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百家姓》中,你的姓排第几,觉得如何?

沙帽城里de人


我们沈姓主要源出于嬴姓、姒姓、姬姓和芈姓,在《百家姓》中排列十四位。主要郡望有吴兴郡,主要堂号

吴兴堂、梦溪堂等

起源演变

第一支源出赢姓。

黄帝之裔高辛氏帝喾之子实沈之后,实沈氏族以猴为图腾,初居于山东曲卓之沈犹,与少昊氏部落杂居而东夷化,成为东夷族的一支,故为赢姓。后来与亲族阏伯相争后西迁山西汾、浍之间的大夏族之地,即今山西南部临猗县西建立了沈国。当夏兴起后。姒姓夏人夺取了赢姓沈国之地,沈人南迂河南固始的寝丘立国。商朝灭夏后,赢姓沈人复国。到周武王灭商后,晋国吞并沈土,赢姓沈人南逃到河南沈丘立国。到周昭王南征淮夷时灭了赢姓沈国。所以赢姓沈氏的历史至少有4500年。

第二支源出姒姓。

夏朝建立后,夏人并吞了四周的部落,同时也吞并了在山西临猗县西的赢姓沈国,建立了姒姓沈国。到商朝灭了夏后,亲商的赢姓沈人复国,姒姓沈人南逃渡过黄河进入河南新城县北的邥垂,后继续南迁至河南固始之寝丘立国。周朝初年,蒋国灭了河南固始的姒姓沈国,沈人南逃楚地的沈鹿,今湖北钟祥东的大洪山之麓,成为楚国一邑。姒姓沈氏已有4000年的历史。

商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姒姓沈氏与赢姓沈氏的一支西迂陕西西华,又迂周至.再西迂到达甘肃定西县,然后,由甘肃翻越岷山沿岷江南下四川中部的汉源,与黎人混合,成立沈国(也称丹国),战国时降于秦国,后演变为沈犁部落,逐渐被羌人同化。东汉时沈氏羌活动于黄河以南、秦岭以北的陕甘宁一带,后来沈氏羌全部融人汉族之中,今陕西渭洛地区的地名中多沈字,与沈氏羌有关。明清时期四川泸定的沈边土司,也出自姒赢混合的沈氏。

第三支出自姬姓。

西周分封文王之子季载于沈,古城在今河南平舆北,也称聃,侯爵,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西周昭王时,蒋国移封于河南固始蒋集,并吞并了姒姓沈国,以封其子为姬姓沈国。鲁炀公封庶子沈季于沈犹,为鲁附庸国,以沈为氏。西周昭王南下征伐淮夷,鲁炀公之庶子沈季,随周昭王南征灭了河南沈丘的赢姓沈国,封沈季之子沈子它于南30里的安徽阜阳西北的临泉的沈丘集,建立了姬姓沈子国。春秋中叶楚国先后灭了两姬姓沈国。姬姓沈氏也有30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出芈姓。

楚穆王时楚国灭了河南固始的沈国,楚庄王封孙敖之子于沈。又封其子公子贞于沈鹿,今湖北钟祥东大洪山之麓。两地的后代均以沈为氏,芈姓沈氏也有2600多年的历史。

迁徙传播

沈氏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氏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邑(今河南叶县)。

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沈姓进入浙江,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浙江武康的沈姓发展成著名的望族。唐朝的两次中原出发南下移民潮中,沈氏为其中一姓进入福建,随后移民广东,明末沈姓始入台湾。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沈姓历代名人466名,占总名人数的1.0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七位;沈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并列第十位;沈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65%,排在第十四位;沈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3%,排在第十位。

最早见于史书的沈姓人物,当数春秋高士沈郢。

南朝宋将领沈庆之、梁文学家沈约、陈佞臣沈客卿,后晋祁州刺史沈斌,隋末唐初割据势力沈法兴,唐诗人沈佺期、文学家沈亚之、文学家沈既济、书法家沈传师、诗人沈千运,北宋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元戏曲作家沈和,明江南首富沈万山、画家沈周、戏曲作家沈璟、文学家沈德符、文学家兼书画家沈仕、戏曲音乐家沈宠绥、女将沈云英、女诗人沈宜修、明政治家、理学家沈鲤(我们老家商丘人)治黄河造福后人、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沈自晋,清散文家沈复、戏曲作家沈起凤、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医学家沈金鳌、画家沈铨、诗人沈德潜、学者兼文学家沈钦韩、学者沈垚、学者沈在宽、哲学家兼经学家沈善登、法学家沈家本、海军军官沈寿昌、维新派沈荩,中国历史学家兼书法家沈曾植、作家沈雁冰(茅盾)、无产阶级革命家沈泽民、民主革命家沈钧儒、经济学家沈志远、外科学家沈克非、机械工程专家沈鸿、果树园艺学家沈隽、动物学家沈嘉瑞、音韵训诂学家沈兼士、作家沈从文、书法家兼诗人沈尹默、逻辑学家沈有鼎、医学家兼生理学家沈其震、戏剧兼电影导演沈西苓、音乐教育家沈心工、音乐理论家沈知白、空气动力学家兼航空工程教育家沈元、剧作家兼电影艺术家沈乃熙(夏衍)、图书馆学教育家沈祖荣等被《辞海》收录。

总之,我们沈姓源远流长,人在辈出,以江浙一带发展为好。


明远律师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由于本人姓陈,所以曾对自己的姓氏进行了追根溯源,有了一些肤浅的了解。


┃陈姓的历史由来

在百家姓中,“陈”姓排第十位;陈姓历史悠久,是舜帝之后,最早出自妫姓。

“妫”读[ guī ],中国姓氏,在《说文》中有“妫,虞舜居妫汭,因以为氏。”“妫”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陈姓最初得于周朝初年的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裔遏父,将长女太姬嫁与遏父之子胡公满为妻,并封地于陈,取代虞遂之后的陈国,接续舜的香火。胡公满的子孙后来就以国为姓,陈姓自此流传至今。

┃陈姓的目前的排名

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据查,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位,人口约七千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46%左右。陈氏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省和广东两省,陈氏约占当地人口的10%以上。在海外,五千万的华人中,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姓在文化领域的优秀人才


三国时陈寿(公元233——297)西晋太康年间,陈寿搜集史料撰成《三国志》六十五卷,以纪传体记述魏、蜀、吴三国史事,此书为后世所推崇,被世人称为“有良史之才”。


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玄奘(602年-664年),俗名陈袆。玄奘13岁出家,629年从长安西游,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印度,645年回到长安,带回经书657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75部1335卷,还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玄奘是唐代高僧,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但他的贡献已经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围,他西行取经,对促进中国同中亚及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1661——1702)他的诗标举汉魏风骨,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等诗指斥时弊,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颇有影响。


晓文随笔


陈姓在我国也算是个大姓,它在百家姓中是继“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之后位列第十。

陈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姓氏,主要来自妫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一、陈姓的始祖

1、根据《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许配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由于他扬善罚恶,励精图治,把陈国治理的强盛多年。妫满死后,口于他的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因此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同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2、除这一支主系外,另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二是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三是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二、其他姓改陈姓

1、刘氏改姓。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的陈氏,以前为刘氏,春秋时,由于鲁相没有儿子,就以外孙刘矫为嗣,改姓陈。

2、白氏改姓。据《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在隋朝初改姓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白姓源于龟兹王帛氏,因到内地做官,他害怕自己的胡人姓氏遭受到歧视,就改姓陈氏,历史上称为陈永贵。

3、侯莫陈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由于孝文帝实行汉化制度改革,就将胡姓改为汉姓,并于496年把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

4、其他少数民族改姓或赐姓而来。女真族陈氏。据《汉姓女真姓的对照和说明》,女真皇族完颜氏中,有的在金朝末年就已改为陈姓。

5、蒙古族陈氏。据《续通志・氏族略四》载,陈氏,明太祖朱元璋赐给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

6、满族陈氏。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将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将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但仍然属于满族。

三、陈姓分布及变化

1、先秦时,陈姓主要分布在河南、安徽、湖北地区,到了秦汉时期,陈姓的已遍布了湖南、江苏、山西、山东。

2、西晋末年,由于中原局势不稳,人们纷纷向南迁移,这时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已经是陈姓主要移徒地。同时,大姓林、黄、陈、郑也进入了福建,一直到南朝时,陈姓已经成为福建的四大姓之一,他们主要是颍川派陈宸的后裔。另外,陈宸十世孙陈霸先,到南京建立陈朝,史称陈武帝,南朝陈国封了许多陈姓王,子孙遍布长江与珠江之间。

3、唐朝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经江西进入福建,祖孙四代一直任漳州地区的行政长官,后人尊陈元光为“开漳圣王”,其子孙成为闽、粤、台等地的主要陈姓派系。

4、宋朝时期,陈姓大约有300余万人,只占全国人口的3.9%,为宋朝第六大姓。陈姓第一大省是福建,约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20.8%。江西、浙江、四川四省,大约居住了陈姓总人口的57%,河南、广东、江苏、湖南四省,又集中了26%。

5、明朝时期,陈姓大约有4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4.5%,为明朝第四大姓。陈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


D东哥


赵姓在宋版《百家姓》排名第一。当代赵姓的人口约2600万,为全国人口第八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6%。

  姓氏简介:

  赵姓,晋国六卿之一,在《百家姓》排名第一,发祥地在今山西省。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其他赵姓皆出自外族的改姓。

  赵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中国大陆姓氏人数排行榜上名列第8位,在台湾省人数名列第43位,总人口约270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左右。

  赵姓著名郡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等。

  人口分布: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黑龙江、重庆、江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安徽、辽宁八省,又集中了大约12%的赵姓人群。


苍岩吹雪


我姓张,在2019年新百家姓中排名第三。

我先介绍一下百家姓的由来,再说一下对张姓排名的一点看法。

《百家姓》是中国古代一本关于姓氏的书,大约成书于北宋初期。它最初收集姓氏411个,后来增补到504个,这里面单姓有444个,复姓有60个。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本古书中,姓氏的排到次序并非依据人口数,而是依据读来顺口,易学好记。《百家姓》和《三字经》、《千字文》合称“三百千”,都是中国古代的幼儿启蒙读物。在这本书中,排前四的是“赵钱孙李”,这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所以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的钱氏,吴越国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以南唐国天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新百家姓是国家相关机构对中国人的姓氏进行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人口数量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得到的姓氏排名(至少有前一百位)。2019年1月,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是全国排前20名的姓氏,而排第一的王姓已达到1.015亿人。

而我这个张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历史上第一个姓张的人叫“张挥”,一个说法是黄帝的第三个儿子,另一说法是黄帝的孙子,因擅长制作弓箭,被赐姓为“张”。个人认为在前三名的姓氏中,以自然繁衍方式来算,应该是实际的大姓,难出其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李刘等姓氏,历史上都曾一次或多次为一国之君的姓氏,皇帝赐姓及往后延续的人数,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而张姓成为皇帝者少,更无统一中国者,所谓的“大西皇帝”张献宗也算不上。历史上张姓的人为王的也确实不如其他几个姓,武将倒是有一些。


南一郎


很难过,我的姓,不在百家姓里。全国涂姓有1一百多万。涂氏以水为姓,传说是涂山氏后代。南昌是南方涂氏的发源地,始祖是涂钦。


涂涂读书


张三疯嘛,自然姓张。根据2019年的户籍人口的数据,张姓依旧在前五名之内,排名在第三。

如果说起对这个姓氏的感觉,一句话我姓张,我骄傲!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目前认同最广泛的张姓始祖为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为黄帝之长子玄嚣(五帝之一的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贡献很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也称弓长(掌管弓箭的官职)。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古清河流域,流经现濮阳及清河)。

弓箭是抛射兵器中最古老的一种弹射武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弓箭使人类的杀伤范围空间增大,超越了所有其他动物——包括其他人科动物——以及没有弓箭的其他人,弓箭可以使人类用更小体力付出获得更多更大的猎物,是生产力的一次巨大飞跃;弓箭的产生还使人类的防御能力有了大幅提高,可以拒猛兽于较远距离之外,从而更好地保障了人自身的安全,使人类更容易安居,人口更容易繁盛,也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可以说我能坐在家里的小板凳上给你回答文化领域的问题,或多或少要归功于弓箭的发明。

再说张姓的名人。历史上张姓的皇帝少的可怜,当然这和张姓人的性格有关,张姓人性格随弓,一张一弛,宽严相济,所有张姓多的是位极人臣的治国名士,很少出翻雨覆云,力挽狂澜的帝王。

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张家一个老祖俗家姓名张百忍励精图治,苦心经营,成功坐上了仙界头把交椅,成为了玉皇大帝,统领仙界。如果你读过西游记,那里就有明确记载:“玉皇张大帝”。

当然这都是传说和神话。

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玉皇大帝姓张,不姓李,不姓王?

这就要提到老张家的另一个老祖宗张道陵。他也是个牛人,传说他的老师就是太上老君,张道陵拜领老君所授,日昧秘文,能集三万六千神灵、千二百之官君,以供驱使。在汉朝汉顺帝时候他老人家创立了正一天师道,自己为天师道第一代祖宗师。从这位老祖宗之后,每一代张家嫡长子都继承天师道衣钵,后人称为“张天师”。

后来天师道搬到了江西龙虎山。

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张鲁是吧,镇南大将军,爵位阆中侯。这位爷本身就是天师道第三代张天师。

天师道就这么一代一代传着,足足有两千年之久,从蒙古人建立的元开始天师道就成了官方认证的了。待到了民国,天师道传到第63代张恩溥的时候,江西龙虎山的天师道整体搬迁到了宝岛台湾,这也是张姓人的一个遗憾吧。

老张家对道教影响至深,所以说玉皇大帝让给我张姓人来做可以理解的。

从文化传承上来说,张家天师道代代相传,和万世师表的孔家有得一比,所以说我姓张,我骄傲!


张三疯爱读书


24


业余二极


陈排第十位,属于大姓,皇赐“義门”。


七星文理


在下姓王[大笑]王姓是中华大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在古代《百家姓》中排第八位,2017年排全国第二位,至2018年中国大陆王姓达1.015亿人,居全国第一大姓。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便是天地人均归“王”管的说法。王作为姓氏就是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王,旺也,幸哉![捂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