也就失去了傳承人。四是形勢需要。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在推行火葬,省去了許多習俗,目前更應該想辦法保留一些好的習俗,包括吹嗩吶。


暗是倒過來的光993


喪葬習俗與遠古時代我們祖先的祭祀有關那時候的祭祀是處於對未知的恐懼和對大自然的敬畏,所以在祭祀時多輔助以歌舞器樂,一方面是對大自然的感恩,感謝風調雨順,奉上禮樂歌舞以饗之,另一方面有祈求祈禱之意,期望得到大自然的護佑,所以用佳餚美味以貢之,後來慢慢延伸至對英雄或者家人去世的一種哀悼、寄託甚至是傾訴。

現在的世界真正歷史不過萬年,有記載的也不過六七千年,曾誕生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四大文明古國,現如今唯一確保文明不斷代的就是我們中國,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盛大的殯葬儀式讓一代代人傳承並且提醒自己不忘本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貴州苗族居住區有東郎人,他們說唱吹打,當地的殯葬儀式重要組成部分,在苗人心中,不用為逝者悲痛,因為逝者已經去追隨“亞魯王”走向新世界,而他們能做的就是在逝者進入新世界之前,把先人與“亞魯王”一起西遷的壯舉再重演一邊,所以東郎人的說唱吹打的是“亞魯王史詩”,是一段真實的歷史。

不止苗人的說唱吹打,很多地方、很多民族的殯葬都具有歷史傳承和歷史參考價值,所以我們不能單純的以為它只是簡單的吹吹打打,簡單的噪音而已。

迎新送舊在古人中是很重要的節點,所以春節、新婚、殯葬的儀式以及講究都很重要且繁瑣;同樣我們古人曆法中的二十四節氣,是基於農業生產而定,但在某種意義上卻是遵循莊稼成長週期及天氣的改變而定,這也是“繼往開來”的體現。

殯葬儀式內容很多元,不同地區各不相同,有悲哀的,也有高興的,但音樂都是表達其感情的一個重要載體,是用另外一種形式進行宣洩或者告慰逝者,很多歷史名曲都源於祭祀、殯葬等各種儀式中。

吹吹打打有噪音,但不是持久的噪音,同時能讓更多的親朋好友產生共鳴,在行為上也具有一致性,所以吹吹打打還具有隱藏的情緒指揮功能。

時至今日,現代文明的高速發展,現代人的喪葬理念也在變化,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殯葬儀式大大縮減,這不是忘本,而是時代進化的結果,所以不一定全部繼承其所有儀式,只要心有家國,明先人之志,很多儀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便宜從事。

但有一點需要擯棄,那就是大操大辦喪葬儀式,並藉此撈錢就違逆古人之初衷,也造成鋪張浪費和腐敗,應該禁止🚫!


我有小說你有酒嗎


農村很多地方辦喪事,都請喇叭班子,都想把喪事辦得熱熱鬧鬧的,為什麼要取消呢。

嗩吶,是民間古老的藝術傳承,也是農村現在唯一的一種娛樂方式了,現在的嗩吶藝人,都是年輕人了,他們在嗩吶的基礎上,增添了電子琴,音響,架子鼓等樂器,使節目更加活躍,增加了趣味性,有人跑十多里路都要看吹嗩吶的,由此可見嗩吶的魅力了。

我本人雖不提倡死人吹嗩吶,總覺得人死了處處都是悲傷,不應該吹吹打打的,可我並不反對,因為它不是強迫性的,你有錢你就請嗩吶,沒錢也沒人硬逼著你請嗩吶班子啊。

再說,死人吹嗩吶,也並不都這樣,我是河北秦皇島盧龍縣的,我們這裡死人吹嗩吶的很少,一般都是放放哀樂,死者為大,入土為安是最圓滿的結局了。

再說了,吹嗩吶,也是農村人掙錢的一個途徑,從側面講,為國家減輕了負擔,所以呢,誰說取消吹嗩吶,那就太不人道了,不知我說的對於否,還望大家指教。


秦寶海9


導讀:【我是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小伊】重喪葬是我們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古代帝王駕崩也舉國同喪,還要修陵墓。農村老人去世,都會請吹打班子,現在來說有時候也會覺得是一種噪音。但我覺得不應該取消。

一、傳統文化習俗的繼承

嗩吶是我們民間的傳統樂器,也有一些像“百鳥朝鳳”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我也曾經看過張國榮主演的電影《百鳥朝鳳》,也是對民間文化的繼承。嗩吶獨特的音調,讓人聽起來禁不住的悲傷,也適合在葬禮上使用。加上嗩吶吹打相比於小提琴、鋼琴這樣的樂器,不論是在運輸,還是彈奏都簡單一些,適合在民間使用。

二、葬禮嗩吶的講究

農村葬禮看似隨意的吹吹打打,都是有講究的。比如老人去世的那天的下午,吹嗩吶代表著送行;嗩吶手在出殯的時候吹是代表著送靈;在親朋好友祭奠的時候也會吹嗩吶,表示告慰亡靈。不同的時候吹的曲子、節奏以及力度都是不一樣的。

三、如今農村葬禮的攀比

雖然我不建議取消農村葬禮上的嗩吶,但是近些年農村葬禮的鋪張浪費、奢華攀比也是有目共睹。

  • (1)搭建舞臺唱歌跳舞。這兩年很多農村傳統的葬禮形式已經沒有了,取而代替的是一些年輕人,在舞臺上唱歌跳舞,甚至表演一些不忍直視的節目,以此來吸引人們的關注,活躍氣氛。我認為這是對傳統文化的褻瀆,是對祖先的不敬。


  • (2)大操大辦。農村人好面子,很多時候就算借錢也不能辦的太差,結果水漲船高,辦事的成本越來越高。有這個錢為什麼不在老人生前多買點好吃的呢?

  • (3)儘量減少擾民。雖然不取消嗩吶的吹吹打打,但是還是應該注意時間段,儘量不對鄰居造成不必要的影響。比如只在白天的早上7點以後,下午7點以前播放喪樂,其他時間關掉喇叭,停止吹嗩吶。

結語:我覺得農村吹嗩吶不能取消,吹打是對仙逝的老人的尊重,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但是現在的農村喪葬禮儀的發展,搭建舞臺歡歌跳舞,還有些不堪入目的節目,有些偏離了祖宗傳下來的習俗。我們應該“厚養薄葬”,而不是在老人去世後,因為自己的“面子”,大肆操辦。有傳統的嗩吶就夠了,有錢的可以搭建舞臺唱一些經典戲劇,現代的歌曲不太適合老人的逝世,有時候分不清是“哀傷”還是“慶祝”。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我是農村土生土長的伊人間,喜歡的話就關注一下吧!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伊人間


我覺得不應該取消吹打,但可以簡化吹打的流程。

農村喪葬習俗裡有好的有壞的,我們之所以對吹打有意見,是因為吹打常常達到擾民的程度。這是必須要改善的,吹打的音量,吹打的時間安排等等。

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吹吹打打,忙忙碌碌的氛圍可以稍微減弱親屬失去摯愛的悲傷程度,他們忙得來不及陷入悲傷的情緒中。你可以想想參加過的葬禮,親屬一邊忙著招呼親朋好友,一邊安排葬禮事宜,偶爾閒下來,會暗暗抹眼淚。

仔細一想,老祖宗反而是把生死看得很開的,吹吹打打送先人離去,就像葬禮上還會放“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生前沒為他們做的事情,生後事還要辦的全面的,這樣才安心。


窗邊的小豆子


農村喪葬習俗一時半會取消不了,還有取消不取消要取決於九零後零零後以後的想法。

農村延續下來的喪葬習俗是長輩們流傳下來的,一代接一代往下傳。 按照鄉俗下葬老人是對長輩的尊重。在辦理去世老人下葬的過程中會邀請吹音樂,歌舞團,正宗大戲班來表演一番,越熱鬧越好。有條件的家庭也會請劇團唱大戲,連續數天;也有請來幾人的小型歌舞團和吹音樂小班,有時同時兩臺對著表演,花裡胡哨的,看誰的招數高明,誰那裡的聽眾就多,主要看誰會鬧騰的,就是贏家。主家是悲哀的心情,表演的是歡樂心情,讓觀眾欣賞帶來快樂,這一切都表示對老人的孝心,捨得花錢。

如果沒有這些歌舞團,戲班,不熱鬧的話,村裡人就會說閒言碎語,說這家人太摳啦,老人一輩子沒有享過福,這點錢不都不捨的花。

目前來說取消這些吹喇叭的還不合時宜,雖然是鋪張浪費,但是鄉村習俗不好改變。也希望九零後、零零後,顛覆傳統思維,完全新事新辦,或許就會取消這些鄉村習俗,各位網友認為可以取消這些習俗嗎?





廣哥說事


農村的喪葬習俗因地區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大同小異。

在我們這一帶,誰家有人去世,不分男女,不論老少,都要請幾個吹手,滴滴答答吹上兩天。三週年更是隆重,請上一臺戲班子,再唱上一天一夜。伺候戲班子都是好酒好菜,還有好煙加紅包。一場喪事辦下來,少的幾千,多的幾萬,為的都是落個好名聲,說誰誰家辦事請了多少客,花了多少錢。

說白了,這都是給活人掙面子。我們村有一戶人家,養有三兒兩女,一個老孃沒人管,最後老人被活活餓死。可辦喪事時卻出手大方,鈔票大把大把的往出扔,兩臺戲班子對唱了三天三夜,光焰火就放了三千多塊錢。

試問,你們這五個兒女,如果拿出辦喪事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的錢來給你的親孃,她也不至於做了一個餓死鬼。

這種陋俗,打著華麗的外衣,卻喪失了良知,應當全面取締,應該是有人管管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