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年味兒?

用戶5402869188


年味兒就是年前的盼和年後的回味。年是一年的收穫又是下一年的旦。中國人的年有了家的底蘊才形成了文化,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無論多遠回家團圓。如今多數人感嘆年味淡了,那是相較於社會情感和生活壓力而言,沒有了社會的責任感,完全在小我的裹敷中或喜或悲。淡的是年味,散的是人心。


知了166662119


什麼是年味?這個問題很濃厚,中國年已有幾千年的年俗,首先最濃厚的年味我認為就是除夕這天。

每年的除夕是最有年味的一天,我記得小的時候,家人們從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家家戶戶張燈結綵,男女老少從頭到腳換上新衣服,我還記得男孩放炮,女孩子頭上扎的紅頭繩,大人們準備年飯,把早早準備好的到除夕這天全拿出來,有燉的.有炸的.有炒的.什麼七大碟八大碗滿桌的盛宴,一大家子聚集在一起,看著香噴噴的一大桌美食真開心,那種幸福感和滿足感真是沒得說了。

午餐後就準備包大年三十晚上的餃子,一般情況下,記的首先包素餃子裡邊放上豆芽菜,香乾,紅粉皮等等素素的很好吃,等到了子時家家戶戶放鞭炮慶祝新年的到來,鞭炮過後煮餃子,隨後晚輩給長輩們拜年磕頭領壓歲錢,然後在院裡拜天,拜地,拜祖先,保佑新的一年家人們健康平安,風調雨順,這就是我小時候印象當中的年味。

隨著歲月的變化不知怎麼?小時候的年味,找不回來了……。




弘夢清泉


常常有人慨嘆,生活越來越好,年味卻越來越淡。提到年味兒,70後的我最懷念的就是小時候過年了。

那時剛進臘月門兒,年的氣息就隨著撲面而來。孩子們在學校裡談論的最多的話題也是還有幾天才能過年,大人們也開始划算著過年的方方面面。過了臘八節,立馬就有點兒年烘烘的感覺了。男孩們等不到過年,放著偷偷從家裡拆下來的鞭炮,女孩們雙手捂著耳朵在一旁湊著熱鬧,鞭炮聲在大街小巷此起彼伏。大人們開始忙年了。置辦年貨是重中之重的大事。現在到處都有菜市場和超市,明天過年,今天也能把年貨買齊全。那個年代不像現在,只能到每隔五天才有的集市上置辦。如果遇著趕集時天氣不好,可能就會貽誤大事。所以必須提前準備。人們日常省吃儉用,過年了,也咬咬牙、跺跺腳奢侈一把,割幾斤肉,買幾條魚 ,打幾斤酒,稱幾兩茶。對聯、窗花和過門錢還有祭祀用的香、蠟燭和燒紙也是缺一不可的。趕集之餘也會把看起來十分簡陋的家的裡裡外外打掃得乾乾淨淨,這就是一年一次的“掃灰”。大人們還會劈一些木柴,讓年三十晚上灶膛裡的火整晚都燒得旺旺的。老人們說只有這樣來年的日子才能過得紅紅火火。過了辭灶也就是過了臘月二十三,年味更加濃烈了。家家戶戶開始做豆包、蒸饅頭、炸面魚、打年糕,都忙得不亦樂乎。整個村子上空終日炊煙裊裊、香氣飄飄。

一切準備就緒,春節終於拉開帷幕。吃完早飯,孩子們興高釆烈地貼對聯、粘窗花。午飯前大人們還會放下家譜,擺上各種供品,然後春節的第一場鞭炮盛宴就開始了,過年的氣氛也被推向高潮。開飯了。大白菜燉粉條,裡面夾雜著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的大肉塊。燒鮁魚平常難得一見,讓人垂涎欲滴。大米飯熱氣騰騰、香氣誘人。夜幕降臨,迎神進家。千家萬戶燈火通明、香菸繚繞、街門大開。孩子們跑東家、串西家,歡聲笑語不絕於耳。接近午夜時分,蔚為壯觀的第二場鞭炮盛宴又開始了,濃濃的年味到達最高峰。最讓人期待的就是除夕吃餃子了。因為那餃子裡不但包著栗子、棗、糖而且還包著壹分、弍分、伍分的硬幣。飯桌上隨時都會傳出“我吃到錢了”、“我吃到糖了”的歡呼聲。

大年初一,天還沒亮,整個村子就開始沸騰了,拜年的人群你來我往。“過年好”聲聲入耳。初二傍晚是送年的時間,一大家族的人拿著饅頭等供品都來到大街上,接著春節期間的第三場鞭炮盛宴也開始了。跪拜後,送年儀式就結束了。正月初三,道路上走親訪友的就絡繹不絕了,一般是先回孃家,然後才是七八姑八大姨。那時的小孩最愛走親戚了,因為去了之後,不但有好吃的而且還能得到伍毛至一塊的壓歲錢。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晚上孩子們端著大人們用豆麵做的屬於自己生肖的燈,跑來跑去,歡呼雀躍。等到吃完甜蜜的元宵後,天天想、夜夜盼的年就圓滿地劃上了句號。





言廣


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過年,因為有新衣服穿、有糖吃、有壓歲錢、可以放鞭炮,還有很多好吃的,破五以後,有很多形式的文化娛樂活動,如社火、文藝演出,當然還不用寫作業,每天可以瘋瘋的玩兒。那時候的壓歲錢不多,普遍是幾毛錢,而我每年都能得到2塊錢。拿到壓歲錢幹什麼呢?我的主要用途就是買小人書。小人書不貴,3分錢、5分錢、8分錢、1毛錢的很普遍,最貴的彩色版3毛錢,也是最捨不得買的。不過,我的很多小人書被小夥伴們借走後,在沒收回來。

其實,那時候過年,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打掃衛生、置辦年貨、做各種美食,十分喜慶;除夕夜那天晚上,大人、小孩一起出來放鞭炮,然後開始吃年夜飯、守歲;從初一開始,晚輩們結伴去給長輩們拜年,乘機弄點糖果之類的解饞。那時候物資比較匱乏,幾乎所有的東西都需要購物券才能買到,有些價格偏貴的商品一般家庭也買不起,只能轉讓給條件好一些的親朋好友。所以平時的生活很節儉,難得吃頓好一些的飯菜,只有到了過年才捨得擺擺“闊氣”。因此,過年的時候吃啥都香,狼吞虎嚥的。

過年的時候,各單位組織聚餐、舉辦文藝演出、猜燈謎活動,附近農村的農民們組織規模不等的社火集體拜年,十分熱鬧。那時候,平時的主要文化活動就是看露天電影,只有到了過年才會有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趕集、趕會、文藝演出、猜燈謎、露天電影等,一時間人山人海的好不熱鬧。那時候沒有廟會,廟會屬於封建迷信,屬於禁止之列。不過趕集、趕會相當熱鬧,可以買到不少年貨,吃到少見的小吃。大家喜氣洋洋,相互打招呼問好,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兒。

如今,物質豐富,平時的生活和過去過年沒啥兩樣,只是不知道吃啥?吃啥都沒味道。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時,很少吃到白麵食品,我奶奶總是在雜麵裡摻上一小碗白麵,然後擀成麵條,至於白麵饅頭,基本在過年的時候才能看到和吃到,平時的乾貨主要就是窩窩頭、雜糧和玉米麵疙瘩。

如今,白麵、大米比比皆是,蔬菜副食品應有盡有,反而吃啥都沒有過去的那種味道了。過年成了一種生活的“累贅”,既累人又浪費錢財。因為平時想吃啥就吃啥,想穿啥就買啥,文化娛樂活動的形式也豐富多彩,所以到了過年反而不知要幹啥才能過好這個年。

那麼,這個年究竟怎麼過才好呢?

別往下看了,我也不知道。


扁了


當年我在外地工作的時候,年底都需要搶車票。從這就進入了過年的狀態,然後網絡上零零散散會出一些主題文章,關於過年習俗的,關於各地方春節安排,春晚的信息。然後就要開始籌備過年的東西,醃臘肉,泡雞爪...。小夥伴之間開始互相聯絡放假時間,相聚時間。回到家,開始大掃除,農村裡叫打楊塵。趕集的時候取購買對聯,蠟燭火炮,紙錢,糊燈籠用的紙。年前的集市是最擠的,在裡面你可以腳不沾地被人流衝的到處遊走。過小年,農村叫祭灶,點燈燒紙放炮。之後,家裡的男丁要去履墳,不論老小都要去動動土,除除草。還要給祖先封錢包,寫上“故顯考妣(男為考,女為妣)*(姓)(公、母)**(名)老大人(女為老儒人)魂下受用...”,到了年三十的時候火化給祖先。年三十前要再洗一次澡,洗一次腳,一則是除舊迎新,一則有個說法是先人亡人會回家裡轉轉,不能對他們失禮。然後全家人會圍在一起包餃子,下面還會有個暖烘烘的火爐。吃餃子一個有喜慶團圓的意思,二則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元寶取“招財進寶”之意。年三十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準備超級豐盛的吃食。團年飯有的是中午,有的是晚上,吃飯前先放一串兒鞭炮。開席之後,所有人都要說點吉祥如意祝福的話,給小孩兒發紅包。下午還會去給祖先燒紙錢,所有小孩兒都要去磕頭。晚上在街上游走的人極多,會玩兒的還會做個手提燈籠到處溜。大人們基本上是在街坊鄰居家裡打牌,主人家還會煮點湯圓,或者生薑煮可樂,也會擺出一大盤瓜子花生核桃...,還有水果零食來待客。還有守在電視前看春晚,趙本山的小品可是一代人的記憶。早年看西遊記,還珠格格等等喜劇片也是春節一大熱鬧。對我們小孩子而言,當然是拿了紅包去購玩具,槍啊,車啊,擦炮,煙花等等。要一直玩到晚上12點,也就是守歲。到了12點意味著新的一年正式到來,舊的一年邪祟已經離去,然後普天同慶。一家之主還要舉行祭天儀式,把高蠟大香放到大路邊,對著天空祭拜,然後拿出最大最長的火炮,一通炸。有條件的人家還會,買一些穿天猴什麼的。基本上半小時之內,高頻率大分貝的爆竹聲不會停歇。正月初一的時候,所有大人小孩兒,都會穿上新衣服,去逛廟會,鎮上的人還會組織耍龍游街。人們會暫時忘卻所有煩惱,安安穩穩過個吉祥年。


夜上高東


年味,簡單說就是過年的味道。

這個年味期間國家法定有節假日放,讓大家團團圓圓地過大年。

為什麼年味會特別突出而與眾不同呢,就是她有自己年味的氛圍不同,過年一年一次的,很多年味氛圍只有在新年時擁有。比如提前道路上粘貼上滿滿紅色喜慶的海報或者國旗紅紅火火。

“年三十”早上的粘對聯,吃“圓子/湯圓/餃子”,到了晚上吃年夜飯/團圓飯(這餐一般會有很多的菜,魚是少不得的,吃了留有一點點剩,寓意“年年有餘”),還有晚上凌晨時分的守歲,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放鞭炮看煙花🎆,吃春晚,吃橘子甘蔗瓜子餅乾等等美食,給自己放假陪伴家人一起度過有意義的年。

“年初一”是開年的一天,一年的開始,行大運,這天會穿上新衣,一般會去逛花街或者去廟裡祈禱,期盼自己在這年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平安喜樂,還有一些男男女女們會去廟裡祈福,問“緣份”。部分地區會有“舞獅子”活動,有到民宅舞獅子的習慣,寓意新年大吉大利。

“年初二”自從開了年後,在這天之後直至"年十五"一般開始走親戚逛逛逛,探親的時候手禮少不了,一般會有橘子/蘋果等寓意很好的水果,還有地方特產帶著一起,到親戚家聊聊天,還有“兜利是”。

“年十五”,又稱“元宵節”,是我國的花燈節,還稱為“中國的情人節”之一,因為在這天也有個習慣,會放花燈,比如孔明燈,猜燈謎等,是帥哥靚女聚集的時候,熱鬧非凡,現在因為國家政策及消防安全等原因,花燈是很少放了的。

我們這邊早些年年味會濃郁些,從年初一到十五,咱們這邊還會請有劇團來表演,看“粵劇”的習俗,很多愛聽劇的人不遠千里也會跑過來看看,湊湊熱鬧,而小朋友雖然看不懂表演但是也會爭先過來,因為附近有燈籠有遊戲還有好多好吃的擺賣,年味十足過得開心又喜慶有中國味。











小周覓美食


什麼是年味?

這句年味的慨括太豐富了,年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總合,從春到冬季末的結尾,就是到了團圓的時節,共慶一年到頭的收穫,迎接新春的到來,就是佳節過大年。年味包括有物質感和親情感,和懷舊感在內的共同感覺總稱叫年味。


首先每個人都有懷舊孩童時的過年,感覺有父母的親切疼愛,做最好的吃的,賣新衣穿,供好玩的新鮮東西,見到的春節文藝活動戲劇,和各種節目都是很新鮮的,而且走親拜年受到的都是長輩們的疼愛的牽掛,感到確實是刻骨留心的影響,年味濃濃,經常盼望的是過年的心願。

所以我認為是懷舊的的回味,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都說現在過年沒有年味,沒有意思,還有些人說討厭過年,這究競是什麼體驗和邏輯呢,我的認為,有這些概念的人,都是成年人己擔上了當今生活的主僕,



雖然生活條件都富裕了,條件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了,責任擔子會更重了的原因,是時間觀念的問題,把思想上的壓力放不下,或輕減不了而沒興趣遊浪的心思,才會覺得沒年味或厭煩過年的因素。

分析的對否只代表個人見解,望大家點評交流看法!

祝大家新年快樂幸福美滿萬事如意!


用戶老三逢


年味是什麼?

人言不一,各有評說。

其實說穿了。

年味就是彌留盤旋在心裡的那一點牽掛,

年味就是流淌傳承在血脈裡的哪一些碎片,

年味就是空氣中瀰漫的醉人味道,

年味就是口中回味的饕餮的味道,

年味就是眼中紅色濃烈的喜慶味道,

年味就是心中龍人的塵封味道,

年味就是一個綿延數千年不捨難離的團聚的幸福的滿足的味道。


田野


我認為年味就是在傳統的過春節的相關習俗習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也叫年俗:

第一,年味的定義和概念:

  • 所謂年味,簡單說就是在過春節的活動中,承載著豐富多彩的過年文化的味道。由於這是約定俗成,所以又稱年俗。過年是傳統,年味也該從傳統中尋找,找回濃濃的年味重在傳統文化傳承。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

  • 主要概念其實就是新春賀歲,暨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所以說無論習俗和傳統怎樣變遷,年,依然是我們的重要傳統節日。

第二,年味的寓意與主要內容:

  • 年味的含義基本上涵蓋過年時的傳統活動全過程,即年俗與習俗;主要內容是體現團聚祥和的年夜飯、守歲、祭祀、拜年等等,但各地的習俗不完全一樣。

  • 總體上講:過年即春節分狹義廣義兩種解釋,狹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而廣義上是指農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

習俗內容

  • 過年在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摜春、年例、押舟、祈福、逛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年味變淡

  • 現代社會年味變淡是不爭的事實,拋開其他因素,與生產力提高有很大關係。在農耕時代,春種、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農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規律。年節是農閒之時,基本上沒多少工作,冬藏後有大把時光用來準備慶祝節日。而現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賴任何自然環境,擺脫了時間的桎梏,生產方式也是全年無休,特別是想吃的平時都能吃到,沒什麼期待,所以年味就越來越淡了。

總而言之:年味是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一種氛圍,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年文化,也是圍繞著團聚祥和而進行新春賀歲,祈求好運豐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年俗。

小編建議:儘管年味兒變淡的,但年還是要過的,現在過年主要是與父母、家人、親朋等團聚一堂,守歲敘舊,讓親情友情在祥和快樂的氣氛裡更加團結緊密,既紅紅火火繼承了傳統文化,又力求務實精簡了一些繁瑣無益的儀式,達到現代化過年的目的!


燎原雜談


  • 大街路燈上掛紅燈籠。
    門口貼對聯,貼“福”“轟轟轟轟轟”放爆竹
    貼窗花

    遠方的新人和家人團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